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尘封已久的记忆 57 过年

《尘封已久的记忆》57 过年

作者:喧世醒者 字数:1357 书籍:尘封已久的记忆

  近几年由于工作原因过年的时候几乎没有回过老家,前年例外,爷爷去世后,算是沾了以爷爷去世为代价的光。城里没有老家农村那么热闹,反而有些冷清。整个一条大街上看不见几个人,稀稀落落有些萧条。要不是市政府牵头搞了一个社火活动,在街上敲锣打鼓的游行了一趟,让人感觉不到年味的存在。想起在老家的年味,甚是怀念。

  小时候天天期盼着能过个年,一到过年,就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可以拿,还可以拿着压岁钱买一些擦炮玩。

  老家的环境在多篇文章中提过好多次,属于比较落后的山区。可能是落后这一点,反而流传下来了很多习俗与传统。所以年味就足了起来。

  腊月三十这一天,父亲通常拿出尘封已久的笔墨,买上几张红纸,再翻开已经被他研究过好几遍的黄历,一幅幅鲜明的对联就在父亲的左思右琢下生成了。父亲通常津津有味的欣赏着他的大作,顺便问一下旁边也在瞎欣赏的我们,我们弟兄连连点头称赞,父亲会心的又笑了。

  我和弟弟在下午张罗着贴对联,凝视着写有“鸡鸭成群”、“膘肥体壮”的字样,好似乎在干一件极其威严的事,有的时候我甚至在想,把这些红红的对联贴在对应的地方,是不是会发挥无尽的法力,保佑整整一年的清平安康呢?

  到了晚上,一大家人在爷爷、四爷的带领下去祖先的坟前接祖先回家。我们小孩子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帮大人们放炮,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磕头、烧纸。祖先们兴许也很高兴的跟着我们回家了;把祖先们接到桌子上,摆上各种祭品,祖先们开始享用后代们准备给他们的丰盛晚餐。我们就开始打牌、聊天、喝酒。这一天,似乎就是团圆的象征,只有这一天,我们才像一家人,显得格外团结,富有凝聚力。

  到了凌晨,陪祖先们“尽兴”后,年轻的人就去庙里烧头香。庙里灯火辉煌、青烟缭绕、钟声阵阵,各村的人都纷纷而至。见了认识的人互相问候,送上一年最美好的祝福,还会幽默的跟熟人开个玩笑。面对神灵,我们都非常虔诚,祈祷着、跪拜着。

  大年初一的早上,所有人都起的很迟,这是一种风俗。谁起的早了,谁就是叛徒,至少传说里是这样说的。我们其实醒的很早,因为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完成。听见大人一说话,我们迅速穿上衣服,提着被窝里暖好的鞭炮,拿上写着“出门见喜”的红纸飞奔出去。按照父亲的指示,贴好“出门见喜”,战战兢兢的用香头点燃鞭炮,整个山谷中回响着鞭炮发出的爆破声。接下来爆破声此起彼伏,一直响到中午才渐渐停了下来。

  吃完母亲准备的午饭,拜年的活动就开始了,一家一家的去拜年。见了年长的就扑通跪倒,说明要给谁谁谁拜年,家里的小辈会佯装着阻挡一番,但跪倒之后,就不再管了。

  从初一到初三,有的村会举行篮球赛,八方村民都慕名参加。伴随着喇叭刺耳的声音,在一阵一阵的黄土里小伙子们你抢我夺,为自己的村打拼荣誉。好似乎那个荣誉是无比光荣的,谁输了就会特别掉面子,强大的村友团是看点,有的村为了给篮球队加油打气,开着三轮车、卡车拉着一群人就来了,场面很像打群架,也许他们时刻准备着打群架。

  篮球赛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社火。大家开始敲锣打鼓,为后面的收社火营造氛围。起初,社火人们比较重视,搞的像模像样,有些看头。但现在演变成一种形式,乐趣不如以前的多。尽管如此,年轻的人还是非常热衷,大汗淋漓的敲鼓、挤眉弄眼的打锣。这场社火,一耍就是十几天。在每天晚上的彻夜奔走里,人们的精力渐渐疲软了下来。到最后一晚,大家又兴奋起来,为收尾喝彩!

  在这些娱乐活动的间隙里,夹杂着的是串亲戚的社交活动。你来我往,在虚伪中寒暄,在寒暄里表露真情。拜年拜的膝盖都快要磨烂了,喝茶喝的快得糖尿病了,这才算把亲戚给走完了。

  这几年远离了乡土,少了那些繁琐,但缺少了那种乐趣。现在一想,过年,还是在老家有意思。可能那种乐趣不在于乐趣本身,更多的,是因为有家人的陪伴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