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兴朝驸马须知 34 春联

《大兴朝驸马须知》34 春联

作者:宣蓝田 字数:4290 书籍:大兴朝驸马须知

  这一日文宣帝在坤宁宫里写了半天的对子,皇后念一句,他就照着写一句。文宣帝小时候不爱学那些咬文嚼字的文章,更爱看那些民间百姓对朝政的时事杂评。

  前朝时候平头百姓讨论国事,这本是朝例所不许的,偏偏总是有人顶风作案。后来大兴立国后,便取了那言论禁制,无论朝政社稷,还是邦交国策,凡大兴子民都有建言献策的权利。但凡于国于民有益的通通可以谏言上策直言不讳,朝廷自会给些嘉奖。

  初时只有文人中的清谈一派惯爱空谈哲理,擅长娓娓清谈,讲些不切实际的大道理;后来有些技巧匠人大公无私,主动贡献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又有朝廷推广,所以大兴朝的农田水利冶铁技术很是先进。

  不过那时读书人所占的比例不足十之一二,真正于治国有益与朝政相关的建议却不够多。而读书人,其中读死书的又居多数,空谈治国能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却不能实干兴邦。

  这大兴朝数百年的传统使得民间百姓言论极为自由。那些走南闯北的生意人,或是见多识广的说书人写的一些个民俗话本,里头三教九流士农工商贩夫走卒什么都有。文宣帝小时候常常看这些,耳边听着帝师的治国理政之道,眼中看着老百姓眼中的人生百态。虽有不务正业之嫌,却颇有些新鲜体悟。

  文宣帝文采一般,平时公文诏书都有人照着他的意思草拟。故而这写对子当真不是文宣帝的强项,哪像皇后这样想都不用想、随口拈来的轻松?

  皇后随口念一句,他就照着写一句。

  刚开始写的行书,跌扑纵跃枯润有度。后来渐渐成了草字,笔走龙蛇,最后变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估计文宣帝写完,自己都认不得写的是什么。

  皇后瞥他一眼,见他眼神根本不在纸上,而是朝着自己这里看。她沿着文宣帝视线的方向低头瞅了瞅,见自己搁在桌案上的手腕处衣袖被蹭上去了一些,露出一小截细白的腕子。

  手腕内侧的细嫩手肤上有几条极浅极浅的割痕,条条伤口被新肉覆盖,看上去有点丑陋。

  皇后轻轻吸口气,这腕上浅浅的痕迹牵扯出记忆深处一些不堪的旧事,这都这许多年过去了,用了宫中最好的雪肌膏也未能消得干净。

  文宣帝就盯着那一小块雪白肌肤上的浅浅刻痕眼也不眨地看,连笔上的墨汁滴到了春联上都不自知。

  皇后拉下衣袖,把那一小块肌肤遮好。见皇后发现了自己的视线,文宣帝转开了眼似无异样,心中的滋味却也只有自己知道。

  书案上的这副春联写得龙飞凤舞不说,还被滴落的墨汁染黑了一小团,皇后走过来低头看了一眼,轻扯嘴角违心地夸道:“写得不错。”

  文宣帝心中阴翳顿时一扫而空,开开心心伸手唤来一个小太监:“挂起来挂起来!就挂主殿大门上。”小太监应喏去挂对子了。

  见文宣帝兴致勃勃叫人挂对子,皇后也不制止,这坤宁宫的主殿是她日常起居的地方,一般人进不来。再者说,就算这对子被些没眼色的人看到了,陛下亲手写的春联有谁敢说句字丑?有谁敢嫌弃那被墨染黑的一小块?

  红纸黑字的春联分好类,积攒了厚厚一沓,写好后就由执礼太监捧着,送到朝中重臣的府邸上以彰显皇恩浩荡。

  这是历朝历代的习俗,皇帝作为九五之尊,身有龙气招迎福聚,他过年时候写下的春联自然也就是福气的象征。不过只有朝中近臣、宗室才能得到这份天大的尊荣,旁的人只能赶在过年送年礼的时候上门饱个眼福。

  以往历代皇帝过年写对子也就是意思意思,脑子里想起了谁就给他写一幅,写累了的时候也可以找人代笔,自然不会把这真当回事。

  不过文宣帝却不一样,他小时候还是皇子的那时候,因为年纪最小、读书最差、势力也最弱,再加上他母妃并不得宠,常常被父皇和几位兄长忽视。

  平日里不受重视还不算难过,可到过年时候处处张灯结彩的,几个兄长的府邸门前车水马龙,他的府门前却门可罗雀的,这就有点心酸了。

  文宣帝深知被人忽视的心酸,所以自即位后就有个习惯,凡京城三品以上的官员他一视同仁,全送一幅亲笔写的对子。八个秉笔太监也跟着一块写,三品以下的京官就送他们写的对子了。

  所以当今官场极为涌动,低位的官员都兢兢业业做好业绩等升官——大过年的大门上贴着太监写的春联也太寒碜了,自然要努力升官升到三品以上啊!

  文宣帝又写了大半个时辰,墨都研了好几回,总算写完了。他揉了揉酸涩的手腕子,一旁的太监极有眼力见地备好水,跪在地上端着金盆请陛下净手。

  这太监正要叫人呈膳,却听文宣帝问道:“各宫的宫训图可发下去了?”

  这宫训图的习俗是大盛朝时候兴起的,传到如今不知过了多少年。是一些上头绘有后妃美德美行的图画,于每年宫中年节时候,会分别发给东西六宫各宫主子,规诫后妃知节明礼。

  在文宣帝以前的历朝历代,东西各六宫所挂的宫训图往往都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前人故事。

  皇帝哪能把如今自己的妃子绘成宫训图呢?若是说自己的妃子德行如何美好值得众妃嫔学习,叫人嫉恨惹得后妃争斗不说,也有过誉之嫌。

  偏偏文宣帝反其道而行,东西六宫共十二幅宫训图上头全画的是皇后的美行——比如文宣帝办公,皇后站在后头用小金锤给他锤肩的;皇后亲自下厨给陛下煲粥的……

  其实皇后极少做这些事,偶有一两次罢了。毕竟是中宫之主,需得统率后宫,内廷事物本就繁杂,京中有品衔的皓命夫人也要应时联络;儿女大了,可也不能放心得下;再加上春季亲桑、四月浴佛等等诸事,比文宣帝也轻松不了多少。

  虽说并不经常做,但这不妨碍文宣帝每次都喜滋滋地唤来擅画的翰林学士,口头把那场景再现,让学士仅凭着想象把他口中所述画下来。

  画的不够美的重画,站错了位置的重画,光线不够亮的重画,不够温馨的重画……直到那学士耗尽心力画出一幅完美无缺的,让文宣帝看得十足满意了,才能交了这差事。

  所以每年腊月二十六到次年二月初三,东西六宫的宫妃并上公主和承昭太子,每天进进出出,看到的都是陛下和皇后秀恩爱的日常,心中无奈可想而知。

  皇后的德行确实万里挑一,德容言功、贤良淑德在她身上都有充分体现,便是当朝御史也无人敢说陛下此举乃溢美行径。

  至于春联,文宣帝自然不会忘了自己女儿儿子的一份,长乐宫也得了文宣帝赐下的春联,和往年一样气派凛然,彰显天家气象,公主当天就让人贴上了。

  文宣帝还专门为皓儿写了一幅对子,皓儿想自己贴上去。可惜秉谨楼的大门太高,下人又不敢让小世子爬丈余高的梯子,千般劝阻才让小世子打消了这念头。

  给皓儿的春联想来是花了大心思的——“感事为文,载道须读书万卷;逢时立志,达峰总有路千条。”

  容婉玗于心中默念了两遍,这对子是教诲皓儿好好读书的,可她念到最后半句的时候,总觉得那半句意味深长。

  ——达峰总有路千条。

  她与父皇母后相处多年,父皇心性不够稳妥,这话更像是母后想要说的。

  她仔细想了想,似乎自己回宫后的这快一个月,反而比在公主府的那五年更深居简出了。除了去淑妃娘娘那里打了叶子牌,隔两日会带皓儿去坤宁宫给母后请安。

  除了这两个地方,好像天天窝在寝宫里,连寝宫的门都极少出去?

  父皇和母后会不会担心她因徐家的事而想不开,所以才深居简出的?

  ——达峰总有路千条。意思是不要执着于眼前这条死路,不要自怨自艾,换条路自有海阔天空。母后想要告诉她的,是这样的意思吗?

  容婉玗时常会想,她这样的性子其实不适合生在皇家,更恰当一些的说,她这样的性子不配做一个地道的皇家人。

  她怕的事太多了,怕冷怕热怕酸怕苦怕疼,遇事总是能避则避,这些是与她亲近些的人都知道的。

  可有一些,是她埋藏在心底,不主动与人说、别人就看不出来的——她怕黑怕吵怕静,也怕别离。可最最怕的,就是人情世故。

  父皇母后与承昭的血缘关系无需经营,宫里的娘娘们也是好多年才熟悉起来的,这宫里头需要她用心去理的关系不多。

  天知道母后第一次把红素、牵风四个陌生的丫鬟带到她面前的时候她有多紧张,一叠声地问母后“我该说什么呢?”母后笑笑只当她说胡话,天知道她连走路的步子都迈大了,手心里汗津津的,还差点勾到了桌布上的插花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维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收放自如地交谈、如何真心待人并让人信服,通通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并非是母后没有用心地教她,而是别人的这些能力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这世家子弟各个优秀,学的都是一样的诗书礼仪,他们为人处事的资质也不知从何处来的。天资差一些的,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丝毫不差。

  她却仿佛天生欠缺了这样的能力一般,于人情世故上缺了太多,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去想。

  ——宫人见到主子似乎是天大的喜事,请安的时候打着笑脸,可能心里却是满满的畏惧;

  大太监毕恭毕敬地接过红素的赏银,出门后却随手扔给了身后的小太监;

  二等丫鬟端茶递水忙个不停,回房后自有更下等的丫鬟给她们捏腰捶背;

  古琴师傅冷着脸说“尚有欠缺”的时候,可能是在夸她弹得不错;

  父皇冷着脸训承昭,罚他抄十遍《贞观政要》的时候,却是在教他如何做好这天下之主……

  人说,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纷杂,只单单这宫里的人,就有万千境象。

  想得多了,精明的老太医诊脉说小公主幼年伤过身子,如今思虑过重不易将养。就连皇后娘娘都不太相信他的诊断——女儿那时候未满十岁,有什么思虑过重的?

  后来搬到了长乐宫,见到了好多人,好多时候她都扮演一个沉默寡言的主子,与那些人一起生活了好几年,才慢慢地不那么拘谨了。

  慢慢地,就什么都不去想了,也懒得去想了。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她常常能一眼便分辨出此人能深交、还是该远离。

  嫁入徐家是她第一次逼着自己用心去经营人际关系,揣摩徐肃的心思,尽量去迎合老夫人的喜好,逼着自己跟小梁夫人打交道。

  心中疲惫,却也欢喜——原来,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她沉闷。

  直到后来有了皓儿,抱着皓儿在他脸上“吧唧”亲一口,皓儿也会笑着在她的颊上亲一口,眼神亮晶晶的。

  那之后才渐渐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本就不是这么复杂的事,她只要尽心待别人好,别人自然会回以最大的善意。

  徐家却回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用现实告诉她:并不是这样的,从来不是你付出一分,对方就能回以一分。

  说伤心难过,似乎也没有;反倒是一种心灰意懒,对这人情练达真正失望下来。

  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在徐家的五年,也不过是尽心,却从未交过真心。付出的感情太少,失望的一瞬间便能通通收敛回来,只觉自己像个画外人一样冷眼看着。

  如今回了宫,住回熟悉的长乐宫,身边围着的又是这样一群熟悉的人,便整个人都倦怠下来。

  此心安处是吾乡。

  皇后只觉得女儿小时候孤僻胆小,后来看女儿磨练得胆子大了,在人前也能谈吐大方仪态高华了,她甚觉欣慰。

  可她不会知道,她贵为公主的女儿直到如今——连皓儿都在蒙学馆里交了一群小伙伴的如今,她的女儿还是个避讳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小姑娘。

  过年了谁不是喜气洋洋的,主子们赏梅、打牌取悦自己;皓儿一个十天的年假就足够他乐的了,这几日天天跑出宫去他的小同窗们家里玩;奴才们得了新衣,也各有各的乐事。

  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才更觉得自己孤寂。

  公主靠在窗边的小塌上,把手炉放在绒被里缩着手脚,抬头去看这些天来难得晴朗的天,看着看着就走了思。

  像思绪置身无边雾海,四野空旷无人,她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何处,无边寂寥却又舒畅无阻。似乎里面每一片云雾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回忆,一头栽进去就能捞起来。

  她自幼畏寒又性子散漫,冬天的时候最容易着凉生病。太医说冬日大晌午的时候日头最高,女子这个时候阳气也最足,这时候锻炼身体再好不过。

  未出嫁的那些年,皇后时常都会命令江俨监督她每日在长乐宫里跑几圈为强身健体,天凉时节尤为上心。

  所以在冬天的午后,长乐宫里的人时常见到小公主穿得厚厚实实的,像个圆滚滚的包子,在扫干净雪的空地上艰难地迈着步子,慢吞吞地跑。

  江侍卫跟在她身后一步一休。走得那么慢,路过的宫人看着都着急。

  想到这儿,公主笑弯了眼。也不知母后怎么想的,明知道江俨最疼她,却偏偏要他来监督她跑步。合该换一个人的,哪怕喊红素来监督她,她都得软语求情一番才能糊弄过去。

  而江俨只要看到她额角出了汗,就紧张了;听到她开始大口喘息,就会手足无措了。

  ——是呀,他最疼她。

  眼里的笑意变淡了几分,最终彻底沉寂了下去。公主微微合了眼,最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爱回忆往事,大概是太闲了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