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东 第329章 浦东成陆的历史

《浦江东》第329章 浦东成陆的历史

作者:大地风车 字数:2077 书籍:浦江东

  王建东不理解,问:“什么叫做长人乡?”

  “说到长人乡,可能还得要从我们浦东成陆的过程和说起。”王建浦想了想,说。

  远古时代,浦东还只是一片汪洋大海。

  沧海桑田。

  因为大自然的力量,千百年间,随着潮夕海浪冲积带来的细沙和甲壳残骸,还有从长江口上游夹带了了泥沙,在江海交汇处因为海浪冲顶而加速沉降。

  这些沉寂下来的泥沙形成滩涂。

  滩涂不断地向东南延申,并自然地形成了泥沙堤,屹立在海滨,形成一道组个海水的自然屏障,起到保护沿海居民生命财产的作用。古人称之为冈身。可以说,那就是上海最早的海岸线。

  随着滩涂不断地向东淤长,海岸线不断地向东移动,浅海演变成海滩,海滩又逐步成陆。

  据史料记载,浦东成陆始于三国后期。唐代中期,浦东西部已形成陆地,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初,浦东陆地主体已基本完成;至宋元时代,浦东东部滨海一带已盐场相接,村庄罗布,人口繁衍。

  王建浦说,如果细读浦东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黄浦江东面的这块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长久以来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中心,也就是说,从中国古代道近代的历代行政版图上,是找不到浦东这一行政地名的。

  有关浦东的区划历史记载中,唐天宝十年,也就是751年,立华亭县后,为华亭和昆山县东境的海滨之地。其中,浦东便属于华亭县的一部分,浦东东北部,今天高桥一带则属于昆山县。

  南宋出版的《云间志》中记录了华亭县各乡各里的名称,但还是找不到作为地域名称的浦东,只能在华亭县的东部地区,找到属于浦东地区的地名,如三林。

  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三林是浦东最早成陆的地方。当然,一直到今天,浦东也还在继续“涨大”的。有数据说,浦东陆地伸张速度为大约37年向前延伸一公里。

  他接着说,上海浦东大部分地区和闵行,原来上海县的大部及奉贤西北部地区,历史上被称为“长人乡”。所以后来一直到民国时期,川沙县还保留沿用着长人乡这个古老的乡名,并在川沙县城北门外的王家桥建有“长人乡社”,后称“长人乡庙”。

  王建东倚在桥栏杆上,不响。

  “来之前,我还特意去考证过三林地处的方位。”王建浦说道,“在713年的唐开元元年修筑捍海塘时,三林已在海堤之内,堤外便是大海了,三林稍靠东南面的便是很有名气的下沙盐场。”

  胡晓辉笑笑,说:“堂哥知识真是丰富的。”

  王建东抬头看向堂哥,继续听他往下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古代,盐业是古代浦东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朝廷的一大税源。

  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自然,浦东的盐业生产也就被国家高度垄断。

  宋元时期是浦东盐业大力发展的时期,身缠技术的仅不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的浦东盐业对于国家的贡献也开始凸显。

  “探究或是考察浦东的历史文化经脉,我们的思考维度应该放置于浦东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而这个大背景便是那个千年的下沙盐场。”堂哥想了想,又说道,“三林在渐行渐远的历史兴衰中,都与下沙盐场有关。”

  作为下沙盐场的后方与生活基地,制盐的盐丁们在晒盐之后便集聚三林休生养息。

  三林曾有的三十多座寺庙足以说明,当时的三林满足着从不同地域而来的盐丁们的宗教信仰,三林也成为浦东最早的集镇。

  他说,举两个例子。现在三林三宝之一的标布,还有三绝之一的刺绣,都和盐业息息相关。

  先说标布。

  浦东“熬波煮盐”的历史历经了宋、元、明、清,当新场、大团还在以盐为业时,因为上海有个黄道婆,三林的家家户户便纺纱织布了,离海越来越远的三林成为棉纺织的重镇。

  “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在各式各样的棉布中,标布成为棉布的优质品种。

  在历尽数百年的“大浪淘沙”之后,三林的标布盛销北京、天津、山西等北方之地,在那里染色后,便做成外套、马褂、靴面等,“三林标布进京城”便家喻户晓了。到清末,三林最多时一年有200多万匹棉布销往全国各地。

  李尚笑了笑,说道:“这种布在小时候我常穿的,只是后来被的确良,还有一些绸啊什么的代替了。”

  王建浦继续介绍。他说,另外,现在的三林镇,三林刺绣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标本。实际上,三林的刺绣是也与盐业有关,从中原传过来的。

  三林塘《赵氏家乘》中有这样的记载:“宋人自靖康之乱,由汴京来沪渎,亡国之余,尚不改奢华,仍锦衣玉食。其锦衣章服,悉由绣工制成。”

  由此可见,因为三林海堤外的那个下沙盐场,聚集了大批的中原人士,当男人们都出去晒盐了,女人们便聚集在一起,在家长里短中拿着锈针便穿针引线,所绣织品供男人们穿戴。

  浦东的盐丁是世袭的,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们所俗称的“工人”,在退休后可以由子女顶替一样,盐丁在那时“子承父业”,虽然辛苦,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

  三林刺绣发展至今,有八百年的历史了。只是当时最初的绣品,主要是为中原而来的王公贵族们服务,绣得多了,平常的男人们也享用了。

  三林刺绣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因顾绣的引入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它影响了上海及江、浙周边地区,其影响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特别是它的“抽、拉、雕”技艺传至上海的周边。

  三林刺绣曾有过两次鼎盛时期。

  一次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三林绣娘与上海的洋行达成刺绣业务,带动了三林近千人借此谋生,其后三林刺绣在上海、香港、南洋开设多家“专卖店”。

  第二次是七八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三林女子人人拿起绣花针,家家架起绣花棚,村村开办了绣花厂,到八十年代从业人员达到了20多万人,三林刺绣合作社甚至在苏浙地区广授技艺发展业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林绣娘跨出国门,赴法国博览会进行刺绣表演。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服饰,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被套,英国女王伊丽沙白的真丝睡袍上都留下了三林刺绣的绣痕。

  “我在东北家里的时候,冬日经常见我妈在鞋垫上绣花,我穿过的。”胡晓辉说道,“她还说以前的浦东乡下,姑娘们出嫁时,总有几十双绣着花的鞋垫随着嫁妆去婆家。”

  这时候,天上突然间下起了密密细雨。雨点溅在三林塘河面上,泛起了一圈圈水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