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王座 第两百五十二章 改天换地变新颜

《科技王座》第两百五十二章 改天换地变新颜

作者:急冻人 字数:2938 书籍:科技王座

   软卧车虽然只有一节,可是坐得起的人可不在少数,车厢过道上贴窗的位置,基本坐满了旅客。每个软卧包厢内,也能听到里面传出说话声、打牌的吆喝声,热闹非凡。

  “让一让,请让一让。”一名旅客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塑料饭盒,顺着过道一边走一边躲让坐在贴窗座位上的人,不停提醒道。

  他走过的地方,都有一股香气散发出来。

  那名劝说老者不要生气的中年人,看人过来,赶紧站起来,紧贴到车厢壁,给他让路,闻到香味,笑着开口道:“这才十点过吧,怎么这个时候就饿了?您这是泡的什么,好像是面条,闻着挺香的,是餐车上供应的么?”

  “尿包?”那人说的一口本地普通话,让中年人听糊涂了,反问道。

  “对啊,料包……,您,您该不会以为是撒尿的尿包了吧!嗐,我说的是放作料的料包!”那名旅客见他两眼发呆,愣了一下,恍然明白过来,哭笑不得地跟他解释道。

  西南普通话口音都很重,尤其是l、n不分,北方人能听懂,却听得比较吃力。

  听他说得有趣,就连坐在过道靠窗位置,脸朝外望的老者,也笑了起来,指着中年人打趣道:“小黄,你啊你,思想很复杂啊。人家明明说的是作料的料,你也能想成撒尿的尿!”

  左近座位、包厢的旅客都笑了起来,把那中年人闹了个大红脸。

  “这方便面果然很方便的样子,是你们本地特产吗?等我回去的时候,也去买几包带回家,让我那小子也跟着尝尝鲜。”他急于将闹出的大笑话揭过去,随口夸道。

  附近的旅客又都笑了起来。

  “这位同志,其实这方便面咱们古代就有了,是作为行军食物储备的。我们吃的这种呢,则是日本最先推出的现代做法,根据地学了做法,然后最先是在火车上进行推广,要说是本地特产,也没错。”那名旅客常年从事销售,善于擦颜观色,见他不自在的样子,怕他脸上挂不住,赶忙帮他打圆场道,顺带转移话题,“方便面要开水才泡得开,不过车厢连接处都挤满了人。您如果要泡的话,最好找餐车乘务员要。”

  “多谢您了!”中年人舒了口气,脸上的热度退了几分。

  听到说起过道上挤满了人,老者点头道:“列车上这点做得不错,虽然车上挤了点,但是也确实方便了群众出行办事,这一点应该表扬。”

  听他说话的气势,一看就是大干部,那名旅客微笑着点点头,不想跟他深聊,道了声是,就捧着发烫的餐盒向自己坐的包厢走去。

  “祝老,您想不想尝尝这方便面的味道,我闻起来可香得很呢。”中年人闻着车厢内飘散的香味,抽抽鼻子,对老者笑道。

  国内才刚确定改革开放,封闭的国门也仅仅开了一条缝,外界的新鲜玩意儿进来得很少,他也是头次见到。

  “也好,餐车上的伙食太贵了,一顿就要一块多钱,还是吃方便面更划算。我的饭盒在包里,你去的时候,顺便也给我泡一个,我尝尝看,这个方便面是不是有那么好吃。”老者犹豫了一下,当即答应。

  等中年人从餐车回来,列车外面已经下起了瓢泼大雨,整个天空都被雨水变得朦朦胧胧。

  两人吃过方便面,都是大声叫好,那种浓烈的香味让他们回味悠长。

  也许过不了几年,当方便面开始大量面市以后,他们会吃方便面吃到想吐,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却着实为这种既方便又好吃的食品大为满意,连声称赞。

  唯一的遗憾,就是量少了点。

  老者食量小还无所谓,那名中年人却是有名的大肚汉,一包方便面根本吃不饱,再去买又舍不得,便从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馒头撕成一小块一小块,放进方便面汤水里泡热。吸收了作料精华的馒头,味道十足,中年人吃的眉开眼笑,连吃了两个大白面馒头,才心满意足地停下来,连声道好。

  接下来的旅途,他们都是以方便面、馒头为主食,再没吃过别的。

  而于路之上,雨也是连绵不断,时而大雨倾盆,时而电闪雷暴,天就没有再晴过。

  据左右的旅客说,这是到了雨季,像这样的大暴雨三不五时就会出现。甚至连续一个月不见晴也不罕见,让两人对西南的气候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火车一路南行,在国内的最后一站停靠时,边防人员也只是在车上转了一圈,检查了一下所有人的车票,简单询问了一下去根据地的缘由,然后给他们开具了一张边防通行证,就离去了。

  “通行证收好,你们回国时要检查的。要是遗失了,可能会有些麻烦。”他们在车上认识的旅客,好心的提醒道。

  两人道谢以后,将通行证郑重其事地贴胸揣好。

  火车进入到根据地境内,老者看着沿途经过的大片青色稻田,夸奖道:“你们这的农业搞得好啊,看这长势,今年应该是个丰年。”

  经过于路攀谈,他知道列车上这些软卧包厢旅客,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地的干部。

  “水稻长得好,这也是近一年的事。全靠根据地组织的农田水利建设,还从国内请了大量的农业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购买了大量的化肥便宜佘给农户,才有这么好的收成。”有知道的旅客笑道,“过去我们这里,年年都要从外面买大米,要不就会饿死人,不过看今年庄稼这长势,估计是不用在外购粮食了。”

  车上根据地的干部群众,对于这个话题都很关系,听到两人谈话,不由都谈论起来。

  “关键还是分了地,农户的积极性高了。”一个皮肤黝黑的旅客,一针见血道,“按说集体劳动效率更高,听说美国、苏联那边搞的也是大农场,收成也很高,可这套在我们这边就不行:干农活累啊,谁不想翘着脚躲在树荫下睡觉,然后等别人干好了跟着分粮食。人人都是聪明人,都想偷奸耍滑,到头来就谁都不肯好好干活。咱们这里本来土质就差,收成不高,还搞大锅饭结果一亩地收成不到六十斤,谁都吃不饱肚子。现在把地分了,看起来效率是低了,可是也没了偷懒的机会,地是自己的,种好种坏都是自己的,收多收少就看你勤不勤快,怨不了别人。这么着一逼,老百姓只好起早贪黑,认真务农,再加上农技站的技术指导、化肥的敞开供应,才有眼前的这番景象。”

  “说来说去还是你们这的政策好,国内可不敢这么搞。老哥,你估摸着今年地的收成怎么样,一亩能打多少稻谷?”老者连连点头,若有所思地问道。

  “这个估不准,光眼睛看怎么能做得数。”那位皮肤黝黑的旅客摇头道。

  “我知道!”一个听闲话的旅客插话道,“我家就是果根人,虽然我进了厂里,不过也经常帮家里干农活。听农技站的技术员说,根据地农业条件最好的是清水河-滚弄一线沿江农田,还有木姐、南坎灌溉方便,贵概、南登农田面积虽然大,但是土质一般,其他地方的土质都不好。据他说,果根县周边的地也不怎么好,主要是土里缺少庄稼生长的足够养分,新修了水利设施、化肥肥田以后收成能够大幅增加,据他估算,果根的水田一亩收成大概能有五百来斤的样子。这只是第一年,第二年地力上来了,收成会再增加一些,有可能达到六百斤,要想亩产提高到八百斤的话比较吃力。”

  车厢内响起一片抽气声。

  根据地建成后,过来的干部不太清楚,但是但凡本地人,都对亩产五百斤这个数字惊叹不已。

  果根等根据地过去农业是什么样子,亩产最好也不过一百来斤而已,普遍只有八、九十斤的。五百斤已经足足将收成翻了三到四番,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期望。光是这个亩产,按照每户人家五十亩的责任田,一个五口之家,一季的收成就能达到两万五千斤!

  庄稼人吃得多,一天也不过两斤米,全家一年消耗的粮食也不过三千六百五十斤。

  这一季的收成,就足以满足全家吃饱肚子,还能将多余的大米卖给粮食收购站,大幅增加家庭收入。

  而且随着家庭养殖的普及,老百姓日常口中的肉食也越来越多,人均大米等粮食消耗还在呈下降趋势。

  根据地对农户一直是采取保护措施,从来没收过一分税,反而是经常通过修水利、道路向农民工支付工资。从国际粮市上进口的大米,不管粮食价格如何波动,都是照每斤一毛钱的价格凭户口本每月定量销售,收购价格却是根据国际市场变化而变化,从没让老百姓吃过一点亏。

  照现在一吨大米一百四十美元的市场价格,五口之家一季的富裕粮达到了十吨之多,足以卖出一千四百美元的价格,合两千四百五十块钱,家庭月收入达到了两百块。

  这个收入平均到个人,还是不高,但这只是一季啊!

  根据地位处亚热带,全年水热条件充足,只要肯吃苦,一年种两季、甚至三季都不是问题。另外还有家庭养殖、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农闲时再去城里打打工,一年挣个万元户,也不是不可能。

  忆旧追新,车厢内只要了解这些年根据地变迁历史的干部、乘客,全都唏嘘不已。

  对于根据地政府,对于带领他们走到今天的根据地高层,尤其是对于力主实施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司令员关飞,他们充满了无比的感激。

  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在根据地领导下,和过去在偭定军、人民党的控制下,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对于眼前的美好生活更加为之珍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