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软软娇妻驭恶夫 第六百三十四章 要黑哥哥

《软软娇妻驭恶夫》第六百三十四章 要黑哥哥

作者:红妆为君画 字数:1797 书籍:软软娇妻驭恶夫

  白起哽咽,十分感动道:“谢君上!君上信任末将,末将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

  秦王轻笑道:“你都宁愿被寡人灭族,也不愿意做危害寡人、危害秦国的事,已经比肝脑涂地还忠心了。”

  他用自己的袖口将白起脸上的眼泪和尘土仔细擦拭干净,道:“相国那里,你不需担忧,寡人会说服他。你回秦国后就在朱襄家好好调理。朱襄虽是外戚,却是寡人的孙儿和曾孙的外戚。他又无子嗣,在秦国定能享终生富贵,死后殊荣。”

  白起将腰都快弯成了直角:“谢君上!末将一定会为君上护好朱襄公!”

  秦王再次笑着将白起扶起来,道:“你还是别叫他朱襄公了。那孩子胆小,你若叫他朱襄公,他恐怕会吓出好歹。不过说来他胆子又很大……”

  秦王想起朱襄在自己面前像巴蜀进贡来的猴子一样跳来跳去的模样,笑容更深了一些。

  白起道:“朱襄赤忱,又对家人极好。或许他自认为与君上有亲,便将君上当长辈了。听闻蔺相如和廉颇便是将朱襄当子侄看待,朱襄可能已经习惯如此与长辈相处。”

  秦王失笑:“他在蔺相如面前也这样跳脱?蔺相如那性子,能忍?”

  白起道:“听许明和相和说,蔺相如袖子里揣着一条戒尺,常常一边说话,一边用戒尺敲朱襄的头。”

  秦王哈哈大笑。主帐中即使秦王笑过很多次,也仍旧压抑和紧张的气氛,终于一扫而空。

  白起心中松了一口气。这死劫,他算是暂时撑过去了。

  又过了半月。

  朱襄蹲在地上,用木棒刨了刨土。

  “好了,可以挖了,小心些,下面连着好大一串。”朱襄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切的笑意。

  赵国兵卒欢呼了一声,举着锄头冲下田地,开始挖土豆。

  朱襄走到田埂上,兜着手站在白起身边。

  白起转头看向朱襄。

  朱襄笑得眼睛弯弯,露出了在平民中不可能会出现的洁白牙齿,瘦削的脸颊上居然还有两个小窝。

  秦王也看着朱襄。

  他想起朱襄的“养外甥日记”中描述,他的曾孙政儿笑起来的时候就是眉眼弯弯,见牙不见眼,脸颊上还会出现两个小窝窝。

  朱襄老在他面前吵闹“外甥肖舅”,或许不是自吹自擂。

  政儿若长大了,就是朱襄这模样?

  自家曾孙到了秦国,好吃好喝地供着,肯定比朱襄现在强壮多了。

  或许是朱襄再胖一点的模样?

  老秦王很少心软,很少思考自己数量过于庞大的儿孙。

  今日不知怎么的,老秦王有点思念自己死掉的太子了。

  他的太子被他一手培养,虽他也防着太子掌权,但对太子也是很满意的。

  比安国君满意多了。

  老秦王活得太长了,他自己很满意。但人的寿命有限,他活得再长,也不可能看到曾孙长大成人的那一日,也不可能知道当曾孙那一代的秦王继位之后,秦国是否还能如此强大……或者更强大。

  老秦王看着安国君,总觉得自己前脚闭眼,安国君后脚就要败坏祖宗基业。所以他心中难免焦急,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能够做更多的事,多灭几个国家,多抢夺一些土地。

  当然,他不愚蠢,知道他不可能在有生之年灭六国,统一天下。

  他只是想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他不信安国君,不信自己的子孙啊!

  “朱襄,政儿真的不到周岁就能言语,如今已经通读典籍,连荀况那老匹夫也夸赞政儿聪慧无比?”秦王突然问道。

  正看着赵国兵卒热火朝天挖土豆,笑得见牙不见眼的朱襄“嗯?”了一声才回过神,回答道:“当然!等秦王见到政儿后,大可亲自考校政儿。政儿的学识和见解,恐怕比十几岁的少年郎还要厉害!”

  说到政儿,朱襄话就多了。吹始皇崽外甥,朱襄是认真的!

  “秦王,你想想,政儿启蒙老师是荀子,稷下学宫三任祭酒的荀子,这世上还有谁比荀子学识更渊博?”

  “蔺公教政儿《诗经》,廉公教政儿《孙子》。这世上能与蔺公比《诗经》,比廉公比《孙子》的人,也罕见……啊,武安君你别瞪我,我知道你厉害。别攀比啊,攀比不好。”

  “还有啊,相和为政儿做玩具,许明带政儿捡麦穗,墨家和农家的掌门人都喜欢政儿。这天底下除了秦王,恐怕只有政儿能得儒家、墨家、农家掌门人的一致喜爱了吧!”

  朱襄得意洋洋。

  我还没说,未来的秦国相国蔡泽,每日都要陪政儿玩木剑呢!

  我家政儿不愧是始皇崽,这个时代的气运之主。你看看他小时候启蒙和陪玩的质量!

  哦,对了,政儿还叫李牧老师,李牧送给政儿自己用过的剑,嘿嘿。

  秦王看着朱襄手舞足蹈吹嘘政儿的模样,忍不住捋了捋胡须。

  若是其他人吹嘘某个秦国公子,秦王只当对方是想要在自己面前插手王位继承。

  但朱襄啊……

  朱襄这个傻子,就像是朝中那些多年后才得到长子的大臣,高兴起来连君臣之别都忘记了。

  朱襄好像平时也不怎么看重君臣之别?老秦王沉思。他再次明白子楚所说朱襄没有“王佐之智”的含义。

  “朱襄公!朱襄公!好多土豆,好多土豆啊!”赵人太过惊喜,连白起都不怕了。

  他们举着一大串土豆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就像是在跳着什么奇怪的祭祀舞蹈,向朱襄报喜。

  朱襄停下吹嘘外甥,笑道:“赶紧挖!把土豆都挖出来,我们就该举办丰收庆典了!”

  赵人继续举着土豆蹦蹦跳跳:“好嘞!”

  秦王的注意力这才转向土豆。

  他看到赵人挖出来的那一连串土豆,呼吸一滞:“这……这全是土豆?全都能吃?!”

  朱襄连连点头:“对!”

  白起拳头握紧。他看了一眼秦王,在秦王对他颔首后,他将衣袍挽到腰带上,从亲卫手中接过锄头,亲自挖开一株土豆根植的泥土。

  白起挖得十分小心,他将泥土轻轻刨开,泥土下的土豆一点一点地露出来。

  他的亲卫也帮忙,用树枝刨土。

  当挖了许久,都没有挖到底时,白起将锄头扔掉,蹲在地上用手刨土。

  他的亲卫也用手刨土,将土豆一个一个摸出来。

  用手刨土不用担心会伤到土豆。他们很快就挖出一小堆土豆。

  亲卫拿起一个土豆,不敢置信道:“将军,这些……这些真的都是土豆?都能吃?!”

  白起没有说话。他自己都不敢置信。

  原本看着土豆的植株大小,白起并不认为土豆能有多高产。或许一株土豆苗下面有三四个土豆,就了不起了。

  现在看到这一窝的土豆,白起连话都快说不出来了。

  他想,朱襄在赵国种过土豆吧?

  赵王知道土豆的产量吗?

  蔺相如和廉颇肯定知道。

  赵王如此轻视朱襄,将朱襄逼迫得用自己性命换被赵国放弃的降卒。这是上天准备灭掉赵国了吗?

  “将军,能不能,能不能别让朱襄公回赵国了啊?”护卫小心翼翼道,“别让朱襄公回赵国,他不能回赵国!”

  白起抬起头,他身边的护卫们脸上都带着泪水。

  他们用带着泥土的手擦眼泪,把脸上擦的全是泥,眼泪仍旧止不住。

  还有护卫仍旧不敢置信,一边哭,一边继续询问他们的将军,这些真的都是土豆吗,真的都能吃吗。

  好像只有带领他们百战百胜的武安君的话,才能让他们相信这个现实。

  白起看到地面上一团阴影。

  他抬起头,看到了朱襄和表情严肃的秦王。

  白起大多数时候表情只会在坚毅和冷漠中打转。他此刻表情却很是茫然。

  “朱襄,这些真的都是土豆?真的都能吃?”白起的声音很是沙哑。

  朱襄也蹲下了身体。

  他用手搓了搓土豆上的泥土,将土豆放在眼前仔细端详:“嗯,都是土豆,都能吃。土豆的产量,至少是小麦的三倍。这片土地已经很久没有种过粮食,又有……呵,又有尸骸作为肥料,所以恐怕这次丰收,能有个五六倍吧。”

  秦王的眉头在白起开始挖土豆的时候,就已经紧紧皱起,没有松开:“若让秦国所有的土地都种上土豆……”

  朱襄轻笑:“那秦国很快就要灭亡了。”

  秦王急促道:“为何这样说!”

  朱襄道:“公还记得我最初说的话吗?土豆极费地力,且种子有劣化风险。海外曾经有个小国,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将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土豆。有一年,一处田地的土豆苗生了病,很快病就蔓延到了全国。于是那一年,那个小国所有的土豆都绝收。”

  朱襄抬起头,他的表情有些冷漠,又有些悲伤:“所有事物都有弊有利。自然就这么苛刻,不会给靠土地养活的人一种十全十美的粮食作物。所以,才需要有人不断培养良种,不断研究种田的知识。”

  秦王居高临下地看着朱襄。

  没有十全十美的作物,他们现在吃的小米和黄米不行,中原地区已经大规模种植的小麦不行,楚越之地种植的水稻不行,朱襄手中的土豆也不行吗?

  秦王问道:“如果培养良种,研究什么种田的知识?”

  朱襄道:“就像人近亲结婚容易生出痴呆和残疾一样,同一性状……同一模样的植株进行繁育,很可能会繁育出有缺点的种子。所以需要有人不断寻找新的植株,和原本植株套种,这样即使农人用自留的种子,也能寻得良种。”

  朱襄将如何寻找野外的种子,如何用祖宗相同、现在模样不同的粮食作物授粉杂交,如何利用套种间种轮种保持土地肥力,减少病虫害,抵御某一种粮食绝收的灾害等农学基础知识,用最简洁明了的话语告诉秦王。

  或许秦王仍旧听不太明白,但他至少知道,种田有很多学问,不是寻找某一种高产的作物,就能一劳永逸的事。

  秦王或许不懂种田,但他懂治国。

  就像是只信任一个大臣,当这个大臣反叛时他就无人可用一样。朝堂中需要各个大臣互相牵制,土地中的粮食也需要经常换种,这样才能在某一种粮食得病时,不至于颗粒无收。

  “而且作为国家粮仓储备,有壳、含水量低的粮食更有利。粟、麦、稻等粮食若晒干后入库,能储存几年甚至十年不腐坏。”朱襄站起来,将手中擦干净了的土豆递给秦王。

  秦王拿起土豆,放在眼前仔细观察。

  “土豆不需要脱壳就可以直接食用,口感细腻,十分美味。但正因为如此,它不易储存。”朱襄在心里补充,至少在这个时代难以储存,“土豆含水量大,容易腐坏;若气温较高,土豆会发青发芽,待它发青发芽后,就有毒了。土豆有毒的事,公应该听人说过。”

  秦王点头:“我听人说过。朱襄,若你不告知我,待秦国都种上了土豆,赵国岂不是能不战而胜?”

  朱襄压低声音道:“然后呢?让这战乱之世再延续几百几千年,让各国黎民继续为国君征战,死伤无数吗?公,只有天下统一,黎民才能松口气。”

  秦王放下土豆,深深地看着朱襄:“比起国君,你更重民。”

  朱襄道:“我是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