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东 第156章 修行靠个人

《浦江东》第156章 修行靠个人

作者:大地风车 字数:1763 书籍:浦江东

  一般来说,每个礼拜六晚上和姐姐一起过江回家的这段时间,可能是因为自己心情大好,也有可能是因为姐弟俩一直要好的关系,所以往往在这一段去码头的路上,小毛愿意把自己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抑或是自己的一些心事给姐姐说说。

  讲起来,虽然说姐姐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她最起码比小毛大上这么多岁,又在在纺织厂工作多年,总归比小毛人情世故要见识多一些。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她往往能从一个另外的角度,一个小毛认知以外的全新角度,给小毛以新的启示,或者说启发。

  姐姐的很多话,虽然简单朴实,但总是令小毛在某一刻印象深刻。

  小毛常常想起来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一边吃烤红薯,姐姐果然开始询问小毛最近学校和学习上的一些事体。

  先说了这个礼拜在学校的大致状况。

  最后讲到学习上的事情,小毛叹一口气,想了想,还是毫无保留合盘而出:“我现在的学习的成绩,一直不上不下,其实我也努力过,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就是一直原地踏步。我刚才在等你的时候,还在检讨我自己的问题呢?”

  姐姐一开始长久没有作声。

  小毛知道姐姐在酝酿和组织她的语言。不响。

  感觉过了许久,姐姐开口说道:“你学习上的具体事情,比如说功课的学习,成绩考试怎么样,讲实话我是帮不上忙的。我还不如你得呢?怎么能有好的方法给到你?“

  “只是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自己努力其实只是一个方面,就犹如我们纺织厂的工人一样。”姐姐刚好吃完,把手里吃剩下的红薯皮团团,看看旁边又垃圾桶,走过去丢到里面。

  小毛看着姐姐回来,听她继续往下说。

  姐姐笑笑,说:“我们纺织厂你去过的,应该还有印象吧?”

  小毛点点头,不知姐姐为什么要这样问。

  姐姐想了想,说道,像我一样,挡车工是织造企业的一线操作工,这个岗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产量、销量等各个环节。

  而纺织厂里的挡车工,基本上分为三类:前纺的、后纺的和织布的。

  前纺的又分清花的、梳棉的、精梳的、并条的、粗纱的。后纺的分细纱的、络筒的、并线的、拈线的、络纬的。织布的分整经的、浆纱的、织布的、整理的。

  而一般来说,纺织厂里比较重要的岗位是细纱的和织布的,工资比其他的岗位较高,但是学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工作也很辛苦。其他的挡车工就容易些,基本上很多都是一些辅助性的工序。

  不过总的来说,能当上挡车工,那么就每个人本身的条件来说,应该都差不太多。毕竟选拔到挡车的位置,最起码说明在身体健康,操作技术各个方面都是相差不多的。

  一般来说,熟练的挡车工,是织造厂最基础的工人,但同时也是最易短缺的工种。

  另外,相对来说,熟练挡车工对企业忠诚度高,流动性较小。

  这样一来,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般挡车工当然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抓一大把,但如果想招一批技术熟练、得心应手的“老挡车工”,纺织厂的人事经理肯定要踏破铁鞋了。

  但是从培养的角度看,从一个生手挡车工成长为熟练挡车工至少需要三年的实践,因此企业要培养一个熟练挡车工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姐姐问,但即使是同一个师傅,同一批时间培训出来的挡车工,后来有些一个人只能挡五台,也有的挡六台,而最多的一个人可以挡到10台,为什么?

  小毛也忍不住问:“是的呀,为什么后来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差别?”

  姐姐沉默会儿,说道:“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当然就是个体的差异,这一点我们当然要承认。但是我觉得,最重要还有一点就是要不断向最优秀的人学习,这才是不断提升自我的最好方式。”

  “你是说,要不断向身边最好的别人学习?”

  “老古子有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姐姐说,也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

  小毛听完姐姐说的这些话,若有所思。

  姐姐笑了笑,说:“我讲的也不一定就对,只不过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小毛想了想,说:“看来有很多的东西,我还很缺乏的。”

  “学习的事情,阿浦,阿好,我觉得你可以多去向他们请教,这是一条好的途径。特别是阿浦,他有过丰富经验的。”

  讲到这里,姐姐笑了笑,又说道:“但是在我眼里,阿弟你并不比阿浦水平差的,说不定以后还要能考上更好大学的呢。”

  渡口码头一如既往的拥挤。可能是周末的缘故,都晚上这个点了,候渡的乘客还是排起了长龙。

  姐姐和小毛对看一眼,赶紧走过去排在最后面。

  “过江难,难过江”,是现在老百姓的口头禅。

  报纸上说,上海轮渡的平均客运量100多万人次,眼前的陆延线最繁忙的一天的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

  可以说,轮渡就是上海的“生命线”。百万市民过浦江,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啊!大多数上海人记忆中的轮渡,永远少不了“呜呜”的汽笛声,也少不了轮渡船上腾起的阵阵浓烟,还有那空气中不时弥漫着的柴油气味。

  实际上,“挤轮渡”是上海人记忆中最难以忘却的一种体验。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说,过江轮渡,是最为熟悉的交通方式之一。

  轮渡码头的设计是上下分两条路走的,先下后上。船要到岸的时候,码头上等候的人流会被一道钢丝网的闸门拦住,就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