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汉凉风云 第189章 、金銮殿葬礼之争,董太妃进封殊荣(上)

《汉凉风云》第189章 、金銮殿葬礼之争,董太妃进封殊荣(上)

作者:书写千秋 字数:3546 书籍:汉凉风云

  且说灵帝就窦太后葬礼之事,诏令群臣于金殿集议,李咸携带毒药,抱病上朝,而陈球亦是带着满腔恼恨来到金殿。

  陈球方至金殿外,远远瞧见文武群臣已然汇聚一堂,差不多有数百人,当瞥见宋酆、李咸二人时,陈球徐徐步入殿中,向二人点头示意,二人微微颔首。陈球依照席位排次,缓缓入座,扫视一圈,只见众臣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陈球当即闭眼不看,养起神来。

  “杨公,今日集议之事,陛下应不会出席,不知你以为谁胜谁负?”袁逢瞥见杨赐正悠闲自得,忍不住凑上去,低声问道。

  “呵呵,袁大人智远谋深,有何高见,尽可言来,老夫洗耳恭听!”杨赐微微一笑,恭维一声,静等袁逢开口。

  袁逢瞧着笑眯眯的杨赐,心中百感丛生,既是敬佩,又是嫉妒,这杨赐看似与世无争,却心机深沉。自他父亲杨秉逝世后,他不仅在朝堂上一路擢升,而且杨家在他手中也是越发兴旺,朝堂上历次纷争内斗,杨赐均能进退自如,倒是与前太傅胡广颇为相似。然不同的是,胡广虽是名望远播,却也有献媚宦官的骂名,而杨赐始终逢源于朝堂之中,宦官、外戚、天子皆有交好,依旧清名传世,德威广布,可算是毫无瑕疵。

  “此次朝廷集议,本为朝臣之事,内侍不宜参与,陛下却以曹节、王甫二人主持廷议,赵忠监议,一者可见宦官之势甚强,二者则是陛下对宦官心存依赖”,袁逢思忖半晌,面不改色,转首对杨赐说道。

  袁逢之言正中杨赐心思,杨赐自是知晓先前几朝天子无不亲信宦官,借宦官制约外戚权贵、士族公卿;灵帝登位虽有数年,却在朝中并无根基,这才重用外戚宋酆,征召盖升、陈球、李咸等人入朝,今日以宦官出席集议,其意不言而喻。

  杨赐回道:“今日集议,士宦必要相争不休,你我二人还需顺势而为,不可做出头之鸟。”

  “杨公与我不谋而合,我心中亦是如此”,袁逢说完,转过头去,与杨赐安坐席上,静默不语。

  忽而曹节、王甫、赵忠仨人同时入殿,群臣赶忙闭口,纷纷低头不语,喧哗的大殿瞬间鸦雀无声。

  集议刚开始,曹节当先开口道:“太后病逝,杂家以为可用贵人之礼安葬,迁冯贵人与先帝合葬,然太后丧葬之事,乃国之大事,故而陛下诏令群臣集议此事,诸位尽可畅所欲言。”

  会上数百大臣心中虽觉得此举不妥,然摄于宦官权势,也不敢公然开罪宦官,惟有暂忍一时。数百人你瞧瞧我,我看看你,彼此面面相觑,互相观望许久,无人敢率先发言。

  好一会儿过去,殿上依旧不闻人声,曹节、王甫得意一笑,冲着赵忠递去眼色。赵忠会意,开口催促道:“诸公既已到齐,应该即时确立丧葬议案,既然诸位皆不出言,那便依照曹常侍之言去办。”

  殿上百官始终不敢出声,而廷尉陈球眼见百官无敢先言,宦官即要得逞,当即顶着压力,挺身而出,朗声道:“丧葬礼仪,朝廷自有章法,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临天下,宜配先帝,是无所疑!我等又何必再议,多费唇舌!”

  坐首的李咸闻言,恰中心坎,赶忙抬起头来,循声望去,一见是廷尉陈球,满心大喜,思量着该如何出言力挺陈球,为陈球助威。

  正在李咸思索之际,赵忠已然微笑道:“陈廷尉既有此意,还请即刻执笔写下。”

  “自当如此”,陈球毫无推辞,二话不说,就上前取过纸笔,洋洋洒洒写下愤慨之言,交予众人传阅。

  群臣阅览过后,皆无异见,继续安坐殿下,静默不语,唯独曹节、王甫二人面色徒变。曹节看完,面色阴沉不定,强颜抚掌笑道:“陈廷尉写下此等言论,真可谓胆略独豪啊!”

  王甫早就怒不可遏,瞪着陈球,寒声威胁道:“当年窦武谋逆作乱,窦太后乃窦氏一员,怎配与先帝合葬?以贵人之礼独葬,已然是天恩浩荡,陈廷尉莫要再妖言惑众,否则朝廷必要治你的罪!”

  “呵呵,陈球身为汉臣,上对得起天子,下无愧于百姓,何惧朝廷问罪!”陈球昂首阔步,走出席坐,正色道:“太后久居深宫内苑,聪慧机变,兼备母仪之德,后先帝遭逢不幸,驾崩仙去,朝堂混乱,时势艰危,太后毅然援立陛下为帝,承继宗庙社稷,安稳人心,功勋卓著;而后奸佞为祸,忠臣遇难,党羽大兴,士人受害,太后为宵小所迫,迁居南台云台幽居五年之久,而今太后不幸过早病逝,天人共怜;纵然窦家有罪,然事由并非出自太后,且太后于我朝有援立圣君之恩,安稳朝堂之功,倘若今日将太后改葬别处,诚失天下人之望。”

  王甫听完,气得脸色大变,全身发抖,嗤笑道:“陈廷尉之言,真是令杂家刻骨铭心!”

  “老夫可担不起”,陈球一脸不屑,未有丝毫畏惧,继而说道:“方才你等有言,迁冯贵人遗体与先帝合葬,在我看来,大大不可。”

  王甫恨声急问道:“有何不可?”

  “冯贵人坟墓,曾被盗贼挖掘,尸骨暴露受损,与墓中陪葬者尸骨混杂难分,魂灵受污不净,绝不能与先帝合葬,否则污染皇家陵寝,你等如何担待得起!”陈球怒目相向,朝着王甫怒斥不止,而后又是轻蔑道:“况且冯贵人在世之时,生平未有寸功,于国于礼,冯贵人哪有资格配与先帝合葬!”

  王甫稍一回想,陈球所言掘墓之事,确是实事,满朝皆知,那还是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段颎平定李远叛乱,班师回朝,受封河南尹,不料冯贵人陵墓为盗贼挖掘,尸骨露出,段颎也因此被治罪。

  “嘶”,司隶校尉段颎正双手抱怀,低垂着头,静心细听,忽而闻言冯贵人陵墓之事,紧忙抬起头来,额头汗珠直冒。当年冯贵人陵墓被盗掘,段颎因此为朝廷治罪,后经宦官指点,随意用人顶替盗墓贼,谎称已然破案,以假当真,欺瞒天子,这才保住富贵荣华。

  段颎每每想到此事,心头难免有些惧怕,悄悄扫视殿中群臣一圈,见众人无人在意此事,稍稍安心,接着静坐看戏。

  “陈球”,王甫当殿暴喝一声,毫无顾忌,群臣既有为陈球捏着汗,惟恐王甫一怒之下,将陈球冤杀;亦有一旁幸灾乐祸之人,诸如程阿、盖升、赵忠等人。而杨赐、袁逢二人见状,旋即闭目不语,低首静坐,二人不时互相在对方手心中划弄着,暗通言语。

  陈球冷哼一声,傲立殿中,环视群臣,严声道:“陈蕃、窦武既已蒙冤枉死,太后又是无故为你等所幽禁,老夫每每思及此处,痛心疾首,天下之人无不悲愤幽叹;今日老夫决意为国直言,将心中愤慨一一道出,就是集议之后,遭到奸佞怀恨报复,冤死狱中,我亦甘心,决不后悔。”

  就这区区数语,饱含陈球忠君爱国之心,群臣经陈球目光扫过,或是面红耳赤,或是满面怒气,又或是镇定自若。而曹节一见陈球执意违逆自己,顿时扬眉张目,欲将陈球诬陷下狱,以威慑群臣,使其等再不敢与之作对。

  起先不敢说话的李咸,听陈球说的义正词严,面上泛起几丝愧色,对宦官也是忍无可忍,旋即起身赞同道:“老夫之意与廷尉陈球相同,本就应该如此,皇太后不宜别葬,当与先帝合葬。”

  宋酆亦是附和道:“陈廷尉之言,甚合朝廷礼法,我亦赞同。”

  群臣一见这三人表态,大多数人皆是赞同陈球之言,纵然宦官权势滔天,然罚不责众,宦官也不能将朝臣文武全部治罪,索性一道起身,同声附和道:“陈廷尉之言甚善,太后葬礼应如此言,我等亦是赞成。”

  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眼见群臣绝大多数赞同陈球之言,曹节自觉有些势孤,不及朝臣人多势众,便不再多言,悻悻退去。王甫、赵忠也紧忙跟上,李咸、陈球等朝臣也只得陆续离去,一场集议终是无果而终。

  灵帝闻报集议结果,心中满意,便要下诏依照群臣所请,将窦太后与桓帝合葬。偏偏曹节、王甫二人不肯罢休,又跑到灵帝面前,竭力争辩道:“昔日武帝因巫蛊之祸,废除正妻卫皇后,以李夫人配享;又如梁皇后乃是先帝正妻,后梁冀专权,梁家犯下滔天大罪,先帝将梁皇后别葬在懿陵,且废懿陵为贵人坟冢;而今窦家罪恶如此深重,岂能与先帝合葬一处?”

  梁皇后即梁女莹,大将军梁冀之妹,汉桓帝刘志的第一任皇后,史称梁女莹无才无德,姿貌平庸,倚仗其兄、姐权势,专制内宫,且生活奢侈,使得汉桓帝对她冷落。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皇后郁愤而死,死后谥号懿献皇后,葬于懿陵,未与桓帝合葬。

  至于李夫人,则是汉武帝的陪葬,并非合葬。当年汉武帝一连废除几任皇后,及至卫子夫因年老色衰,失去武帝宠爱,后发生巫蛊之祸,武帝废黜卫子夫皇后之位,卫子夫自杀身亡,葬于长安城南,也未与武帝合葬。

  之后汉武帝至死再未立皇后,也无人与他合葬,李夫人只不过是陪葬,并非合葬。

  曹节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灵帝一言未发,心中却是窃喜不已,如今太后丧葬之事,已然惹得朝臣对曹节有所不满,曹节越是这般闹腾,与百官争辩不下,灵帝越是高兴。

  待曹节说完后,灵帝才说道:“此事你等与朝臣多有争执,朕不可偏听偏信,倒不如诏令群臣上书,再议此事。”

  曹节无奈,只得依令而行,等太尉李咸得知消息,再度上书力谏,请求将窦太后与桓帝合葬,奏章有言:臣伏惟章德窦后,虐害恭怀,安思阎后,家犯恶逆,而和帝无异葬之议,顺朝无贬降之文…子无黜母,臣无贬君,宜合葬宣陵,一如旧制!臣咸谨昧死以闻。

  灵帝看过奏章,暗忖此番若是同意李咸所奏,必然引得士宦相争,双方之势皆会削弱,便欣然同意,言道:“窦太后终究是有太后之尊,对朕有援立之恩,对朝廷有延续皇祚之功,太后以朕为子,朕岂能不以太后为母!子女尽孝,理所当然,太后不幸病逝,朕自当好生安葬,以慰太后在天之灵。”

  曹节、王甫又是百般劝阻,灵帝顿时怒起,手执李咸奏章,快步跨到曹节、王甫身前,扬起奏章,向着二人脸上抽打,厉声喝道:“朝臣之言,甚有道理,窦家虽有谋逆之罪,然太后于朕有恩在先,不宜降黜,你等不必再言。”

  “奴才谨遵陛下诏令”,曹节二人被灵帝用奏章生生拍得脸部生疼,又见灵帝语气强硬,不敢再出言劝阻,然心中却是越发不安起来。

  窦太后丧葬之事,朝臣与宦官争执不下,最后灵帝看了太尉李咸的奏章后,采纳李咸之言,强硬盖棺定论,才算是为窦太后的“葬礼之争”画了句号。

  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夏六月,灵帝奉窦皇后为桓帝嫡配,与桓帝合葬宣陵,谥号为桓思皇后,而后又颁诏大赦,改元熹平。

  秋七月,京都洛阳大雨连绵,以致发生大水灾,宋酆劾奏司隶校尉段颎恃功自傲,玩忽职守,请求灵帝治罪段颎,并举荐宗室大臣刘猛接替司隶校尉一职。

  灵帝采纳宋酆之言,将司隶校尉段颎贬为御史中丞,升任刘猛为司隶校尉,统管一千两百名吏卒,宦官权势为之削弱不少,这也引得曹节、王甫越发不安起来。

  如今朝堂之势,对宦官不利,朝臣正处于上风,曹节不由开始忧心起来,灵帝自窦太后丧礼之事后,对朝臣越发信任,反而对宦官逐渐疏远,自己屡犯劝谏,为段颎等人求情,灵帝皆置诸不理。年轻的皇帝不在像以前那般好糊弄,之前的那一套似乎不再受用,曹节不禁感到这位少年天子变得有些难以掌控,甚至有些即将挣脱开来的架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