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汉凉风云 第170章 、董宠骄纵下狱死,郭氏灵前问学业(下)

《汉凉风云》第170章 、董宠骄纵下狱死,郭氏灵前问学业(下)

作者:书写千秋 字数:3619 书籍:汉凉风云

  建宁三年(公元170年),秋九月,国舅董宠因恃宠生骄,屡有不法,灵帝下诏将董宠论罪处死。而董太妃闻知董宠死讯,于董家灵堂上哭得死去活来,灵帝亦是带着宋贵人亲往祭奠,以示悼念之情。

  哭灵过后,灵帝与宋贵人扶着董太妃一道回宫,董太妃思来想去,令人将灵帝唤来寝宫,含泪问道:“陛下,董宠乃我亲兄,亦是陛下亲舅,昔日对我母子多有厚恩,你怎能丝毫不念亲情恩德,说杀便杀?”

  “母妃,朕立志中兴汉室,为一代明主,国舅如此骄纵妄为,国法难容,还请母妃以国法为重”,灵帝低首回道。

  董太妃不悦问道:“陛下要杀董宠,母妃自不敢阻拦,然陛下总得派人前来知会一声,好歹国舅也是我兄长。”

  “国法不容私情,朕绝不能因私废公”,灵帝劝慰道:“母妃,国舅已去,不可过于伤悲,过几日孩儿再来看望母亲。”

  “陛下,我兄已死,多说无益,只望陛下念及过往,厚待董重、董承、张忠三人”,董太妃呼口气,泣道:“这三人皆是你表亲兄弟,忠心无二,而如今朝中南阳太守一职空缺,陛下可从中择选一人,出任南阳太守,做些政绩,也好日后提拔高位,免得又惹来外人嫉妒挑拨。”

  “太妃之言,朕记下了”,灵帝微微点头应下,恭声告退而去。董太妃望着灵帝远去的背影,不由失落不已:灵帝惩治国舅董宠,丝毫不念及自己颜面,说杀便杀,倒是对灵帝有些陌生。

  “儿大不由娘,陛下幼时胆怯懦弱,而今性情大变,这倒令我有些吃不准”,董太妃思及此处,犯起难来,越想越迷糊,索性不再去想,令人唤来外亲张忠一同用膳。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董太妃方才哭求灵帝,将南阳太守一职封给董家之人,谁知灵帝在宋贵人的劝说下,以盖升为南阳太守,典客卿宋酆接替董宠执金吾之职。

  董太妃见灵帝丝毫不讲情面,气的直跺脚,却也不敢闹腾,只得忍气吞声。而张让、赵忠二人为免灵帝问罪,将诸事借推给已死的董宠,又敬献资财于灵帝,以充盈国库,这才安然无恙。

  曹节闻知此事,当即备上厚礼,前往永乐宫拜见董太妃,劝慰道:“太后,陛下年纪尚轻,一时为宵小蒙骗,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太后切不可过于挂怀,伤及肝脾。”

  “太后”,董太妃一惊,摆手笑道:“曹常侍不可胡言,太后正居于南宫云台,不敢有所逾越!”

  “南宫老妇,垂垂老矣,重病缠身,难以长久,哪比得上太后康健”,曹节谄笑道:“太后正为,乃迟早之事。”

  董太妃闻言欢笑不已,自入京以来,还从未听人称呼自己为太后,不由对曹节泛起好感。而曹节又是撇嘴道:“不过奴才听闻一事,不知太后可有耳闻?”

  董太妃满脸好奇,问起缘故,曹节扭捏半晌,犹豫再三,才肯说出:“太后有所不知,此次国舅之死,便是陈球与宋贵人合谋所为。”

  “奴才听闻,当日国舅爷蒙冤入狱,陈球入宫请旨治罪国舅,而宋贵人趁机劝灵帝杀国舅,明法令,陛下自是不忍害国舅性命,却经不住这二人花言巧语,国舅这才不幸遇害。”

  “曹常侍之言,真假难辨,况且宋贵人与董家无怨无仇,何故要害国舅?”董太妃狐疑道。

  “太后若是不信,可传张让、赵忠二人前来对质,他二人受命与国舅一道为国招贤,当中原委,怎会不知!”曹节笑道。

  说罢,董太妃便将张让、赵忠二人传来,二人对宋贵妃、陈球一番诬陷,极尽歪曲,不住为董宠叫冤鸣不平。

  “好个宋家女,若非我将她荐于陛下,她岂有今日!”董贵妃怒不可遏,将张让、赵忠二人打发,对曹节问道:“这贱婢为何与我董家过不去?”

  曹节摇头长叹道:“太后有所不知,自窦武谋逆被诛后,云台那老妇怀恨在心,对陛下及太后恨之入骨,恰巧宋贵人入宫,而宋家又是野心勃勃,双方结为一党,不然这宋贵人怎会时常去云台探望那老妇,劝陛下勿忘拥立之恩,实则是充当信使,传递消息。”

  “然国舅爷父子忠心耿耿,又是太后至亲,自然颇受陛下亲信,这宋家与云台老妇有心谋逆,免不得将董氏一门除去,折去天子臂膀,趁机作乱”,曹节一说完,董太妃顿时坐立不安,向曹节问道:“我这便前去告知陛下,请陛下严加惩处这等宵小。”

  “太后,此时万不可打草惊蛇,奴才早与朝中诸位大臣商议妥当,觅得良策,而天子又被宋贵人迷惑,只得诉之太后,还请太后时刻警惕宵小”,曹节恳切说道。

  经曹节一番说道,董太妃点头道:“曹常侍忠心护主,日月可鉴,我便暂且忍耐,只待狐狸露出尾巴,一网打尽。”

  “太后英明”,曹节恭维一声,告退而去。自此,曹节、王甫、侯览三人轮番前往永乐宫,于董太妃面前百般挑唆,惹得董太妃对宋贵人及窦太后暗恨异常。

  且说李远死后,郭氏带着家小避居张掖卦养羌人部落,颇为窘迫困顿,生活艰辛。时动乱方平,马贼盗匪四起,过往商旅大受其害,韩挺为供养李远家小,出外为商队护卫,赚取些亡命钱,以缓解李家困顿。

  后因郭氏生得秀丽,羌人骚扰不止,郭氏毅然截发毁面,忠贞守节。周边羌人对郭氏此行,甚为敬服,非是守节,乃是为郭氏胆色所服。

  郭氏终日辛勤劳作耕织,抚育四子一女,幸得阿蓉母子不弃,同院而居,相互扶持。而韩德今已年满十二岁,却是生得高大魁梧,孔武有力,手上两柄短斧舞得虎虎生风,每日独自入山打猎,均有所获。

  这日,韩德恰巧猎获两只野兔,欣喜万分,奔回家中,其母阿蓉瞧见韩德手中猎物,夸奖几句,继而叮嘱道:“德儿,速将那只肥大野兔,送往夫人处。”

  “母亲,孩儿知晓”,韩德重重点头,憨笑道:“一日为主,终身为主,所得猎物须将半数送与姨母。”

  韩德不待多说,拧着一只野兔,行至郭氏院中,见李云娘与李勇三人正在地上习文练字,不敢出声,轻声轻脚越国小院。

  “兔子”,李云娘方巧瞥见韩德手中野兔,顿时撒欢起来,蹦蹦跳跳到韩德身前,拍着粉嫩嫩的小手,欢呼雀跃道:“今晚有兔肉吃了。”

  “云娘,你兄长正在房中读书,不得喧闹”,郭氏闻听房外欢笑声,顿时面露不悦,脸上两道疤痕更为醒目,瞥瞥正埋头苦读的李立,旋即出房喝止李云娘。

  “是,女儿知错”,李云娘撇着小嘴,低首行至李奋身旁,躬身蹲下,照着郭氏的写的字,描画起来。

  “姨母,今日猎获两只野兔,这只最肥,请姨母收下”,郭氏伸手接下野兔,摸着韩德硕大黝黑的脑袋,笑道:“山中野兽横行,你入山打猎,切记小心,不可大意。”

  韩德恭声应下,摸着后脑勺笑呵呵道:“豺狼虎豹,不足为惧,我这手中两把斧头,可不是摆设,姨母尽可宽心。”

  “呵呵,德儿小小年纪,便如此勇武,姨母也为你高兴”,郭氏夸奖几句,又对韩德说道:“你白日入山狩猎,多有辛劳,快回去好生歇息。”

  待韩德去后,郭氏一抬首,见夕阳西下,该是准备晚饭了。一番忙碌,郭氏将野兔煮熟,分为六碗,唤来众子女用饭。

  众小一见桌上五碗兔肉,顿时满眼放光,口水直流,一个个狼吞虎咽,郭氏却是喝了几口清水,摇头笑道:“慢些吃,小心噎着。”

  晚饭过后,郭氏打发李云娘等人歇息去了,独自带着李立来到李远灵位前,李立早习以为常,跪地叩首,静等郭氏发问。

  “阿苦,今日读书,有何收获?”郭氏面上再无笑容,一脸严厉。

  李立恭声道:“母亲有命,《李家兵法》、《诗经》、《钞孙子兵***番就读,今日所读之书为《钞孙子兵法》,乃当日贾诩所赠,孩儿读此书一百二十七字,书中有言‘兵者,诡道也!’,孩儿所获就在一‘诡’字。”

  “你父亲一生精于兵法韬略,能征惯战,勇武难当,你便依照以往一般,对着你父亲灵位一一详述”,郭氏狠声道:“母亲不知兵法,然你父亲在天有灵,若是你敢有所糊弄,你父亲于九泉之下,何以瞑目!”

  “父亲在上,母亲在旁,孩儿不敢欺瞒”,李立朝着李远灵位,再次一拜,恭声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郭氏顿时不悦,打断道:“此乃书中之言,非是我儿之言,将你心中所想所得说出。”

  “孩儿知错”,李立不耐说道:“诡之意乃千变万化,出其不意,而道之意为奇谋妙计,欺诈迷惑,正合乎‘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行军布阵当变化无常,统兵作战应出其不意,虚实转化,正奇合一,方能克敌制胜,百战百胜。”

  郭氏笑道:“‘兵者,诡道也!’,迂腐之言,我儿万不可为此言所迷惑,你父亲在世之时,曾有一言‘孙武子之兵书,乃欺瞒世人之作’。”

  “父亲之言,怎与贾诩书中批注如此相似”,李立惊奇道:“贾诩于书中有批注,言孙武兵法在于诡道二字,正因此二字,可见《孙子兵法》并非孙武用兵精髓所在,孙武断不会将精髓公诸于世,必将精髓传于孙家后人,以助孙家后人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郭氏沉吟道:“如此说来,倒也有理,我李家兵法素来不外传,只在族中选一人相传,外人知之甚少,况且孙武也并非无欲无求之人,此书看来读之无益!”

  “母亲,孩儿以为此书当可一读”,李立转首说道:“贾诩还曾有言,自古熟读兵书者,比比皆是,擅于致以实用者,少之甚少,洞悉书中精髓者,凤毛菱角;《孙子兵法》当先有言,‘兵者,诡道也!’,可见孙武欲告知后人,此书乃是欺瞒世人,并非真正孙氏兵法;孙武当时已然百战百胜,自忖天下无人可敌,寂寞难耐,这才写下《孙子兵法》,与后世之人再战,施以诡计,诱后人信以为真;故而沉溺于此书者,便已中孙武诡计,为孙武欺瞒迷惑,尚不自知。”

  郭氏欣慰笑道:“莫非我儿今日所得,便是这一‘诡’字?”

  “远不仅此”,李立自得道:“世人大多以为《孙子兵法》乃孙武用兵精髓,殊不知书中之言,皆是孙武不屑之词,既然世人信以为真,必以此为用兵之道;孩儿既然知晓此书不足为用,可从《李家兵法》中寻些破解之道,专门破解《孙子兵法》之言,日后若是征战沙场,孩儿已然先胜一筹,同时亦可增长孩儿见识。”

  “我儿既有此意,当更加发奋苦读,不可懈怠”,郭氏微微颔首,瞧着李远灵位,喃语道:“夫君,阿苦之言,你可听得,妾身定会好生训导于他,日后为你报仇雪恨,振兴李氏一族。”

  郭氏说着说着,脸色顿时变得凶厉起来,朝着李立喝问道:“阿苦,你父亲当年轻信段颎,怎知段颎不守承诺,将我一家逼害至此,此仇此恨,可还记得?”

  “孩儿誓死不忘”,李立昂着头,紧紧盯着李远灵位,恨恨说道:“杀父之仇,毁家之恨,不共戴天,孩儿此生,定要杀尽仇人,曹节、段颎、曹破石、任涉…”

  当李立念完一连串名字后,犹豫说道:“母亲,孩儿以为父亲之死,非是段颎之罪,方才有言‘兵者,诡道也!’,父亲竟然误中段颎之计,战败而亡,自是怪不得他人;况且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若是这般行径,岂不显得心胸狭隘!”

  “不孝之子,莫非你还要认贼作父不成?”郭氏闻言大怒,喝斥道:“你父惨死,不思报仇,反而为仇家说情,心胸可真够宽厚!”

  “母亲,孩儿只是说,有的人当杀,有的人不该杀”,李立嘟囔道:“好比任涉,父亲放他生路,他反而挟怨报复,自当杀之;曹节残害祖父,诬陷父亲,亦应杀之,然。”

  话未说完,郭氏怒不可遏,伸手抄起案上藤条,扬手对着李立一顿乱抽,不时责斥道:“逆子不孝,我打死你。”

  李立赶忙紧咬牙关,不敢回嘴,任由郭氏手中藤条抽打,嘴中不住喊着:“请母亲责罚。”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