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岁月 第2章 中秋游园曲江池

《大唐岁月》第2章 中秋游园曲江池

作者:汉家大司马 字数:1295 书籍:大唐岁月

  中秋节,李二陛下邀请众功臣和家眷子弟在曲江池游园。

  这倒是个好机会,在李二陛下和当朝的衮衮诸公面前展露才华。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当朝天子宴请功臣游园,一个小小县公的次子,真是小的不能再小了。太不起眼了,他自己也不能往前凑。关键是凑也凑不上去,括弧还掉价。

  天可怜见。

  也许是长得太帅了,一个漂亮的瓷娃娃般的小女孩悄悄出现在方煦的身后。还拉着方煦的衣服扯来扯去的。好像很好玩的样子,全然不管方煦什么反应,自己在那玩的不亦乐乎。

  然后就开启了一段神奇的对话。

  “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啊?”

  “名字是什么?能吃吗?你吃过吗?好吃吗?”

  十万个为什么啊简直是。

  这幺小的女孩就是个吃货。

  吃货真的是不分年纪,不分时代啊。

  “名字就是你娘亲怎么叫你啊?”

  “我娘亲叫我丽儿,啊大哥哥你不是想吃丽儿吧?丽儿不好吃的。”

  “你怎么知道丽儿不好吃啊?”

  “笨蛋哥哥,你没吃过自己的手指头吗?”

  “……”

  “那你爹是谁啊?”

  “爹是什么啊”

  “……”

  “就是你娘亲的丈夫啊”

  “丈夫是什么呀?能吃吗?”

  “就是,和你娘亲一起睡觉的。”

  “和娘亲一起睡觉的是父皇啊。”

  “……”

  卧槽,父皇,那不就是李世民吗。李世民的女儿,丽儿。贞观元年。这个小吃货不会就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吧。

  现在应该还没封公主,好像也快了。

  “众位爱卿,值此良辰美景,可有诗作同乐啊。”李世民很喜欢王羲之的字,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集会作诗也很喜欢,游园作诗也是常事。

  长孙无忌,孔颖达等文官做了几首。初唐诗承南朝颓靡之风。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当然不满意。

  好巧不巧,小吃货把方煦给卖了。

  李丽质大叫道:“父皇,父皇,大哥哥会做诗。”

  卧槽,你问过我了吗?就我会作诗。

  还一脸给你个机会表现的样子。

  “陛下,犬子才疏学浅,还请陛下恕罪。”说话的自然是自己那个便宜老子。

  “无妨,中秋佳节本就是高兴的事。做得好有赏,做不好也不罚。”李世民笑道。

  可能是因为是他宝贝女儿惹的祸,也不好怪罪于人。

  方煦自然之道,去年东.突厥军队攻击高陵。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东.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东.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东.突厥骑兵一千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仍然无法遏制东.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但尉迟敬德的勇武忠心让李世民很是记得。

  所以方煦就想到了王昌龄的出塞。

  “回陛下,小子刚得诗一首。请陛下斧正。”

  “哈哈哈,方家小子可是不想个书呆子,朕就听听诗才如何。”李世民笑道。

  好些老家伙都在笑起来,看来这书呆子的名声可是出名啊。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方煦一步一吟道。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当然,最主要的是,这首诗在这个场合,以汉之卫青李广代指今之尉迟敬德等名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