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游仙镜 第二十三章 通九窍,先天一炁

《游仙镜》第二十三章 通九窍,先天一炁

作者:小盗非道1 字数:2787 书籍:游仙镜

  捧着一本《道藏》一番通读下来,外面天色已暗,雨也停了,空气变得格外清新。

  张玄清放下书籍,只觉心中疑惑解开了许多,但又填了许多新的疑惑。

  果然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随便对付了几口晚饭,张玄清便盘坐在地上,下边垫了个沙发垫,开始按照孙思邈传授的方法打坐,修炼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佛家、道家、医家、儒家尽皆推崇,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更道家是元神金丹的基础。

  在医家看来,人的出生,便伴随着一口先天之气,随着人越长越大,这口先天气越来越少、越来越杂,直至人死亡,这口先天气才会散去,道家亦然。

  故此炁不在体内,不在体外,随生而始,随死而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玄之又玄。

  张玄清盘膝在地上坐下后,便定心止念,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努力追寻那种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惟恍惟惚的境界。

  其实真正的道家静坐并不是他这种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假坐”而已。

  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都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眼耳口鼻四门,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不过到了那种地步的,都是功行深厚者,最不济也要像孙思邈那样。

  张玄清如今入道日前,修不得这般功夫,只能严苛恪守打坐姿态,以期达到由外入内的效用。

  开始时,心中虽无甚杂念,然枯坐片刻,一个个想法便都跃入脑海,虽大都是求道之念,却亦让念头驳杂。直至想到道经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等语,顿时福至心灵,心知妄念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便自可至无念之境。即刻贯注全神,集中一点,苦死琢磨,勘破迷念。

  自己为什么要修道?

  修道之后到底能不能长生?

  自己修炼多久才能真的显出效用?

  如此种种,张玄清对其余念头不管不顾,只集中在自己为什么要修道上,细细思寻。

  如是这般,虽然不能真个心中无物,空寂湛然,但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却可消磨其余杂念。最后只剩下这一个念头,此又谓之“一灵独耀”。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必动心思量,念起即觉之,心动即止之。妄念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欲起时,即伏之不起。

  每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破了这“一灵独耀”时,便以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

  正所谓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及至心神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身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这静坐功夫亦可称之为登堂入室矣。

  诗曰:

  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当张玄清真正达到定心止念,一灵独耀后,只觉自己来到一个一片虚无的世界,四周黑暗混沌,一无所有,唯有在世界的中心,有一粒白光,宛似明珠一颗,大放光华,使之虚室生白。

  刹那间,在光芒爆射后,只感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不知不觉中,黑暗不在,光芒不在,感知中无实无虚,无色无空,无为正定。却有一股气流缓缓汇集,非寒非暖,若有若无,似真似幻,但他心里又知道,这便是那“先天一炁”。

  不知过了多久,当张玄清意识清醒,睁开双眼之时,恰好旭日初升,紫气东来,转眼时间已经过了一夜。

  看着窗外朝阳,体悟着感知中的那一股气感,张玄清只觉一阵奇妙。

  这先天一炁确实不在体内,亦不在体外,很玄妙的感觉,仿佛在身体里,又仿佛不在,完全不是他预想的那种武侠小说中盘踞丹田的真气,既不是暖流,也不觉得清凉,总之给人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感觉。

  就好像道家说的玄关一窍,有的说在丹田,有的说在眉心,有的说在鼻尖外三寸处,根本没有具体的位置。

  先天一炁也一样,仿佛无处不在,又仿佛无处能在,你要让它在体内,它就可以出现在体内;你要让它去体外,它就可以保存在体外。但你要具体指出它在哪里,它又完全没有个具体安歇处、没有个具体收拢处、没有个具体归置处。只感觉它风吹不散,日晒不消,实实在在的“有”,亦虚虚幻幻的“无”。

  怪不得孙思邈说它没有什么攻击力,此“炁”在有无之间,日后或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但在这初生之时,完完全全是一种“太极”的状态。

  太极不是阴阳,而是阴阳前的状态,本不分阴阳。世上流传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只是方便让人理解,没想到世人无知,反闹了好大误会。

  就比如某些小说中关于太极的说法,说什么阴阳二气某一方强过一方,太极的状态就会不稳,完全就是扯淡。

  阴盛阳衰、阳盛阴衰,此二言只说得是阴阳两极消长。而此时之阴阳,则属于“两仪”之列。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在古典哲学中才指“阴阳”。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太极,是指阴阳混合未分,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此元气,便可称之为先天一炁!

  ……

  闭目体悟着先天一炁,张玄清忽觉身体伤处传来一股异样,睁开眼,低头看向左肩。经过昨天上午一通折腾,此处包扎的纱布已经有几分松落,透过缝隙向肩膀伤处看去,但见伤口已经结痂。张玄清面上并无惊异,反而闪过一丝了然。

  经过之前几次用眼疲劳后,身体就有一股清凉运行至眼部缓解疲劳,张玄清已知如今自己身体有些不同寻常。现在看来,那股清凉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加快自己伤势愈合速度。

  不过他这一身伤虽然不重,却也不轻,尤其是左肩,甚至是重度擦伤。如今伤处虽已结痂,但仍不能彻底恢复,张玄清便也没有理会。

  吃过早饭,再次体悟了一会儿先天一炁,张玄清就又进行接下来的修炼:贯通九窍!

  大道初修通九窍,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涌泉脚底冲,涌泉冲起渐至膝。人之一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尾闾在夹脊之下盘头处,位于尾骨端与****之间,这贯通九窍的关键处,就是这尾闾穴。

  此处贯通九窍可不是武侠小说中讲的打通经脉,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经络天然就是贯通的,正所谓“通则不痛,通则不痛”,可以说是个人就是武侠小说中百脉俱通的奇才。

  如果谁的某一处经脉不通,那就是得病了。如果真的如武侠小说中讲的,全身经脉堵塞,需要修炼真气贯通,那么对不起,你也不用修炼了,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

  贯通九窍,说白了就是刺激体内穴道,使九窍得到增强,超于凡人。好比是足疗,一个脚底的穴道,却有的管心,有的管肺,中医理论从来不是哪病治哪,而是找出病因,哪怕你脑袋疼用针灸给你扎脚丫子,在中医中都不鲜见。而贯通九窍的关键穴窍,就是处于尾骨端与****之间尾闾穴。

  尾闾穴属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在中医理论中,每一处穴道都不是个体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某些穴道相互勾连,最后才形成了人体中密集的经络网。

  刺激尾闾穴,不应该直接从尾闾穴着手,而是从脚底涌泉穴起,过膝盖,至尾闾,再至头顶百会泥丸宫,也就是上丹田。然后再从督脉转任脉,到达鼻部金锁关,再下咽喉,喉有十二节,故名为十二重楼。经十二重楼下至颤中穴,再至丹田气海,最后完成一个循环。这个步骤,在道家名为文武小周天,在武侠小说中,就是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功至先天,能成为一方大高手了。

  然而道家修炼,最重先天,而忌后天用事,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其实这贯通九窍之法,在一些道经之中,已经落了下乘,就如陈泥丸所说的“三品丹诀”,故而张玄清开始才会纠结。

  不过如今张玄清修炼出先天一炁,对于先天一炁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情况又有所不同。

  先天一炁不是人以常理所能认知的东西,每个人身上都有,但不能增,不能减,用之无穷,不用无尽。也就是说,你可以掌握先天一炁,却不能通过修炼使其增加,使用起来也不会有消耗,至少现在的张玄清是这样。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先天一炁,就是其中的“一”。故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至于这个“一”如何才能生二、生三,道经中没有具体步骤,也不是张玄清现在能了解的。

  与其好高骛远,寻求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倒不如先博一个身轻体健、百病不生,这就是张玄清现在的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