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萌鬼学堂 第九十六章 驱魔处的任务

《萌鬼学堂》第九十六章 驱魔处的任务

作者:沙中灰 字数:1877 书籍:萌鬼学堂

  甫一进五月卫长君就开始忙碌。忙着收冬小麦春小麦, 紧接着种黄豆种玉米,玉米黄豆出来又忙着剔苗补种以及除草。待玉米黄豆长高,三伏天到了。白天热的哪儿哪儿不能去。好不容易熬过三伏天, 又开始收春天种的红薯。

  八阳里也种了春红薯, 他们不如卫长君地多, 便抽出一些人帮卫长君。哪怕不需要卫长君亲自动手,看着他们一点点扒,卫长君也觉着累。

  卫长君就把自家老牛和犁弄出来,用犁犁红薯。

  八阳里里正吓得直呼, “这怎么行,红薯都烂了。”卫长君直言烂了用水洗洗做红薯粉, 完整的拉去城里卖。

  里正以及八阳里诸人仔细一想春红薯无法入窖存放到来年开春, 除了自家吃的以及拿去卖的, 只能留作红薯粉面, 或者切片晒干当作杂粮煮粥。

  一垄一垄的红薯地被烈日晒的干裂, 但里头的土很松。卫长君用锄头扒开一点,放下犁头,老牛使劲一拉, 红薯就被翻上来。

  孟粮和牛固等人在后头捡就行了。

  八阳里诸人做好烂红薯一堆的准备,然而一亩地才一筐。里正就觉着他们也可以用犁犁。可惜他们的犁不如嘟嘟买的锋利,做犁头的铁更没法跟嘟嘟买的比, 犁出一垄断了一半, 不敢再用犁,改问卫长君犁地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技巧。

  卫长君不能说他的犁好, 只能说他们种红薯之前犁地耙地没把土耙碎,不如他的好犁。他们可以等下一场雨,雨后再犁。

  待卫长君家的红薯卖的七七八八了, 天空飘起大雨。八阳里的人停止挖红薯。等天晴了,牛可以下地就用犁,果然烂的少了许多。

  里正信以为真,卫长君心虚,又有两个月没回过家,便带四个小的回城,顺便给卫步和卫广选两头小马驹。

  他俩大了,也该有自己的坐骑了。

  卫长君没在东市选到物美价廉的小马驹,就改去西市。

  刘彻问东方朔“窦婴什么意思?”的时候,卫长君刚选好马。

  小霍去病眼馋,马还没配鞍鞯他就要坐上去试试。卫长君骑术不精,担心马突然受惊把大外甥甩出去,就叫卫步和卫广先回家,他带两个小的租车去东市买鞍鞯。

  其实西市也有,但两幅鞍鞯太重,拿到租车的地方比从东市到他家还远。卫家也有车,卫长君嫌自己驾车不便,还得找地方寄存马车,先前来西市就是租的车。

  小霍去病不乐意,卫长君一说马背上有跳蚤,他瞬间吓得不敢歪缠。

  八月初的长安脱去燥热,卫长君带着两个小不点坐在车上,秋风偶尔吹开车窗拂过脸颊,令人神清气爽。

  卫长君问两个小不点:“坐车比骑马舒服吧?”

  小霍去病不赞同:“坐在车里外面什么也看不见。”

  卫长君打开车窗把他移过去,“哪儿看不见?”

  小不点指着前面,“那边看不见。”

  卫长君抬手关上窗板起脸,小不点顿时不敢作,老老实实到东市,老老实实随他买鞍鞯。

  鞍鞯到手,小霍去病发现舅舅脸上多了一丝笑意,好像对鞍鞯很满意,又开始蠢蠢欲动,“舅,我饿了。”

  “我们这就回家。”东市离家近,两个小不点走着玩着也就两盏茶的工夫。

  小霍去病扒着他的手臂问:“可不可以借我两个钱?”

  卫长君闻言明白他真饿了,“买什么?”

  家里不缺好吃的,小霍去病眼观六路也没看到想吃的。小霍去病好失望,拽着他大舅衣袖想回家,突然一股浓郁的香味直冲鼻腔。小家伙又惊又喜,“大舅!”

  卫长君也闻到了,“烤红薯?”

  小不点仰头看着他,满眼希冀。

  卫长君无奈地说:“好。给你买烤红薯。”

  “还有阿奴。”小家伙两三岁的时候护食。后来搬去秦岭,时常能吃到肉,鸡蛋不断,好吃的多了,他就不稀罕了。再后来家里多个阿奴,小霍去病发现阿奴说话比他好使,阿奴太傻,犯了错他大舅都不好意思惩罚阿奴,他做什么都拉着阿奴,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卫长君也不希望大外甥嚣张跋扈,眼里心里没别人,自然不会拒绝,“我买个大的,你和阿奴一人一半。”

  小不点已经看见了,胡乱点点头,扯着他的衣袖,“大舅,那儿。”

  卫长君手里拿着两个鞍鞯跑不起来,“慢点。卖红薯的又不会跑。”

  小霍去病拉着小阿奴跑过去就要人家给他一个红薯,然后指一下身后,“我大舅给钱。”

  “原来小公子是卫大公子的外甥?”卖红薯的这句话叫卫长君脚步一顿,然后大步到跟前,“认识我啊?”

  卖红薯的人一边把红薯掰开给两小儿,一边解释,“以前不认得。前些日子公子来东市买衣物,一个亲戚看见公子就告诉我,他家以前种的红薯就是找公子买的。

  “公子不止教他窖藏,还教他育苗以及剪下红薯藤来种。小老儿就是想忘也忘不了。我的这些红薯就是亲戚给的红薯藤种的。这红薯真是好东西,叶子和梗可以做菜,藤条老了可以喂羊。我家院里那一点地就收了五六百斤,早知道我就多种点了。”

  嘟嘟跑出来,[这么高产?]

  卫长君不动声色地瞥它一眼,[汉五六百斤。]

  嘟嘟忘了,一斤只有二百五十克。嘟嘟丢人了,嘟嘟原地消失。

  卫长君问:“是不是早两年去我家买的?”

  “是的。是的。我那个亲戚原本是想买来自家吃,省下粮食拿去卖。到你家听挖红薯的人说可以自己种,他就试着留了一点。得亏他留了,不然我也没机会再见到你。”

  卫长君失笑道:“我又不是什么贵人。多少钱?”

  “哪能要您的钱?”卖红薯的人推一下他的手,又递给阿奴和霍去病各一个红薯。

  小霍去病吓得慌忙把空着的那只手背到身后,鼓着腮帮子使劲摇头。

  卖红薯的人给卫长君。

  卫长君也没接,“不用,你留着卖吧。家里该做好饭了。”

  两个小不点一起点头。

  卖红薯的人也听他家亲戚说过,卫夫人娘家在东市附近,“家里还有不少红薯,我这几日都会在这儿卖,两位小公子若是想吃尽管来找我。”

  阿奴把口中的红薯咽了下去,“我们家有。”

  卫长君微微颔首,“家里有。你家若是还有没起的,可以再放几日,届时起了就可以直接放地窖里慢慢吃了。”

  “今年亲戚家种的多,说好了回头卖给我们一些。”卖红薯的人说到此忍不住笑了,“吃完了也可以找陛下买。”

  卫长君想想今年刘彻当真把上林苑边边角角都种上红薯,“这倒也是。不打扰您做生意了。”

  “大公子客气了。”卖红薯的人抱拳,“大公子保重。”

  卫长君手里有东西,便冲他微微颔首算是回了礼。

  一大两小往回走三丈左右,三男一女从卖红薯的人身后的酒肆里出来。三名男子皆二十出头,身材挺拔,像是在军营里受过训练。女子十五六岁,五官明艳大气,眉宇间自带一股英气,看起来像个爽利人。

  那妙龄女子到红薯摊前就递给卖红薯的人一串十文钱,“给我来一个。”

  生红薯一文钱三四斤,但烤熟的红薯是两三钱一斤,盖因炭贵。卖红薯的人见他们四人,便给他们拿三个小一点的,一个大一点的。

  那女子接过大的便问:“怎么吃?”

  卖红薯的人道:“轻轻一剥皮就掉了。女公子不用担心这个脏,烤之前我洗过,这上头只是炭灰。”

  “方才那是哪家公子?我也经常往这边来,怎么从未见过?”

  卖红薯的人笑道:“您说卫大公子?您见过就怪了。他如今在秦岭,偶尔才回来一次。”

  女子险些咬到舌头,神色多了几分急切,“哪个卫大公子?”

  “长安城还有几个卫?当然是卫夫人长兄,卫长公主的大舅。”

  女子猛然转向身后三人,上次也是他?

  上次卫长君穿一身黑,今日一身白色金边曲裾袍,虽然颜色相反,上次他们看到的是侧脸,这次是正脸,但他身边的两个小孩没变。

  三人微微点头。

  卖红薯的人不由得心生警惕,他们什么意思,“你们问这些做什么?”

  女子微笑道:“我们见过卫公子,只是没想到他竟然是卫夫人长兄。听你方才的意思最先种这个红薯的也是卫公子?”

  卖红薯的人犹豫着要不要说实话。

  女子道:“他乃卫夫人长兄,卫夫人乃天子宠妃,普天之下谁敢动他?”

  卖红薯的人脱口道:“大长公主。”

  那女子脸色骤变,怒道:“她不长脑子,我也不长脑子?”

  这话叫卖红薯的人心里咯噔一下,不由得朝四周看去。

  女子笑道:“我说的又不是你说的。传到馆陶耳朵里她也是寻我。”

  卖红薯的人不禁细细打量她一番,见她身上有块白玉佩,腕上露出金手镯,紧接着又想到太皇太后薨逝,各地刘姓王爷都来奔丧,她应该是哪家翁主,馆陶大长公主就算在此也不好发怒,“是不是他先种的我不清楚,但比陛下先种。听人说前年陛下派很多人去秦岭拉红薯,那车队足足排了十来里。”

  女子试探道:“陛下叫他试种的吧?”

  卖红薯的人不清楚,也不打算说卫长君家还有玉米,“女公子何不直接问他?”

  女子茅塞顿开,然后冲身后三人道:“你们速去准备礼物,明日我们去拜访卫公子。”

  三人面露犹豫。女子细眉一横,三人分头行动。

  然而卫长君并没有在城里等到明日。

  卫长君来好几天了。他可以再呆几天,可几个小的得上课。午饭后卫长君就叫几个小的收拾行李,他交代两个妹妹和母亲,以后深居简出,不论谁来拜访都叫他们去秦岭找他。如果实在不会拒绝,就叫女奴隔着门问找谁。

  卫媪和卫孺以及卫少儿觉着他过于谨慎。卫长君叫来两个弟弟,叫他们告诉三人,从年初太皇太后病重到如今总共有多少人拜访过他。

  兄弟二人记不清了,只记得得有七八拨人。

  卫媪震惊:“他们找你做什么?”

  “他们知道陛下曾带人去秦岭拉过我种的红薯,也知道陛下每年秋都会去秦岭打猎,希望我见着陛下帮他们美言几句。”

  卫媪:“你帮他们说好话,陛下就会重用他们?”

  “我乃长公主舅父,只凭陛下那么喜欢长公主,也会见见我推荐的人。可我一个种地的,又不需要依附别人过活,有必要给自己揽这么多事吗?”

  卫媪觉着没必要。

  卫孺反而不这样认为,盖因公孙贺家中也有几个门客。

  去年卫孺被卫长君好一通训斥,导致她不太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道听别人讲向陛下举荐人才或养士都可以获得好名声。

  卫长君也直接问:“听公孙贺说的?”

  卫孺脸色微变,盖因她真听公孙贺说过。

  卫长君板起脸正色道:“回去见到公孙贺叫他把家里的门客都打发了。他已经娶了卫夫人长姊,还需要什么好名声?还是他想比陛下名声响亮?”

  卫孺脸色煞白,吓得结结巴巴,“大大兄,他——不是——”

  卫长君眼神制止她说下去,“他乃陛下心腹之臣,他有几斤几两,什么德行,陛下不比他自己清楚?”

  此言一出,卫孺说不下去。

  卫媪禁不住说:“你大兄说得对。咱又不指望通过‘孝廉’做官。你大兄想当官跟陛下说一声就行了。何必养那些人?又不是钱多的没地儿花了。”

  卫长君:“听听。枉你们比阿母年轻,脑子比她活,都不如她看得明白。告诉公孙贺和陈掌,有工夫多琢磨琢磨陛下交代的事,少跟那些子不上不下的人把酒言欢结党营私。”

  姊妹二人赶忙低头称“诺”。

  卫长君转向两个弟弟,“不用我再说了吧?”

  兄弟二人赶紧表示他们记下了。

  卫长君叫两个妹妹帮他们归置归置衣物,然后对卫媪道:“阿母,家里还有一头去年养的公羊。改日叫仲卿驾车带你过去,住到立冬再回来。”

  秋天的秦岭风凉的刺骨,冬天的风如刀子。秦岭也没有熟悉的邻居,离女儿也远,不论进宫探望卫子夫,还是卫孺和卫少儿过来陪她都不方便。

  卫媪想了又想觉着她到秦岭长子还得照顾她的喜好,“我就不去了。天冷了,仲卿也不能回回去你那儿,我在家他回来也能踏踏实实吃顿饭。”

  卫长君前世父母也不喜欢跟儿女住,嫌到城里跟坐牢似的,不如老家舒坦,吃饭都有人唠嗑。如今卫长君在乡下,可城里的情况跟他前世农村差不多,前后左右邻居都熟,离东市近买菜买肉也方便。

  “那你在家该吃吃该喝喝。秋冬是进补的好时节,三两天买几斤羊肉,你和两个老奴做着吃。她们身体好,咱们也省得再去东市买奴。不是钱的问题,不知秉性有可能给咱家招来灾祸。”

  卫媪连连点头,“我懂。以前在平阳侯府听公主数落过侯爷别什么人都往府里带。”

  “今年陛下又赏我百金,我给您留五十金。身体不适就请医者。有什么事您不方便出面,就找陈掌和公孙贺。他们娶了您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您女儿在他们家伺候公婆,他们孝顺伺候您也是应该的。”

  卫媪总觉着长子把她当小孩,忍不住笑了:“咱家又不是以前,谁敢为难我。”

  这倒也是。

  卫媪病了或者出点别的事,左右邻居也会争先恐后帮忙。

  卫长君转向两个妹妹,“他们若是不以为意,就说这是我的意思。”

  此话令二人心里没底。然而更令姊妹二人意外的是她们搬出“卫长君”,公孙贺和陈掌不止把家里人打发了,还跟狐朋狗友断了来往。

  话说回来,卫青不能确定他大兄何时回秦岭,休沐那日刘彻叫卫青回家看看,他在宫里等着。刘彻是个接地气的帝王,喜欢听一些市井趣事。下午郭舍人、东方朔回来陪他玩耍,照旧把他们听说的事讲给刘彻听。

  以前刘彻就知道公孙贺养士。刘彻不喜。听说他家只有几个门客,刘彻就没表示过不满。突然之间一个不留,刘彻直觉发生了什么,叫东方朔出去打听打听。

  东方朔无功而返。翌日卫青进宫禀告他大兄回去好几天了。刘彻趁机问他知不知道卫孺和卫少儿家中出什么事了。

  卫青不知道,但一听说“养士”他就知道了。昨晚用饭时他母亲卫媪同他念叨过。卫青盲目相信卫长君,不怕刘彻知道,便直言:“大兄觉着没必要养那些人。”

  “你大兄?”刘彻大为诧异。

  卫青:“臣也觉着没必要。臣为陛下做事,陛下吩咐臣做什么,臣去做就行了,何须养士?”

  刘彻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以往连他亲舅舅田蚡都不以为意,导致年轻的帝王觉着天下没人懂他,他就是一孤家寡人。忽然听到不止一个,刘彻宛如他乡遇故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连道三声“好”。

  东方朔像是头一天认识刘彻,帝王最厌恶的事居然是朝臣养士。一时之间东方朔不知该庆幸他官微俸禄低没来得及养士,还是该为自己感到悲哀,他在陛下身边多年,竟不如一个远在秦岭的农夫看得明白。

  刘彻这般兴奋卫青也无法理解。但他大兄说过,无关紧要的小事想不通就算了,有时候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不是非要弄懂别人想什么,“陛下,还去秦岭吗?”

  如今刘彻把持朝政事务多了,“你们先去备车,朕忙完就过去。”然后吩咐小黄门,“倘或太后差人问朕去哪儿了,只管说朕去秦岭了。”最后问卫青,“不会朕后脚到秦岭,你大兄前脚又进山了吧?”

  秋天是打猎的好时节,然而卫长君不擅弓箭,也不敢策马奔腾,只擅骑驴。

  卫青:“家母说大兄忙两个多月人都瘦了,还有几十亩红薯地等着他犁,就是有心也无力上山。”

  刘彻想起早两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以他对农夫的了解卫长君此时应该正忙着犁地。

  卫家是忙着犁地,但卫长君没下地。卫长君家有三幅犁、耙和耧车。早年被刘彻拉走一套,等上林苑的木匠做出一模一样的刘彻就令人送回来了。

  前些日子卫长君进城买一头驴,今日可以犁地了,他就叫赵大、孟粮以及牛固牵着两头驴和一头牛下地。

  离种冬小麦还有将近两个月,没犁好也可以重新犁,卫长君就没出去盯着,随他们自由发挥。

  小霍去病却恨不得他大舅下地,“大舅,种地那么累,去喝点茶歇息吧。不用陪我写字,我有韩兄。”

  韩嫣险些把刚刚喝下去的水喷出来,“这是谁呀?这么会说话。”

  “韩兄!”小不点听出他的嘲讽,瞪着眼睛看着他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韩嫣:“你把我气走就找不到理由叫你大舅有多远滚多远了。”

  “谁叫大舅滚啦?”小不点拍案大吼。

  卫长君轻咳一声。小崽子怒气顿消。卫长君语重心长道:“去病,别担心大舅。明年用别的犁地大舅就轻松了。到那时候再歇也不迟。”

  小不点傻了。

  那岂不是更有时间盯着他。

  韩嫣忍俊不禁。

  小崽子心存希冀,“大舅,我长大了。”

  “没骗你。我是你大舅,怎么会骗你呢?”卫长君一副好舅舅的模样摸摸他的小脑袋,“写字吧。”

  小霍去病想哭,趴在矮矮的案上有气无力道:“大舅,我还小啊。”

  韩嫣提醒:“你才说自己长大了。”

  小不点猛地抬头大吼,“闭嘴!”

  卫长君轻哼一声。小不点慌忙爬起来向韩嫣道歉。韩嫣无奈又想笑,“你是图什么呢?”

  “我要死了,还不许我挣扎一下啊?”小不点没好气道。

  韩嫣噎了一下,“你再不写一上午被你混过去,下午还得继续。”

  小不点苦着脸嫌弃:“我不想写字,我想骑马射箭。”抓住卫长君的手臂,“大舅,亲舅,好舅舅——”

  卫长君挑眉,小崽子顿时不敢念叨。卫长君道:“骑马就别想了。过几日上山的路晾干,我请韩兄带你们和两个舅舅上山打猎,别高兴太早,我还没说——”

  “郎君?”

  突然传来的女声打断卫长君。

  小霍去病大喜,推着他的胳膊,“快去,快去,曹女找你有事。”

  卫长君示意曹女进来。小霍去病脸上的喜悦瞬间凝固。

  韩嫣把笔递给他,“阿奴还差一张就写好了。”

  小不点扭头看一下,禁不住惊呼,“等等我啊。”

  阿奴装没听见,该怎么写怎么写。小霍去病顿时不敢插科打诨跟他大舅歪缠。

  屋里安静了,卫长君问曹女:“何事?”

  “门外来几个人,说是拜访郎君。请他们进来吗?”

  韩嫣不禁问:“回回来都得给长君干活,他们还没干够?”

  曹女想想那几人的年龄以及衣着打扮,“跟以前那些人不一样。这次有个女的。随她过来的三个男子年龄最大的好像还没有韩郎君您大。”

  韩嫣收起懒散之色,“女人?”

  “很美的女子。”曹女看向卫长君,请他定夺。

  韩嫣上上下下打量着他,“没看出来啊,卫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