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命韵 第七十四章 蚁族现象的启示

《命韵》第七十四章 蚁族现象的启示

作者:牧然 字数:3802 书籍:命韵

  元旦节后,接连下了几天雨,雨中伴着呼呼的北风,风雨交加,气温就陡然降了下来,这座内陆城市进入了严寒时节。

  这天,纪小川刚进办公室,就听到隔壁的信息部有人在叫他。隔着玻璃墙循声望去,便见郭虹娜正坐在休息区的沙发上冲自己招手。

  纪小川退出办公室,进了信息部。一路往里走,便注意到,郭虹娜的身边坐着一个穿着黑色皮夹克的年轻人。见纪小川走了过来,年轻人站了起来,微笑着,友善地看着他。待纪小川走到身边,郭虹娜才站起来,说:

  “小川,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学兄谭先伟,在市政管理局办公室当秘书。”接着,郭虹娜转向谭先伟说,“先伟,这是我的同事纪小川,也是秘书,你们算是同行。”

  两人握手,相互问候了一句,纪小川便伸手到兜里去掏烟。但没等他掏出来,谭先伟已经把香烟掏了出来,是60多元一包的精软江南。纪小川笑了笑,抓着烟盒的手便松开了,空着手抽出来,接过了谭先伟递过来的一支烟。

  在沙发上坐下,纪小川吐出一口烟雾,打趣道:

  “虹娜,我和谭兄虽说是同行,可地位和身份却有天壤之别的。谭兄是政府官员,吃皇粮,金饭碗,我是平头百姓,捧着的是泥饭碗,不可同日而语的!”

  谭先伟呵呵笑道:

  “纪秘书高抬我了。其实,公务员也就那个样,无非就是稳定一点,收入并不很高,每月也就两千多元,外人看着很光鲜,其实徒有虚名。”谭先伟说得虽然谦虚,语气中却透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纪小川取笑道:

  “这么少,不会吧?怕我们向你借钱?”

  谭先伟认真地说:

  “我骗你们干什么?”可他从纪小川和郭虹娜的脸上,看到的仍然是不相信。

  谭先伟知道,近两年来,公务员的工资,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一再紧追不放,社会上关于公务员高工资高福利的说法越传越邪乎,以至于自己在与人聊起工资时,总是受到嘲讽和奚落,怎么解释都没用。

  郭虹娜白了谭先伟一眼,噘起嘴巴嚷道:

  “泥饭碗怎么了?我们可是纳税人,并不比别人差。”

  谭先伟有点尴尬,讪讪地说:

  “就是,就是,现在机关也不好混了。”

  纪小川坐在郭虹娜的身边,却有意保持了一段“安全”距离。他已经意识到了,郭虹娜和谭先伟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

  其实,郭虹娜与谭先伟在大学时同处一个院系,但谭先伟比她高出两届,算是学长。从大学到现在,谭先伟一直在追求郭虹娜。而郭虹娜对谭先伟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既不明确答应,也未直白拒绝,若即若离。

  谭先伟去年考上了公务员后,自然不乏美女献媚,可他却能耐住性子坚持追求郭虹娜,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憨劲。但他不知道,自从纪小川出现在郭虹娜身边后,郭虹娜心里的天平就有些倾斜了。

  纪小川说:

  “不会吧?”他以为谭先伟在撇清。

  谭先伟知道纪小川心里在想什么,也怕再遭郭虹娜的白眼,诚恳地说:

  “哎,你们注意到有关‘百人评议团’的报道了吗?”

  纪小川不假思索地说:

  “知道。不就是市委、市人大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代表等,以举行听证质询、收集民众意见等形式,对政府部门开展的评议活动嘛。媒体称,因为参加评议的代表在百人以上,所以这个活动被称之为百人评议团。我记得,外地一些媒体在报道中,还多次使用了‘震撼’这个词。一是说评议活动使评议对象深受震撼和触动,二是说评议结果震撼了当地的权力部门。”

  谭先伟感慨道:

  “没错,是很震撼的!就说最近这次评议吧,我们局排在最后三名中。你们不知道,评议结果见报后,局里就三天两头开会整风,可把人整苦了!”

  纪小川呵呵笑道:

  “看来这种评议活动还有点作用。其实,你们的衙门作风早该整整了。路灯不亮、道路破烂、下水道井盖缺失,那一样都会对市民构成安全隐患,可你们就是视而不见,也不知你们成天在干些什么?”纪小川口无遮拦地数落。

  谭先伟红着脸说:

  “这还不是因为前一段时间老是下雨来不及嘛!你现在去看看,不都整改好了嘛!那一阵子,我们全局上下一齐出动,没日没夜的干,几天就把存在的问题全解决了。”

  纪小川不依不饶:

  “是解决了,本来也就那么点事。可天晴了几个月,你们就是拖,要是没有这次评议活动,还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

  谭先伟的脸上有些挂不住,讪讪地说:

  “也是。其实,刚到局里时,我们年轻人对机关的衙门作风、官僚作风、拖拉散漫现象也看不惯。可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麻木了,算是入乡随俗了吧!”

  纪小川调侃道:

  “哼,好一个‘入乡随俗’!你们就不能出污泥而不染吗?”

  谭先伟尖声叫了起来:

  “纪秘书,你说得轻巧,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我们不要饭碗了啊?!”

  纪小川本想再讽刺一下谭先伟,可想想自己艰难的就业经历,不也是在为“饭碗”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吗?于是自嘲道:

  “为三斗米折腰,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也真够悲呛的!”

  谭先伟看了纪小川一眼,嗫嚅道:

  “也不能……这样说吧。其实……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理想得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任何时候,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嘛!”

  纪小川说:

  “你是说,在遥远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我们只能抛弃理想?”

  谭先伟嗫嚅道:

  “也许……这才是明智之举。我知道,这种选择的确让人痛苦,但必须接受。记得在大学时,我们的抱负多么纯洁,我们满怀用知识改造社会、创造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总以为只要努力,理想就能实现!可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我们那时太天真、太幼稚了。

  “在大学里,我们自诩是天之娇子,但一出校门,就什么都不是了。在人才市场上,我们被人挑肥拣瘦、评头品足,简直就像是娱乐场所的小姐一样。曾经流落街头的时候,我连寻死的心都有过啊!”谭先伟说完,眼圈都红了。

  屋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几个人的胸脯剧烈地起伏着,粗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几乎共同的人生经历,让大家都沉浸在痛苦的咀嚼中。过了好一会,谭先伟又说:

  “说起来,我们还算是幸运的。不管怎么说,都找到饭碗了。上个月我到京城出差,碰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你们猜,他现在在干什么?”

  “干什么?”郭虹娜随口一问。

  “蚁族,”谭先伟说,“在做保险推销,说是一毕业就去了。我问他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他说每月也就一千多元。我一听,简直无法相信,这么点钱,在京城怎么生活?但他说,还凑和,床位每月300元,每天吃两顿,大概也就500多元,加上公交费和零花,每月还能节余一二百元。我的天,那是怎样的生活啊?我真的不敢想像!”

  纪小川和郭虹娜吃惊地看着谭先伟,感觉真的不可思议。谭先伟接着说:

  “我当时听得鼻子有些发酸,就把他拉到了附近的一个小酒店,点了六菜一汤。你们猜怎么着?我还没怎么动筷子,他就风卷残云似的把两瓶啤酒和满桌的饭菜倒进了肚子里,看得我目瞪口呆的!”

  纪小川吃惊地问道:

  “怎么混到食不裹腹的地步了?”但话一出口,纪小川就想起了自己在南方那座海滨城市的经历。前面几个月里,有林晓珊的钱撑着,过得还行。后来林晓珊走了,自己就住进了十元店,不也是饱一顿饥一顿吗?

  谭先伟看了纪小川一眼,说:

  “其实,不只是这些‘北漂’宁肯挨饿也要呆在京城,还有在上海、广州,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的‘漂们’,都是一样的境遇。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啊,对城市的迷恋,简直到了着魔的程度!特别是对大都市,简直如飞娥扑火一般的执着和奋不顾身。”谭先伟的口气很老到,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郭虹娜摊开双手说:

  “可不去城市,我们又能到哪里去呢?去农村吧,我们什么农活也不会干呀!做重体力活吧,我们又手无缚鸡之力。你们说,我们能干别的什么啊?”

  谭先伟苦笑了一下,说:

  “唉,现在的农村也不会要我们的,除非政府再来一次上山下乡。再说农村的年轻人现在也都跑到城里来了,上山下乡,也得有人教我们干农活吧。几个月前,我回了一次老家,现在的农村,就剩下些老弱病残和小孩,除了农忙时节,村子里没有几个人,冷冷清清的,荒芜而凄凉。还有许多地方,田地都荒芜了,也不知道粮食、蔬菜怎么就没有短缺呢?”

  纪小川接口道:

  “我想,这得多亏农业科技进步和土地集约化水平的发展。现在一亩地能产一二千斤粮食,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能生产蔬菜瓜果,还有养殖大户。要不是这些,都挤到城市里来,恐怕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了。”

  “哎,先伟,你那同学是怎么打算的,总不能这样混一辈子吧?”郭虹娜把话题拉了回来。

  谭先伟说:

  “他告诉我,还准备呆下去,说总会有机会的。”

  郭虹娜叹息道:

  “真傻,耗什么呢?”

  谭先伟说:

  “我当时也是这样说的,可他并不认可,而且觉得挺委屈。从他的话里我感觉,他们对于社会给予的关注、同情和帮助,其实并不领情。他说社会误读了他们,媒体的聚焦报道,让他们的内心五味杂陈。他说他们是正常人,正在过着正常的生活。虽然过得艰辛,但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糟糕,更不需要别人可怜和同情。他说……”

  “嗬,这么热闹!在聊什么呢?”

  一个意外响起的声音,让这几个年轻人吃了一惊。抬头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张学丰已经站到了他们的身边。

  “董事长!”

  纪小川和郭虹娜异口同声地喊了一声,连忙站起身子。郭虹娜接着说,“我们在说同学间的事情。哦,董事长,这是我的校友谭先伟,在市政管理局当秘书。”

  张学丰伸出手,热情地与谭先伟打了招呼,眼睛扫视了几个人一眼,说:

  “呃,我刚才听你们是在说什么蚁族吧?”

  见几个人点了点头,张学丰接着说:

  “其实啊,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蚁族现象很正常。再说,蚁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全国符合蚁族标准的人有多少?到底是学非所用,还是就业能力差造成的?这些都需要认真调查分析,任何夸大、过度渲染,或者缩小某一社会现象的言论,其实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纪小川问道:

  “董事长,你的意思,是网民把问题炒严重了?”

  张学丰一怔,哈哈笑道:

  “小川,将我军呢?问题当然是客观存在,但网民在分析成因时,不能说没有简单和偏颇的倾向。诚然,蚁族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但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啊!

  “比方说,许多年轻人都想呆在大城市,不愿屈就中小城市。都想坐机关,不愿意下基层,怕吃苦怕受累。其实,年轻人吃点苦,受点磨难,坐一坐冷板凳,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经历些艰难和辛酸,并不是坏事。说起来,一个人要想干成一番事业,除了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外,还需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而知识、经验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取得的。但意志这个东西,是无法从书本、从牛人身上学到的,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挫折和磨难,或者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才能获得。”

  张学丰说着呵呵笑了起来。笑了一阵,接着说: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年轻时经历点困难,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体察民情、锻炼毅力、积累经验,很值得。若干年后,就会明白这一点。要知道,有基层锻练的工作经历,是年轻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我本人年轻时就在新疆工作过许多年,现在回想,那一段工作经历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张学丰说得语重心长,见几个青年还在凝神静听,又说:

  “其实,任何年代,都有心怀梦想的理想青年,不管前面的路多么坎坷,风雨几多,他们都会以青春的勇气和热诚拼搏闯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我觉得,在北漂的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人具有的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心态。你们说,是不是?”

  几个年轻人点头赞同,开心地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