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农家幺妹 91 办法

《重生农家幺妹》91 办法

作者:金波滟滟 字数:2789 书籍:重生农家幺妹

  大年三十,吃过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便到院子里放鞭炮。今年宁梁买了许多新花样,有听响的,还有看花的,多是三家村这边从没见过的。

  宁婉其实早见过比这还要多的鞭炮,但是那时她却不好亲手去放着玩儿,眼下家里只她一个半大的孩子,倒是玩得不乐悦乎。

  爹一直笑呵呵地给她帮忙拿鞭炮,递火,还说:“今天多放些,明年运道更旺!”

  宁婉就说:“爹,你也放几个玩呀!”

  爹摆好一个炮仗,却还将线香递给女儿,“爹看你放鞭炮比自己放还开心呢!”

  宁家这边放着鞭炮,便有许多小孩子们跑来看,十分地热闹,于氏见石头醒了,也将他包得严严抱了出来看了一会儿才回去。

  在三家村这样偏僻的地方,并无灯会夜市可逛,鞭炮放过了便回屋里守岁。家里点亮了几盏灯,宁梁喝着酒,于氏说着闲话儿就到了午夜时分。按三家村这边的风俗,这时候家家还要再吃一顿饺子,而十有九家又会做猪肉酸菜馅的饺子,正是宁家人最爱吃的。

  猪肉酸菜馅饺子做起来不难,肥瘦各半的猪肉用力剁成肉馅,剁的时候就可以把葱姜之类的加进去,正好流出的葱汁姜汁就浸到了肉里,十分入味。肉馅剁好后加油加盐加花椒拌好,这时油一定要多放些,因此酸菜是最吃油的。

  从酸菜缸里捞出酸菜,去了外面的帮逐叶洗净,再留下大家爱吃的酸菜心,也剁成碎末,再用手攥去多余的水放在肉馅里搅均就成了酸菜馅了。

  宁婉拌馅,娘在一旁早和好了面,揪成一个个的小剂子,擀成圆圆的饺子皮,爹此时便也洗了手来帮忙包饺子。

  在三家村,只要家里有女人的,男人一般不做饭。爹也一样,他会挑水劈柴、喂猪喂驴,却很少进灶间。但是过年时包饺子却不一样,他每次都兴致勃勃地跟着大家一起包。每次包饺子的时候还会说:“我刚娶了你娘那年过春节,就是我教的你娘怎么包饺子。”

  宁婉听过好多次了,连接下来娘会说什么也知道。果然娘就说:“我们那边过年是不吃饺子的,要吃年糕、豆腐、还有鱼,所以你爹说要包饺子,我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想去问二婶和三婶又怕她们骂我,就呆在屋里。”

  爹就得意地说:“其实我也没包过饺子,只是看过别人包。但是我还是带着你娘包出来一锅饺子!”

  娘赶紧揭穿他,“那锅饺子煮漏了一半!”

  “可是煮漏的饺子汤我都喝了,也没有浪费呀!”

  经过了这么多年,不论是爹还是娘,他们包起饺子都十分地熟练了,娘擀皮,爹和宁婉两个人包,一会儿就包了一盖帘的酸菜饺子。饺子包好了,却剩下了些面,娘就笑说:“剩面有饭吃!”

  其实不管剩面还是剩馅喻意都是好的,甚至有的人家就是能正好将面馅都包了也特别留下一样,反正明天初一还是要包饺子的,那时再将剩下的东西加进去就行了。

  等着水烧开下饺子的时候,娘又指着盖帘上的饺子说:“你爹包的是躺饺子,是个有福气的人,婉儿包的是坐饺子,个个像元宝,将来一定会有钱花……”

  虽然都是一样的皮一样的馅,但是每个人包出来的饺子都是不一样的,爹包的饺子略大一些,两角散开,向后仰着,果然像半躺的样子,而宁婉包的饺子个个端端正正的,两角向正中包过来,坐得十分整齐,而娘擀好了皮包的几个饺子又不一样,肚子大大的像个小胖子。因此三家村人常会对着饺子说包饺子人的性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正说着,水滚了,娘便将饺子都下到锅里,用笊篱的背面不停地推动,看着水又滚了起来,就接过宁婉送过来的凉水加了进去,让锅里的水再滚起来,如是三次,饺子才煮熟了。

  蘸着蒜泥,每人又吃了几个,然后再喝上一碗饺子汤,所谓“原汤化原食”,吃过饺子一定要喝饺子汤。大家肚子里饱饱的,身上暖暖的,便都去睡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就是新年了。一起床先给爹娘行礼拜年。三家村这边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拜年时男孩子要磕头,女孩子就不用,只福一福就行了。

  爹和娘满脸的笑意,各拿出一个红纸包给宁婉,“拿着吧,这是压岁钱。”

  宁婉接在手里,却不大沉重,打开一看,果不其然里面都包着的不是铜钱,却是打成花朵形的银锭子,也不知道爹在哪里换来的。宁婉就笑了起来,“爹娘的压岁钱好厚啊!”

  “石头还小,家里只你一个,自然要厚一些了!”

  一年的分红都是经宁婉手中发的,所以她心里有大致的数目,石头的红利娘帮他攒着,爹的早花得差不多了,娘的也用了不少,而自己的,竟都留着呢,眼下再加上压岁钱,家里私房最多的就是自己和石头了。

  大年初二,宁贤和宁清都因为孩子不能回来,只有两位姐夫过来拜年,倒是大姑和大姑夫一同来了,又将喜姐儿也带过来。宁梁和于氏十分欢喜,将家里好吃的东西一样样都拿了出来,又做了丰盛的饭菜。

  姑夫和两姐夫住了一夜便都回家了,大姑却带着喜姐儿留了下来,“往常来的时候总是急匆匆的,现在家里无事,你们这边又不差粮食,我就多住几天大家在一处亲香亲香。”过去大姑每次回娘家果然不敢多住,弟弟家里虽然不至于吃不上饭,但也不是有余粮的,多一张嘴都是负担。

  于氏便也笑了,“姐姐还是这样快言快语的性子,现在家里日子过得好了,你们娘俩就是在这里住上一年都不愁没吃的!”

  喜姐儿小时候来过舅家,又隔了几年再来,便觉得一切都变了,“舅舅家已经比我们家好多了!”

  宁家换了家具,又重新粉刷了房子,添置了许多用品,也无怪喜姐又对许多东西都十分地好奇,最后喜欢不已地问大姑,“娘,我们也像舅舅家一样打脸盆架,再买个新铜盆,配上香胰子;再打个梳妆台,支上一面大镜子,放着梳妆盒,将首饰、脂粉都放在里面,还要添个刨花缸……”

  大姑先是答应了几样,接着就大笑了起来,“我的姑奶奶呀!娘可没有这么多钱全买了,你将来嫁个有钱的人家吧!”

  喜姐听了便臊红了脸,扭头去了宁婉的西屋。

  在喜姐眼里宁家变了许多,但其实宁婉却知道家里不过多买了些日常用品而已,不必说与真正富贵的人家没法比,就是与赵家也差得远呢。喜姐不过是因为宁家家境原来不如大姑家,现在便觉得不大适应,她又与自家不见外,否则哪能到别人家里说出这样的话呢。

  于是宁婉就笑着拉着喜姐儿说:“表姐,过完年你和大姑也琢磨琢磨怎么能挣钱,咱们不怕辛苦,用些力气也能将东西添置起来。”

  喜姐摇了摇头,“我们家那里又没有山,采不到山货,哪里有什么法子挣钱?”

  “谁说只有采山货才能挣钱?”宁婉觉得梨树村离虎台县近,挣钱的办法要比三家村多,当年她和爹在三家村过不下去了就是去的梨树村,明显感觉到比三家村容易讨生活。现在她便把自己那时挣钱的法子告诉了喜姐儿,“你针线活儿做得好,可以去瑞泓丰买些布头做了荷包帕子,卖到铺子里,每天做上几个,怕不得十几二十文钱?”

  喜姐听了摇头,“这不过挣些小钱而已,每日又累得很。”

  宁婉想说这个活是当初她做的最轻松的了,浆洗缝补衣裳更不容易,冬天时要砸开河面的冰洗衣,手都冻得裂了、至于拾麦穗、摘梨子哪一样不是又累又苦?

  再想到喜姐一直被大姑护在家中,的确没有像自己那样被逼到绝境过,更没做过太累太难的活儿,宁婉便又帮她想旁的主意,一眼看到桌上放着的冻秋梨,“你们梨树村的梨子很多,可以做成冻梨,腊月里到虎台县里卖,咱们这边的人过年时哪一家不买上几斤?”

  “梨本来就沉得紧,冻上后更沉,怎么送到虎台县去呢?”喜姐儿就摇头说:“我们家又没有毛驴。”

  “梨子是太沉了,”宁婉就又想,“大姑的麻花炸得那么好,不如你和大姑炸了麻花到虎台县里卖。那里有许多军士,很多人都没有成家,手里又有军饷,很多人吃腻了军营的饭都出来买吃的,另外虎台县里也有许多人家日子过得宽裕,给孩子买零嘴什么的也不在话下。”

  “这个生意是不错,”喜姐想了想还是说:“不过我一个年青姑娘也不好到虎台县里抛头露面吧,再说我也不好意思去卖东西。”

  大姑的家境先前虽然比自家强,但其实就是寻常的农户,喜姐儿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有什么不能抛头露面的?又不是出门做坏事,靠着自己的辛苦挣钱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这样的话你还真像大姑说的,只能嫁一个有钱人家了,”但是宁婉摇摇头,“不过,我还觉得还是自己能挣钱比什么都好,花起来也硬气,而且别人再不敢瞧不起你了!” 166阅读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