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之1983 第166章 饕餮盛宴

《大时代之1983》第166章 饕餮盛宴

作者:杨叛儿 字数:3592 书籍:大时代之1983

  一篇四万多字的理论文章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确实是比较乏味的。

  不错,因为时代的因素导致了大家现在对于书籍、对于知识都极其渴求,可是能够将这干巴巴的占据了一个版面的文章认真的阅读下来的普通读者还是极其有限的。

  不过好在戈文在开篇之前就已经说明这不是一篇写给他们看的文章,所以大家在看了几眼开头,感觉没什么意思之后,就将目光向《文汇报》副刊的其他文章看了过去。

  对于他们来说,在这几天里少看戈文的一篇文章也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呢!

  可是对于文坛的作家们,对于整个文学评论界来说,这篇文章的价值那真是无以伦比的。

  一场地震开始了——

  戈文这篇理论文章中的阐述非常的明确,他就是认为现在评论界的理论滞后于文坛的发展,即将要成为文学界的一种桎梏,然后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他所认定的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

  对于他的这篇文章,大多数文学界的作家们基本上是持赞扬的态度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戈文研究出来的文学批评发展道路就是正确的,可是评论界的保守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状况。

  所以大家对于戈文能够敏锐的发现评论界的问题,能够提出来抛砖引玉,是持同意和赞许的态度的。

  而评论界则一分为二。

  年轻的评论者们、思想开明的评论家们在看到戈文的这篇文章之后,都不由的回顾起这一两年评论界的现状。

  然后他们就赫然发现,果真如同戈文所写的那样,当文学界的各个领域都在充分的吸收西方的优秀经验,都在努力创新,都在努力的想要创作出更优秀、更能赢得读者喜爱的作品时,大多数文学批评确实依然延续着过去的那种旧思维,就习惯。

  与现在飞跃发展的文学界比起来,评论界确实有些落后了!

  很多人惊出一身冷汗。

  并不是所有的评论者都像陈观鱼那样挂羊头卖狗肉,并不是所有的评论者都向陈锋和巴毅那样喜欢搞小圈子小动作。大多数评论者之所以从事文学评论这项工作,除了生活的压力之外,更多的则是对文学的喜爱。

  于是,新一代的年轻的评论者们开始接受了戈文这篇理论文章的观点。那些思想开明的评论家们同样开始了反思与探索。

  于是,关于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开始出现在评论界中,而那些被翻译进国内的文学批评的书籍也都被拾检了起来,真正的行使起它们的作用来。

  而那些思想顽固的保守的,成长于文革前甚至文革中的评论家们则终于出离了愤怒了。

  戈文先前对评论界的嘲讽。大家之所以保持了沉默,一方面是大家看到他还是一个毛头小子的缘故不愿搭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戈文所针对的仅仅是陈观鱼一人,其他人并没有被点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很多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人所形成的一种惯性,习惯一旦形成了,那是很难改变的。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戈文这一回针对的可不是什么陈观鱼李观鱼,他针对的是整个评论界,他这是想引发评论界的分裂啊!

  这个毛头小子好大的胃口!

  真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这些评论家们像是被踩到了尾巴一样。纷纷的跳出来对戈文大加指责。对于他们来说,目前评论界的稳定和安逸让很多人无比的眷恋,谁愿意放弃这份安逸呢?

  再说了,什么叫政治阴影的影响?

  现在的文学批评理论已经延续了好几十年,如果是错误的话,怎么可能在这几十年里没有出现变革,而要你这个毛头小子出来指手画脚?

  于是,在中国最大的文学批评杂志《文学评论》上,赞同戈文观点的评论家和反对戈文观点的评论家战的是一塌糊涂,血肉横飞。只差肉搏起来了。

  面对这事关评论界生死的问题,每一个评论家都无暇他顾,什么朦胧诗是现代诗歌的掘墓人,什么科幻是科普作品。将科幻归入文学界是不科学的……这些都被他们抛在脑后了。

  老实说,此时的公众、绝大多数的读者并没有被这场评论界突然出现的理论争锋而吸引住目光,就如他们在2月1号的《文汇报》副刊上发现了戈文那篇看着让人无比头痛的理论文章的感觉一样,他们根本顾不上理会这些啊。

  少看一篇文章,少关注一场争论有什么大不了的啊,再说了。我们现在确实顾不上啊!

  1984年2月1日,最新一期的期刊杂志开始摆上了书摊和书店的柜台之上,然后所有的读者们无比兴奋的发现了一件事情——

  在这些杂志甚至报纸中竟然发现了很多戈文的!

  这真是一件最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读者读者,不就是读书的人吗?

  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比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作品更幸福呢?

  只发行过一期杂志的《阅读》因为在创刊期刊登的《阅读无禁区》、《乡村教师》、《走向现代》,所以在刚刚创刊之后就汇聚了相当一部分死忠读者。

  所以当第二期的《阅读》杂志面市后,那些对这本似乎不同于其他杂志的杂志抱有相当好感的读者们在第一时间里拿起了新一期的杂志。

  果然《阅读》没有让他们失望,他们再次发现了惊喜。

  这一期的《阅读》同样连载了戈文的大国崛起系列文章。

  不仅如此,除了这篇叫做《工业先声》的文章之外,这一期的杂志上还刊登了戈文的一部作品,一部新的科幻!

  这部叫做《中国太阳》的科幻让无数的读者生平第一次真正的停下了脚步。他们禁不住抬起头去仰望天空,遥想那浩瀚的宇宙。

  ……

  谁也不知道中国太阳将飞多远,水娃他们将看到什么样的神奇世界,也许有一天他们对地球发出一声呼唤,要上千年才能得到回音。但水娃始终会牢记母亲行星上的一个叫中国的国度,牢记那个国度西部一片干旱土地上的一个小村庄,牢记村前的那条小路。他就是从那里启程的。

  ……

  虽然天上依然是白云朵朵,可是很多人似乎看到了那广袤的宇宙中、那灿烂的星空里,漂浮着的那艘太阳帆船!

  不错,这部《中国太阳》正是脱胎与后世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欣慈的一篇同名。

  它同样是借描绘一位中国西北的农民的儿子——水娃离开山村慢慢成为宇航员的故事来渲染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而也正是戈文的这部《中国太阳》让无数的中国科幻迷们无比的兴奋。因为他们对这部《中国太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中国太阳》和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做《小太阳》的科幻片很相似啊!

  难道戈文也看过这部电影?

  因为小时候看的科幻片才真正喜欢上了科幻的科幻迷们恍然大悟起来。

  他们口中的《小太阳》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拍摄于五十年代,是一部儿童科幻片。正是这部色彩绚丽、风格清新的科幻电影让无数的稚嫩少年成长为科幻爱好者,深深的喜欢上了科幻。

  而戈文的《中国太阳》再次呼唤起了他们记忆最深处的那份童真。

  真是怀念啊!

  不过相比《小太阳》那样的儿童科幻片,戈文《中国太阳》那酣畅自如的情节,无疑更加让他们陶醉。

  《中国太阳》里。为了追求航向宇宙的浪漫而踏上旅途的水娃向全世界这样说道:“飞出太阳系的中国太阳,将会使享乐中的人类重新仰望星空,唤回他们的宇宙远航之梦,重新燃起他们进行恒星际探险的愿望。”

  而看到《阅读》杂志上的《中国太阳》,联想到了中国的科幻界几十年来的发展,无数的科幻迷们开始坚信了一点——

  有这样的作者,这么优秀的作品,中国的科幻怎么可能消失呢?!

  而正在与陈观鱼等评论界小丑大打口水仗的戈文,乘着战斗的间隙,看着手中《阅读》杂志上《中国太阳》的铅字。同样脸上流露出淡淡的微笑,自信的喃喃自语道:“我就不相信有这么多像《中国太阳》这样优秀的科幻作品出现,他们还能无耻的把科幻归置到科普界去!”

  在他面前,二月份刚出来的几本杂志和一些报纸都杂乱的躺在桌子上。

  ……

  ……

  二月份的《阅读》杂志刊登的是《中国太阳》,《收获》则刊登了戈文的中篇科幻《红色中国》。

  中国,1967年。

  “红色联合”对“四?二八兵团‘总部大楼的攻击已持续了两天,他们的旗帜在大楼周围躁动地飘扬着,仿佛渴望干柴的火种。

  “红色联合”的指挥官心急如焚,他并不惧怕大楼的守卫者,那二百多名“四?二八”战士。与诞生于l966年初、经历过大检阅和大串联的“红色联合”相比要稚嫩许多。他怕的是大楼中那十几个大铁炉子,里面塞满了烈性炸药,用电雷管串联起来,他看不到它们。但能感觉到它们磁石般的存在,开关一合,玉石俱焚,而“四?二八”的那些小红卫兵们是有这个精神力量的。

  比起已经在风雨中成熟了许多的第一代红卫兵,新生的造反派们像火炭上的狼群,除了疯狂还是疯狂。

  大楼顶上出现了一个娇小的身影。那个美丽的女孩子挥动着一面“四?二八”的大旗,她的出现立刻招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射击的武器五花八门,有陈旧的美式卡宾枪、捷克式机枪和三八大盖,也有崭新的制式步枪和冲锋枪,连同那些梭标和大刀等冷兵器,构成了一部浓缩的近现代史……

  “四?二八”的人在前面多次玩过这个游戏,在楼顶上站出来的人,除了挥舞旗帜外,有时还用喇叭筒喊口号或向下撒传单,每次他们都能在弹雨中全身而退,为自己挣到了崇高的荣誉。

  这次出来的女孩儿显然也相信自己还有那样的幸运她挥舞着战旗,挥动着自己燃烧的青春,敌人将在这火焰中化为灰烬,理想世界明天就会在她那沸腾的热血中诞生……

  她陶醉在这鲜红灿烂的梦幻中,直到被一颗步枪子弹洞穿了胸膛,十五岁少女的胸膛是那么柔嫩,那颗子弹穿过后基本上没有减速,在她身后的空中发出一声啾鸣。年轻的红卫兵同她的旗帜一起从楼顶落下,她那轻盈的身体落得甚至比旗帜还慢,仿佛小鸟眷恋着天空。

  其实,比起另外一些人来,她还是幸运的,至少是在为理想献身的壮丽激情中死去。这样的热点遍布整座城市,像无数并行运算的CPU,将“文革大革命一联为一个整体。疯狂如同无形的洪水,将城市淹没其中并渗透到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和缝隙。

  ……

  这部的背景被戈文放到了文革的时期,讲述的是军方的科研工作者们一边接受红卫兵的批斗,一边坚持探寻外星文明的故事。

  戈文在这篇中冷静的描述了文革对中国社会、对中国科学界造成的巨大损失。

  里那栩栩如生的文革武斗让无数的读者回忆起过去那段伤心的岁月,而借用外星文明来对文革进行批判也让一众读者们在伤感之余,内心狂呼过瘾。

  与普通的读者们不一样的是,这部中所展现出来的对文革的反思以及对历史责任的思考都非常的深刻,文字背后戈文那冷静的态度在让读者们赞叹的同时,也让一众纯文学作家自叹婓如。

  这或许是科幻独有的艺术魅力吧!

  一些纯文学作家们不禁泛起这样的感慨。(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