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命韵 第五十八章 岁月无情催人老

《命韵》第五十八章 岁月无情催人老

作者:牧然 字数:3597 书籍:命韵

  纪小川离开李德民的身边,随意摁了几下照相机的快门后,便围绕大楼转起圈来。大楼的东面,是一个丁字路口,与先春路垂直相交的是市府路。市府路路并不长,路面也比较狭窄,是解放大道与先春路的一条连接道。

  大楼的西面,有一道大门,一个门柱上挂着职业技术学院的牌子。进入大门,一条通道夹在大楼的西墙和围墙之间。围墙上有几块水泥抹成的黑板和一溜玻璃宣传橱窗,橱窗里面的宣传内容已经过时,显得很陈旧。

  通道的尽头,是副楼的楼梯口,楼梯口有一道铁栅门。主楼的后面,是一个四合院。院子虽然不大,但感觉空旷,显得比较冷清。抬头一看,天空犹如一个小小的方正井口,有一条空中通道连接主楼和副楼。

  纪小川很难想象,如此的条件,怎么可以办一所大学呢?

  回到主楼前,纪小川见参加聚会的人已经增加到了二十人左右,还不到应到人数的一半。李德民在路上告诉过纪小川,他们中文秘书班毕业时有四十五人。

  纪小川抬腕看了一下手表,时间已快接近9点。正在等待的人群,显然没有了初见时的兴奋劲,显得平静了许多,正在三三两两的低声交谈。冷眼旁观,纪小川感觉,眼前的这群人中,应该没有几个是很得意的。这一点,从他们的面容、衣着、形态、气质、活跃程度上,就不难看出。人生得意不得意,这个时候都会写在脸上……

  纪小川正在遐想时,就听到李德民在高声招呼自己:

  “小纪,快过来给我们拍合影。”

  纪小川走过来,举起相机,对着站在阶梯上的人群按了几次快门。照完合影,众人便商议下一步的去处。最后决定,去屏岳公园的茶座喝茶。

  这里离屏岳公园并不太远,从先春路往西走上百十米,就是南北方向的津阳大道。顺着津阳大道往南步行十多分钟,就是屏岳公园的东大门。

  屏岳公园有一个露天茶座,就在人工湖的北岸旁边。这里绿树成荫,视野开阔,湖上微波荡漾,游船穿梭。水下鱼翔浅底,锦鲤成群。更有远处的湖心亭,月型拱桥等景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是夏秋季节休闲的好地方。

  李德民一群人到了茶座,便把几个桌子拼在一起,团团坐定,品茗叙旧。纪小川围着桌子转圈,不时举起相机抓拍镜头,耳朵也没闲着。听到的,多是各人别后的人生经历,家长里短,大多平淡无奇。

  从他们的谈话中,纪小川听出,二十年来,这一群人的生活过得都比较平淡,大多数人至今仍然大道是普通百姓,高等教育并没有给予他们辉煌的人生。像李德民一样有点身份的,似乎只有十分之一二。

  交谈中,他们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二十年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青春的影子便悄然而逝了。众人引以为荣的,是儿女还算争气,大多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对此纪小川却不以为然。心想,老一辈人如果自己混得不如意,就喜欢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时近中午,太阳当顶。桌子的周围,西瓜皮、瓜子壳、花生壳、食品袋、口香糖纸皮,铺满了一地,众人的谈兴也淡了许多。

  纪小川刚好转到薛丽的旁边时,就听见薛丽对身边的一个女人说:

  “谭姐,你的面容保养得真好,看起来好年轻哟!”

  谭姐乐了,却谦虚道:

  “哪啊,老多了!哦,对了,我有好几天没去美容院洗面了,不知脸成什么模样了?薛丽,你帮我看看,我脸上的皮肤缺不缺水?”

  不待薛丽说话,旁边一个男人接口道:

  “天生丽质,洗脸能洗出花来?真是的,你们女人就是喜欢瞎折腾!纹眉、洗面、练瑜伽、跳街舞,折腾个没完没了。你们瞧,我这张脸几十年从未保养过,不也还好嘛?!”

  纪小川注意去看女人的脸。果然,在坐的六、七个女人中,眉毛黑黑的,额头光亮无纹,脸面光鲜无斑。再往下看,脖颈的皮肤却黯淡许多,胸部却都高耸着。

  薛丽揶揄道:

  “耶耶,丑不死你!一张瓜皮脸,洗不洗都一样。”说完,认真端详了一会谭姐的脸,又说,“还行,挺润泽的。”

  坐在谭姐对面的一个头发稀疏的男人接口道:

  “伟明这话,我深有同感,女人就是喜欢瞎折腾!记得我老婆第一次在家里做面膜时,差点没把我吓死。”

  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便聚焦到了说话的男人身上。男人接着说:

  “那天,我和几个朋友在天元酒店喝酒,喝完后回家。打开门,屋里没亮灯。我想我老婆一定去打麻将了。谁知刚打开灯,沙发上却突然直挺挺坐起一个人,脸色惨白,面目狰狞,魔鬼一样,把我吓得头顿时大了,头发一根根都竖了起来,失声叫了一声,妈呀,鬼啊!酒顿时醒了一半。”话还没说完,场上已经笑倒一片。

  谭姐笑了一会,嚷道:

  “出息!高飞,你就那么点胆量啊?”

  薛丽接口道:

  “就是。哎,你们男人不就是喜欢女人的一张脸嘛?一到大街上,眼睛就往年轻漂亮的女人脸上睃,眼珠都要掉出来了。我们要不把这张脸保养好,还敢上街吗?再说,男人的脸,怎么能跟女人的脸相比呢?”

  “男人的脸怎么了?”高飞问道。

  薛丽说:

  “因为女人不在乎男人的脸啊!那些年轻妹子在乎的,是男人的钱和权。”

  谭姐接过话头,说:

  “还有,还有,因为男人不要脸啊!”众人又“哄”地笑了起来。

  众人笑过一阵,李德民边笑边站了起来,大声说:

  “好了好了,时候不早了,该去吃饭了。这个话题,男人和女人永远说不到一处,就此打住吧。各位同学,今天的聚会,我很高兴,也很感慨,即兴写了一个东西。”李德民停顿了一下,扬了扬手中的纸张,接着说,“这个东西呢,也许诗不像诗、词不像词的,但确是我此刻的心情写照。这样,我读给大家听听,请各位指教。”

  众人来了兴趣,齐声高呼:好!

  李德民高声朗诵起来:

  “当年求学共聚首,三载同窗情意浓,毕业之日伤别离。道珍重,不哭,不哭,此去路途遥,鹏程万里任翱翔。二十年后重相聚,两鬓渐白人憔悴,毕业之后可如意?都道是,还好,还好,只是青丝少,岁月无情催人老!开怀一笑情难禁,幸蒙错爱稍得志,灯火阑珊意未尽。执君手,莫叹,莫叹,谁言人将老,老骥伏枥续新章。”

  李德民声情并茂地读完自己的大作,情绪显得很激动,眼中已是泪光闪闪。场上顿时响起一片叹息和唏嘘声……

  离开公园,一群人步行到了公园南门附近的华天大酒店。在华天大酒店吃完中饭,众人便嚷嚷着去四季钱柜唱歌。四季钱柜歌厅在解放大道上,是云滨市的顶级娱乐会所之一,距华天大酒店有两站路,步行只需十多分钟。

  去歌厅的路上,薛丽一直跟在纪小川身边,问长问短,并且有意无意地提及李德民的女儿李嘉琪如何如何好。纪小川想,看来薛阿姨真的有心当媒婆,想撮和自己与李部长的女儿。可自己对李部长的女儿一无所知,只好装傻。

  到了四季钱柜,纪小川就听到了从迪厅传出的具有超强穿透力的重金属音乐。跟着众人走进包厢,纪小川一眼看见,包厢的几张茶几上摆满了水果拼盘、爆米花、茶杯、啤酒什么的,已经有人点好歌放声唱起来了。

  一听歌声,纪小川的嗓子就有点发痒,很想一展歌喉,但一见众人的兴致都很高,点的歌又都是很老的通俗歌曲,且大多是男女对唱的情歌,便打消了唱歌的念头。原本想找人闲聊,看来也不是时机,只好坐在沙发上默默地喝茶。

  听了几首歌,喝了几杯啤酒,纪小川便感觉有些无聊,又想上洗手间。包厢里有一个洗手间,但此刻里面有人,纪小川便起身出了包厢。

  从包厢里出来,纪小川顿感清静了许多。上完洗手间,纪小川点上一支烟,朝包厢的方向走了一段,又停住。迟疑了一下,便朝另一条通道走去。这条通道的两边,也都是包厢,全部以各种花卉命名。

  出了通道,是一个休息区。休息区临街的一面,是一面落地玻璃墙。休息区有一组奶黄色的沙发,成U字型摆放。沙发的中间,放置了一个很大的玻璃茶几。沙发旁边有一个立式金属报架,上面放有一些报纸和时尚杂志。

  纪小川原本想到沙发上坐一坐,走了几步,又瞥见沙发斜对面的墙边有一个长长的台面,上面放有几台电脑,有一个人正在上网玩游戏,便转身走了过去。在一台电脑前坐下,纪小川激活电脑,进入一家门户网站,就见网页最显著的头条位置,还是关于那个老人的事情。

  心里奇怪,这个老人去逝后,不仅昔日的同事、朋友在深切地怀念他,而且整个社会似乎都在震动。心想,不就是一个学者吗,至于这样吗?

  纪小川早就注意到,从本月中旬以来,国内几大商业门户网站就把著名学者、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消息,放在了最显著的头条位置。一些主流报纸,也都辟出若干版面,登载季羡林生前的音容笑貌、成长经历、治学之道、学术成果、生平爱好等,掀起了一场解读季先生的热潮。

  在纪小川的记忆里,这样郑重的纪念礼遇,不要说是给予一个被冠以“国学大师”名号的学者,就是一个身世显赫的政界要人,似乎也是很遥远和陌生的事情了。纪小川有点弄不明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共同情结,竟然会让整个社会,从上至下,给了这位老人如此郑重其事的送别仪式呢?

  媒体给予的评价中,有“季羡林是中国最后的大师”、“中国百年学术地图第三代学者的重镇”、“中国文脉为数不多的传承与接续者”、“季羡林的离去,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从此再没有大师”等等。

  纪小川感觉,这些评语似乎有些夸张和矫情。因为在纪小川的心里,所谓的国学,不就是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一类的东西吗?

  这些如古董一样的东西,不仅读起来晦涩难懂,让人头大,而且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在世界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它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呢?没有国学,又有什么关系呢,至于如此惶恐不安吗?

  但仔细一想,纪小川又感觉心里有点不踏实,觉得自己对“国学”的理解,是不是简单了一些?如此一想,纪小川便打开了百度搜索。输入“国学”一词,网页立即给出了答案: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20世纪初。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国学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读完这些,纪小川的脑中又跳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师呢?

  输入“大师”一词,再次“百度”,答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来说去,只是一种尊称而已。以季羡林来说,有人评说,陈寅恪、胡适、梁漱溟、马寅初这四位学术前辈,曾经深深地影响了季羡林的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精神气节和人生态度……”

  看完以上这些,纪小川似乎有些明白:人们对季羡林离去的怀念和惶恐,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担忧。因为这种衰落,已经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的颓废,并影响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发展。

  “可国学真的有这么大的功用吗?”纪小川在心里问道,苦苦思索。正在沉思之时,纪小川兜里的手机响了起来。掏出手机一看,是沈洁茹的来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