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天子门生 第二十九章 大宋文青江济民

《大宋天子门生》第二十九章 大宋文青江济民

作者:悟道娑婆 字数:2643 书籍:大宋天子门生

  牛鞍堡很快传开了。

  沈家小子居然不见外客,一心居丧了。

  事情说大不大,可是说小也不小。毕竟在牛鞍堡敢这么做的,还当真属于首例。农家哪里有那许多的讲究,三天两头的事情,你就算是不想见外人都不行。

  这自然是沈美的手笔。

  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沈耘的耳中。

  本来,这件事情他是该出面做出一些解释的。毕竟,自己全然没有这般的意思。虽说断了交游,可是有人上门来探望,难道真的一概不见?

  按照这个说法,岂不是要将一个大好的青年,活生生锁在一间斗室中数年?

  可是这个传言出来,就连包打听的三爷都不好意思上门了。人家都要不见外客了,还跑过去干嘛?

  秋后的西北,本就是落叶飘零,好一阵凄凉的景象。天气转凉,平素街巷里也少有人来往,也就几个闲散的老汉,找个照着太阳的墙根。

  沈家的院落有如那凄清的巷弄,俗常若非沈母被沈耘搀着到院里走走,便再无半个人影。

  没法向旁人解释,不代表沈耘没法解释。

  心中怀着愤怒,手中却是铁画银钩的行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而后打些浆糊,将一幅字贴在一块弯曲的木板上,立在门口。

  江济民多日来已经受够了刘清明的唠叨。

  每次二人争辩,刘清明都会将他忘了要沈耘手迹的事情拿出来批驳。以至于好好一个养气数载的幕僚,硬是今日被逼出县衙,誓要找沈耘要一幅字来。

  江济民已经打定了主意。

  只要要到沈耘的手迹,是决计不会给刘清明的。他要自己收着,然后在刘清明说他的时候,便露出来显摆一番。

  哪怕为此少喝几个月的酒,他也甘愿。

  沈耘的字好不好,他只是道听途说。可是看着刘清明吃瘪,他心里就无比的高兴。

  大抵就是这般赤字之心,江济民才会一直被刘清明信赖。可惜江济民还不自知。

  依旧是带着两个差役,这回可是赶着马车来的。江济民一路上饮着自刘清明那里强取来的美酒,口中却哼着不知名的调子。

  很快便到了沈耘家门口。

  江济民正要进去,奈何,却被三爷给拦住了路。

  “这位官爷,你可莫要进去了。”三爷急匆匆地说着,既然沈家小子想要守孝,那就让他守去,也莫要被这些人打扰了清静。

  老人家想法自然是极好的,奈何,却不知这压根就不是沈耘的本意。

  “哦,却是为何?”

  江济民饶有兴致,想听听这个老汉会怎么说。没看那些个村民见了官差都吓得避开了好远,唯独这位,壮着胆子走过来。

  三爷很是谦卑地一笑:“却是沈家那小子,从前些日子就盛传,要不见外客一心居丧。这不,我们这些人都想着去看看他老娘,但一想到这个事情,也就没脸进门了。”

  “还有这样的事情?”江济民有些不相信。那日他见沈耘的谈吐,也不是这样迂腐的人啊。凡事当有变通才行,又怎能一概而论。

  江济民想要朝院子里喊一嗓子。

  可是话还没喊出口,便看到了门内立着的那块木板。

  “老先生,这个,可是沈耘亲手写的?”江济民指了指木牌,略带客气地朝三爷问道。

  能得一个读书人这么客气地问话,还被叫做老先生,三爷有生之年还是头一回遇到。心里兴奋之余,连连点头:“村子里传开了这件事情后,不久沈家小子就立上了这块牌子。”

  说着说着,不由得感慨:“我是看不懂写的啥。不过有认字的,说这就是那什么,树想不动,但架不住风吹;儿郎要养老,老汉却没等的及就入土了。反正就这么个意思,也不知道对不对。”

  江济民还是头一回听人这样解释这句话。

  不过,如果直译开来,还真如三爷所说一般。强忍着笑点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老先生倒是也没说错。不过嘛,依我看来,只怕沈耘倒是有另外一重意思。”

  “哦?读书人的调调真多,还不如直接说开了,居然一句话能当两句来使。”三爷恍然大悟,说出来的话却越发让江济民哭笑不得。

  “老先生,依我看啊,沈耘要杜绝外客,这压根就是旁人胡编的。他写这幅字,就是要让有心人明白,那话不是他说的。”

  “真的?”三爷有些不信。

  “真的。”

  “那他为啥不跟我们说,这么简单的事情,直说不就行了?”三爷有些搞不明白沈耘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江济民摇摇头:“就算是说了,你们会信么。到时候反而以为他出尔反尔,满口谎话呢。”

  这也正是沈耘的顾虑所在。就这样直接地解释,难免会被有些有心人说三道四。还不如委婉一些,让懂自己的人理解就行了。

  江济民正要进去。

  可是脑子里一想,还是觉得有些不好。

  沈耘在居丧期间,自己还专程要来找人家写幅字。这个委实有些无礼。可看到木板上那张纸,又觉得刘清明所言非虚,沈耘的字绝对是大手笔。

  这进去也不是,离开又有些舍不得。

  委实有些为难。

  一边三爷看着苦思的江济民,心里也暗自盘算着,是不是这个文人在诓自己。

  一时间,沈耘家门口陷入了诡异的寂静。

  蓦地,江济民一拍自己的脑袋。

  “哈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亏我还自诩秦州第一幕僚。”江济民咧嘴笑着,指使身后两个差役:“你们两个,去找些净水来。”

  差役应声,只是到了对门,说明来意,很快就端出一碗刚刚晾好了的开水。

  江济民含一口,走到那木板跟前,口中一喷,一股水雾就完全扑到纸上。许是江济民于装裱一道,也有些心得,这水雾沾在纸上,竟没有半点洇了字的趋势。

  看着纸下的浆糊渐渐泡软,江济民将碗递给身后的差役,直接动手将这一幅字完完整整揭下来。而后吹干了上边的湿痕,小心翼翼地叠放起来。

  正要走,忽地想到了什么,在墙根下捡起个土块,在木板上很是工整地写上四个大字:“君子慎独。”

  《礼记·中庸》有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同样是《礼记》,《大学》篇中也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显然江济民的意思,取自于后者。

  在乎警示沈耘,虽然居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并不能因此,就独处。尤其是学问一道,更是不可以闭门造车的事情。

  这近乎打哑谜的劝诫,在江济民看来,沈耘绝对是能够理解的。

  而后,扔下土块,拍拍手,很是满意地让差役驾了车往县城赶去。

  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沈耘依旧未曾出来。却是在沈耘那间屋里,到底窗户只是用来透光的,秋日为了遮风,便只开了一半。

  沈耘又坐在桌前,自是精神无比集中,难以听到外头的喧闹。

  沈母倒是听的了许多,可是一来沈山过世后精神恍惚,二来心里就有不愿多掺杂别人家事的心思,以是也没有听清楚外边到底在闹什么。

  这一来二去,居然就这样让江济民折返了。

  当沈耘再次踏出房门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天色渐暗,为了保护视力,沈耘也就停止了看书。白天翻过的那些内容早就藏在心里,这会儿正好借着散步,反复琢磨。

  只是走到院里,却发现自己写了字的纸不见了。翻过木板,上边居然写那样四个字。

  正要将木板收回去,不想三爷就从隔壁走了过来:“后生,我听人说,你闭门谢客的事情,是别人瞎传的?”

  “三爷哪里来的消息,倒是说对了。”沈耘笑笑:“这几日屋里一直未曾来过人,我也不是个出门的,又怎会将这等消息传出去。也不知何人有意作弄罢了。”

  三爷听着沈耘的诉说,连连感慨:“果然读书人就是聪明。那官老爷居然说的都是真的。”

  “官老爷?”沈耘不解的问道。

  三爷连忙解释:“就是那天你说要让你进县学的那个。他听我说你不见外客,就跟我说了这些话。哦,对了,你那木板上的字就是他拿走的。”

  沈耘心里暗道:“原来,是这位。”

  “你说这当官的也是奇怪,拿了张擦屁股的纸,还当宝贝了。给我我还嫌墨黑染了腚呢。”

  听着三爷令人啼笑皆非的感慨,沈耘笑着,缓缓走进家门。就要踏进屋子的时候,忽然转身说道:“三爷,往后你要想进来闲聊,尽管进来便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