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编前辈心血之书《养生长寿道》的一个月时间,我越来越佩服中国话的博大经深和玄奥,如:〞人,桥,在,上,走。〞五个很普通的汉字,经过合理的排序,每个字开头都能形成一句意境不同的中国话,这是世界上其它所有语言都无法做到的,难怪外国人说汉语千变万化很难学!人在桥上走,桥上在走人,在桥上走人,上桥在走人,走人在桥上。如果你连这五句话都看不明白,你不是祟洋媚外背宗忘祖的中国人败类,那就是低能弱智加白痴,虽然我们身边贪官污吏和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用担心被不知从那里来的子弹打死,我是中国人我骄傲!美日菲韩四个溅人狼狈为奸的挑衅我们,流着龙之血的中国人就应该抵制他们的一切,别他妈在资敌了,你去这四个敌国旅游,在国内买他们的产品,都是变向的通敌叛国,撒泡尿照照你们那恶心的嘴脸,老祖宗的脸都被你们丢光了!韩国假货敢说中国人是乞丐,我太阳你出生的地方,我们是文明人,不能口出脏话,我骂人了吗?破四旧时的道教遗书《养生长寿道》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它太深奥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生活才是本无字天书。我自以为自己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对母语的学习己经达到宗师境界,可是《养生长寿道》让我羞愧难当,我就象李宗师王大师一样,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下面是我总结的一段序言,以斑窥豹,让有缘看到本文的读者朋友明白我没有说谎,可我无法继续编写新的《养生长寿道》。
在书店和网络中都有许多关于养生长寿的书籍,可大多内容都是一些科学数据,玄奥的让人看不懂,如果按他们写的那样去做,还让不让人好好吃饭和生活了。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五零到七零年出生的人却越活越年轻,越来越长寿,从人活七十古来惜,到今天的七十很正常。有许多专家说是现在的人吃得好,医学水平高,保证了人们寿命的延长,如果按专家的说法,那么古代的皇帝那个吃的不好,医疗不好?可翻阅历史,从古至今那个皇帝活到九十岁,更别提长命百命了。其实养生长寿的方法并没有那么复杂,老祖宗早己用几千年的宝贵生活经验为我们总结出来了,就四个字〞衣,食,住,行〞,只要我们按四季的变化去注意衣食住行的一些细节,人从出生起得离不开为适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四季分明的北方,春暖夏热秋凉冬冷,人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衣食住行。人分男女,地分南北。四川、湖南和贵州人吃辣全国出名,他们那是为了排湿,因为盆地和山区潮湿。北方人辣吃多了就受不了。同样,每个人“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因此无论养生还是治病,都要因时因地。生长在南北的也会有所区别,这就是“因地制宜”的因素,每个人出生的那一瞬间,所受到的天地之间给你的这种禀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生活水平好一点,有的人生活水平差一点,饮食结构不一样,那么所形成的体质也是不一样的。更加上心境有忧劳和喜乐之别,加上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那么这个就是“病同人异论”的一个最精髓的方面。历代养生家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医学认为,人要保持健康长寿,不但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要维持相对平衡,人与自然也应保持协调统一。
过去的人为生活而生活,现在的老年人为了活着而生活,他们不再为工作而劳累奔波,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长寿才见鬼了!现在的人们告别了饥寒交迫的苦日子,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可是越来越多的各种疾病却危害着我们的健康。为什么过去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却很少生病?一些马后炮的专家学者说,过去的医疗水平不发达,许多疾病是医生发现不了的,等发现时,病人己经死了!实事却不是这样,看看你们身边那些长寿的老人,那个没有上过山下过乡吃过苦?现在的生活方式引诱人们放纵过度而不会适可而止。高大的衣柜里放满了衣服,宽大的梳妆台上堆满了化妆品,餐厅里、饭桌上都是七碟子八大碗,电脑、手机经常换。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类逐渐地丧失了适可而止的自我约束能力。现在的生活方式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之繁。衣、食、住、行、玩都在加重五脏负担。下面我就举几个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例子,看看我们是怎样在满足口腹之欲、感官享受中不知不觉地伤害五脏的。为满足口腹之欲而为嘴伤身的情形最为常见,几乎人人有份,包括我自己。食欲亢进,能量富余。目前最大的饮食问题是:体力活动与能量摄入不匹配,进的多,用的少,出的少,能量富余问题严重。中国人的脾胃主要是化五谷杂粮的,喜欢五谷为主、果蔬蛋肉为辅的饮食结构,可是现在反过来了,肉蛋为主,五谷为辅。有的人虽然吃蔬菜也不少,但是菜叶、瓜片总是炒得油汪汪,等于吃一口青菜,咽一口油。
现在吃什么呢?好像什么都不安全。虾是围起来养的,可能加了激素和抗生素;鸡从孵化出来到上市就那么几个月的时间,不是用抗生素就是用生长素,完全违背自然生长规律;肉里面有瘦肉精;辣椒酱里有苏丹红;牛奶里加三聚氰胺……简直是躲无处躲、防不胜防。食品安全问题实际就是贪婪的口腹之欲给逼出来的,是报应。食欲亢进、花样翻新地要吃反季节果蔬,就只能通过化肥、农药、激素等来增加产量或保鲜、防腐、催熟。想吃酥脆、香浓、刺激食品就得有添加剂,以增色、增稠、增香。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各种食品添加剂本是人体不应有之“毒物”,天天摄入只会增加五脏负担,尤其是肝肾最受影响,因为肝“解毒”,肾“排毒”。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就注射大量雌激素;为了让鱼虾迅速生长,就添加“催生”的激素饲料;为了促使蔬果个大、早熟,卖好价,不惜喷洒或注射“催生剂”……这些都是具有与人和其他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但是却来自外部环境,这就是“环境激素”。环境激素现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餐餐摄入。环境激素进入人体后,与人体内的正常激素“结合”或者扰乱正常的激素代谢,引发内分泌紊乱,尤其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殖内分泌功能。结果导致男人精子减少、雄性退化,不育症高发;女人月经量少、雌性退化,不孕症常见;胎儿畸形,小儿多动;还会引发某些癌症。全民热衷于花样翻新的室内装修,那叫一个折腾。有人说,要想减肥就去装修!要想生气就去装修!要想得病就去装修!要想折腾就去装修!十多年以前我搬新家。新房的房屋结构、门窗安装、墙壁粉刷都还可以,如果不看别人,我很可能马上就会搬进去居住。可是一栋崭新的住宅大楼,家家户户都在装修,电钻声不绝于耳,油漆味不绝于鼻,砸墙、吊顶算是最简单的。房屋除了框架,几乎都要重来一遍。
看看我们的身边,许多长寿者都是经历过那个天灾人祸的残酷年代,人体就如植物,温室的花永远经不起风吹雨淋,过去人们吃糠咽菜衣不裹体,却无形中应了一句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粗茶淡饭让过去的人进化培养出了一个强大的消化系统,性格内向、缺乏爱好、文化水平不高、从偏远山区移居到城市社区的老太太,“文化休克”反应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人由于口音的原因和文化差异,难以和周围人沟通,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与邻居聊天、接电话时屡屡碰壁,顿时就感觉到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如果再加上儿女忙于事业,辛辛苦苦照料的隔辈人上幼儿园或者入学,更是有一种失落感,仿佛被隔绝在单元房中。有的老太太即使有老伴陪伴在身边,也常常由于缺乏兴趣爱好,不愿意走出家门,不对周围人打开心扉,更不进行深入的交流。还有的老太太身体不好,经常看病、吃药,更不愿意让周围的人知道,担心邻居说三道四。在这些不利的因素影响下,“文化休克”紧紧束缚住老人,其中一些人难以在心态上进行自我调节,长此以往,变得越来越苛刻,对家人的照顾越来越不满意,常常和儿女找茬吵架,还出现失眠暴躁、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
养生,人们通常理解为是通过饮食、起居、心态、以及体育锻炼的方法来达到使身体健康长寿的目的。可是,随着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养生的方式包涵了新的内容。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上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人们通常理解为是通过饮食、起居、心态、以及体育锻炼的方法来达到使身体健康长寿的目的。可是,随着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养生的方式包涵了新的内容。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上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就明确指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除了在躯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均良好以外,道德健康也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要求这个健康的人没有社会公认的不道德行为。因为产生不道德行为的人,其心理社会功能也是异常的。所以新的健康观要求心、身、德三方面的健全。
道德作为一个人的品行而言,看似与身体健康好像没有太大的关联。而实质上,道德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早在《易经》中就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要像天的运动那样坚毅,奋发图强,要像大地的厚实和顺那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在这里,周易提出了德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厚德的人可以容载万物,这种思想对养生而言肯定是有益的。就连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也提出"仁者寿","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那么,道德与养生的关联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道德,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行为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产生了一些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这是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而约定俗成的。如果人们遵守这些准则,就把它称之为善,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就称之为恶,会受到众人的谴责或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这些由舆论力量与人们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德健康呢?所谓道德健康,就是指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一已私欲,能依据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围,是具有其科学依据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也可以说是人们长期观察到的一种人生现象。在我们的周围,有一种人乐善好施,与人为善,虽是粗茶淡饭却也活得心胸坦荡,健康长寿。而另一种人心怀诡诈,损人利已,虽位处高官厚禄却终日提心吊胆地过着日子,多病而早夭。
据美国3所著名大学的研究表明,善恶影响人心理和寿命的长短。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正确结论。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000位居民,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则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乐于助人和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人际关系不良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巴西医学家阿塞托.马丁斯则对583名被指控犯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与同样数目的廉洁官员进行比较,发现前者中因生病而死亡的占60%,而后者只占16%。由此得出结论:廉洁有助长寿。这些有腐败行为的官员,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时,也摧残了自己的身心,癌症、心肌梗塞、脑溢血、过敏症、失眠等往往发生在他们的身上,这样,就算得到了想要的名利,究其本质是得不偿失的。
然而,道德健康的范畴远远不止于此。它包括个人品行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品性善良,淡泊名利,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人民,便会心中有志,情绪平和,极大地有利健康。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增加机体的抗病力,促进健康长寿。而那些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人,必然会因为担心受到社会舆论和法制的制裁而导致精神紧张、恐惧、内疚等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过度的担心害怕,强烈而持久的紧张状态,可通过压抑中枢神经,使全身的新陈代谢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肾上腺、甲状腺等腺体的分泌量减少,机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免疫功能减退,最终将会在恶劣心境的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丧生。
以德养生的观念,从中国古代起就早已产生了。中医宝典《黄帝内经》中写道,"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能得享高寿;否则,被嗜欲,淫邪等牵累,思想于德不合,行为于道不合,就会受到灾难的侵害。除中医理论之外,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佛家,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都把以德养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一)儒家的道德养生观"仁、义、礼、信"的道德观是儒家所有理论的基本点,不仅有社会意义,更具有养生意义。从儒家圣人孔夫子起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在《中庸》中,孔子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拥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必然会获得高寿。把道德与人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汉儒董仲舒把"仁者寿"精辟地解说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就是说,仁德有人之所以有许多是长寿的人,就是因为行为上没有贪婪的举止,内心清洁纯净,心态平和而不失正道,所以与天地相和谐来保养他的身体。这就说明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去病延年的必要前提。
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孟子认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试想,一个生活在互相尊重、爱人和被人爱的环境下的人自然会心情坦然,心情愉快,疾病自然也少了。孟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浩然之气",这个气当然指的是正义之气,仁义之气。养"气"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坦荡的心地而无邪念。孔子一生奔波坎坷,长时间过着清苦贫寒的生活。但他泰然处之,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比,精神上的充实才是非常重要的。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求仁义清平的生活,是孔子"仁者寿"的最好诠释。
汉代大儒董促舒提出"养心靠义","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一个有仁义的人,就算生活贫穷也能自得其乐;而没有仁义的人,即便生活富裕也不能自在地存活于这个世上。这就说明,儒家认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故而得寿。
(二)道家的道德养生观道家"贵生",它的整个理论体系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哲学思辩思想。道家提出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念,是一种积极的尊重生命珍视现世的养生观点。这是道家养生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天人合一"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道德经》提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修身主张,所谓慈,即仁德。道家认为,人生存于万物之中,应当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人都应该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慈爱之心,人首先要爱自己,但这种爱是让自已保有真我的人性,而不是自身的拥有和享受,其次,人都要去关爱众人,并且要慈心万物,因为一切的人类和万物都是宇宙生命之一,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生养环境,因此须要善待他。这就提醒我们,人与人为善。所谓俭,即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处厚不居薄,处实不居华。不敢为天下先是教人退让不争,只有不争才是和谐的根本。因此,道家的养生是养德与贵生并重的。一个人生存于社会之中,只要德行无亏,心态平静,自爱而不自贵,不妄自尊大,不脱离人群,谦虚自持,并能安贫乐道,就能坦荡地生存于天地之间,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体自然会健康起来。
(三)佛家的道德养生观佛家历来主张行"善"积德,《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的福寿果报都离开不了人们心地的修持,只要心地纯善,又广结善缘,修得福寿的因缘命,自然富贵随身、长命百岁。如果用心险恶,虽然能够暂时左右逢源,享一时之快乐,但是转瞬问就变成灾难的祸端。所以佛教认为:福禄寿命的获得,取决于我们的慈悲之心。其次,心念清净,断绝执妄。现实生活中总会存在一些不平等和不美好的现象,一个人总免不了生老病死,免不了利欲的诱惑,所以,断绝妄执之心,才能心境自明而无烦恼。佛教倡导人要有一颗慈悲心,认为以众生之苦为苦,修无量功德、度化众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人生在世就当勤持慈悲心、甘于奉献,这样他的一生就能获得无量功德,进而获得健康长寿的因缘。
(四)历代养生家的道德养生观中医《黄帝内经》中言:"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到了百岁还行动敏捷而无衰老之态,是因为他的德行高尚的原故。有道德修养的,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样,自然就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嗜好和欲望不能进入他的眼里,淫邪的事情不能诱惑他的心。因为他心地善良,为人正派,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得到长寿。
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又言:"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本性仁慈善良,内外百病都不会生,灾祸也没由来,这就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大道理。如果做什么事都很周到德备,就是生了病没有药吃也会自好,而没有德行的人,就是吃了仙丹也不能延长寿命。孙思邈本人就是身体力行的一个好例子。据说孙思邈共在世142岁,因其德高望重而长命百岁,被后人传为佳话。他行医多年,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把"心诚意飞"、"顺理修身"作为修身养德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高采药,出诊行医,为民服务,解除百姓病痛,并为后人留下宝贵医史资料,他的辉煌人生,为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结果,是当代后人养生的楷模。此外,清代养生学家石天基说:"善养生者,当以德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年。"就是说,道德修养是主要的,身体调养是辅助的,如果主辅结合、匹配得当,就一定能身体健康、心理顺畅,从而"寿命自可延年"。明朝医家王文禄在《医生》中则明确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认为养德和养生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是兼而得之的。
第二节以德养身的意义与修行办法一、道德对养生的意义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身体而言有重要意义,它能极大地促进心理健康,使精神愉快,进而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德之人往往有以下特点,它表现:(一)品行端正,不巧取豪夺。这样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誉,促进自身健康。而无德之人则,或因行事阴暗,做贼心虚、或因恐惧焦虑而寝食难安,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人体器官机能紊乱、血压升高,逐渐酿成疾病。(二)心胸宽广,光明磊落。这样的人往往遇事不钻牛角尖,因行为正大光明而问心无愧,有利于心理健康。心胸狭窄之人则因事事想不通,而引起心理通道的阻隔,久而成病。(三)广结善缘,人际关系良好。因为德高之人为人处世常与人为善,故而,周围的人都喜欢与其交友。人缘好的人能顺利地与人沟通和交流思想与看法,精神上处于积极的状态,也能及时将压力化解,消除紧张感。
修养德行的办法有很多,中国从春秋时期起就注重德行的修养。做人有做人的德行,为官有为官的德行,不同的德行有不同的修养之法。总之,养德的关键在于--坚持。(一)俗话说,"一本好书是一副良药"。中国古代关于养德的理论有很多,例如儒家的《论语》《中康》、《大学》,道家的《道德经》。其他好的谚语警句、至理名言都是养德的法宝。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的德行缺点"对路"的语言,更是要作为座右铭而紧记在心,它们会时常提醒你做你该做的事情,把你引向正途。(二)道德与高尚是一对挛生兄弟,有德之人往往情趣高雅。冰心老人活到高寿,其原因在于一生都努力在生活中寻求动力,寻求乐趣,致力于写作,保持生活充实,心情舒畅。很值得学习借鉴。因此,培养一些高雅的爱好于道德修养是有益的。例如:学习棋琴书画、养鸟垂钓等也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这些情趣能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你的性情。使你远离物质与恶习的诱惑,于身心大有好处。(三)结交品行高尚的良师益友。好的良师益友是你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身体力行会成为你效仿的楷模。当你遇到困惑或挫折时,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会给你极大的影响,从而,疏导你的情绪与思想,对身体与品行修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淡泊名利,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孙真人卫生歌》说:"世人欲识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烦恼。"道德高尚的人,不争名争利,不患得患失,就能免去许多的焦虑烦恼,就能经常保恬静乐观的情绪,这正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环。除了要做到"喜怒有常嗔怒少"以外,尤其要注意道德修养,以"心诚意正"去消除焦虑,以"顺理修身"去扫除烦恼,养生与养德结合起来,就是最重要的"卫生道"。(五)做到古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人忠诚,为子尽孝,待人仁厚、爱人如已、遵守信用、做人正义、和谐相处、平易近人。这是古人所训的八德,做到了这八个德字,基本上可算一个有德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