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东 第232章 鲜活的大桥

《浦江东》第232章 鲜活的大桥

作者:大地风车 字数:2552 书籍:浦江东

  王建东的热泪,恰是他在此刻的真心流露,也是他真情纵横流淌的泪。

  这时候已是后半夜,除大桥的建设工地仍然灯火通明,四周漆黑一片。初夏的星空下,整个上海都仿佛寂静了下来。

  有江风从黄浦江上吹来,给闷热的黄梅天些许的凉快。

  浦西端位于南市区董家渡的眼前这座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将浦江两岸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大桥。

  只有暗流汹涌的黄浦江水,静静地淌过风风雨雨的董家渡。

  浦东和浦西,咫尺之遥,却一江之隔。这一隔,隔断了浦西的繁华,也隔断了浦东的眺望。

  如何消除黄浦江对浦东浦西的自然阻隔,切实解决过江难问题,既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首要问题。放眼世界,主要大城市都是跨河发展。唯独上海,浦西人潮拥挤,浦东荒凉一片。如何手牵手一起发展,当然先得修桥。

  建什么桥?谁来建?

  想当初,现在的这座大桥,有日本专家提出来倒是可以免费设计,但条件是工程必须由日方进行。其要价之高,都可以建两座大桥了!

  中国的桥难道不能中国人自己建吗?国内的桥梁专家们得知消息后,主动担起了自主设计的重任。这是中国人开始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大跨径桥梁。

  现在大桥成功合龙,说明大桥在技术上是过硬了,说明工程质量是没问题的,更标志着我国的大桥设计和施工技术均进入世界领先地位。

  工程总投资超过8亿元的这座大桥,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大桥全长8千多米,桥头两座主塔各高达150米,主桥长864米,由1500吨的斜拉钢索和6300吨的钢梁、3200块混凝土桥面板拼装而成。主桥离水面净高46米,桥下可通行5.5万吨巨轮。桥上每天最多通车容量为5万辆。

  是啊,这么多年间,多少上海人在眼前的这座大桥上圆了自己的跨江梦?

  桥下滔滔的黄浦江,不仅仅是上海海派文化的象征,更是上海历史的见证。

  关于黄浦江的“前世今生”,王建东因为自身学习工作和爱好的关系,对它的来龙去脉,还是比较熟悉的。

  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

  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

  当然,这不过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上面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意思是:只要三江通畅入海,太湖流域就能安定。

  远古时期,太湖流域就依靠这扇形排列的“三江”泄水:东江向东南方向的现杭州湾排泄;松江,后称吴淞江,向东面的大海排泄;娄江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口排泄。南宋时东江从闵行、闸港入海,闸港以北一支称黄浦,北流至今十六浦一带与吴淞江支流上海浦相接。后来东江入海口逐渐淤塞,江水反流向北形成了“大黄浦”,所以讲黄浦江的前身既是东江。

  黄浦形成之初,还只是吴淞江的小支流。东江入海口堵塞后,杭嘉湖地区大量泄水,北流进入黄浦,迫使其江面逐渐加宽。

  元代始有“黄浦口”之名。黄浦此时虽为吴淞江的支流,但已经本末倒置:主流吴淞江由于淤塞严重越来越小,支流黄浦反而越来越大。一场地理变革已经孕育成熟、初露端倪。

  明代永乐初年,户部尚书夏原吉顺应潮流,放弃旧出海道,开辟新出海道。他指挥开挖范家浜,上接黄浦,下连吴淞江,一直到吴淞口入海,将浙西来水排入长江,基本形成了现在黄浦江的格局。

  从此以后,黄浦江成为主流,吴淞江反而成为支流。上海地区的水系格局,也由从前的吴淞江水系,逐步变成为黄浦江水系,史称“黄浦夺淞”,从而奠定了黄浦江成为上海母亲河的基础。

  王建东翻阅查找过不少的资料,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和城市都有母亲河,中国就有长江黄河这两条母亲河。

  但是要说上海也有着一条母亲河,那就非黄浦江莫属了!

  从历史上来看,黄浦江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世纪中叶借助水运之利,贸易运输工业迅速发展,也为上海带来了繁荣。

  但是,黄浦江对上海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曾今的她利用水运优势让上海得以发展壮大,但同样也硬生生将这座城市分割成了浦西和浦东、城市和农村。浦江两岸不仅来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也极为悬殊。

  如今,眼前的这座大桥建成,黄浦江“天堑变通途”,浦西与浦东不再受黄浦江的物理分割,上海开始走向完整的“一个上海”,使得黄浦江两岸的开发可以开始同步高速进行。

  颤颤巍巍,兴奋又紧张。王建东犹记得自己来大桥实习,第一次爬上了建设中的大桥桥塔的感受。被称为“顶梁柱”的桥塔,相当于50层大楼的高度,即使有保护措施、也有施工人员前后护送,但是当时他内心仍不免“发虚”。

  王建东后来无数次地爬上桥塔俯瞰大桥,远眺黄浦江两岸风光无限。

  而现在,放眼这座刚刚合龙的大桥,王建东终于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壮阔:上海数代人沟通黄浦江两岸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兴奋!自豪!

  当然,相比于黄浦江上海市区段架桥梦想的实现,这座大桥之于浦东、之于上海、之于整个中国的伟大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行进而更显不凡。

  对这座世纪之桥更深层次的这些意义,这是王建东当时没有想到,后来才逐渐感知到的。当然这是后话。

  实际上,黄浦江、黄浦江上造大桥于王建东个人而言的意义,还有另外一层又明显不一样的含义和意味。

  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王建东自己在黄浦江边陆家嘴出生成长的缘故,还在于他的阿爷从遥远的苏北滨海赤手空拳独闯上海滩讨生活,以及之后开枝散叶的故事,还有他自己父亲、大伯一家人在黄浦江上多年开渡船和生活船的历程,包括了父亲最终在黄浦江上永远离去时的痛楚……

  当然,这其中也有自己亲自参与建设眼前的黄浦江大桥,自己曾经的夙愿得偿的欢乐和沉思,也包含有和自己的朋友、同学在黄浦江上玩耍游泳的过往,特别是小花那一年半夜三更在黄浦江上颠簸过江治病的经历……

  这一切,仿佛就在眼前,这一幕幕清晰的画面不停的交替浮现!

  现在这一些看起来,自己、自己的一家人,好像和黄浦江有一种天然的缘份和联系,还真是离不开黄浦江,离不开这个黄浦江上的大桥了的啊。

  突然间一阵悠扬的钟声传来,打破了夜的寂静。远处外滩海关大楼上的钟声开始报时。

  王建东抬头,看向前方,目光在那一片老建筑中搜寻着那钟声响起的那一幢大楼。

  只可惜水雾缭绕,前方视线的距离却是非常有限。

  一艘巨大的轮船,正慢慢的从桥下的江面上驶过。“呜,呜,呜……”的鸣号声,打破了夜的沉寂,船上的探照灯,强力撕开眼前的重重水雾。

  眼前的这座大桥顷刻间鲜活了起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造型刚劲挺拔、景色壮丽!

  啊!沉睡的黄浦江苏醒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老胡来到王建东身旁。

  看着王建东脸上的阴晴变化,他轻声说道:

  “我们要知道,其实每一座建筑都是有生命的,自然也就会有它的思想。实际上,人,动物,静物,比如山水,桥梁,房屋---,一切的一切,莫不如是。”

  王建东突然间想起来师傅之前在去缆索厂船上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每一个建筑各有自己的语言,自身的性格。只是有些我们能懂,有些我们正在懂。

  是啊,现在的自己能懂一些了吗?王建东在心里问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