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东 第168章 柴爿馄饨

《浦江东》第168章 柴爿馄饨

作者:大地风车 字数:2091 书籍:浦江东

  这天晚上小毛正伏在桌子上忙着写作业。“咣当-----”锁眼旋转的声音一响,知道可能是阿爹回来了,他连忙站起来走过去开门。

  果真是阿爹。阿爹看看房间四周,问:“侬阿哥呢?”

  小毛实话实说:“我回来就没有见着他。”

  阿爹生气,说道:“个小赤佬。不是昨天说好让伊下班回家给你做夜饭的吗。那你夜饭吃啥了?”

  小毛回答说:“晚饭后来在林阿姨家里吃的。”

  这天是星期六。姆妈去了乡下外婆家,阿姐要去浦西上课,阿爹下班回家一般都比较偏迟,所以昨晚上姆妈一再嘱咐让二毛照顾阿弟。二毛当时满口答应。

  阿爹把手里的《新民晚报》和公文包放到五斗橱上,看看手表,说道:“都快八点半了。饿吗?”

  “新民夜报,夜饭吃饱,看好夜报,早点困觉。”中间停止十五年、前年元旦才复刊的《新民晚报》到现在已经俨然成了上海市民踊跃争购、最欢喜的报纸之一。每天到傍晚时分,油墨飘香,上海大街小巷就会到处响起“夜报、夜报,新民夜报”的叫卖声。

  小毛点点头。阿爹说道:“走,我们一起出去吃碗混沌,算是夜宵好了。”

  父子俩下楼。虽然时间才八点半多钟,这时候天气已经很冷,大街上行人已经不多。只有昏黄的路灯光,静悄悄地一个个整齐伫立着。

  阿爹带去的“柴爿馄饨”小摊,在菜市场不远的杨家宅路边上。虽然说还要走上一段路程,但是那里有一个混沌摊头附近出了名的好吃。

  走半路上,阿爹笑着问道:“小毛,明明是混沌,为啥要叫做‘柴爿馄饨’,你晓得的吗?”

  小毛想了想,摇摇头。馄饨经常吃,可是为什么要叫做“柴爿馄饨”?他还真的一时答不上来。

  实际上,小毛家附近的弄堂里,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挑着扁担的小货郎在弄堂里叫卖“柴爿馄饨”。小货郎一般出现在清晨和晚上。他的“柴爿馄饨”分为小馄饨和馄饨面两种,所谓馄饨面就是碗里一半馄饨、一半面,顾客可以自选。

  凡卖柴爿馄饨的小贩,都有这么一套设备:一根扁担,一头是个小柜子,一个个小抽屉里放着皮子、馅子、包好的馄饨、虾皮紫菜葱花等配料、油盐酱醋等作料;另一头,则是放着一只简易的烧柴木的炉子,以及一只小木凳。小木凳主要是供路边人坐着吃馄饨用的。

  那个时候上海的车还没现在那么多,一到夜里那个时候马路上各到各处都能用静悄悄三个字来形容,不过弄堂口上街沿摆出来这样一个馄饨摊头就算“静中取闹”了。

  住在弄堂里的人,有的下班回家肚子饿了,有的小朋友做功课晚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离自己家最近的柴爿馄饨摊头了。大家碰头后,随口讲两句、开开玩笑,人与人的感情就这样吃一碗馄饨的时间里升温了。

  火烧柴爿噼里啪啦、餐具碰撞叮叮当当、亲朋好友间的嬉笑声,柴爿馄饨摊简直成为上海人深夜食堂里的美好料理。

  柴爿小馄饨的精髓就是馅里的肉不能多,因为皮很薄,肉还没熟,皮就烂了。

  小货郎贩卖的柴爿馄饨皮子极薄。这种皮子,不是切面店卖的那种厚厚的机制小馄饨皮,其薄如纸,其轻似羽,讲实话一般人真心做不出来。

  特别那点肉馅,则更见功夫。用上海话说,就是“刮”上去的,或者是“拓”上去的——摊主用一支竹爿,刮一点肉酱,飞快的往皮上一抹,手指灵巧地一捏,手势纯熟的,一分钟三四十只小馄饨不在话下。

  如此薄的皮子,肉又是“拓”上去的,所以这种馄饨一烫即熟。

  下柴爿馄饨很方便。一捧馄饨往滚着的锅里一扔,搅上一两下;与此同时,用勺舀起另一口锅里的开水,冲在放过各种调味的碗里。随后,捞出馄饨,撒上一些葱花,小虾皮若隐若现,榨菜粒沉寂汤底,一碗柴爿馄饨就这样问世了。

  有些柴爿馄饨摊很有特色,不仅准备了虾皮、紫菜、榨菜,甚至还有蛋皮丝,捞上一点调汤。在冬夜里,柴爿馄饨薄薄的皮里裹着鲜美的肉馅,在清淡的汤汁里煮过,热气腾腾的一碗下肚,周身都暖和起来了。

  有时候,如果要是有楼上的居民如果要吃“柴爿馄饨”,会用绳子吊个篮子下去,“我来碗馄饨面”,篮里放上碗和钱,从窗口放下去,小货郎烧好后,放在篮里,楼上市民就慢慢地往上收,就这样楼上的市民不出门就能吃到热腾腾的馄饨面。

  不过,虽然说“柴爿馄饨”小毛吃过不少回,但要正儿八经说出来它的来历,这会儿阿爹突然间问起,还真是不太知道。

  小毛看着阿爹,摇摇头。

  他只知道,卖柴爿馄饨的多数是“夫妻档”:男人包馄饨、下锅,女人收钱,不时还添些柴爿,始终确保中火烧开、小火慢炖的节奏。

  在他的印象中,倒是有两件关于“柴爿馄饨”很“噱”,也很好白相的事情。

  第一件印象,好像所有的柴爿馄饨摊,都是非法的,所以,它一定要等警察八点下班之后才能摆到街面上来。但是呢,警察下了班就不再是警察了,八点下班,正好肚饿,所以,小毛也经常能看到,警察在柴爿馄饨摊上低头闷吃的画面。

  还有一件特别印象的就是混沌摊上的辣油。一般来说,那个辣油对上海本地人来说,确实具有很大杀伤力。每次只要吃过一次,然后接下来就会咳嗽了一天,涕泪交流,咽喉痛得说不出话来。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或者说其实从一开始,小毛吃馄饨的时候就喜欢放一些辣油,好来随着年纪的增大,吃辣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厉害。在这一点上,他这不仅和大部分上海人,也和家里人的口味大相径庭。

  阿爹轻轻地拍拍小毛的脑袋,说道:“‘爿’这个词,是从苏州话里来的。苏州人说‘薄片’为‘爿’,柴爿就是薄的木片,可以用来燃烧加热,也就是常说的‘柴火’。

  阿爹说,所谓“柴爿馄饨”,顾名思义,就是煮馄饨的燃料不是用煤饼、煤球,或者是煤气,而就是烧的这种“柴爿”,也就是废木料,当然了,大部分都是没什么多大用处的废木板。

  据说,用“柴爿”烧的汤水,哪怕水烧得再开,汤水不断翻滚,其锅里的馄饨能保持原滋原味。

  柴爿馄饨,是上海人对流动馄饨摊的一种称法。

  上海人记忆中的这个“流动馄饨摊”,最早可追溯到清末。20年代至40年代,“柴爿馄饨”红遍上海街头,那时,摊贩于深夜用木柴烧火,并打着竹板叫卖,所以,上海人称其为,“柴爿馄饨”。

  “柴爿馄饨,上海话里读来朗朗上口:撒盘馄饨,不过普通话就比较绕口了。”阿爹说道,“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柴爿馄饨”叫做是“阳春面”的小阿弟。”

  小毛不太懂,问:“我也有听说过这种讲法。只是为啥要倷“柴爿馄饨”比作是“阳春面”的“小阿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