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惊艳风水师 第十七章 端砚以子石为上

《重生之惊艳风水师》第十七章 端砚以子石为上

作者:叶小菟 字数:2431 书籍:重生之惊艳风水师

  伍月错愕不已,我明明没有碰到你的东西啊,中间还隔着好几厘米呢。

  见这位中年女摊主正叉着腰,口沫横飞,伍月不由得眉心一蹙,愣了片刻。

  为的,是这个女人漏财的面相。这女摊主发如枯草、脸色青白、两颊无肉、眉尾散乱,面露有刻薄之相,不旺夫家,极易漏财。下巴尖若刀削、鼻翼尖薄、鼻孔外露、口大牙黄且牙齿尖疏、印堂有许多杂纹,无一不是书中所写漏财的面相特点。两个鼻孔一大一小,代表财库不平衡,可能是收入忽高忽低,正好与她的身份相合。

  更重要的是她的山根塌陷,而山根在走势正应着41岁,这一年最易漏财。

  伍月偷偷用天眼一瞧,1954年生人,正是41岁。再细看,她眉梢嘴角,微微下垂,今日运势不济。伍月心里一动,难道这漏财要应在自己身上?

  周围人见伍月愣在那里,都以为她是被吓着了,纷纷替伍月说话:“你跟个孩子计较什么,又没弄坏你东西。“

  也有与她熟识的人:“老张家的,算了,你别吓着人家孩子。“也有打抱不平的人:“咳,你对个孩子那么凶干什么呀?还想讹人家呀。“

  更有位大婶见到伍月想到自家孩子,迸发母爱把伍月护在身后说:“孩子,没事别怕,她不能把你怎么样,你走吧。“

  就连那女摊主的老公也出来拉了拉自家婆娘说:“别跟人家小孩儿这样,又没踩着什么,让人家走吧。“

  不得不说,九十年代的人们还没有那么冷漠,小村小镇的居民们也都真是淳朴。

  那女人本来是因为天热气闷,加上没有生意所以烦燥,被伍月一踩,就把火都撒了出来,自然也存了点儿敲别人一笔的心思。可是东西根本碰都没有碰着,明显不占理的女人,见有人打抱不平,也就熄了气焰。只是对着自家男人撒泼抱怨:“每回都算了算了,怪不得人家每次都只敢从咱们的摊子上跨过去。我怎么嫁了你这么窝囊的男人?“

  伍月暗暗叹了口气,那男人倒是个老实人,只可惜,娶了这样一个刻薄无福的女人。那被放在摊子边上的一块方砚台分明就是难得的古砚,青光比方才的古画足足浓郁一倍。

  伍月斜跨一步,绕过挡在身前的大婶走向摊子,清清嗓子,怯生生的对两位摊主说:“对不起啊,我本来是想买一块砚台,练字用的,不小心踩到你们铺的布了,对不起。阿姨,我买一块砚台你别生气了好吗?“

  这又礼貌又乖巧还有几分胆怯的样子,让大家伙看了都觉得又可爱又可怜。身后那位大婶轻轻的拍拍伍月的肩膀安慰说:“孩子,你要不想买就不买,没事的啊。“伍月回头扬起小脸报以一笑,“我真的是需要砚台,才想买的。“

  那位泼辣的女摊主,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更何况又有生意可做,干笑了两声问道:“你,你想要那块儿啊?“。

  伍月轻轻抓抓头发,故意又把所有的砚台看了一遍,指着那方古砚说:“嗯,就要那一块吧。多少钱啊?“

  那方砚台看上去平平无奇,一点儿不像古物且连任何花纹装饰也没有,加上前头的插曲,那中年女人也不太好意思多要“十...五.......十块钱。“十五两个字还没出口,被丈夫用手肘提醒了一下,改成了十块钱。

  “可是我只有五块钱。“伍月故技重施,在背包夹层摸出一张五元的纸币,成功买下这方古砚。

  临走伍月不忘回头,笑着对刚才帮着自己的大婶挥手告别,道了几声:“谢谢“才捧着砚台,绕去了古砚斋。

  这古砚斋,名为古砚斋,但店中却什么古物都有,唯独没有砚台。

  店主是一位姓沈的老人,因为酷爱古砚,将店名定为了古砚斋,但从不出售古砚,反而在店里设了专人负责收购,几位古玩鉴定师也会有偿帮人鉴定其它各种'古董'的真伪。历来以鉴定专业、态度良好、童叟无欺,闻名于远近。

  对于这方砚,除了宝光,伍月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便决定去古砚斋,弄个明白。

  二层的小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门口黑色的牌匾上,古砚斋三个金色的大字龙飞凤舞。一进大门便隐隐觉得有一股墨香,正面几排货架上摆着各类器物,西边有两个屋子,其中一个门口有人排队,应该是在鉴定真伪。

  不等人招呼,伍月就走到东首柜台前面,直接对当班的伙计说:“大哥哥,我有一方砚台,想让你们看一下,你带我上二楼去可以吗?“她知道沈老定下的规矩:凡拿着砚台上门的,都必须带上楼去,找鉴宝师傅好好鉴定一下。

  古砚斋童叟无欺之名倒也名副其实,虽然对小伍月手里的砚台不屑一顾,甚至觉得这小孩像是在过家家,那年轻的伙计还是按规矩把她带上了二楼,要换了其它店面,像伍月这个年纪,还不得被赶出去?

  不过这伙计也没有把她带到雅室,只在楼梯口找了座位让她坐下,打算随意找个鉴宝的学徒应付一下。那伙计在古砚斋呆了两年,自问也有些眼力,不看伍月的年纪,单说那方砚,也知道不会是什么古物,自然就不愿跑去打扰的鉴宝师傅了。

  “小妹妹,你这砚台是新的也就几十年。“果然,古玩这一行,大多数时候,还是要看资历的。这年轻的学徒空着手过来,拿在手里过了过眼,轻轻敲了敲,就得出了结论。

  “额,那个,您再帮我仔细看看吧。“这也太敷衍了。

  “再看也一样,小姑娘,你快带着你的砚台回家吧啊。“活脱一副哄小孩的脸孔声气。

  唉,年纪小就是不被重视啊,当然也是这砚台看上去太普通了。伍月无奈,只好拿起砚台,下楼前不甘心的又问了一句:“你真的确定这个砚台没什么特别的吗?“。

  话音刚落,一个沧桑而响亮的声音传来:“小谭,是又有人送砚台来了吗?“话未说完,走廊转出一位身穿深蓝色唐装的老人,两鬓斑白,一缕山羊胡子也是灰白之色,圆圆的脸上刻着一道道皱纹,可是人却很精神,一对有些凹陷的眼睛十分明亮,话气也亲切和蔼:“噢,是位小朋友啊。你,是来送砚台的?“

  “老爷爷您好,我是想让您再看一下这个。“伍月一眼认出就这位老人正是沈老,把手中的砚台递到老人面前。。

  沈老听了在伍月手中看了一眼,回身问自己的徒弟:“你刚才看过了?为什么不去雅室?古砚斋的规矩都忘了?“接着转头对伍月说:“孩子跟我来。“

  小谭上前扶住老人,向雅室走去,被师傅当着一个孩子的面训斥,他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暗暗腹诽,愤愤的瞪了伍月几眼。被伍月华丽丽的无视了。

  与小谭不同,沈老对这方粗糙的砚台看得很仔细。几分钟后,放下了手里的放大镜,拿出块硬木刮,在砚台上刮了几下,刮开了砚上的封泥,露出青紫色的原貌。把小谭“师傅我看这就是一方普通的新砚,您没必要...“的话噎在了喉咙里。

  老人小心冀冀的捧着砚台,激动不已:“端砚,这是一方上好的子石端砚啊。“

  端砚起于唐初,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一度被列为贡品。素来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严冬还是酷暑,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因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又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所谓子石砚者,是以上等端石制作的砚台,更是砚中的极品,向来是文人与藏家魂牵梦绕的珍玩。宋文忠公欧阳修《砚谱》品评名砚九种,为首一句便写道:“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历代开采不断,致其石源几近枯竭,“子石砚”也成为名贵的传说。

  沈老一生收藏古砚,也只有一块儿残破的清初云纹寿字子石方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