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胡马 第70章 私事公事,缺钱寸步难行

《胡马》第70章 私事公事,缺钱寸步难行

作者:邹晓春 字数:2580 书籍:胡马

  这天,老家突然来了几个人,弄得袁晋鹏措手不及。他自小随父母亲在林岗中学长大,只认识老家村子里几个伯伯、叔叔、堂兄弟、堂姐妹。不过,他随父亲回过几次袁家坳村,觉得这几个人很面善。听他们自我介绍,果然,须发皆白的“中和伯伯”和他是同“小房”的宗亲,另外一高一矮两个人和他是同“大房”的宗亲。袁晋鹏赶忙招呼通讯员泡茶、点烟、上水果。

  “中和伯伯”辈分虽不高,但掌管宗谱,谁家孩子要上谱,非得找他不可,年长日久,渐渐有一些威望。抽烟喝茶,吃了水果,他把话题扯到宗谱上:“晋鹏啊,你在谱上的名字是祥忠,忠字辈,你爸爸是和字辈。上谱时,你爸爸临时给取的,我看还好,祥和忠诚”

  “名字取得很好,中和伯伯管这么多的族谱辛苦了。”袁晋鹏听父亲说过,知道自己宗谱上的名字,只是通常忘记有这个名字。现在听来,倒觉得亲切,至少是货真价实的袁鳌后人。

  中和伯伯说:“晋鹏,我们这次来找你,是重修族谱的事。袁鳌公有九个儿子,到现在后代有几十万人,时间太久,字派也乱了。重修大谱的事准备了好几年。听说,袁鳌公的后代里现在最大的官有两个正厅级、六个正县级。我们村、我们平安县就你一个正县级。我们肯定先找你。”

  袁晋鹏没有搞懂中和伯伯的意图,问:“是不是有什么具体的事?”

  中和伯伯捻了捻下巴上的白胡须,说:“晋鹏,我们村数你的官最大,你认捐一个数字,我们再向其他吃官饭的人收。下一步是做生意的老板,要还差钱,只好按人头分摊。这是顶次的办法,十多年前修谱,家家户户摊钱,搞得大家说三道四。”

  袁晋鹏顿时明白怎么回事,大脑转得飞快。他没有参照物,不清楚自己该捐多少钱。多了,自己吃不消,少了,怕不配这个领头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似乎没办法推辞。

  他稍稍想一下,问:“中和伯伯,我真不懂这些。您觉得我捐多少好?”

  中和伯伯说:“晋鹏,这话别人不好说,你是我侄子,我直说。凤岭有个人在外面做县长,家里修谱,捐了两万块钱。你也是正县级,又在市委,要开个好头。”

  袁晋鹏心中连连叫苦,又不好挑明说自己不能跟县长比,突然想起父亲上次说到村里想修水渠的事,便说:“中和伯伯,你们放心,我一定尽我最大的努力。听说村里的水渠不好用?”

  “说到这水沟的事,窝火啊!县里有个农业开发办,负责机耕道硬化、水沟重修硬化、田塍硬化这些事,可旁边几个村子要么修了水沟,要么修了田塍,我们袁家坳好像是后娘养的,就是没人理。”中和伯伯越说越气愤,唾沫横飞。

  高个子接着说:“我们袁家坳人历来死脑筋,不会拍马屁送礼,镇里、县里的关系都不怎么好。现在这个社会,没点荤腥谁给你办事?晋鹏,你是市委老大的秘书,给我们出个面吧,省得受闲气。”

  袁晋鹏问:“我们想修的沟圳有多长?”

  中和伯伯说:“两段沟圳总共一千多米长。”

  袁晋鹏点点头:“小工程,我来找一找市农业开发办的主任,再和平安分管农业的县长打声招呼。镇政府和县开发办那边,你们让村里的书记、主任对接一下。到时候,我会打电话给你们。”

  几个人听了喜形于色,中和伯伯说:“晋鹏为我们村办了大事了!村里的街坊邻居都会感谢你哦!”

  “晋鹏,你是我们袁家坳这一带出的最大的官,要帮我们多争取一点国家支持。听说县发改委主任是凤岭哪个山旮旯的,人家不光把宽阔的大马路修进去了,还把村子里的泥巴路全给弄成了水泥路。村里人没有谁不说他好的。”高个子说。

  袁晋鹏看一眼手表,说:“我尽力办吧。走,我们去吃饭。”

  喻四海不在家,却没有几位领导敢使唤王克,王克多数时候黏着袁晋鹏。今天,一号车刚驶进“六号公馆”,老板便迎出来,见是袁晋鹏,上前握手寒暄。位于晴水河滨的“六号公馆”看起来是一幢高档别墅,其实是晴川最高档次的宴饮场所,每次只容三、四桌客人,却处处讲究,甚是奢华。见袁晋鹏领着客人走进包厢,车林林吩咐服务员上菜,问袁晋鹏喝什么酒。袁晋鹏问中和伯伯,我们中午喝点茅台吧?中和伯伯说,晋鹏,不怕你见笑,我们只听说过茅台,还真没喝过。袁晋鹏笑道,那就喝点茅台。

  偌大的桌子只坐六个人,显得有点空,人和人的距离也远。可中和伯伯就着大龙虾、野生甲鱼、鳗鱼这些好菜,抿着茅台酒,很快兴奋起来,高兴地聊起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袁晋鹏不清楚村里的事情,无非附和几声,却货真价实地喝了不少酒。老家来人,无论如何要热情点,免得哪天村里人说闲话。正在酒酣耳热之际,听见有人敲门,接着门被推开了,揭克西和冯仕达端着酒杯进来。听罢袁晋鹏的介绍,揭克西、冯仕达坐下来,轮番给中和伯伯三个人敬酒,接着又和袁晋鹏、车林林、王克几人喝礼节酒,折腾了二、三十分钟才回自己的包厢。他们在楼下请市国土局局长吃饭。过了几分钟,袁晋鹏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冯仕达说有急事,在门口等他。袁晋鹏满腹狐疑走出来,被冯仕达领到对面的休息室。

  冯仕达递过一包东西:“揭总拿给你的,家里人修谱找上门来,总要给几万块钱吧?”

  袁晋鹏打开报纸,是五捆百元钞票:“怎么能让你们出这个钱?”

  冯仕达说:“借给你的,你好意思让村里人空手而归啊?”

  袁晋鹏略有犹疑:“谢谢你和揭总一番好意,我借两万吧。”

  回到办公室,他倒在沙发上睡了一觉。也不知过了多久,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来。邓振华说,来了一伙人上访,说要见喻书记,告诉他们喻书记出差了,可他们死活不相信。袁晋鹏说,我过来。

  到了来信来访接待中心,只见邓振华被十多个人围在中间,正在争论什么。

  邓振华见袁晋鹏来了,大声说:“这是市委袁秘书长,他说的话你们总该信吧。”

  原来,来访者是市郊戴家村的村民,自称是唐朝著名诗人戴叔伦之后。戴叔伦晚年曾任晴川刺史,清廉能干,被誉为“开元第一清官”。死后,晴川百姓为他树碑立传。他们找喻四海就是要求为戴叔伦树碑纪念。

  袁晋鹏觉得这是大事,不敢贸然答应:“等喻书记回来,我一定把大家的意见转达到位。”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说:“袁秘书长,你不能敷衍我们。你评评理,该不该重修?”

  袁晋鹏诚恳地说:“戴叔伦是著名诗人、著名清官,对晴川做过很大贡献,重修纪念碑应该考虑。不过,市里财力有限,项目要申报立项,不是说建就能建,至少要开会研究吧。晴川历史名人众多,加上在我们晴川工作过的名人,不下于一百号。他们曾经造福晴川,甚至留下后代在晴川,我们当然要永远铭记。至于具体怎么建什么时候建要开会研究,不是我一个市委副秘书长能拍板吧?”

  中年人说:“这样说也有道理,那我们等着好消息”说罢带着大家走了。

  邓振华笑道:“药不过樟树不灵。你看,这些话非得要你大秘书长说才有用。我说,人家不听。话说回来,这种上访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到。”

  袁晋鹏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手头有钱了,修建宗祠、牌坊,修谱这些事多起来。类似戴氏后人的诉求要重视。我们晴川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名人特别多。我记得平安县凤岭乡的邓氏竟然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八个儿子邓王李从镒的后人,因为逃避宋兵追杀,改姓邓。而前两天在黎西船屋,才知道当地黄氏是战国四公子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后代。也不知道地方志办公室有没有搜集到方方面面的信息。”

  “凤岭的邓氏要么是宣城郡,要么是南唐郡,由李姓改姓邓,在我们邓姓中占比不大。不过,我怀疑地方志办公室不一定有力量把晴川这么多姓氏的源流弄清楚。除非你秘书长发话,再叫财政局给些钱。”邓振华说。

  袁晋鹏自嘲:“我的话哪有这么灵?也就狐假虎威嘛。”

  邓振华连忙摆手:“不,不!你开口铁定行,身份就是说服力,就是领导力。”

  袁晋鹏笑道:“有时候身份是地位,有时候是累赘。”

  隔日更新,欢迎吐槽,求收藏求推荐票!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