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农家幺妹 108 画谜

《重生农家幺妹》108 画谜

作者:金波滟滟 字数:2947 书籍:重生农家幺妹

  大家一路看灯玩耍,到了镇子北边,宁婉远远地就瞧着吴家的粮食铺子。这里她并不陌生,当年宁梁带着宁婉卖粮就在附近,正是镇上买卖粮食的市集。

  民以食为天,镇上最多的应该就是粮食铺子了,大都集中在此处,除了吴家,另外还有几家,只不过这些铺子哪一家也没有吴家大。

  只从外面看到的粮食囤就能分辨出来,吴家院子里有几十个粮食囤,都有几丈高,规规矩矩地排成几排,过节时分粮食囤最顶的尖上还系了红布,十分地整齐。而其余的铺子也不过三三两两粮食囤,既不齐整,也不够高大,纵是系了红布,也不够好看。

  再看吴家铺子,三间正房之外还在一旁另开一个大门,很是宽敞,马车能赶进去的那种,现在虽然关着,但漆黑的大门配上黄色的粮食囤,倒让人觉得颇有几分有威严。

  用苇席围起的粮食囤是辽东储存大批粮食最常用的方法,从地面挖下去数尺,先堆起柴草烧过,去了潮气又除了虫蚁,然后用草木灰、石头、木板、苇席等垫底,然后再用苇席围成圆桶形状,储粮时将粮食到到囤里,一点点地围高起来,超过地面,一面堆着粮食一面将苇席向上围绕,到了合适的高度后放入尖顶的木架再将苇席围成一个尖,再铺上厚厚的苇草,雨雪不侵,能将粮食保存很久。

  眼下吴家铺子里这几十囤粮食粗算起来怎么也能有上万石,也无怪吴家财大气粗,什么都想在镇子上争个第一!

  宁婉正看着那群粮食囤,却被宁清推了她一把,“看什么呢,先排队领汤圆,然后再看看能不能猜出迷来得些东西!”

  宁婉一笑,她如今满脑子都是生意,到了吴家门前就连摆得到处都是的花灯和等着吃汤圆的长队也没看到,只一心瞧着那粮食囤了!

  一家人都听宁清的,在长队后面排了起来,很快轮到了他们,原来吴家在门前支起一处的摊子,几个人各司其职,第一个人正将凝好的芝麻核桃松子儿糖馅切成小块,第二人将小块的馅心过上水后放到一个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来回滚着,直到糯米面再沾不上了之后再过水,放到下一个人的糯米面笸箩内滚,一共六个人也就是滚了六次,这时早看不到琥珀色的馅料,早变成一个个雪白的圆球,这时就放到一口水花翻滚的锅里煮,一个拿着长柄铁勺的人一面搅着锅一面大声笑道:“这是用我们吴家铺子里的材料做出来的元宵,咬劲儿十足,大家尝一尝啊!”

  说着长勺一动,碗里已经盛了两个元宵和一碗汤,递给排在最前面的宁梁,“看着面生,是外面的人吧。”

  宁梁就一笑,“是三家村的,才搬到镇上住。”

  “那以后可要多来往啊!”

  几句寒暄之中,宁家人都得了元宵,端了碗坐到一旁的长凳上,宁清就拿了木勺舀了一个先喂金山吃了,又笑道:“我们先吃了吴家的汤圆儿,再去吃马家的,他们两家的味不一样呢!”

  宁婉便知她不懂元宵和汤圆是不同的,便笑着说:“二姐,吴家的是元宵,马家的恐怕是汤圆,其实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不一样的?”宁清果然不知道,“都是糯米面的皮,果仁糖的馅。”

  “虽然材料是一样的,但是做法不一样,味就不同了,”宁婉就指了滚元宵有几个人,“你看元宵是这样滚来的,而汤圆是和了面后包出来的。所以元宵煮后,表皮松软,里面硬,咬着有劲儿。”

  大家亦是第一次听到,于氏就说:“我刚还想吴家怎么用糯米滚汤圆,包起来不就简单得多了?”又指了自己碗里的汤说:“正因为是滚出来的,元宵的汤就浓很多,像糯米粥一般,汤圆的汤就要清很多。”

  宁梁此时向于氏笑说:“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都是滚元宵的,你嫁进门之后一定要包元宵,我想也是一样的,不想现在才知道元宵和汤圆是不一样的。”

  宁婉就又说:“我听人家说,我们北边人多吃元宵,南边的多吃汤圆,因此娘在家里一直做汤圆,我们姐妹几个先前也只当元宵就是汤圆呢!”

  刘五郎也笑着开口了,“我们家过十五都说吃元宵,只清儿说吃汤圆,我又反驳不过她,只得随了她,现在小姨子说了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

  大家说笑着吃了元宵,又看吴家的灯。一路上虽然已经看了许多灯,但是哪家门前的也不如吴家的多而有趣。铺子前面挂了一排各色的走马灯,灯一转动,灯上的画也跟着动了起来,引得小孩子们里外三层地围着,“看!那大将军正在追夷人!”“这个是几只老虎在跑!”

  石头和金山怎么能不喜欢,目不转睛地盯着不动,又想去碰那灯,不过走马灯都挂在高处,他们都够不到,便着急起来,“我要!”“我要!”

  宁婉原来也奇怪走马灯为什么会有人有物走动起来,后来她在赵家时悄悄将一盏走马灯拆开了,才知道走马灯里面点上蜡烛之后灯里的轮轴就转动了,而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在灯笼表面,大家看着就像人物动了起来一般。

  不过为了让轮轴转起来,走马灯里的蜡烛一定要摆得非常正,略一偏斜就不能走了,因此宁婉就告诉弟弟和外甥,“这个只能看的,不能碰,否则就看不到里面的人了!”

  将两个孩子劝住了,又带他们去看摆在外面的几个大灯,做成了各种形状,有美人、有花朵,还有房舍宫殿,维妙维肖地吸引了许多人围着。见孩子们怎么也看不够,宁清就说:“马家门前的灯比这里还好呢,我们赶紧回去吧,一会儿让猜迷的都拿走了。”这才将石头和金山拉了出来。

  将镇子的主街逛了个遍,宁家人才到了马家铺子前面,原来马家的杂货铺子也在街东面,离宁家相隔不远。眼下此处的热闹不亚于吴家门前,里外三层地围了许多人,最外面的几乎到了宁家门前。

  最多的自然是排队领汤圆的,大家原来在家里吃过,又吃了吴家的元宵,现在便都不想吃了。唯有宁清十分不甘,“不行,不吃白不吃,我去排队!”

  宁婉瞧着生了金山之后一直没瘦下来的宁清就说:“汤圆是白来的,可是肚子总是你的,吃撑了难受的也是你,何况这糯米的东西也不克化。”

  宁清哪里听得进去,“没事的,我脾胃一向好。”见没有一个人赞同,就找了个借口说:“在镇子里走了一大圈之后我又饿了。”又拉了丈夫,“我们一起去吧!”

  刘五郎也觉得这白食不吃很可惜,“我也饿了,陪你一起吧。”

  于氏就抱过金山,“孩子可不许他们再吃,该积食了!”

  宁清也点头,却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不如回家取了大碗,将吃不完的汤圆带回去,明天早上再吃。”

  宁婉实在被二姐的悭吝吓到了,“大家若都像你这样想,马家和吴家准备多少吃的也不够。”实际上马驿镇并不大,几百户人家多是相识的,谁家好意思将汤圆带回家呢?

  一向会过日子的于氏竟也反对,“将来都是街坊邻居,哪里能做那样丢人现眼的事,让人笑话!”又向大家说:“你们想吃的就去吃,不想去的就看灯。”

  于是除了宁清和刘五郎,就都过来看灯。原来马家门前不似别人家挂了一排灯笼,也不似吴家在地上摆了许多花灯,却用木头搭了个架子挂上了五六排一色方形大红灯笼,样子虽然普通,但上面却有灯迷和画迷。听说只要猜中,就可以把写了迷题的灯提走。

  因此许多人围着灯笼细细地琢磨,人围得比吃汤圆的还多。

  识字的人自然去看灯迷,马驿镇上还是不识字的人多,都围在画迷那处,更有站在一旁瞧热闹的,宁家人几个人在画迷那边转了一圈都不得要领,退下来都说:“一点头绪也没有,果然不是好猜的。”

  猜迷这种事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就是要用心。家里人一年到头忙着生计,哪里有这个闲心,当然不得要领。

  宁婉是有过轻闲时光的,她那时初识了字很是涉猎了一些杂书,是以这一路上她其实是猜出了几个灯迷的,但她识字的事本已经很牵强,哪里还好显露才能?

  现在见爹娘皆摇头不解,就连石头和金山也颇有些垂头丧气之态,就笑着拉住娘的手告诉她,“那个画着瓷盘里装着鲜花的那个是盘香,娘提了灯笼去说一声,就能把灯笼拿回来给石头和金山玩了。”

  盘香是最常见的东西了,宁家在夏日里用干艾草编成的绳子盘起来就算是盘香了,至于杂货铺子卖的制好的盘香又要精致得多,用专门的小架子撑着正好能点上一夜,不但驱蚊还有非常好闻的香味儿,而寺庙里、有钱人家还会用沉香、檀香、或者香花、药材做出更高档的盘香,其中有许多是不传之秘。

  于氏自然知道盘香的,但是她不明白,“那怎么就是盘香呢?”

  “花不就是香,放在盘子里就是盘香了。”

  听么女讲了原因,于氏又怀疑起来,“这么简单?只怕错了让人笑话!”宁家人在一旁看,常见了有人提了灯笼去问的,结果不对只得又将灯笼挂回来,就引起看热闹人的一阵阵哄笑。

  “肯定是对的,”宁婉就说:“娘你可注意到了?马家出的迷都是铺子里的东西,他们铺子可不是卖盘香?”

  “噢!”于氏拍了拍额头,“可不是?”说着几步上前将那灯笼摘了下来,拿到马家铺子前面与人说了几句,只一会儿就笑眯眯地提着那灯笼回来了。 166阅读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