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傲世凤狂:腹黑殿下废材妃 第一百零九章 华丽登场

《傲世凤狂:腹黑殿下废材妃》第一百零九章 华丽登场

作者:秦多多 字数:1763 书籍:傲世凤狂:腹黑殿下废材妃

  三娘向来热情好客,有人想和自己交朋她自然不会拒绝。

  她与王宝珠见了两面,对对方印象挺不错,敲定具体方案后头一个便与王宝珠说了。

  王宝珠当场表示自己要把妙香楼选址旁边那几处宅院也买下来,捐赠给三娘拿来筹办这个女子学堂。

  王家常年资助各方读人,图的就是广撒网多捞鱼,在县城中买几处宅子根本不算事。王宝珠也听说了蓝田县要修县志的事,自然也想跟着蹭个好名声。

  须知读人是最惜自己墨的,你好吃好喝地把他们供起来,他们也就嘴上感谢你几句,要想他们特意把你写进诗文里是不可能的。

  能出现在他们诗里的,怎么都得是焦炼师、丹丘子那样公认的名士,再不济也得是个参军录事之类的,商贾的话他们可都嫌弃得很,生怕自己身上沾上铜臭味。

  她们王家有钱,但也仅限于有钱了。

  前些年朝廷没钱了可是没少拿长安富户开刀,她们行事得低调低调再低调,否则说不准下一个就轮到她们家了。

  要是花点钱能结个善缘,倒是一点都不亏。

  三娘很快便把学堂的名字拟了出来,叫采薇学堂。

  这名字取自《诗经》中的《采薇》一篇,乃是那句著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出处。

  这诗讲的就是征夫戍守边关、对抗外敌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娘准备以此奠定这个女子学堂的基调。

  这是为征夫家眷而设的学堂,旁人想挪作他用就不容易了。她本身就是边将的女儿,为这些人争取些好处一点问题都没有!

  夫子们都是现成的,卢氏她们随着丈夫来赴任,如今丈夫忙忙碌碌,她们倒是没什么事干,可以过来充当学堂先生。

  自家孩子也不必担心,考虑到这些兵嫂们都是有孩子的,所以采薇学堂还有附属的子弟启蒙学堂。到时候当娘的在上课,孩子们也在上课,母亲和孩子可以共同进步。

  因为三娘自己还是县尉,所以她把采薇学堂山长的位置交给了卢氏。

  不得不说卢氏在女眷中的人缘还是很好的,崔县令他们的家眷都被卢氏游说过来干活。

  这天狄县尉回到家的时候,就瞧见他妻子正一一划地写着什么。

  走近一才发现她是在列采薇学堂的夫子名单。

  山长后面跟着的就是卢氏自己的名字。

  听到丈夫走过来的动静,卢氏也没停,还是认真细致地写完最后一个名字才把放下。

  她伸手摩挲着第一排墨迹初干的字迹,转头笑着和丈夫感慨道:“感觉我都许久没写过自己的名字了。”

  人在闺中的时候,名字还有长辈以及相熟的好喊一喊,嫁了人仿佛就没了自己的姓名,她是别人的妻子,是别人的阿娘,唯独不再是自己。

  一开始卢氏常去三娘家待着,兴许还存着点让丈夫多关心关心她们母子三人的想法,后来渐渐就真的越来越喜欢与三娘她们待在一起。

  狄县尉对卢氏的决定也很支持,点着头说道:“你这个山长肯定也能在县志里记上一,说不定占的篇幅比我大得多。”

  狄县尉本来只是开个玩笑,结果卢氏听后却有了紧迫感,决定这就再好好备个课,省得到时候闹了笑话。

  三娘是重她才让她当山长,要是把事情搞砸了,她怎么好意思见人?

  狄县尉:“…………”

  又是感觉老婆被人抢走的一天。

  入了腊月,天气冷得大家都不出门,事情也就少了。

  对县衙来说最大的一桩事就是判决那伙人贩子,因为公主府的人解救出上一批被他们卖掉的妇人孩子,所以这次证据非常充分。

  他们受不了蓝田大牢一天几顿打的生活,自己陆续也招了不少,其中有个习惯记账的家伙更是帮了大忙,让萧戡又带着不良人前去解救了几批人。

  这些被卖的妇人孩子命运不一,有的运气好些,被卖给人当妻子;还有些年纪还小,不记事,被卖去当“干儿子”“干女儿”,其实也是买卖双方逃避罪责的一种方式,把人卖去当孩子只需要徒三年,要是卖为奴仆那可是要判绞刑的!

  有个被卖的少女遇到的买家是个丧良心的,见她不听话便非打即骂,后来知晓她是个不能生育的“石女”,竟还逼她到船上做最低贱的暗娼,嫖资一付,船帘一放,谁都能上船乐一乐。那少女受不了这样的生活,直接跳进水里,人没了。

  不审不知道,一审才发现这伙人的罪行简直罄竹难。

  这是毁了多少家庭啊。

  这还是他们供出来的,没供出来的说不定更多。

  三娘写卷宗的时候都是义愤填膺的。

  由于这伙人的性质极其严重,其中好几个都值得判个绞刑,所以崔县令得把情况上报给朝廷才能正式判决。

  这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规定,天下刑狱凡是需要判处死刑的都得经过朝廷复核才能执行。

  这样一来地方官审判时就得好好考虑了:哪怕你是铁面无私的大好官,判案一点问题都没有,你治下出现这样的重大案情难道就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所以一般情况下,能不捅到外面去,地方官都会遮掩下来,这是古来皆通的道理。

  这次不一样,这次这伙人贩子是流窜作案,自己本不是蓝田县人,过去的受害者也大多不是蓝田县人。于是这桩案子对蓝田县几个县官来说那绝对是只有功劳、没有过错!

  崔县令趁着年底考核的机会把这桩大案报了上去,虽然卖得远的那些受害者没来得及去找回来(且不一定能找回来),但案情已经十分清晰了,证据也十分充分,剩下的只需要朝廷派人去相应地区接回被拐卖的妇人孩子就成。

  大唐涉及死刑的案件一般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负责复核,情况严重的还要拿到中门下以及尚九卿面前讨论一轮。

  三娘一路忙碌到除夕,才终于有空回长安过年。过年有许多亲朋好要往来,所以二老准备年后与她一同到蓝田县来,她正好回去接上二老一起。

  “瘦了。”王氏见到女儿,拉着她上上下下地,不由得说出天下当娘的都说的一句话。只要儿女离家久了,在亲娘眼里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总还是在身边着才放心。

  三娘道:“没有,上回我人给小孩子称重,叫人给我也称了称,我还重了一些呢!”

  王氏自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你的个头还在长,便是重了些肯定也是瘦了。”</p>

  三娘说不过王氏,只得乖乖接受自家亲娘的投喂。</p>

  事实上比起很多任地在江南、岭南诸地的外官,她能留在京畿着实是因为关系实在太硬,考得又着实好。</p>

  但凡她运气差些,说不准就得像她祖父当年那样在南方各地辗转半辈子了,哪能像现在这样逢年过节还能回家?</p>

  趁着元日七天假,三娘把长安的亲朋好拜访了个遍。</p>

  贺知章近来精神好了许多,又开始呼朋唤喝酒了。</p>

  得知《蓝田县志》是三娘提议修的,贺知章也有些意动,让三娘得空给他拟个具体章程来,等他归乡后也好让乡人修一本。</p>

  这地方志修好了好处可不少,往后有官员来赴任后先一,不能说对当地了若指掌,至少也比两眼抓瞎强。</p>

  三娘关心地问道:“您要回会稽去吗?”</p>

  贺知章笑道:“总是要回去的,我不回去的话,怕是要忘记故里是什么模样了。趁着我还能走动回会稽多几眼,等日后到了九泉之下也能与故去的亲人们说说乡里的变化。”</p>

  三娘道:“我舍不得您走,圣人肯定也舍不得您走。”</p>

  李隆基过了五十岁以后,平时越发和贺知章高寿的人说说话。</p>

  尤其是贺知章,他是真正的多朝老臣,性格又有,说话又好听,提到旁人永远都只是夸,从不说人半句不好,李隆基觉得多和他多聊聊天颇有些延年益寿的奇效。</p>

  这不,贺知章都十几岁了,李隆基还让他继续在秘省挂职。</p>

  贺知章倒是无所谓,反正又不需要他点卯上值,他兴致来了就过去逛一圈,没兴致就呼朋唤快快活活喝酒。</p>

  光他这个岁数,御史都懒得弹劾他。</p>

  听了三娘的话,贺知章笑呵呵地回道:“我也舍不得长安,舍不得你们和其他酒,所以你也不急着把县志的章程给我,得空再弄就成了。”</p>

  三娘拜访完贺知章,又去见她另一个儿时遛弯伙伴钟绍京。</p>

  开口就问钟绍京是不是也会回江西老家去。</p>

  钟绍京道:“你如今在蓝田县,守着蓝田关,我们想走不都得从你眼皮底下经过?你多着点,就知道我回不回了。”</p>

  甭管是去贺知章老家所在的江南东道还是去他老家所在的江南西道,想出京基本都是从蓝田县走。</p>

  倒不是别的路走不通,只是这条道走的人更多,驿站接待起人来更周到而已。</p>

  钟绍京说话就是这样,他知道你想问什么,就是不跟你直说,就是要让你着急。</p>

  三娘跟钟绍京唉声叹气了一会,和他说起贺知章可能要回会稽的事。</p>

  贺知章嘴上说一时半会不会回去,可他的岁数摆在那儿,李隆基再喜欢他也不好留他干到九十岁。等贺知章真正从秘监的位置上退下来,估摸着就真的要走了。</p>

  钟绍京见她蔫头耷脑的,难得地宽慰了几句:“既然他想修县志,那你便好好拟个章程给他,到时候他心里有这么个念想,说不定能多活几年与你写写信。”</p>

  三娘闻言便问:“那您要么?您要不要也让家乡修个赣县县志什么的?”</p>

  钟绍京本没什么兴,不过想到自己也是许多年没归乡了。</p>

  真要能修上一本也是好的,要不然旁人问起来他什么都记不得。</p>

  于是钟绍京点点头道:“那你便给我也写一份好了,我让人送回去他们要不要修。”</p>

  三娘还去见了李腾空。</p>

  李腾空问她蓝田县那边适不适合修道。她已经到了快及笄的年龄,倘若继续留在家里难免会面临婚嫁话题,所以她想寻个清静之所潜心修行。</p>

  三娘想到自己在辋川到的好景致,推荐她去那边静修。</p>

  这样她们得空时也能见个面,凑一起喝喝茶或者喝喝酒。</p>

  就像王维与裴迪那样,裴迪在终南山中隐居,王维在辋川口隐居,两人时常泛舟去寻对方同游。兴致来了,于舟中弹琴对饮也是常有的事。</p>

  那多快活啊!</p>

  李腾空很有些意动。</p>

  李腾空送三娘出门的时候撞上了李林甫。</p>

  李林甫瞧见了三娘,笑着问她:“你们蓝田县年前出了桩大案?”</p>

  三娘如实答道:“都是阿戡他们的功劳。”</p>

  李林甫笑了粉扑-儿文=~学)笑,又说道:“那个县志的想法也不错,你多用心些,修得好的话可以让各地都试着修一修。”</p>

  对于这种不需要自己动手、又能让自己脸上增光的大工程,李林甫是颇为喜欢的,他自己就曾主持过《开元典》的修纂工作。</p>

  当然,在此之前张说和张九龄他们已经挂过名了,不过最后《开元典》是在他李林甫任宰相期间修完的,那自然是由他献给李隆基。</p>

  李隆基也很喜欢这些只需要署个名就能流传千古的好事,《开元典》名义上就是李隆基御撰。</p>

  将来后人提起这本《开元典》,要么只提李隆基,要么只提他李林甫,至于真正负责修纂工作的家伙那肯定是无人知晓的。</p>

  就像提到大明宫,人人都知晓它是太宗皇帝命人建的,谁会记得是哪个工匠砌的墙、哪个工匠搭的梁?</p>

  </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