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秦墨秦相如 第两百一十七章 胆大包天!

《秦墨秦相如》第两百一十七章 胆大包天!

作者:大干憨婿 字数:1689 书籍:秦墨秦相如

  水镜之中,一幕幕惨剧在众人眼前上演。

  倒在瓦刺大军铁蹄之下的明军尸体,被悲愤的明英宗侍卫樊忠抡锤锤死的王振迸溅的脑浆,像割韭菜一样倒下去的五十多位大明文武重臣,还有毫无气节、被人俘虏的大明天子朱祁镇……不久前出征时还是志得意满率师伐国,誓要效法太宗再创辉煌,而今已是全军覆没,文武尽失,唯有和同样被俘的锦衣卫袁彬抱头痛哭而已。

  更别提天子叩门这种离谱的事.…

  无数平行时空之人瞳孔地震,仿佛看了一出荒诞无比的戏剧,久久找不到真实感。"……世上竟还能有如此离谱的皇帝?"

  "没那个本事的话,就不要御驾亲征啊!"

  “堂堂天子沦为俘虏,简直是千古笑柄!”

  宣德二年。

  前脚才兴高采烈地宣布要立四个月大的朱祁镇为太子的明宣宗朱瞻基,整个人愣住。

  ……草率了,刚颁布的圣旨还能收回吗?

  不等他回神,群臣已经哗啦啦跪了一片。

  无论文武百官,此时都齐心协力,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万万不可啊,陛下!”尤其是死在土木堡的大臣,脸色都白了。

  而没死的人,并没有什么幸灾乐祸的想法。有一就有二,皇帝如此离谱,他们就算不死在土木堡,谁知以后又死在哪里?

  ——立这种坑货为太子,这是要大家都去死啊!他们宁愿现在就撞死也绝不答应!

  "众爱卿言之有理,储君之位当慎之……"

  见状,明宣宗朱瞻基也不用想借口,他当即飞快改口,收回了立太子的旨意……他就是如此从谏如流的帝王!

  收回旨意,朱瞻基心中的怒气还未消散。要不是朱祁镇才四个月,他早就开打了!

  “朕的大明江山交到你手上,你就是如此对待的?!你个败家子!!!”

  宣德九年,面对已经有七八岁大的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就没有任何顾忌的想法了。他把儿子摁在地上狠狠打了一顿屁股,顿时,满殿都是哇哇大哭声。

  明宣宗朱瞻基气急反笑:“你还哭?”

  ……该哭的是朕才对吧?!

  ……朕的大明江山,

  该不会就此完了罢?

  与此同时,率军出征,即将抵达大同的朱祁镇几乎要疯了:“怎么可能?不可能!朕岂会沦为俘虏?这绝不是真的!"

  噼里啪啦,大量的装饰品被他扫落在地,一向会哄人的王振也张口结舌,暂时说不话来。这位大太监眼前还在不断回放着自己的脑袋瓜被一锤砸破的画面,那惨白的脑浆好像喷到了他脸上,大量的冷汗从他额头冒出,他喉头鼓动:“呕!!!”

  不断发出干呕的王振没有注意到,不知何时,陷入疯魔的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冷静下来,正将目光幽幽投向他的背影。

  盘点一出,身为天子的他威严扫地。二十万军队当场哗变都有可能,他必须做点什么。"先生,你一定愿意帮朕的吧?"

  "天子是不可能有错的……"——那么错的就只能是奸宦了。

  与此同时,整个军营都陷入了别样的寂静。

  上到文武百官、中到各级将领,下到最底层的小兵,都面无表情。

  他们看见了不久后那个惨烈的结局。

  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又菜又爱玩的皇帝。讽刺的是,罪魁祸首却活到了最后。

  于是,一双双目光都沉默地望向皇帝所在的中军营帐,某种不安的氛围在蔓延。

  良久,还是英国公张辅这等老成持重的大臣率先开口:“无论如何,先做好准备,应对瓦剌突袭,绝不能重蹈覆辙……"

  一群大臣商量好接下来如何撤军,如何应对敌军,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先请示皇帝,便各自分配好任务,展开了行动。

  —

  一笑话,还想请示皇帝,是对人间没有留恋了吗?事实证明,皇帝就是个大坑货!

  在大同的群臣紧急部署应对瓦剌事宜之时,京师方面也陷入了震动。

  尽管按时间来算,如今出征在外的军队还没出事,得知天机后应当不会再踏入同一个坑里,但留

  守京中的大臣还是第一时间做出了种种安排,以免万一天子被擒全军覆没依旧发生,而京师这边却全无防备。

  高悬的水镜之中,惨烈的画面早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丝丝飘荡的云雾。一个个水墨组成的文字在云雾中浮现,最后形成了一首诗——[绢帕蘑菇

  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

  【正统年间,由于朱祁镇的宠幸,大太监王振一度权倾朝野,不仅天子称他为“先生”,还有不要脸皮的官员以翁父相称。而外官入朝,更是纷纷向王振送礼。有一位官员却与众不同,当别人建议

  他送礼,他却哈哈一笑:“我只有两袖清风。”】

  【——这个人的名字叫于谦。】

  【当他以无比灿烂的姿态名垂青史,“两袖清风”也成了代指官员清廉的成语。】云雾散开,一个小小童子出现在镜中。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在他七岁时,曾有僧人断言:“他日救时宰相也。”】【他的偶像是南宋最后的丞相文天祥。】

  【他的理想是匡扶社稷拯救苍生。】

  镜中的童子逐渐长大,一幕幕画面闪过。刻苦求学,高中进士,入朝为官。被明宣宗朱瞻基赏识,任职御史。

  面对投降的叛王朱高煦,声色俱厉,数其数罪,使堂堂藩王伏地战栗,口称万死。

  出任江西,为数百人平冤昭雪。

  巡抚河南、山西,遍察民生疾苦,因地制宜请命。于是,缺粮者得粮,水灾处筑堤,干旱之地种树凿井,孤悬塞外的边关也纳入关地,“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

  当他被王振陷害贬职,山西、河南上千吏民伏阙上书,周、晋诸王也向朝廷进言,请求留下这位巡抚,最终竟得以复职。

  【正统十三年,政绩斐然的于谦被调入朝中,任职兵部左侍郎,他本以为接下来便可大展拳脚,实现天下清平的理想,大明天子朱祁镇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第二年秋天,瓦刺南侵,无论于谦在内的群臣如何反对,朱祁镇非要御驾亲征。】

  【——自信满满的大明战神出发了。】

  【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出发,到八月十五日被俘,仅仅只有一个月而已。】

  【当初有多自信,如今就有多狼狈。】

  【两日后,消息传到京师,京师大震!】

  【此时,京中精锐都被带走,早已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

  【由于朱祁镇之子年幼而监国的邮王朱祁钰召群臣商议该怎么办,群臣都慌了手脚,侍讲徐理站出来主张天命转移

  ,应当南迁!】

  水镜之中,映出一方乱哄哄的朝堂。

  随着徐理的提议一出,朝堂上顿时更乱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意见不一。

  直到于谦突然踏出一步,厉声喝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一切的杂音顿时全都消失了。

  【此时,于谦一锤定音,统一了朝堂的声音。】

  【稳定朝臣之心,确定与瓦刺战斗到底的大方针之后,于谦便迅速行动起来。】

  【一、请邮王召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北京诸府运粮军,悉数赴京。于谦也被升为兵部尚书,火速上任的他很快便得上下倚重,吏部尚书都心服口服称“国家正赖公耳”!】

  【二、请立邮王朱祁钰为天子。】

  【三、招募民兵,加以训练。修缮兵甲,运通州积粮于京师,无私推举才能出众的文臣武将,或出任巡抚,或上任将帅……他尽一切努力做好准备,迎接与瓦刺的决战。】

  水镜宛如一方平静的湖泊,荡漾开层层涟漪,短短二十天左右,于谦便稳定了上至朝堂百官,下至军民百姓之心,用最高的效率将手头一切资源都统筹起来。

  无数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在于谦的身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击节而叹。

  他能看出于谦的安排绝不是纸上谈兵。其中之章法,明太祖朱元璋也能看出来。

  胖揍了燕王一顿的朱元璋冷静下来,双目放光:“大明国运未绝,于谦真忠臣也!”

  他就喜欢这样清廉又有能力的臣子!

  两袖清风啊,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清官!

  朱元璋的表情看上去简直恨不得此人就在他自己的手下,然后压榨对方天天007。

  然而,他的表情很快化作了嫌弃。

  只因水镜之中出现了另一个人。

  涟漪散开,水镜被从中一分为二。

  左边的画面里,是朱祁钰、于谦等人在没日没夜谋划,齐心协力准备与瓦刺作战。右边的画面里,是沦为俘虏的朱祁镇。

  一行行记录在

  右边的镜中出现——

  【八月十六日,朱祁镇发旨向京中讨要“珍珠六托九龙段子蟒龙金二百两银四百两”,犒劳也先;不久后,其妻其母从宫中运了几车财物送往瓦刺,只为保住这个废物。】

  【八月十七日,他随瓦刺大军到宣府城下,令守将杨洪等人接他入城。全然不顾瓦刺大军在外,

  一旦开门,城中百姓将会面临何等悲惨境遇。守将只好托辞今日已晚不好开门,又借口杨洪不在城中,拒之于门外。】

  【八月十八日,他继续向京中传旨,替瓦刺勒索钱财。又派人到大同城请见大同守将郭登等人,后者直接把人抓住审问。三天后,朱祁镇又派同为俘虏的锦衣卫袁彬入城,尽管最终没有叩开大同城门,却也从郭登等人手中要到了二万两银子。】

  【八月二十二日,朱祁镇尤嫌不足,居然主动讨要为国战死的武进伯朱冕、西宁侯宋瑛,以及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三人之家财,包括他们的蟒龙服和酒器,统统进贡也先。】

  看到这里,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朱元璋再次暴怒:“忠臣尸骨未寒,便以其家资馈赠仇敌,好,好一个大明天子!"

  仔细算了算朱祁镇前前后后讨要的钱财价值几何,朱元璋顿时捂住心口,眼前发黑。只恨不能对郭登等人大吼一声:别给了,别给了!就这个家伙,他值五枚铜板吗?!

  【当天夜里,大同城出钱大摆宴席犒劳城外瓦刺大小头目,郭登等人悄悄告诉袁彬,准备趁机劫回朱祁镇,得知消息的朱祁镇却慌了:太危险了,这事使不得!】

  看到这里,朱元璋彻底沉默。他连怒骂朱祁镇的念头都没有了。

  ——谁不知道趁夜劫人危险,既然沦为俘虏,又不肯自尽,想要归国冒一点风险不是很合理吗?这点风险都不想冒,难道要大明倾尽家产去把他安安全全赎回来?

  "……朱祁镇个人不冒险,却要大明为他倾家荡产,让大明百姓不顾生命危险迎他入城。这样的人,竟还有脸苟活一世?"

  秦始皇嬴政也是大大开了眼界。

  从石敬瑭到这个朱祁镇,以他所见,“皇帝”这个称号,简直被玷污到了泥里。

  “易地而处,不自尽,也当效法楚怀王!”

  水镜中又飘出一连串大明送钱的记录,也先简直就是一个捏住了人质就

  天天狮子大开口的土匪,而朱祁镇是最配合的人质。他甚至还曾主动替瓦刺多索要一些钱财。

  【十月初四,朱祁镇被挟持至紫荆关。】

  【朱祁钰在京中颁旨祭祀宣府、土木阵亡将士,收敛遗骸时,朱祁镇却在瓦刺军营悠哉游哉,明知投靠瓦刺的太监喜宁“颇知中国虚实",要助瓦刺入关,得知消息的朱祁镇却说:“只凭着天理去”。】

  【于是,十月初五,“喜宁领前哨进紫荆关北口”,四天后,紫荆关被攻破,瓦刺大军遂长驱直入,一路杀向大明京师!】

  正统年间,大明百姓已是沸反盈天。瓦刺可恨,背叛大明的天子更可恨!

  水镜中揭露出的朱祁镇种种,不仅是不配为天子,简直已经不配为人了。

  ——表面上是瓦剌俘虏,实则是明奸!

  "这朱祁镇所作所为,与喜宁何异?"

  汉武帝刘彻再也忍不住嗤笑出声。

  这些日子的盘点,他自认也算见多识广了。如隋炀帝、秦二世那样的暴君,宋太宗那样的庸主,乃至南宋的一堆昏君,都不曾让刘彻发出如此轻蔑的嘲笑。

  任何人站在朱祁镇面前,都比他更高尚!

  【瓦刺来袭的消息很快传遍京师,早有准备的于谦迅速做出应对,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靰等人率领二十二万兵马,分兵驻守九门,大军齐齐列阵于城外。】

  【——他不止要守城,还要击退敌军!】

  水镜之中,以身作则的于谦高声下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

  “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过如此。自知绝无退路的将士士气高昂,拼死效力。】

  【轰动青史的京师保卫战奏响了!】

  轰鸣的炮火声响彻在京师的四面八方。

  所有人静静注视着这场决定大明国运的战役,也注视着那个注定名垂千古的男人。

  “于谦……”

  无数人心中都默默记下了同一个名字。

  【这一战,以大明的胜利而告终。】

  【数次攻城不克,又得知勤王之师将至,担心后

  路被断的也先只能撤军而走。】【战后,天子朱祁钰加封于谦为少保,他却以国家形势依旧危急而推辞不受。】【京师的危机解除,于谦将目光放眼天下,派兵援助各州以防备瓦刺入侵。】【朝堂上逐渐多出了议和的声音,于谦却坚持主战,而朱祁钰无条件信任于他。】【很快,一个又一个好消息接连传来。】

  【从万全到大同,也先数次进攻都被当地守军所败,入侵大明的梦想彻底破碎。】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以及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全都松了一口气。

  ——大明王朝,还有救!

  "这朱祁钰干的还不错嘛……”几人心中暗想,“尽管被朱祁镇败了一波家底,但有朱祁钰和于谦这对相互信任的君臣,低谷也只是一时的,大明还有机会复兴!"

  几位大明天子看向于谦的眼神无比和蔼。

  而不同平行时空的于谦,无论此时在京城还是在外地,瞬间受到万众瞩目。

  尤其是宣德年间,包括明宣宗朱瞻基在内,大明君臣都用惊叹的目光看向这位御史:“想不到你竟然是这样的于谦!"

  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震撼者有之。——我们之中竟然出了一个“诸葛丞相”!

  唯有于谦本人,激动的同时又忧愁不已:未来的大明竟然如此多灾多难?自己虽大放光彩,但天下百姓又是何辜!

  从土木堡到京师,有多少人化作白骨?咚——

  一声宏大的钟鸣突然响起。

  那浩大的声音穿透了战场,响彻在每一个人心中,宛如清泉一般洗去所有杂念。水镜中,战火纷飞的天下复归平静。

  【不知不觉又是一年八月,也先乞和。】

  【从大明天子被俘为虏,社稷江山摇摇欲坠,京师之地危在旦夕,到痛击敌军于城下,追击敌军于边关,不过短短一年而已。形势之逆转,来得如此之快。】

  【于谦说到做到,践行了他的豪言。】

  【事实证明,他并非空口大话的书生,而是胸怀韬略,腹有良谋的国之干臣。】【走马上任的朱祁钰也没有辜负他的身份,他在危难之时担起了天子的使命。】【青史之上,这对君臣功莫大焉!】

  【朱祁钰或许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身为天子,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坚持主战,放权于谦,最

  终令大明社稷转危为安,便已经是对大明江山最大的贡献。】

  【试想若是换成赵构那种货色在位,纵使于谦于少保有力挽天倾之能,也无可发挥之地,说不定只能跟着窝囊的皇帝一路南迁,最后大明提前近二百年变成南明。】

  【这是于谦之幸,也是大明之幸。】

  【得其时,逢其主,如是而已。】

  【而倘若没有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间,以莫大的勇气和才华一举击退瓦刺,挽社稷于将倾,凭朱祁钰如何,都不足以成事!】

  【这是朱祁珏之幸,也是大明之幸。】

  【昔年“救时宰相”之言,名副其实也!】

  水镜之中,现出这位于少保的模样。

  天高地阔,一切化为虚幻。唯有于谦的身影如此顶天立地,撑起了大明江山。

  在他身后,是朱祁钰看似不起眼的侧影。

  这对君臣成就了彼此,也书写了青史。

  紧接着,在水镜最下边的角落,这对君臣的影子里,有一道蜷缩着的渺小人影。相较于顶天立地的二人,他形同侏儒。

  【而最幸运者,莫过于明英宗朱祁镇。】

  【数十万士卒战死沙场,五十多名文武重臣牺牲,唯独他苟且偷生活了下来。】

  【随着瓦刺在战场上接连失利,也先意识到大明并不是他想象中好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块不仅难啃还容易磕牙的硬骨头,于是,他手中的朱祁镇就成了烫手山芋。】

  【思来想去,也先做出决定:大明已有新君,留着这位太上皇毫无用处,反而白白浪费粮食,不如换点好处放他归国罢。】

  【当然,个人不含恶意地揣测:或许在也先看来,把这位太上皇放回去便是对大明最大的祸害,远胜过战场上千军万马。毕竟他弟弟当皇帝比他可强多了。】

  朱祁镇:……这就是不含恶意的揣测?

  你礼貌吗???

  【瓦刺俘虏朱祁镇,反倒是帮了大明一把——他们抓走了一个昏君,却换了一个明君上位。而一旦朱祁镇归国,大明朝堂势必掀起动荡,再也无法齐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给大明造成可怕的负面buff。若是朱祁镇能重新上位,那就更妙了,刚刚有点上升势头的大明立马被他带进深渊!】

  【

  如此一本万利的好事,我要是也先,我也干,放人之前还得苦口婆心让其知晓:我也先才是陛下的忠臣良友,一心支持您重登皇位,而抢了皇位的朱祁钰与支持朱祁钰的于谦等人,才是大大的奸贼小人!】

  【如此也就无怪乎也先对朱祁镇一介俘虏处处优待,就差来一个“桃园结义”了。】

  【——这可是为瓦剌建功的大功臣啊!】【——封其一个瓦刺大司马都不为过!】

  【归国之后的朱祁镇没有辜负这份沉甸甸的期待。景泰八年正月,明景帝朱祁钰病重,被弟弟软禁七年的朱祁镇,在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上演了一出“夺门之变”,抢了本属于儿子的皇位,向世人宣布——】

  属于朱祁镇的声音发出魔性的笑声。

  【桀桀桀桀,我大明战神王者归来啦!】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朱祁镇被俘之后的所作所为,来自袁彬亲笔所书《北征事迹》,这家伙是朱祁镇的死忠,所以吹捧朱祁镇的部分我直接略过,肯定

  多有粉饰,完全不实。比如交代皇弟“以祖宗社稷为重,好生操练军马,谨守城池,不要顾我”,这像是朱祁镇能说出来的话吗?他要是这么不怕死,早就自杀了。不过这本书里的黑料肯定真实可信,比如各种叩门讨钱,与也先情义深重,毕竟朱祁镇的死忠不存在故意抹黑他的嫌疑,而且这本书流传下来的原因也很离谱,记录者声称“于以昭我英皇之神功圣德,感化丑虏”。——搞笑是真的搞笑,我没看到朱祁镇感化瓦剌,只看到他对瓦剌和也先死心塌地。这就是传说中的一粉顶十黑吗?

  古文不过关,至今都难以理解“只凭着天理去”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让大明听天由命吗?或者觉得大明自有天命,不必担心?想不出合适的翻译,所以就写了朱祁镇的原话。

  把所有皇帝排一个榜,我最恶心的就是朱祁镇,其他皇帝或者昏庸或者懦弱或者残暴,他三者兼而有之,集人性卑劣之大成。欺软怕硬,忘恩负义,毫无底线,我对他的好感比雪乡二圣还低。

  所以不用担心他翻身,他在这篇文翻不了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