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镶黄旗下 第十一章 咸安众学子 满洲贵后生

《镶黄旗下》第十一章 咸安众学子 满洲贵后生

作者:富察建功 字数:7975 书籍:镶黄旗下

  清晨天未亮,老爷儿还被西华门城楼子挡着,这热闹的景致与气氛,便从西华门前开始了。乌涌涌又熙熙攘攘还密密麻麻的人群,早挤在了一处,年纪大小不一,个头高矮不一的官生们开始集结了,只见骡轿、马轿已连成一串,可谓是浩浩荡荡的如同一列大军一般。自打咸安宫开办宫学,把守门禁的侍卫与护军,便更换成清一色乾清门侍卫。在此主差执事的,皆穿着一水儿的明黄马褂,腰间皮带上紧挂的,是那把镶银镀金的方把儿绿鞘侍卫腰刀。这且不论,在离西华门禁前十丈远的一段官道上,还摆放了四对“一棒殁”的六棱硬木烤赤红大漆的巨棒,两旁站的都是齐刷刷的禁军佐领,俨然有一种森严之气扑面而来。但这不见得就能吓得住谁,因官学里来得是孩珠子,不是那些个捣乱成习的满贵子弟,尽管是淘气的本事再大,刚到此地也是绝不敢张扬。而大清对未成年人照样留有情面,眼前的威严,不过是皇上要一个体面的阵势罢了。

  内务府在西华门前新立了一副特大水牌儿。是在裱好的淡黄色萱纸上,书有正楷颜体大字——咸安宫官学。于萱纸下方尚能见到,那端端正正、四四方方的赤红玉玺,是刻有满、汉文篆字的几个字——“乾隆御制之宝”,甭说,这是皇上的玉玺,证明这是皇室官塾。昨日,学生们都在疯传,说今日皇上也许还会在城楼上站一站呢,因此,热闹归热闹,但毕竟除了侍卫出声,谁也不敢高声宣哗。历来,甭管是官塾还是私塾,多多少少总会有学生迟到。可咸安宫的塾长是皇上,谁敢晚到?果然一个没有。

  未到与课时间呢,官学子们个个是一身绸缎马褂,土蓝与藏蓝色最为居多,这接近补服的底色,从藏蓝、土蓝等色看起来,宗室黄带子子弟占了大半。不能说他们站没站相,但看起来各个都不像是省油的灯。当然了,满洲先祖打了天下嘛,自然子弟们就深感荣誉满身,自是骄奢不堪无人能管。其实,若他们的阿玛在跟前时,大多数学子也不敢如此的随意站立。

  学塾前面加一个“官”字,谁不畏惧?

  满洲人给天下老百姓的感觉即是“生来就是做官的料器”。其实,清代的尊师重教习俗,皆继承了旧明故朝,读书人先要孝敬师长,还要和睦同窗同仁。而统一中国的满洲武官的后代们,对此常是很不以为然,几乎是所有的官生们,照样将其阿玛的混账脾气,不知不觉都带了出来。他们曾对师傅的提问安排,或是装傻充愣,或是胡搅蛮缠。

  但现在,在这可是不行了。所有人眼望着高不可攀的西华门城楼,真不知皇上是否真在楼上站着观望,不由得都开始敬畏起来。再者说,咸安宫生是被遴选出来的上等生,势必剔除一些捣乱的家伙。俗话说,“天下的老鸹一样黑”,就算是剩下几个不争气的,在今天也势必是规规矩矩。西华门前属禁地,不管是满人还是其他人,照样很难来至这里。而当学子们一见到高大雄伟矗立的西华门时,同会心生畏惧。他们决不像远道而来的汉家学子们,即便是站在正阳门之外,个个也会是毕恭毕敬,对皇宫充满敬畏、恐惧、神圣感的远远观望着皇家宫苑。

  帝师主讲,帝师旁听。

  “帝师”这两个字对宫生们来说,可谓是极为唬人,不敢不敬畏。

  可是开讲尚未多久,便渐渐都没了敬畏,下面也开始了胡侃,似乎开始蔑视眼前的师傅们了。一个个便开始试探着随意而为了,先是同窗间开始了相互的嘘寒问暖,然后便是开始想象与猜测,究竟这咸安宫塾的师傅,到底能有多大的本领?当他们得知,眼前授课的都是帝师时,也不免兴奋了一番。宫学的第一课是授讲“大清国的版图有多大”,学子们倒是各个都认真去听解,除“放茅”去恭桶解嗖的休息片刻后,由于是第一日,所以下塾也很早。

  乾清门侍卫什长钮轱辘盛宝,今日在此辖管咸安宫学的“风纪”,一旦遇有官生捣乱或殴斗,便可直接拿捕驱逐,他一向奉旨办事,一本正经的从不客气。他仅凭学生腰间露出的黄、红两色的带子,就能清楚的分出不少宫生的身份。看到人家的孩珠子如此的生龙活虎,不由得便想起来自己的儿子和珅与和琳,他打算着也叫他们来此,毕竟这可是难得的机缘呢不是。盛宝站在窗口,一直是呆呆地观望着小黄带子们眉飞色舞的胡吹海聊,直等那几人痛快完了嘴后,他便对出门来小解的三福悄悄说道,明日咱还是跟师傅回南书房吧。盛宝的另一个差事,便是护送三福等另几个皇子到此与课。今日逢共生开课,只不过是到咸安宫看看热闹罢了。

  身着明黄马褂的高个头侍卫的威严,着实也令宫生们多少几回回屏住了呼吸,特别是总在议论,西华门前那几根巨大的杀威红,就像是看得见的国法一样,以“一棒殁”的威名震慑住了所有进入门禁的人。所以第一日的宫生们还总算得上守规矩。

  头几日宫生们还是规规矩矩地不敢乱说乱动呢,更甭说敢在师傅授讲时相互间交头接耳了。可秩序井然几天之后,一个个便蠢蠢欲动了,开始各个嘀咕起来了。而皇子们都被安排在官生当中,被严令不得暴露身份。经帝师王尔烈一再的嘱咐,各个也比着乖了起来,毕竟是师傅都认识他们。

  授讲第一堂课的是帝师窦光鼎,其号东臬,山东诸城人,自幼好学,颖悟过人,童试、乡试皆列榜首,有鲁地“神童”之美誉。其十二岁便成为秀才,十五岁乡试得了第三名。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后,进宫始做庶吉士(见习文官)。

  窦光鼎在简略讲述大清的版图之后,因他的鲁地乡音过于浓重,便被帝师王尔烈提醒道,今日是宫学首日开讲,所以便说,今日可以到此为止了。见他说今日到此告结,窦光鼎本想争辩几句,但摄于王尔烈是总师傅,比他更为直爽执着,也只好问道,他们以后都在一起学吗?他是指阿哥所的授课是否要停止。

  宣布休课后,王帝师对窦光鼎言道,皇上的意思是,宫内与宫外还是要分开为好。

  难道不一样吗?窦帝师的脾气秉性一向是直来直去,不免常与他人为语言而争锋龃龉。

  圣上裁决,我等就不必多话了吧?您说是吧?

  闻听此言,窦光鼎只好将气憋在心中,心里说,这么短的授课时辰实为不妥。

  皇子们闻听,当然最为乐意了。毕竟在咸安宫的官生过多,导致学场内有些混乱。

  此时忽听下面有人言道,帝师?不过也是先生嘛……老家伙们懂得狗屁呀!得个棒槌认针?他是谁?还不是大清养得一只因得混罢了,即便真急了眼,揍他一顿出气,能有多大事?

  此种言语,正是在窦光鼎心里不痛快之时说出的。老窦一听当即怒言道,你是何人?这里又是何地?你竟敢忤逆师傅?你给我站起来!

  帝师发威,从病猫突然变成了老虎,任那几个虽是黄带子,但也不敢真站起来。殿内即刻一片宁静了。

  你敢将刚才的话再说一遍吗?王尔烈当然要向着窦师傅了。

  没人回答,没人出声。说话的宫生是大气也不敢出一声,于是,第一日便这样不欢而散。

  隔数日后,从咸安宫传来消息说,那几个于课堂放肆撒野的黄带子们,均被宫学除名。

  但这并未影响到皇戚们在南书房的继续课业。

  皇子们都明白亵渎师傅的罪过,所以反倒是都做得一副最明事理的样子。今日又听王帝师提醒大家道,去咸安宫听讲与回来授业,都是皇上的意思,大家还要顺其自然最好。但这时却听皇子永彬言道,宫里宫外又非你说了算,你只等着挨管吧……

  王帝师明白,他是受了昨日宫生的影响,不然他是决不敢这么讲话的。于是他又道,

  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受宫生的蛊惑才是。

  什么大不了的事……

  阿哥永彬住口!皇上的话你总该要听吧?

  在身边再也忍不下去的窦光鼎,终于开了腔,平日间他早就对这些不喜读书、不爱射箭,什么都不想干的个别皇子忍无可忍了,他甚至想即刻出宫,哪怕是被外放做一个芝麻官……

  见师傅恼了,永彬哪还敢言语?只好低下头,用手只顾把玩案上的文房四宝,一不小心,竟将刚研罢的墨汁碰洒……顿时满屋芳香四起,一案尽染污浊,同案的三福即被殃及了。

  你在干吗?三福顿时慌了手脚,赶忙用袖子去擦,却见永彬反倒躲到了另一个桌案上,因每个桌案为两个人共用,所以永彬竟然导致三福的身上全沾上了墨迹。

  三福即刻求救般的望向帝师。

  王尔烈看在眼中,一时又无法发作,已然洒了墨,他只好也拿起一块搌布上前来擦。

  你小子敢给我告状?瞧你美的……不就是从龙的崽子吗?永彬发了难。

  你住嘴!你敢骂人?皇上来了要罚你!三福给了他一句。

  好像你就是皇上似的……永瑆这时也插了嘴,他最烦别人动不动提起阿玛汗。

  罚我?你真够逗的,好像你阿玛就是皇上似的……

  静!肃静!……

  王尔烈的唯一办法,便是拍一下戒尺,也好压下这些胡言乱语,帝师在皇子面前最好是既有脾气又没脾气才对。

  师傅,您没看三福在忤逆吗?永彬反成了没事人。

  尽管两个皇子的嘴比着硬实,但口气实际已开始软下来。他们最怕的便是,今日气急败坏的窦师傅已经准备好去告状了,就不要再加上一个王帝师了。于是他们相互提醒着,赶紧帮王尔烈归置一番,就算是御前侍卫进来了,也能有个交代。真要是叫皇上知道了今日的言语,谁也跑不掉即将受到的责罚。无论是在南书房门前罚跪,或是在阿哥所被罚“拉弦”,就算是在大照壁前低头罚站,都没有一个好受的滋味儿。最惨的便是由自己的生母出面前来“陪罚”。也许是几位皇子都想到了那糟糕的结果,便都开始发憷了。不论在南书房罚跪半日,哪怕是一会儿,也会将俩个勃楞盖儿硌得站不起来。而拉弦要拉一百下,能拉到叫人两臂酸麻,肿胀不堪,欲死不能。就算是与生母一起被罚站,也必须要站直站好,往往最先站不住的便是额娘了,回去后额娘的气,当然还会发在自己身上。

  辽阳人王尔烈做帝师,这一做便是十几年,有着极丰富对付皇子皇戚的经验。

  俗话道,若“没金刚钻儿,谁敢揽这瓷器活儿”?向着皇子不一定对,不向着皇子也不一定算错?他心里有数的是,外面的看管侍卫,总会有个见证,能帮他说话,不然仅凭这几条小龙的胡作非为,谁还敢在这里授课?不是自寻死路吗?于是,在皇子们都在帮他归置桌案时,他便探出头来求助门外的乾清门侍卫盛宝,因为今日已耽误了授课。结果,往外看时,他突然发觉了皇上的御撵,已来至到上书房的门前了。他当即惊愣了。

  尽管是皇上经常驾临南书房,但今日却是毫无征兆。

  眼见得皇上停下轿子,突然闯进南书房里来,这可是令所有人都傻了眼。

  在上书房的帝师可以不跪,这对帝师们是个特例。皇上一进门只是对帝师们稍稍点了下头。可王尔烈心说,三福这孩珠子啊,从不喜好四书五经的,这么大点儿年纪,整天抱着《孙子兵书》,老是在那瞎胡琢磨着,这回皇上可是看得真真的。

  皇上直往后走,随便的问道,你们整天的看闲书,师傅教得都背了吗?兵书也是闲书!

  没。

  红模子描了吗?

  没。

  那么纸上的课业从来都不做吗?

  没。三福说完一抬起头来,面前已不是师傅了,竟是皇上在问话,他不禁大吃一惊。

  那朕要生怒的!……

  拿戒尺来!戒尺便是书房内常见的板子。学生挨打被称作“挨板子”。可从没见过皇上打过谁板子。三福接连几个回答。令皇上将怒气憋得至极,实在想教训一下眼前这个仍然在看书的小东西,但还是沉住了气继续问下去。

  那你读的什么书呢?

  这时,窦帝师插了话,皇上……他是能背的,在写草书了……

  他的心思皇上自是明白,既不想叫他挨打,也不想叫皇上生气。

  其实,对这幺小的孩珠子来说,皇上本没有要打谁的本意,只是“阿哥见面摇肩膀——撞上了”,一经王帝师提醒后,他只好灵机一动,又发话了,把他的“文囊”拿过来——“文囊”就是书包。文囊被帝师取来后,皇上见了不禁心里暗自发笑。这么点点的毛孩珠子竟在画地图。可是地图边缘上总会有女子头像。这就怪了,如此小的孩珠子,怎么能够与女子连在一起呢?

  这是你画的?(最爱画地图,但必画美人)为何人的脸上没有染色呢?

  三福答道,美人之美在于心中之色,所有不一定非要与眼下时兴的美为红模。

  那么这些个版图呢?又是何意?

  不知该需用多少武备守之卫之。

  嗯。皇上不由得重重的点几下头。

  得活!由打这一回,这站立一横排列的师傅们,没有一个不知道这个孩珠子,与别人不同处就在于,喜爱红妆,更贪武备。皇上突然觉着这个孩子太过于眼熟,禁不住又脱口而出,喂,你是福老三吗?叫你三儿行吗?

  禀皇上,正是我,有何不成?

  这一地墨水也是你洒的?还未擦净呢。

  我再擦就是了,您不打我屁股了?

  看你还能自量,这回就免了吧。皇上想的是,三福怎么也该领情就是了,可是他突然来了一句,皇上金口玉言,为何说打不打呢?

  这个嘛……这一句话几乎问倒了皇上。

  王尔烈赶忙救驾抢着言道,这“打”字并非只有一个意思,还有从的意思……

  从?那从板子又为何意呢?小小的三福出口便令人意外。但皇上仍然相信帝师可以应答。

  果然王尔烈答道,板子的意思是法章、法理、规章、戒律,就如同万物来自苍天,万物也生于大地,规矩来自于木匠,火炭来自于顽石,从规章才是皇上的本意。而你地上的墨迹,堂上的规矩,虽有出格,但却尚可弥补,你有何必非找打不成呢?

  此时的乾隆帝,对王帝师的答复不得不服,生怕三福再问出什么来,只是笑眯眯地不答罢了,不然还会叫他钻空子。只见三福即刻跪下道,师傅的话记住了。而王尔烈却是悬悬的为自个捏了一把汗。窦帝师您看如何?他将这麻烦传到了窦光鼎那里。

  从也,非不顺也,从之,乃携之啊,依顺、顺从、盲从。从善如流。还有采取,按照、

  跟随、仆从、比如说投笔从戎。或是由、自、从古至今。从敝做起,也就不必要板子了……

  学生明白了,君不让臣死,就不能再死……

  对喽……二帝师明知是在胡搅蛮缠,但还在给予评介,俩人都冒出汗来。

  嗯,只要听师傅的话就好啊。皇上撂下一句话,忍住了发笑,变了脸对其他人道,都便宜你们了,明日朕还会来!谁还有崩钩子(弹弓),即刻交予师傅!随即他走出了南书房。

  见三福并未告状,永彬等几个涉事皇子先是被吓得够呛。其结果是,既然是如此的讲义气,不使小心眼儿,三福当然成了这一片儿的最好人缘。对于皇子的忍让,他胜过了别家的皇戚子弟,这在老北京旗人中,世世代代墨守着一个不成文的陈俗,就是彼此间总要和和气气的。

  刚一下课,永彬就上前对他言道,三福啊,刚才是我的不对。

  没事,只要您几个跟我玩就成了。结果三福成了见皇上决不告状的第一人了,遂被所有的皇戚们所赞佩,而天生不喜欢他的,也只有将心思藏在心里了。

  转瞬间,暑季来临,朝廷开始做秋狝准备,故此南书房也停授课业。

  此时正赶上富察家的祭祖日。三福便被接回了公爵府。还没进阿斯门呢,便听到门人说,阿玛傅恒请来了大诗人袁枚,这可令三福真是喜出望外心花怒放了,他撒腿直奔花厅的书房,果不其然,一个说不是老头也极似老叟的家伙,正从多宝阁上取下一本书,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随手翻阅,这便是袁枚的习惯,常是以书为命。三福悄悄看了他半天,哪知袁枚却并不知道有人到来,也是因为小孩的脚步极为轻巧。得,对于如此专心的人,到底是打搅还是不做叨扰,三福有些犹豫不定了,毕竟是难得一见的贵客临门,但他终于还是忍不住开了腔。请问袁师傅,您在阅览什么呢?袁枚已然是深入了书中,竟然是丝毫也没听见。

  三福心说,您是真的假的啊?只好再问他话道,您耳朵背?……

  啊?啊,小将军刚才说什么?老夫眼花耳聋了真对不住啊,请再说一遍吧?

  坊间帝师们都传,说袁大才子的恶习,是与他的才气,是相辅相成的,据说他的行踪一向难辨,一定要在青楼才能找到他,这叫三福连想都不敢想,袁枚还能去那个下三滥的地方,他难道没有萨里甘吗?他见袁枚要拿最高的一层书,但又够不着,于是他便直接搬来一只杌凳,蹬着给他够下来。袁枚一见赶忙伸手便接过了那本书。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那是新编《石头记》的几个章节,上著曹师爷的雅号——曹雪芹。令三福决然想不到的是,被当今皇上乾隆爷推崇的大诗人袁枚,却总是在推崇曹沾的文字。袁子才手里拿着的一本《石头记》分卷,并非书馆誊印,却是曹师爷曹沾的手抄。袁枚一再说道,亲历而为,十年辛苦,此书稀罕哪……你能看懂?这可是本奇书啊,字句清新,用词良苦,诗词歌赋,前因后果,欲盖弥彰,欲言又止,这个曹沾真是怀才不遇啊……

  您是说府内的曹师傅吗?

  正是曹沾。袁枚照样不抬头,只是翻书默读不止。

  您看这诗是谁的,三福取出一张宣纸,那还是头几日三福的姐夫写的呢?

  哦?我看看,题《石头记》……睿亲王淳颖……袁枚念道,

  满纸喁喁语不休,英雄血泪几难收。

  痴情尽处灰同冷,幻境传来石也愁。

  怕见春归人易老,岂知花落水仍流。

  红颜黄土梦凄切,麦饭啼鹃认故丘。

  写得好,睿王来评,曹沾这回该知足了,袁枚笑时,其脸上的褶子便更加拥挤不堪了。

  三福原以为,袁枚长得一定像画上面的李太白那样脸孔清癯,胡须飘然的自有仙风道骨的风貌人物样貌,所以才能成为博学饱学的诗家词家茶家。但今日一见却大失所望,原来竟是这么一个说肥不太肥,说瘦却有肉的皮肤楞黑,脸庞长满树皮般的糟老头子。他早听阿玛说过,袁枚只认可曹沾一人堪为旷世奇才,不过曹师傅的命是太不济了。

  而曹沾的好友,已去伊利做将军的堂哥明瑞,却总说,“家运若败,三辈难转”。其实明瑞只是年纪在同辈中稍长,他与曹师爷的关系,如同其弟明义、明仁一样,大多为酒桌上的朋友。在酒桌上若能见到一个富察家人,其余两个自是跑不掉富察的同辈。而当袁枚知道京师喝酒的习惯时,却道,我也许落掉了几杯老酒,但也保住了性命,因为南方人的喝酒,从来比不了北方人的狂放不羁,不过是些黄酒罢了。若真躲不开礼让,一向是一喝便醉,他说,若不出外去做了几年的官,一定也会是曹沾身边一位“酒仙”了。但他先是政绩卓然,后籍口尽孝辞官,只去把玩诗文、随记等文人的爱好。若对王朝没有功劳的话,作为汉族学子,如何会那么的吃香?

  在三福的心目中,那个英姿飒爽,裙带飘逸的袁大公子,或曰其为知县大老爷的袁枚,首先是个长辈,在其阿玛的公文内,他老早就发现过袁枚的诗与词。阿玛说过,袁枚得到的是皇与大臣的喜爱,特别是进京赶考的秀才们,对他都几乎是交口称赞。更不要说袁枚的玉树临风的落落贵胄的打扮,只凭着一身的江南贡绸的长袍马褂,再有那闪光黑亮的大辫子,曾是那样的潇洒至极,卓尔不凡,可今日一见,叫三福真是甚为扫兴。

  这时就见傅恒边进屋言道,子才兄的《茶论》皇上夸说是独树一帜……鹤立鸡群啊……

  鹤立鸡群?在青楼内鹤立鸡群嘛?三福这一句悄悄话招恼了阿玛,袁枚也稍有些尴尬。

  去去……赶紧去叫曹师傅去……傅恒只好下驱逐令,借故将他支走。

  曹师爷——曹沾来了。

  拿袁枚来比曹沾,实在难言难表。这乃是天下一对“文曲”的会面。两人相对比,便不只是样貌与打扮不同的事了,可谓之是,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此时的曹沾正为家中的老婆满处踅摸药房、药方与郎中,那脸色简直就是土灰色般的一片的愁容惨淡,一副憔悴不堪的模样,身上的大褂到处沾满灰尘及其纸屑,一进门便带来了一身的药味。最是从他那暗淡的目光里,决不会找到一副旷世奇才的眼光。可袁枚上前一步拉住了曹沾,从此与曹沾结成了好友,尽管袁枚比曹沾要轻狂得多,毕竟他是当世奇人名人一个,正受到当朝帝王将相的无限捧抬。天下的美食,皆被他当做文章,献与了皇上。

  当袁枚与曹沾再经攀谈之后,竟想不到自己在京城内的一对宗室内要好的诗画朋友敦诚敦敏二人,却是曹沾的贴身弟子与莫逆的酒友,而这哥俩倒是为了曹沾,一味的仗义支助,为此本《石头记》而辛苦不堪的奔忙无数次,不知跑了多少的冤枉路途,专门去寻找愿意说道《石头记》的“说家”。在北京城内,一直就有民间公认的“写家”、“说家”与“唱家”,但只需有说家认可,曹沾便可以拿《石头记》当做一本万利,应该有数不清的银子进项。可书场上那些个吃开口饭的说家们,却都是在用自创的《杨家将》《呼家军》《明人三拍》等等,甚至是祖传之章句,虽然是喜欢讲述林黛玉的故事。但谁也不敢购买《石头记》的所有章节,因为他们根本买不起这如同几块城砖一般厚的《石头记》巨著。对此,曹沾也只好对天慨叹,“有处长草,难能有苗”,当他用蝇头小楷抄完后的《石头记》上一部,便是每回一叠,每五回一本册,全书摞起来足足就有八仙桌子高矮,谁又能买得起这书?就算是奇书,又能如何?而袁枚由于与盛宝有一面之交,便在此次会面之后遂将部分《石头记》的书稿赠予盛宝,叫他在逢好的合适时机,拿到钮钴禄皇太后少量推荐。而当盛宝突然病殁之后,这件事终于被他的儿子和珅后来完成。等福康安长大后方得知,皇上果然见到了《石头记》的散本,也只好叹息皇上见到的太晚了。

  而在乾隆盛世的当年,王朝正宣扬“汉满合璧,汉满一家”之国策时,自纳兰公子之后,唐诗宋词便从皇上那里先期见到,难怪有人说,乾隆爷家里有汉人的连鬓呢。再加之皇上每日都吟诗作画,更受到举国汉家才子们推崇。甚至,许多不喜欢袁枚的人,也照样夸奖袁枚的诗词。直等到袁枚上任,去江宁做县太爷的时候,举国学子们,甚至拿袁枚比作满洲人的骄傲——那位纳兰性德公子。

  这种比喻能在满洲人中间传播,殊是不易。毕竟纳兰公子不仅是国的骄傲,也更是在皇上身边做侍卫的荣誉与骄傲。毕竟纳兰性德曾做过圣祖康熙爷的侍卫。想必其曾与皇上一起吟词作画,诗赋于天南地北,徜徉于皇苑日中,禁宫月下了。

  总归,就连帝师们也丝毫不隐匿,对袁枚的夸奖与羡慕。而相对于曹沾与袁枚的不同是,曹沾的东西过于庸长,过于臃肿,传播起来也极其费力、缓慢,最后只好在军中健锐营中好友富察奎林帮忙下流传军旅,若非明瑞、明亮与明义的布库徒弟,都在健锐营盘做旗兵,正意地要给曹师爷扬名,也许曹沾连饭碗都端得很是费力气。

  而礼亲王永恩也是惘费尽了心机,在几个王府范围内外给曹沾扬名,但都无济于事。您想啊,一心不可二用,那么厚的一本书,不是谁都敢印的。不若那些个诗了词的什么的,只要有艳词在先,大不了花几个钱足矣。汉家文人学子们的忽然崛起,形成的一种潮流,很快将曹沾的《石头记》一浪一浪的埋没,尽管是沙里淘金,但总归是要沉淀的。等到《石头记》多彩变身,成为《红楼梦》时,曹沾早已是去了望乡台了。

  当年,袁枚曾经劝曹沾改个行当,袁枚说,曹沾是自己把自己个耽误了,尽管他多才多艺,但耽误下去的结果,便是实实在在的落魄,只是一个没留下后路的书呆子。最后害得是卖画、卖字,以求端起饭碗或是酒碗。大清国早不管曹师爷饭了,曹沾也懂得知恩图报,从未说府中一个不字,在此不老天下,只要是祖宗倒霉,那下一代照样是接着倒霉。这就叫“既无时来运转,也没鸿运当头”,曹沾经袁枚点拨后,便成为对自己的煎熬的道理,只好在入睡之前,屡屡悔过,以他这个年纪思考的话,真是盼望忠勇公爵的离世,只是个梦最好,但梦也当当真,只是在一闪念当中。“少挣银子养家糊口,老数银子教儿过活。”这本是世世代代的国情,但大清国,也同是实行历代的老规矩,等到老了便回归家中,您自己去哪里当然由您自己去了呗。大清除了官宦老了有收成,哪还能做到仁至义尽?之外呢,有一口气就要干活养家。而等到忠勇公傅恒撒手归西之前,富察晚辈自然也各奔东西去了。为此曹沾只好在《石头记》增添了一句,这就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只落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便是他临终前最后的一句话了。其时,他眼睛已接近失明,之所以才“白茫茫”……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文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