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自由与枷锁之囚牢 第36章:阴风窣窣吹纸钱,妖巫瞑目传神言

《自由与枷锁之囚牢》第36章:阴风窣窣吹纸钱,妖巫瞑目传神言

作者:此心可安 字数:4783 书籍:自由与枷锁之囚牢

  说到神,宁致远就会想到小时候,每年过年大年三十凌晨12点的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他记得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供着的神龛,重大的节日都要进行祭拜,这个祭拜是很隆重的,大人们也是很虔诚的,当然也少不了祭拜的规矩和礼仪。

  宁致远小时候最怕这个了,每次祭拜的时候都有小孩子的事情,大人们千叮咛万嘱咐的话不要搞错了,过去祭拜的时候要先迈哪只脚啦、要磕几个头啦、什么时候拜什么时候起身啦,总之流程之繁琐搞得头大,但是为了得到祭拜后的奖励,好吃的、好玩的,那也只能是硬着头皮上。

  只不过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这些仪式已不像小时候那么繁琐,现在基本上就是烧钱纸、磕磕头罢了,仅保留了个形式,但这个形式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凌晨12点,父母还是很重视的,他们觉得这决定了今后一年的生活是不是会受到神的护佑顺顺利利,所以都要拉着宁致远跟在后面虔诚的磕头,拜神。

  用来烧的纸钱都是提前折折好的,还有贡菜摆在上面,有鱼有肉有水果,还有慢慢燃着的三柱香,这三柱香是一刻都不能断的,要在快烧完之前就要及时续上。村里面还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花白的头发和胡子,是专门负责村里这些婚丧嫁娶、祈福拜神的。

  提到他,小时候记得宁致远听村里人闲聊时讲到过说像他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是不能结婚的,不然会坏了法力,那就不灵了。

  等宁致远长大了,上了大学,再回到村里,真的是对这种妥妥的封建迷信嗤之以鼻。

  宁致远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大学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候刚好看到村里负责这些仪式的老头斜躺在麦秸杆垛里晒太阳,因为从小就一直对他很好奇,便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那时他已经在读大二了,老人家看到宁致远走过来,便说了句:“大学生回来过年啦”,宁致远嘿嘿一笑。

  “大爷,我想问下,您指导村里人祭拜了一辈子的神,在您的心里,神到底是什么呀?”宁致远有点打趣的问道。

  大爷心领神会的看着宁致远笑了起来,说道:“不愧是大学生啦,一回来就给我出难题,你记不记得你小时候,经常发了疯似的要跑出去,跑到小河边,来回跳来跳去,不让你去还不行,你妈说你是被什么不好的东西附身了,要我去给你打一打,打过之后你就好些了,有印象不?”

  “那是心理安慰吧,形式大于实质,哈哈。”宁致远笑道。

  “既然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何必又过来调侃我这个老头子呢?”老人家咯咯笑了起来,笑起来的时候嘴里只剩了一颗门牙。

  “您言重啦,我哪敢调侃,我这不是在慕名向您请教的嘛,我也是有一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呢。”宁致远略做真诚状的回答道。

  “你是这辈子第一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他略显哀伤的说道。

  “喔,不是吧,村里人就这么虔诚的祭拜,连祭拜的是什么都不在乎吗,从来没有人问过您吗,那这跟封建迷信有什么差别?”宁致远不解的说道。

  “你们这些年轻人,动不动就把封建迷信挂在嘴上,好像你们真的知道什么叫封建迷信一样。”他无奈的摇摇头说道。

  “我是觉得哪有什么神,求神真的有用,那都把心思放在求神上好了,什么都不用做了,求求就来了,可没一个人是天天除了求神啥也不做的,对吧,那就说明,神是根据人的需要造出来的,你需要用神的时候想起来了就祭拜下,可是这样的话拜的再虔诚有什么用,无非是功利主义,根本不是虔诚的相信。”宁致远若有所思的说道。

  “我倒想请问你一下,你对村里祭拜神的事了解过多少?就看了看仪式流程就觉得全都了解清楚了?还没了解清楚就这样随意下结论,不管结论是对的还是错的,你觉得这是你们大学生该有的态度吗?

  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最起码应该是对其完全了解的前提下,还没完全了解就说是迷信,这本身才是最大的迷信吧,盲目的相信自己的结论才是最大的迷信。”他坚定的说道。

  “可您怎么就知道我没有完全了解就下结论了呢?您看过《圣经》吗?您对《圣经》里的教义知道多少?”宁致远带着些许不服气的语气问道。“你是在跟我谈哲学吗?哈哈”,老人家大笑了起来。

  宁致远震惊了,他内心根本没有想到过,“哲学”这两个字会从一位从来没走出过小山村、没有上过学、就连字都不认识字的老人嘴里冒出来。

  还没等宁致远从震惊当中平复,老人家用睿智的眼神看着宁致远说道:“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宁致远听到这句话更是折服了,了解过哲学的人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这句话是德尔图良说的,德尔图良是公元2世纪的大主教,被誉为拉丁西宗教父和神学鼻祖之一。

  他提出:“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以相信的。埋葬以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肯定的。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德尔图良的这种观点是用荒谬来对抗理性,因为理性容易被现实所屈服。

  他突然觉得看来是自己太不识抬举了,本来是想要在这个老人家面前卖弄下自己的,没想到是班门弄斧,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估计在老人家的眼里自己就跟个跳梁小丑一样可笑吧。

  “有些话本来以为只能带到地下去的,没想到还能跟你这个年轻人有机会说一说,挺好,这就是缘分吧。我是快要离开的人了,你说这个世界的尽头是什么呢?是封建迷信、是心灵感应、还是哲学思考、逻辑推理?

  死亡到底是个神圣的事,还是让人害怕的事?从来没有一个亲身经历过死亡的人来跟我们分享这一切,既然我们对死后的世界一无所知,那最好的应对态度是什么呢?我想应该不是害怕吧。

  我觉得虔诚的祭拜就很好,你不需要详细的了解祭拜到底有什么用,但你就是知道要人在死后要有一套虔诚的祭拜仪式,这难道不好吗?”老人家慢慢的说道。

  宁致远没有说话,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就点了点头,等着老人家继续说。

  “哲学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无非就是人的思考,都说哲学是爱智慧,可思考是智慧的前提,智慧是思考的结晶。一个哲学家想的问题,在农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可能也思考过,甚至比他们思考的还要远。

  文化,当然,如果我们将文化定义为只要读了书认了字就是有文化的话,那就不是、不应该也不会成为思考的阻碍。你看,我一个文盲,啥字也不认识,不也一样可以思考吗?

  所谓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这个道理。”他用慈爱的眼光看着宁致远说道,宁致远点了点头。

  “你刚说道《圣经》的教义,其实所有的教义,佛家的也好,道家的也好,都有一个问题,或者说一种矛盾,我一辈子都没有想明白这些个教义到底是思考出来的,还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

  想的深一点你就会发现,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但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所谓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这样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这是我在看电视剧《天道》里的一段论述,老人家说着说着停下了,陷入了沉思之中。

  “所以您并没有做出选择,您并没有想要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或者答案,但您一直是用虔诚的态度去对待着发生的任何事。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吧,也许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这么混沌的存在着,所谓的对错也好,黑白也好,只不过是人类自己用自己发明出来的概念来方便自己去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这些概念本身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东西,只是人们用着用着就不自觉的忘记了这一点,您觉得呢?”

  宁致远在和老人一起沉默了一会后,小心翼翼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嗯,你很聪明,但有些东西,不需要太聪明,太聪明了反而不是件好事。

  你我有缘,我看人的眼光不会错,今天聊天很高兴,我也送你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仁爱的心,如果对以慈悲为原则、以博爱为宗旨的上帝不知感恩,那么他是绝对得不到幸福的。你要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品性,品性这东西,决定了你一生的运势,是你的安身立命之本。

  万不可做有伤品性的事,品性这东西今天裂个缝、明天缺个角,以后就不知道会成为什么东西了,你要懂敬畏、知虔诚,不然,会栽大跟头的,栽跟头的滋味可是不好受。”他边说边拍了拍宁致远的肩膀,起身步履蹒跚的走了。

  这样一想,宁致远好像明白了些这位老人最后跟他说的话。

  品性,确实,自己的这次遭遇就可以说是在品性上栽了个大跟头。

  高度发达的大脑在给人类带来智慧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对于原有品性的伤害,还有对于人生追求的盲目,细想一下,像刚刚说的多陪陪家人这并非什么难事吧,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做不到?

  无非是因为大家都活在世俗的生活中,无法无力无心去改变了。只要你还活在世俗里,世俗的生活早就被定义好了,就两类,一类是成功的生活,另一类是不成功的生活。

  对此,中西方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表达过不解和困惑,以超验主义、废奴主义和自然主义著称的美国作家和哲学家梭罗是这么说的:“人们赞许并视为成功的生活,也仅仅是一种生活而已,为什么要夸赞一种生活,让另一种生活受到排斥呢?人们最大的不幸,是困在设定好的成功生活里。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当你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去追求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想要的生活时,你会发现,离开现在的环境,你可能连生存都是一个难题,因为你要的是成功的那类生活,有时候不是你自己想要,但是周遭的环境、别人的看法、家人的期待,让你不得不去往这类成功的生活去努力,你甚至都忘了还有另一种生活了。”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在他那本著名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说道:“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人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是啊,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下的我们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坚定不移的去做你想做的事,这至关重要。

  你想想,一个人,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读十几年书,上十几年班,为了还那三十几年的房贷,所以当我们把买房结婚生子等任务放下时,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简单,生活是可以有除了世俗定义的成功的标准之外,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选择的。

  我是真的怕很多人会逐渐丧失了自己,到最后连自己到底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了,没有了喜欢,那就没有了热爱,没有了热爱,那生活就没有了激情,也就失去了人最原始的本性,刘慈欣在小说《三体》里也说过:“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本质上是一个道理,如果我们生而为人的一些品性逐渐的因为社会的发展而今天丢失一点,明天丢失一点,那到最后,我们该怎么样定义人呢?没有了这些我们又该怎么去团结同类呢?毕竟同类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品性吧,无法团结的结局那就只有一个,就是走向灭亡。

  所以,让我们放下些什么吧,放下了这些,你会发现原来看手机也没事,原来睡到大中午也没事,原来懒惰不想上班也没事,原来不对讨厌的人笑也没事,原来躺平也没事,原来除了父母只爱自己也没事,原来生命完完全全是属于自己的,有车有房固然好,可当你把有车有房当作理所当然去追求,便是自我奴役,在很多人眼中,你的生命似乎在无意义的事情中不断消逝。

  我一定要说的是,你的生命的意义从来都由你自己来定义的。

  想象一下,你孤身一人,置身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与寂静之中,纵然黑暗之中没有任何危险,你也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和紧张,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自己吓自己呢?

  因为你的大脑会不由自主的设想出你所害怕的场景,逼迫你离开当前的环境,如果你无法离开,你将被从未存在过的危险折磨到一惊一乍,神经兮兮。

  就像心灵导师哈克哈特·托利说的那样:“人所有的不幸和恐惧,其实都是大脑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寻找到我自己本身而不是听从我的大脑才是这一生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不要提前焦虑,也不要预知烦恼,生活就是见招拆招,天大的事情,顺其自然,明天的太阳永远会照常升起。”

  能够想到这一步,我们就更加接近了生存的智慧,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的智慧生物,也是唯一一种会被不存在的危险吓倒的生物。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实验很好的印证了这个人性。

  中世纪的欧洲,有人对即将处以绞刑的囚犯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死囚固定,并在他的手腕上划开了一道口子,让血滴落到桶里,然后蒙上了囚犯的眼睛,随后实验人员打开水龙头让水滴流到另一个桶中,囚犯误以为水滴声是自己正在滴血的声音,没过多久便死了,并且死状和失血过多而亡一样。

  但实际上,囚犯手上的伤口早就已经凝血,根本不足以致死。

  所以,圣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里的“虑”所指的从来都不是焦虑,而是思考。

  我所讲的,不要提前焦虑和预知烦恼,并不是教你没心没肺地躺平,并不是让你忘记过去,而是在思考过去时,永远不要后悔,而是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也不是让你拒绝未来,而是设想未来时,永远保持坚定和乐观,既然未来无法预知,为什么不往好的地方想呢?

  乐观永远比悲观更能鼓舞当下的你。悲观也许是一种远见,但远是以近为前提的,凯恩斯不是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吗?悲观是远见,可只有乐观是未来。

  想着想着,宁致远烦扰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本来是想着等着有人放票的时候回封信给妻子的,可最近都没有这种可能性,一来是后面被抓的人基本都是惯犯,都说一时半会出不去的,很多都是严查套路贷又被扫进来的;

  二来临近过年被抓的人也变少了,估计是承办也忙着过年了吧;再者呢,律师也不能传递信件的。

  好吧,做了一番心理建设以后,宁致远也就不再为过年家里人怎么过发愁了,他重新打起精神,刚好房间里还有一个人,也是他要交流的目标,索性就趁着年前心情浮躁的时候去交流交流,毕竟聊聊天嘛还是可以舒缓下烦闷的心情的,说干就干,增强生命的体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