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 第一章 父亲和他的儿女们(1)

《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第一章 父亲和他的儿女们(1)

作者:石钟山 字数:6615 书籍: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

  父亲经过那一场劫难之后,终于又活了过来,这对父亲来说是一个奇迹了。也许是母亲在病床前一声又一声的呼喊打动了父亲,也许父亲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还没有实现,他不想死,也不能死。于是,父亲在死亡线上挣扎,自己在梦里和自己撕巴,撕撕巴巴的结果是,父亲终于活过来了,于是就有了奇迹。

  父亲大病了一场之后,犹如一棵老树被一场突然而至的霜雪袭击了,只剩下一些枯枝败叶,神情和精神大不如以前了。但是老树的根还在,盘根错节地扎在地下,吸吮着营养,于是就有了生命和老年的父亲。

  其实父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三个孩子。林在十几年后终于见到了,从表面上看,爷儿俩也都相互原谅了,儿子理解了父亲,父亲也理解了儿子。父亲也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正因为林太像自己了,父亲反而对林越来越不放心起来。一生的成功,得失的体会,他积攒了一肚子,他太想对人说了,可是又对谁说呢?林在父亲转危为安之后,带着老婆孩子又回部队了。父亲对林回部队没有任何异议,部队是林的根,他就应该回到部队去,否则父亲会觉得很不踏实。虽然父亲还有一肚子话要和林沟通交流,可现在林走了。走了也就走了,父亲知道以后还有机会,既然有机会,那就不忙,等待以后慢慢唠吧。林十几年之后不是回来了吗?有了这初一,以后就还会有十五的。父亲对以后收拾林是充满信心的,父亲和林的关系,父亲一直认为是收拾的结果。 父亲这一生是整个充满了雄心壮志的。他先收拾小日本,小日本投降以后,他就开始收拾老蒋,老蒋收拾完了,父亲进城了,然后就开始收拾母亲了。母亲对父亲来说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他收拾了一辈子,也没把母亲收拾妥帖。父亲就觉得这一生有许多遗憾,所以父亲不能死,他要硬硬朗朗地活着。他活着,不仅要继续收拾母亲,捎带着还要把林、晶、海都收拾了。

  林已经是团长了。父亲认为这是他收拾的结果,如果父亲当初不那么收拾林,能有林的今天吗?不能,绝对不能。父亲在心里这么说。林还有许多要收拾的地方,但现在父亲已经不急了。父亲此时才七十出头,他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的道理,他相信以后有很多时间继续收拾林。好在林现在正按照父亲预期的目标奋斗着。父亲相信,林已经当了团长,以后就还会当师长、军长地干下去,只要他不离开部队,父亲心里就会感到很踏实。

  父亲暂时把林放下了,搁在邪里先不管了,他又开始审视晶了。按理说,三个孩子中,父亲最喜欢晶,不仅仅因为晶是女孩子,因为从小到大,父亲一直感觉到,晶从里到外是最像父亲的一个孩子。父亲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因为晶是个女孩,父亲也生出许多遗憾。如果晶不是女孩,他会让晶在部队一直干下去,继承自己未了的心愿,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父亲肯定会有收获的。因为晶是个女孩,父亲再看晶时,就有了许多局限性。在父亲的经历中,他还不知道有哪位女性在我军的历史中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既然,晶不能成为将军,父亲也就不对晶有更高的奢求了,反正晶已经有过军人的履历了。晶复员回来后,自学成才,当上了一名法官。但晶似乎并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法官工作,天天端坐在法庭上,有种养尊处优的感觉。于是晶就觉得现在的这种法官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很不适合她。她要寻找机会,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找到一个更能施展她才华的工作。晶早把这一想法和父亲交流了,得到了父亲的积极肯定。那时父亲就说:丫头,慢慢再看看,看干啥更适合你,人这一辈子图的就是一个痛快。

  工作上的事情父亲不怎么为晶操心,他操心的是晶的情感生活。晶已经是二十大几的姑娘了,男朋友是见了一个又一个,始终没有一个她能看上眼的。那个警官成栋全是最接近晶理想的一个。从脾气到性情晶似乎已经接受了,但并不能让父亲完全满意,也不能让晶完全彻底地死心塌地。成栋全的个头还不如晶高,俩人站在一起,晶经常有一种审视他的感觉,于是晶的嘴角经常耷拉着,不是万分幸福的神情。晶的想法是,如果没有真正合适的,姓成的这小子也就将就了,但是晶仍心有不甘。她在追寻,她一直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

  父亲在晶的情感问题上,专门和晶谈了一次。

  父亲说:丫头哇,你也老大不小了,你要挑到啥时候哇?

  晶说:爸,我没挑,只是我真正喜欢的人还没有出现。

  晶在说这话时,心里又有了一种隐隐的痛,她的美好的初恋,在部队时已经发生过了。就在不久前,让她牵肠挂肚。耿耿于怀的初恋终于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了。见到昔日的初恋情人,早已是物是人非,另一种结局了。在事实面前,晶还能说什么呢?她把自己的初恋在心里狠狠地画了一个句号,算是对自己一种总结。化悲伤为力量,该干啥还干啥了。

  父亲见晶这么说,便心疼地说:丫头,你到底想找啥样的?你说出来,我和你妈就是头拱地也要给你找出来。

  晶又说:爸,你别说了。我找就找你这样的男人,光明磊落,敢爱敢恨。

  父亲听了这番话,暂时就没有词了,心里却异常复杂,可以说是翻江倒海。晶无意当中的一句话,让父亲感动了。感动得父亲背过身去,抹了一把脸上的泪花。这句话让父亲踏实也不踏实,踏实的是,晶长大了,在自己的心里已经有是非了,而且这种是非是坚定不移、斩钉截铁的。踏实的同时隐隐地父亲还感到一丝骄傲,为自己也为女儿。琴和父亲结合在一起,一辈子都在抱怨父亲是胡子,把她给抢了,然后这么多年,都是在争吵中过来的。她看不惯父亲这儿,看不惯父亲那儿的,弄得父亲经常发火。虽然他们老了,磨合了一辈子,到老年的时候这种争吵少了,他们已经知道谁也离不开谁了,但毕竟他们是两种不同性情的人,要达到统一或者人们所说的那种默契,那是不可能的。日子还得疙疙瘩瘩地往下过。 父亲对晶这句话感到不踏实的理由是,晶毕竟是二十大凡的姑娘了,这么拖下去肯定不是个事。父亲没有想到,自己对晶的影响会这么大,父亲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于是父亲为晶的情感大事,心便一直那么悬着。

  父亲最操心最上火的应该是海了。海这个小子,父亲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喜欢过。父亲不喜欢海的理由有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海一点也不像个男子汉,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做完作业后,读小说听音乐,读着听着经常泪流涟涟的。小时候父亲曾拎着海的耳朵说:你能不能坚强点,像个男子汉一样。 说归说,做归做,一点儿用也没有。父亲这才相信一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想改变一个人那是不可能的。正如父亲改变母亲,或者说母亲试图改变父亲一样,结果谁也没有改变谁,他们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存在着。

  海的性格太像母亲了,按父亲的话说,海都长成大小伙子了,还娘儿们唧唧的,多愁善感,很没意思。父亲把这一结果都归结为,海这是看闲书看的,脑子里装了许多闲事,就乱想一些不着调的事。父亲从来不看那些闲书,他想看也看不懂,那些字他都认不全。于是他只看报纸,报纸上的新闻,父亲是深信不疑的,父亲觉得那才是真实可信的,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儿,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就像父亲的为人。

  父亲这种观念,影响了父亲欣赏电视。父亲看电视时,也只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什么电视片、言情剧,父亲认为那是扯犊子,瞎编的,他从来不看。如果偶尔看见父亲看电视,那他一准儿在看体育类的节日,父亲最爱看的就是足球比赛和拳击。父亲把这两种比赛比喻为男人的战争,足球比赛那是阵地战,拳击是单挑独斗,父亲喜欢这种男人之间的战斗。

  父亲为海的问题大伤脑筋,父亲要把所有的精力用在收拾海上。2海最后去当兵,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他最后能去当兵,很大程度是把当兵注入了许多理想色彩。 父亲因为有了林的经验教训之后,对海的何去何从一点儿也没有难为海。海那时候想的是读大学中文系,因为上了中文系,他读小说和闲书就显得名正言顺了。从小受母亲的熏陶,海渐渐地热爱文学了。海从上初中开始,便开始写日记了。到了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写一些诗歌、散文投寄给报刊杂志。那时的报纸杂志办得都很红火,不管发表什么,都有几十万人在看一本杂志。海的作家梦就是从那时开始萌发的。海投稿的结果是,大部分都是泥牛人海,偶尔的也能接到编辑部的退稿信,信的格式和口气都是相同的,冷若冰霜的同时,又把人拒之千里之外。好在海在高中毕业那一年,终于有一首小诗在这个城市的报纸上发表了,发表在最后一版的屁股上。这是海最大的收获,这种收获,张狂得海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拿着那张报纸,翻过来掉过去地看。白天举手投足,已经把自己当成个诗人了,甚至走在大街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名人,仿佛所有人都能认出他,或者能叫出他的名字。那些日子,海一直处于浑身发热的状态。

  海的这个伟大成就,最先告诉的自然是母亲。母亲拿着那张发表有海的作品的报纸,她的双手直颤抖,她一遍遍地说:我儿子行了,我儿子是个诗人了。

  晶看了那张报纸的时候,显得很冷静,她很深刻地望了一眼海,哼了哼,结果什么也没说。海就一副很失望的样子,拉着晶,非让晶对这首诗发表一些感想。晶没什么感想,只是说:这也算是诗?要这样的诗能发表我一天能写出十首。

  海不理会晶的话,他认为晶这是吃不到葡萄说酸话,自然不把晶的话放在心里。海在心里干遍万遍地鼓励着自己说:这个作家我是当定了。

  父亲是最后一个知道海发表诗的。海发表诗的时候,根本没告诉父亲。一是没敢,他怕父亲骂他不务正业;第二个原因是他觉得说了也是白说,因为父亲根本不懂。于是,父亲是最后知道的。

  父亲先是觉得这几日家里有一种氛围不对劲,母亲和海两个拿着一张报纸嘀嘀咕咕指指点点的。父亲以为那报纸上有什么重大新闻了呢,比如打仗或备战,他认为一家人都在隐瞒着他什么。直到海去上学,母亲外出买菜,父亲才得着机会,溜进海的房间,在桌子上轻而易举地发现了那张报纸。父亲以一个老军人的机敏,三两把便把报纸抓在手里,又以更加迅捷的速度溜回到自己的房间,戴上老花镜,从报纸上的第一个字看起,一直看到最后一页,也没有发现一句新鲜东西。有许多新闻他都从广播和电视里知道了,就这么一张报纸又有什么新鲜的呢?他认为这是母亲和海两人合起来在逗自己玩。父亲生气了,把那张报纸揉巴揉巴扔到了废纸篓里。

  晚上的时候,海回来了。父亲没有料到的是,海一回来便开始找那张报纸,饭也顾不得吃了,楼上楼下地上蹿下跳。后来母亲知道那张报纸不见了,放下筷子,饭也不吃了,和海同心协力地一起寻找那张报纸。

  父亲这时起身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那张揉成一团的报纸拿回来拍着桌子说:你们就找这个?

  母亲和海发现了那张报纸,这才长吁一口气。母亲对父亲轻视海的做法很不满意,展开报纸冲父亲说: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是咱们儿子写的诗,都发表了,容易吗?

  父亲这才看见了海的诗。上午的时候,他也看了,不过看的是一目十行,没什么记忆。这回听说是海写的,就很认真地看,看了半晌也没看出什么名堂,父亲就说:净扯犊子.然后把报纸平铺在桌子上,拿出个火柴盒冲着那几行诗比画,比画来比画去父亲得出一个结论:你这报屁股的东西,还没有火柴盒大,也就是一个闷屁。

  父亲被自己的比喻逗笑了,笑得呵呵的。父亲这种比喻和笑让海的自尊心大受打击,海脸红脖子粗地扯过报纸回自己的房间去了。母亲不干了,白着脸和父亲吵了起来。母亲说:你这老东西,有你这么说话的吗?

  父亲还没弄明白这又是哪片云彩下雨了,一脸无辜地。问:咋的了?又想跟我整景是不是?

  母亲觉得说什么都是废话,最后说一句:你可以无视海的存在,但你不能污辱他的人格。

  这句话让父亲听来,无疑是上纲上线,把问题严重化了,也扩大化了。父亲满脸不解地说:人格,啥人格?他净干一些扯犊子的事我还没说他呢,倒弄我一身不是了。

  母亲不再理父亲了,她一头钻进海的房间,母子俩互相安慰去了。客厅里扔下父亲一个人,他看完了电视新闻,又看完了天气预报,就觉得没事可干了,倒背着手,一遍遍地在客厅里散步,一边散步一边望着海的房间,最后“哼”一声,上楼去了。

  海从那时起,就把自己当成个文人看了,穿着打扮也向三十年代的文人靠拢,经常弄个白围脖什么的围在脖子上,留一种长发,一说话还一甩一甩的。他的大部分心恩都用在写那些不着调的诗,这是父亲的话。海有时还读些数理化什么的,渐渐地就把那事淡漠了。

  母亲经常把海和当年的枫进行比较,母亲总说:她在海的身上又看到了当年枫的影子。母亲的初恋对母亲来说,太深刻了。深刻得她这一生一世都忘不掉了。母亲怀着这种心态关心着海,也鼓励着海,这就给海以后的命运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母亲是这样鼓励海的:儿子,当个作家多高尚啊,那么多人读你的书,幸福啊。儿子,你以后就当个作家得了,以后也写一本《红楼梦》什么的。

  海在母亲的眼里无疑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化身。一半是枫,一半是自己没有实现的那份梦想。惟独的是,母亲忽略了海在这个社会上独立客观的存在。 就这样,海高中毕业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高考竞争是异常残酷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海高考落榜了。 这回父亲没有干预海的前途。当兵、上大学,完全随母亲一手操办。或许是海早已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海梦想着考上大学的中文系,结果是,海的高考的分数离录取分数线相差几十分的距离。残酷的现实,让海和母亲都张大了嘴巴。两个人无所适从,他们把自己关在海的房间里,搂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父亲知道这一结果后,显得很冷静,冷静背后还有一些兴奋的成分,然后他就一遍遍地说:咋样?咋样?哼,我早就料到了。整天价扯犊子,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咋样? 无路可走的海和山穷水尽的母亲就眼巴巴地望着父亲。父亲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话,父亲偏不说,他一定要让海和母亲把这话说出来。父亲经过几十年和母亲的磨合,他学聪明了。海目前真的无路可走了,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学习,参加明年的高考,但海和母亲心里清楚,照这样的水平和基础别说复习一年,再学习两年也不一定能考上中文系。第一条路算是到此为止了。第二条路是待业,让海加入到待业大军中去,什么时候有工作那是不好说的,从梦想当作家到待业青年这种理想和现实到底有多远,母亲和海都说不清楚。第三条路就是步林和晶的后尘,当兵去。解放军这个大家庭是一所大学校,这是毛主席说过的话,现在仍然是真理。

  海和母亲经过再三权衡觉得这是一条最好的出路。况且,那时海显得很冲动,他读了不少书,记住一句话:要想 ,当一个作家,必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还有时间,行万里路就是走得越远越好。当兵就可以离开家门,走得远远的。海还认为,当个作家不一定要上大学,像高尔基那么大的文学大师,就没有上过大学,社会就是他很好的大学,海要向高尔基学习。

  父亲看出了海和母亲要说什么,他们又一时难以启齿。父亲卖着关子说:你们有话就说,有屁快放,又不说又不放,我可上楼睡觉去了。

  说完还打了一个哈欠,真真假假地要往楼上走。

  海终于憋不住了,红头涨脸地说:爸。我要当兵去。

  父亲看了海一眼,又看了一眼,然后哈哈大笑道:果然被我猜中了。好!早知道今日,何必当初呢?

  父亲说的后半句话就是指海点灯熬夜的那些日子。

  父亲指着身后的全国地图说:你想去哪里当兵?

  海这时冲动万分,他指着父亲身后的地图说:越远越好。 他~巴掌就拍到了新疆那个省份。 父亲说:新疆好!那是祖国的最前哨。就这么定了。 父亲似乎怕海反悔,马上抓起电话和新疆的战友联系,让他们想办法留一个征兵指标给海。那些日子,征兵工作已经开始了。3海是怀着一种悲壮而又苍凉的心情走进部队的。他告别父母的那一瞬是满怀壮志的,他踏上军列,甚至连头都没有回一次。此刻他的心里是恨不能立马飞到新疆,在那里经过生活的淬火之后,马上就成一块好钢。海在那时,从理论上已经知道怎么生活才能当一个作家了。 理想总是跟现实有差距的,当海这批兵走下列车,面对着茫茫戈壁滩的时候,海傻眼了。他以前对新疆曾经有过无数次的幻想,他想得更多的是,新疆的葡萄和美丽的姑娘,以及载歌载舞的人群,甚至新疆洁白的雪山和成群的牛羊。海以前对新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上,在他青春年少的时候,甚至有一阵想娶一个新疆姑娘。海面对着茫茫戈壁滩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理想的新疆和现实的新疆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新兵连在一座孤山脚下,那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的就那么一座。说是山又没有草、没有树,更确切地应该称为一个硕大的沙丘包子。只要有风,周围便是风沙四起遮天蔽日的样子。 新兵连住的是大通铺,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住在一张大床上。新兵连的内容是干篇一律的:出操、跑步、站队、集合、齐步、正步。也就是说要在新兵连这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让海这批学生兵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人。训练单调而又残酷,茫茫戈壁滩上,留下了海他们单调而又有力的口号声和脚步声。

  每当海站在队列里,重复着这种单调的军事动作时,他总是想哭、想喊、想叫。那时他的心情很复杂,压抑的青春躁动,在茫茫戈壁滩上无法发泄。

  海在一天深夜站岗时,他终于流下了热泪。他从热被窝里出来,背着没有子弹的钢枪站在戈壁滩上,天上是一钩弯月,陪衬弯月的是满天的繁星,满天星的景色在内地是不多见的。有风吹过来,海站在那里,思维异常活跃。在这时,他想起了父亲,也想起了母亲,还有姐姐晶。林他也想了,但是并不刻骨铭心。林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了,海已经习惯了林不在身边的日子。 在戈壁滩的深夜,海从父母一直想到自己的房间。那里一张床,一张桌,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亲切和让人难以忘怀。想着想着,海流出了眼泪。当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时,他突然蹲下了,他冲着茫茫戈壁滩喊:爸、妈、姐,我想你们! 他的喊声被戈壁滩吸收了,只剩下一丝一缕的回声。他的呼喊是那么微弱,海跪下了,那杆钢枪就抱在他的怀里,此时此刻,他显得是那么孤独。然后又扯开嗓子喊:我石海啥时候才能熬出头哇! 这时他已经忘记了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个作家的想法了。那天夜晚,海交了岗,躲在水房里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满是思念和孤独,当然也把戈壁滩的苍凉写进信中,他在信的结尾处,干呼万唤地对母亲说:妈,救救我吧,这里一天我也呆不下去了。

  他的这种想法和林当初的想法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这是十几年以后发生的事了。母亲接到信,又一次受不了了,孩子不管走到哪儿,都是妈的心头肉,十指连心哪!这回母亲没有背着父亲,而是老泪纵横地拿着信找到父亲。父亲一看到母亲的样子就什么都明白了。

  父亲哼一声:咋的?你儿子又诉苦了,受不了了,想调回来?

  母亲这回用很低声下气的声音说:老石呀,海和林不一样,我看他这封信,孩子是真的受不了了。

  父亲没说什么,接过海的信,自然没有忘记戴上老花镜,耐着性子把海的信读完了。父亲读完信后什么也没说,而是长久地望着墙上的全国地图,盯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无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