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后,我靠娇养四个反派崽崽洗白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离我远点,谢谢

《穿越后,我靠娇养四个反派崽崽洗白了!》第二百三十五章 离我远点,谢谢

  这老秀才虽说被村人尊称为“秀才”,实则并没有功名在身,他吹嘘最多的就是自己曾进县学读且得过学官夸赞,那都是好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就这样,他仍是村里少有的能识文断字的能耐人。

  前两年老秀才妻子病重,当时才十三四岁的娘子——也就是康家娘康丽娘随祖父一起去为秀才娘子瞧病,最终还是没留住操劳半生、满身积疾的秀才娘子。

  本来生死这种事就是很难改变的,老秀才也没说什么,反而莫名开始对康丽娘说教,碰上了就要说上两句“女孩儿出去行医不太好”之类的话。

  一开始康丽娘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直至老秀才有次和人喝酒说漏了嘴,对方私底下把事情告知康家祖父,她祖父才晓得老秀才竟是早早就相中了她,气得关起门来骂了好些天。

  康丽娘祖上是从西域康居一带迁来的,当时她们先祖跟着一大批乡人来蓝田县定居。经过两百多年的扎根,她们家在蓝田县也算有不少同宗,何况她长得肤白赛雪、貌美如花,岂愿嫁给一个年近旬的老东西?

  于是在见识过猎户精湛的箭术以及年轻而强健的体魄后,康丽娘便决定嫁给他。等通过熟人打听清楚猎户的为人,她就更是生出非君不嫁的决心!

  康家祖父也怕夜长梦多,真叫那老秀才把他那娶丽娘当续弦的想法宣扬出去,很快便把这桩婚事敲定下来。

  这才有了这次的跨村婚事。

  没想到都要迎亲了,这老东西还出来掺一脚,得亏她夫君那边有能人相助。

  碰上人家真进士出身的状元,他还敢不敢自称秀才,呸!

  老秀才确实不敢吱声,早在三娘前两句诗被迎亲队伍念出来以后他就灰溜溜地退开了,心里简直是既懊恼又害怕,生怕这位来的郭少府找自己麻烦。

  没想到隔壁村老张家着不显山不露水,居然还能把他们蓝田县的县尉请来!惹不起,当然得躲。

  三娘压根没注意那个老秀才悄然跑了,与迎亲队伍一起进了娘家大门。

  因为知晓了三娘的身份,女方家待她们一行人也十分热情,邀她们到青庐入座,等着郎进屋把娘接出来。

  三娘在众人热情的招呼下喝了一碗香醇的米酒,又吃了些米糕。这才到娘郎从屋里走出来,大唐的喜服讲究

  “红男绿女”。

  "红"是庶人可以在成婚当日“假绛公服”去迎亲,绛色公服可是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穿的。这意味着小老百姓一生至少有这么一次机会穿上绛红的官袍,光明正大假装自己是官老爷去迎娶心上人!

  “绿”的范围则很宽泛,浅绿深绿都是绿,最深能深到近乎紫色,毕竟“以青乱紫”正是近些年低阶官袍更换成碧色的原因。

  今儿娘所穿的喜服就是青绿色,与身穿喜袍的郎站在一起显得十分般配。

  三娘到娘子康丽娘,只觉自己的催妆诗真没白写,这娘子长得当真貌美!

  萧戡倒是对娘的长相兴致缺缺,只兴致勃勃地和三娘讨论起村中的婚俗来。

  郎那边杀鸡宰鸭、杀猪宰羊,娘这头也没差到哪里去,当真是火热至极!以前他到处游历(游荡)的时候也见过人成婚,可惜从没碰上过这种热火朝天的气氛。

  三娘道:"都是这两家人平时广结善缘才会有这么多人为他们忙里忙外。"

  萧戡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他还小,对成亲是没这么多想法的,娶媳妇这种事对他来说还不如他的宝贝剑来得重要。只不过少年人嘛,总是凑热闹的,瞧着别人忙活得起劲,自己莫名也跟着欢腾起来。

  这时娘郎在青庐外站定,要拜别岳家。这个拜是娘只需要站着揖别,而郎需要跪下郑重地叩首,以表示自己对岳家养大妻子的感激。

  康丽娘父母早逝,张猎户拜的便是康家祖父,一旁都是来观礼的康家族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分外严实。

  三娘因着刚才帮郎写了催妆诗的缘故,被康家人善地簇拥到最里面,可以清楚地瞧见这对相当般配的人如何向岳家行拜别礼。

  迎亲的一行人已经在外头吃过一轮酒食,这会儿便吹吹打打地护送人回村去,力求让田里每一株麦苗都能分享他们的喜悦。

  正儿经的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三娘一行人在邻村观摩完迎亲,又跟着迎亲队伍回到张家村。这时候满村人都已经把自己家的桌案坐席都搬了出来,拼在一起方便大伙围坐吃席。

  像这种婚庆喜事,哪怕是在长安城里也是可以递文破例开宵禁的,何况村里并没有那么多讲究,他们可以欢饮到夜深再散去!

  比起她们跟出去迎亲前,村里又更添了几分烟火气。

  三娘从小就属于什么都好奇的性格,眼下更是从这家到那家,一时瞧瞧人家炖鸡炖鸭的,一时又瞧瞧人家做羊羹的。

  所谓的羊羹,其实和羊肉泡馍已经差不离了,算是今晚粉】扑-儿文=~学!的主食,鲜美的羊肉煮烂在汤里,等到要上桌时再端上一碗碗白面烤饼,放入熟肉与肉汤。秋日的傍晚凉风徐徐,来上一碗羊羹简直整个人都暖和了。

  若是搁在冬天,那更是叫人浑身舒泰。

  三娘兴致盎然在村里溜达了一圈,什么都觉得很鲜,遇到自己没见过的事物自然又拉着村民问东问西。

  蓝田县这边的特产除了大杏,还有著名蓝田玉,宫中不少御用玉器都是由蓝田县进贡的,民间也有不少玉雕高手。

  光是这张家村便有不少人精擅此道,是门挺赚钱的营生,要不然他们村里也不能把红布都挂到村头的大树去。

  三娘转悠到一半撞见个正在雕刻玉石的老妪,便跑进去蹲在旁边人家雕。

  老妪不为外面的热闹所干扰,她也没把自己当外人,别人手挪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最后还是那老妪先开了口:“你想学这个?”

  三娘道:“没有,我就是你雕工了得,一下子入神了!”她一点都没有不请自来的自觉,还兴致勃勃地追问,"您这手艺是跟谁学的?我觉得你比京师那些首饰铺子雕得都要好!"

  听三娘这么问,老妪脸上有一瞬的失神,接着才笑了粉扑-儿文=~学)起来,回道:“我跟我那外子学的,他生前也常夸口说也就是他不愿意去,要不然长安城里那些个首饰铺子都抢着要他。"

  三娘听到“生前”二字便知晓自己问错话了,不过见老妪脸上多了几分难掩的温柔之色,她便直接坐在一旁与老妪聊起她那位已经去世的丈夫,聊她们如何相识、如何成亲、如何生儿育女。

  老妪觉得她这一生其实顺顺当当的,唯一不好的是自己活太久了,嫁掉了女儿,送走了丈夫,儿子又从军去了,剩她一个人孤零零。

  若非还有丈夫教的手艺打发日子,她怕是已经随丈夫去了。

  比较遗憾的可能是没能找到她们家这门手艺的传人,丈夫生前挑剔得很,没收学徒,独独教了她。她一个老寡妇,平日里不和人接触,这些年也没机会教旁人。

  要不是三娘耐心地听她说了这么多往事,她也没办法把这些心事轻易说出口。

  三娘思量片刻,没有特意开导老妪想开点,而是笑着问道:“我正愁着今年不知该送什么礼物给长辈们好,要是我给您画些图样,您能帮我雕刻出来吗?我要的东西不大,就一些读人平时用的私印。"

  老妪听后精神一振,忙答应道:“要是能帮到少府的话当然最好。”

  三娘道:“哪能说是帮我?您可得按行价收我的钱才行,不然我是要被御史弹劾的,到时候我这少府可就当不下去了。”

  她还给老妪举了个例子,说御史那可是什么都弹劾的,比如以前有个官员路上买了特别香的烤饼,揣在袖兜里准备上朝前后吃,结果那烤饼实在太香了,香到了隔壁的御史。

  御史二话不说把他弹劾了,官都没得做啦!

  老妪听得一愣一愣的,没想到在御史面前脸吃个饼都不行,当即说道:“那……那就按行价吧。要是雕出来的成品您不满意,可以不要。"

  三娘道:“您这样做生意是要亏本的。”

  老妪道:“我们也不做啥生意,就是卖手艺的。”

  三娘与老妪商定好用料和价钱,眼天色不早,便邀老妪一起出去吃喜酒。老妪犹豫片刻,起身跟着三娘往外走。

  夕阳西下。

  天边金灿灿一片。

  老妪着满天的霞光怔了怔。多久了啊。

  她多久没好好过这样的黄昏了。

  记得以前每次遇到这种云霞烂漫的日子,她那老伴就会高兴得像个孩子,跑进屋把她拉到屋外一起天边的云,天边的山,天边那红彤彤的落日。

  那时候她总要回一句“这有什么好的”,却还是陪他坐在屋檐下着那轮红日缓缓没入远山之中。

  "姑姑!"

  不远处一个中年汉子惊喜的呼喊声拉回了老妪的思绪。老妪抬头去,发现是自家子侄。她朝对方点点头。

  中年汉子欢喜地引着她和三娘一行人入座。

  自从姑父去世以后,他姑姑就总一个人待着,别人和她说话她总不搭理,这次他们劝了好久都没把她劝出门,大伙心里都挺担心的。

  没想到郭少府居然能把她劝出来!

  中年汉子满脸笑容:“二郎要是知道姑姑你愿意来吃他喜酒,一定高兴得很。”他是郎的二伯,也是张婆婆的侄子,自然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

  接下来张家人对待三娘的态度就更殷切了,直接把她的座次安排在最前头。不仅因为她的身份,还因为打心里感激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