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谓衬托的对象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谓衬托的对象

作者:甜瓜苦花 字数:4695 书籍: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这里祝守一还是接着上文给阿九讲解一番。

  当然这次是缓和角度。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该断绝七情六欲的圣僧,他悲天悯人,慈悲为怀,可是他毕竟还是个人,他仍有许多人性的弱点显现。相对于火眼金睛的英雄人物孙悟空来说,唐僧经常显现出的是胆小、迂腐、窝囊、脓包样,时时落泪,一点都不坚强,无能又总是处处牵制别人,可偏偏唐僧却是取经任务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也是取经五圣中唯一的一个凡人。

  历来的文学批评家,对于《西游记》中的唐僧向来是贬多于褒。有人认为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

  其实以唐僧一介凡人的身分,遇到妖魔,自然是胆颤心惊,哀哀哭泣,若是我们遇到如此景况,相信应该也是同唐僧一样吓得心魂俱失。唐僧仅仅是一个凡人,既然是凡人,他身上就会出现凡人所出现的种种弱点,故而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对唐僧的描写十分符合人物形象的身分。而唐僧的缺点之所以会特别突出,主要也是因为读者对其有所期待。他是御弟圣僧,他是如来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所有人对他都抱有期待,也因此对于他显现出来的凡人那一面,变得越发不能忍耐。《西游记》第五十六回中,李卓吾的总批写道:唐三藏甚是腐气,可厌!可厌!

  在第五十七回中,李卓吾的总批甚至还这么写道:行者虽是假的,打死唐僧,亦是快事;不然,这等腐和尚,不打死他,如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吴承恩塑造的这个唐僧,真的是功力到家,让人对他描写的这个“迂阔”、“固执”、“糊涂”、“是非不清”、“动不动就念起紧箍儿来”的这个腐和尚,着实气恼不已。

  祝守一觉得可以从以下针对唐僧呈现出的几个凡人的形象,做一分析与讨论:

  1.软弱爱哭,胆小害怕

  《西游记》的主角不是三藏,而是悟空;三藏是个“脓包”、“一头水”、“信谗言”、“皂白不分”、“耳软心活”,遇到困难就“魂飞魄散”、“纷纷落泪”,是书中的“丑角”、取经的“傀儡”。

  在《西游记》中,唐僧经常落泪,刚开始悟空惊讶于师父竟然如此脓包,对于这样的唐僧,悟空着实感觉不耐且暴跳如雷。在第十五回中,孙悟空与唐僧师徒二人走到蛇盘山鹰愁涧,一条白龙从涧中钻出来将白马鞍辔一口吞下肚去。悟空将自己所见告诉唐僧,唐僧先是说悟空看错了,然后听到悟空再三确认后,竟然泪如雨落。

  刚开始悟空对于唐僧软弱爱哭这点,着实难以忍受,但渐渐地到了后来,悟空对于这点似乎已经比较能够释怀。或许是因为对唐僧有了比较深厚的感情,也或许是因为体认到唐僧就是肉眼凡胎,之后再遇到唐僧哭泣时,悟空都能平静以对。甚至在探勘地形时,会想着是否要跟师父报告实情?悟空有时会说善意的谎言,因为若是说实话,“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西游记四个角色里,唐三藏是最没本领的人物,既不能平妖,又不擅变化,更不会腾云驾雾,他在西行路上碰到妖怪,除了战战兢兢哭哭啼啼和发出“徒弟啊!怎么办?”“徒弟啊!救救我吧!”呼声之外,一筹莫展。

  唐僧不但多愁善感,还胆小爱哭。从第 13 回一取经之始就开始掉泪,一路跋山涉水,经过重重的磨难,到第 98 回,遇到困难和妖魔时,仍然满眼垂泪,可以说在胆量上,一点成长都没有。

  而历来对唐僧的负面批评除了软弱爱哭之外,就是他的胆小。软弱不济来自唐僧对外在环境的惊惧害怕,不论是大自然的险峻或是妖魔鬼怪的威胁,只要遇到不顺他心意的,他便一副脓包样,怪不得悟空和八戒都曾说过他“不济事”。

  唐僧会这么胆小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够信任悟空。悟空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响当当人物,天上神仙有许多都敬畏他三分,更不用说各方妖怪了。

  一开始或许唐僧还不清楚悟空的本领,但经过几次悟空的搭救后,对悟空应该有点信心才对。即便对悟空没有信心,也该对观音菩萨和如来佛有信心才是。想来是因为唐僧心底对悟空怀有很多复杂的情感,所以没办法敞开心怀相信悟空,再加上悟空一直无法受他控制,并且常常借机消遣他。所以唐僧除了对于悟空不能全然信任之外,也不太喜爱这个能力远远凌驾在他之上的徒弟。而唐僧的个性又比较软弱,于是在面对事情上,让人感觉特别的胆小。

  其实从凡人的角度来看唐僧,便可以了解唐僧再取经的路途上如此胆小软弱,实在是情有可原。更何况在取经的路途中,遇到的不只是单纯的强盗和山贼,还有更多拥有高超本领及厉害宝物的妖魔鬼怪。而这些妖魔鬼怪大多都把他当成一块嘴边肉,总是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想把他吞下肚。面对如此情景,毫无法力的唐僧,除了依靠法力强大的徒弟之外,也只能恐惧流泪。在书中每次经过高山峻岭,杳无人烟之处,唐僧都会心惊胆颤,想是因为每次被妖怪抓走的地点,多是在这崇山峻岭之中。

  在书中,出现唐僧胆小害怕形象的章节实在是多不胜数。而在《西游记》中,唐僧常常害怕得“魂飞魄散”、“几乎諕死”、“諕得滚鞍落马”、“諕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諕得打了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书中唐僧胆小至极的形象跃然纸上,和悟空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姿态相比,更显得突出了。想来这也是作者想达到的效果之一,唐僧越不济事,悟空和唐僧相较起来就更令人觉得神通广大了。

  2.好逸恶劳,六根未净

  历史中的玄奘大师,为了要西天取经,在行前做了许多准备。当时虽然国家不许,但他一直在等待偷偷西行的机会。

  在等待的同时,他开始锻炼身体,因为他知道前往西天取经的路程非常艰难,若没有强健的身体,势必无法到达;他开始和西域来的僧侣或商人学习天竺的语言,因为他知道若是他没有学会天竺语,他无法一窥佛法的奥妙,更不能达到自己穷究真理的目的。经过漫长的十七年,玄奘大师终于取经归来。《西游记》中唐僧长老则和历史中的玄奘大师相差甚远。他是奉诏前往西天取经,虽说他是自告奋勇,但他对西天完全没有概念,在第十二回,太宗问唐僧何时可回时,唐僧竟然如此回答:

  太宗笑道:“御弟啊,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取经的路途十分漫长,书中记录是十万八千里路,以唐僧以一个凡夫俗子,要达成目标着实困难重重,而唐僧竟然回答三年就可回来,从这回答就可以看出唐僧无知的程度。

  哪知道情况和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他满怀信心地出发,在路程中越来越害怕,不但经常遇到土匪强盗,妖魔鬼怪也从来没少过。因此他逢山哭,遇水忧,没有一日不愁闷,还经常向悟空抱怨路途遥远,何日可归?

  悟空也经常劝慰唐僧,在这种时候,总让人有一种悟空才是师父的感觉。在第四十七回,唐僧和悟空的对话,哪里有一个得道高僧的风范?在此深山峻岭中,哪有人家可以化斋?但在唐僧的要求之下,悟空也只好无奈地去化缘。在《西游记》当中,有许多次灾难都发生在化斋之时,不是在等待中被妖魔所捉,就是误入妖魔的陷阱,难得一次唐僧自告奋勇自己去化斋,也是羊入虎口,自己闯进妖精的洞府里去。由此可见,口腹之欲常是造业之始,而唐僧确实是常受欲望之苦的。在第四十三回,悟空忍不住笑了唐僧。

  唐僧听完了这一番话,没有辩解,只是追问悟空何时才可取得经书,回归大唐。

  而除了口腹之欲之外,唐僧对于身外之物,也尚未根除欲望。在观音院作客时,老僧吩咐童子献茶给唐僧:

  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他喜欢好的器物,看到老僧的茶具忍不住赞叹有加。而唐僧对于太宗送给他的锦襴袈裟更是恋恋不舍,光是老僧要将袈裟借去观看一晚,他就心有不舍,埋怨悟空。当他知道袈裟被妖怪夺去,更是气得念了好几次紧箍咒,就是要悟空快快把袈裟寻回。为了一袭袈裟,唐僧烦恼懊恨,心中不安,睡不着觉,眼巴巴的希望悟空快快帮他把袈裟夺回。

  而唐僧在西行路上,挨饿受冻的时候并不多,不管是路上人家的斋饭或是接受各国国君的斋食,其实唐僧吃的餐食大多都很丰盛。书中对于这些豪华的饮食,描写的也甚是仔细,在六十九回中当悟空医好朱紫国国王时,国王吩咐安排筵席。丰富的素宴,真的叫人难以想象。在书中,唐僧经常有机会吃到丰盛的素宴,可以说他不但吃得好,也穿得好,在物质享受上面,唐僧尚未摆脱这些物质享受的欲望。

  一个凡夫,很难没有妄想。但是佛教认为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不单单是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更多的是不再贪逐于物境的受用。不论是看、听、嗅、吃、穿,都不会作无谓的贪取,这样才是所谓的六根清净。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是指我们的生理官能,能够排除物欲,从而保持心底净洁,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尘不染,而唐僧却没有做到六根清净这一点。从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其实如何断绝欲望,实是唐僧西行的重要课题。

  3.肉眼凡胎,不识真假

  唐僧不识妖魔,不信悟空,最后吃亏倒楣的情节可说是《西游记》中一个很重要的情节,许多回目皆因此而开展而来。

  在《西游记》中,唐僧明明是肉眼凡胎,但对于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所说的谏言总是不相信,却往往轻信于擅于拨弄是非的猪八戒所说之言。在我们眼中,猪八戒是不但六根不净,贪食好色,还十分偷懒,但唐僧却对猪八戒所说的话较为信服。为何会如此呢?除了唐僧和八戒一样凡人心性较重之外,在八戒面前,唐僧也比较有师父的威严。

  八戒嘴巴甜,常常附和唐僧,在唐僧耳边说些他想听的话,好听的话。相较于八戒,唐僧是悟空的师父,但悟空经常直接一针见血的指出唐僧的缺点并且顶撞唐僧,让唐僧心生不满,因此对悟空产生了偏见。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对唐僧的嘲笑讽刺,也让唐僧无法忍受。

  悟空取笑完唐僧之后又将妖怪一棒打死,犯了杀戒,唐僧恼羞成怒,大骂孙悟空是个恶人,老是伤人性命。本来,悟空打死了妖怪、妖怪还原真身之后,唐僧相信了悟空的话。但是在猪八戒的一再挑唆之下,他选择相信猪八戒,而不是有着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他不仅立刻念起紧箍咒来,并且无情地将孙悟空驱逐。难道唐僧真的这样糊涂吗?宁愿相信满嘴胡话的猪八戒,也不肯相信忠心为他的孙悟空?悟空忠心耿耿,劳苦功高,每每拯救三藏于妖魔之手,照理说,唐僧就算没有感激涕零,也该心怀谢意。

  但实际上唐僧对悟空是又怕又恨,因为悟空直言无讳,一点也不为唐僧留面子,又不时骂他“脓包”,虽是要靠悟空保护取经,但他难以忍受悟空,对他心怀芥蒂也是必然的。所以他只是借着这机会,假意听了八戒的挑拨,念几遍紧箍咒,恶整悟空。其实只是为了出出心中的闷气,对悟空展现师父的威严罢了。

  徒弟如此直接的责怪嘲笑师父,是十分不给师父面子的,也难怪之后唐僧会兴起逐悟空而去的心意。唐僧知道悟空的本领高强、自己的软弱无能,他想取回真经必然得依赖悟空。他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悟空的师父,并没有办法在本领上压制他,让他听命于自己。

  因此在观音传授给他紧箍咒之后,他为了保持自己作为师父的尊严时不时地打压悟空,并以念咒作为威胁,以显示其地位在悟空之上。我们在文中随处可以看到,唐僧动不动就心生埋怨,对着悟空念紧箍咒。

  唐僧每每对于悟空的劝告都听而不闻,总觉得他是个泼猴,做事我行我素,但偏偏悟空说的都是真的,反而每次都因为劝告师父,而惹来紧箍咒伺候,真可说是忠言逆耳的最佳见证。但从唐僧是一介凡人来看,连八戒和悟净都看不出来妖精变成的人类,那唐僧又怎么能够辨别?悟空跟从唐僧取经也有好一时日,唐僧却这么不信任悟空,也无怪许多的学者认为唐僧实在是昏庸无能。

  在整个故事当中,同样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悟空说东,他偏要说西;悟空说是妖怪,他偏要说是好人,使得很多可以躲避的灾难发生了。即便唐僧曾经对悟空忏悔认错,但最后仍是一犯再犯。

  总体来看,《西游记》小说中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光彩被他的徒弟孙悟空给掩盖,不仅如此,还成为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角色,可说是褪尽了历史人物玄奘法师的光泽,退居于小说中的配角地位。

  作者有意表现唐僧在被妖精掳获之后是何等的卑躬屈膝,贪生怕死;如何的自私自利,推诿卸责;如何的好逸恶劳,六根不净;美色当前,是如何的心生动摇。

  在《西游记》中,唐僧似乎除了念紧箍咒以外,什么都不会了。而作者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为了故事情节的编排外,也是为了凸显主角孙悟空。也就是要以唐僧的弱来凸显悟空的强,以唐僧的愚昧无知对照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唐僧的六根不净对照悟空的心性空明,以唐僧的懦弱软弱衬托出悟空的神通勇敢,若是没有唐僧的遇难,哪来悟空展现神通的机会?

  其实祝守一觉得平心而论,唐僧并没有多坏,他其实就是活脱脱一个“凡人”的形象。他就像你我,就像我们生活周遭的人们。而也就因为他和我们太像了,太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了,所以我们反而没办法接受。

  因为他是圣僧,他是金蝉子长老转世,我们对他有太多的期待,有太高的期望,失望就越大。加上唐僧的形象是以玄奘法师为主体而来,因而当他显现出他凡人的那一面向时,我们便觉得愤怒,无法接受。<!--over-->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