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级厨师 第七百九十三章 高师傅的干烧鱼

《特级厨师》第七百九十三章 高师傅的干烧鱼

作者:甜沫但不甜 字数:1808 书籍:特级厨师

  看到高师傅要亲自动手制作,杨振兴立刻找了个便于观察的位置,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对方的操作。

  高师傅洗完手,拿毛巾擦干后,拿起提前清洗好的鲫鱼,放在案板上,一边改刀一边说道:“干烧鱼用什么鱼来做都可以,鲤鱼、草鱼的都行。

  虽然鲫鱼的小刺多一些,但是比起别的鱼,鲫鱼味道更鲜,吃起来更有滋味。

  首先改十字花刀,然后用盐、料酒和拍碎的葱姜抓拌腌制一会。”

  在盆里腌好鱼,一边用另一块毛巾擦着案板,高师傅继续说道:“吃鱼讲究‘冬吃头、夏吃尾,一年四季吃划水’。

  冬天天气冷,鱼在水里不怎么活动,营养都会集中在头部;夏天水热,鱼会比冬天更活跃,一直游水,尾巴一直活动,最好吃。

  至于一年四季吃划水,划水一般来说也是鱼尾,但是在淮扬菜里面划水表示的是鱼鳍。”

  除此之外,高师傅还跟杨振兴说了诸如‘春鲫夏鲤秋鳜冬鳊’、‘鲢子头,鲤鱼腰,青鱼尾巴耍大刀’等烹饪谚语。

  让杨振兴对于做鱼的选择有了更多了解。

  别看这些谚语粗俗易懂,其实里面都包含了养生的大智慧,让人们更清楚的知道一条鱼吃哪些地方更有营养更好吃。

  擦完案板,高师傅接着把其他配料都一一摆放整齐。

  “这里需要用到的有带皮肉、笋子、香菇和葱姜蒜,刚才我跟你提到过川菜会把配料切成末状,苏菜会切片。

  我跟我师父研究过之后,发现取中比较合适,会把配料改成不骰子小一点的小丁,但又比末子大点。

  这样做不光突出主料,在显出配料的同时,还能让主料和配料的味道融为一体。”

  说着,高师傅手起刀落,把所有配料全部改刀完成。

  作为厨师,高师傅家里跟杨振兴之前去自己师爷李跃华大师一样,各种材料配置十分齐全。

  在锅里倒了四分之一锅的油,高师傅开始点火烧锅。

  “第一步首先把鱼煎一遍,第一个目的是让鱼定形状,一会烧的时候鱼肉不会散掉;其次鲫鱼煎一下,等一会烧的时候可以把本身的鲜味全都逼出来。”

  等油锅烧热,高师傅伸手在锅上面试了试温度,接着把腌制好的鲫鱼放进锅里开始小火煎炸。

  “煎鱼的时候要注意火候,咱们做干烧鱼不是做鲫鱼汤,不需要煎的太老,用炒勺提起鱼头,发现鱼身子开始变硬了就可以出锅。

  如果煎的火候过了,鱼肉就会变硬,即使一会放汤里烧,最后成菜口感也不会变软多少,那样鱼肉就老了。”

  杨振兴一笔一划的埋头在本子上记录要点,同时还抬头盯着高师傅的操作,一时间十分忙碌,都没有开口说话提问的空闲。

  煎好鱼,高师傅把剩下的油倒在一边的小碗里,等杨振兴一会制作的时候再拿来使用。

  刷干净锅以后,再次放在炉头上,他准备炒制配料。

  “根据食材的成熟时间,咱们首先煸炒肉丁,可以使用新油,也可以用煎鱼的油来炒,不过这样的话一会需要多放料酒,因为油里面会有很重的鱼腥味。

  煸好肉丁,再放葱段、姜片、蒜片、豆瓣酱,烹入料酒,炒出香味再放开水。”

  说到这里,杨振兴才提出了自己第一个问题。

  “高师傅,川菜和苏菜做法里面,按照您刚才讲的,用的是高汤,您用水味道会不会不够?”

  高师傅笑了笑,骄傲的回答道:“这里就是我做这道菜最大的不同之处。

  我不用鸡汤而用清水,为的是保持鱼本身的鲜味,刚才咱们不是已经用油煎过鲫鱼了吗?放清水也能够熬出美味的鱼汤,比起鸡汤来味道更好,也更纯粹。”

  杨振兴点了点头,明白了为什么高师傅会选择用鲫鱼来做这道菜。

  确实大家吃的是鱼,如果用鸡汤,汤的味道和鱼吃起来难免会有些不对味,但是直接用清水熬鲫鱼汤的话,那自然就不同了。

  鱼肉配鱼汤,这才是原汁原味。

  倒完水以后,高师傅把切好的冬笋丁和香菇丁也都加进去,再放入适量盐调味。

  待旺火把汤底烧开,转成文火,把煎好的鲫鱼放进去,盖上盖子开始烧鱼。

  “小火大概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时间不要太长,当然根据配料的情况,还有锅里水的多少,再灵活调整火候大小。

  如果锅里的汤多了,那就多一会儿,最后可以先出鱼装盘,让锅里的配料多烧一会,如果少了就立马转回大火,淋上明油后收汁。

  至于最后收尾的动作,跟川菜干烧技法一样,不勾芡,利用鱼汤原本的胶质把汤烧粘稠。”

  等待的时间里,高师傅开始跟杨振兴讲解自己对于厨师的理解。

  “这道干烧鱼也好,还是制作其他菜也好,我之前在同春园工作,之所以能吸引许多领导和名人大师,就是因为我用心去做菜。

  做好一道菜,除了要保持本帮本菜的精华,更要去了解顾客的心理,根据顾客的口味随时调节菜的做法。

  否则,就算你菜做的再好,你再是什么大师名厨,顾客不买账,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高师傅的一席话,让杨振兴沉默了许久。

  这已经是他最近一段时间,第二次在老师傅们的嘴里听到这样的道理了。

  第一次是前几天在国宾馆的时候,阳合初阳师傅跟杨振兴解释钓鱼台菜创新的理念时跟他提到过。

  这两位老师傅说的话,不由得让杨振兴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本老书上面的描写。

  具体哪本书,杨振兴早已经记不得了,但书上的内容说的是古代文学家,同样是美食家的苏东坡说过一句名言,叫做‘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在研究前人留下的成果同时,不满足于这些成果,在日常的烹调实践中,时时刻刻以客人的口味来调节烹调技术,做到‘食客第一、顾客至上’。

  纵观中餐整个发展历史,这难道不就是贯穿始终的重点核心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