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血海孤狼 第五章 项目

《血海孤狼》第五章 项目

作者:贰零肆柒 字数:3667 书籍:血海孤狼

  李孔荣忽悠完意大利女人让她快去慕尼黑将那个发动机买回来,同时还要她通过之前的关系寻找犹太教授以及犹太科学家。这边吩咐完,中午小睡片刻他又马上去见从法国过来的知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说实话对这个严济慈李孔荣是摸不着头脑,民国所谓的‘家’太多,像蒋百里这种稍微懂一点现代军事的就叫做军事学家,其实水平非常有限,这种人只能动笔不会动枪,实际操作能力奇差无比,这个严济慈是否会是这个德行,他真的难以判断。

  下午的会面是在驻德武官处,驻德武官许伯洲上校早就给他专门安排了一间办公室,见李孔荣短短数月连升三级,他这个黄埔弃子倒是巴结的很,希望拉些关系。不过现在国内军队正和日军鏖战,要他回去带兵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自己也未必能吃得了那个苦。

  “汉盛老弟回柏林怎么也不打一声招呼?”许伯洲见李孔荣忽然出现在武官处,笑呵呵招呼。

  “别提了,昨晚上差点壮烈殉国了。”李孔荣指着奥迪车上的撞痕,即便此时站在太阳底下他也还是背脊发寒,昨晚那真是太险了。

  “怎么,老弟又出车祸了?”许伯洲看到汽车上那奇怪的撞痕,不由再次想到了车祸。正所谓大难不死有后福,他觉得李孔荣官能升这么快,肯定是和上次车祸有关。这次再车祸,那岂不是要做将军了。

  “倒也算是车祸。”李孔荣不明白许伯洲所想,只道:“昨晚上紧急赶来柏林,晚上太冷,冰面打滑,差一点就开到山下去了,好在路边还有一棵树,撞在树上才没壮烈殉国。这次回去,得买些酒肉好好去祭一祭,谢谢树精的救命之恩。”

  李孔荣说的有趣,许伯洲、左曙萍几个看到车上的撞痕开始咂舌。不过李孔荣注意到了唐纵不在,可他也没问。正要进去自己办公室时,许伯洲道:“汉盛老弟小心些,日本人那边怕要找你的茬。你一个主意就杀了他们几万人,日本人恨你恨的不得了。”

  为掩护高野六郎,常凯申让国府公布海军部的金山卫布置计划,他这个始作俑者自然白纸黑字的写在政府公报上。这样做好处就是他再一次晋升,坏处就是所有日本人都记住了李孔荣。

  “他们敢恨,那是因为我杀的还不够多!”李孔荣冷笑,笑的许伯洲莫名心悸。见李孔荣进了办公室,他也毫不避违的走了进来,悄声问道:“汉盛老弟还有杀招?”

  “暂时没了。”李孔荣搞不清楚他要干什么。

  “汉盛老弟要是还有什么计划,只要兄弟能帮上忙,尽管吩咐。”许伯洲开始赔笑,他大概是想着在以后的对日作战计划上加上自己的名字,也算是报效了党国。

  “一定一定。”李孔荣敷衍着,他见和严济慈约好的时间就快到了,又道:“老兄先忙吧,小弟我这边要见一个客人……”

  “好说,好说。就不耽误老弟公干了。”许伯洲说着就走开了,只留下李孔荣一个在办公室。

  党旗国旗,世界地图、民国地图,外加一个大大的铁锚,这就是德国海军武官办公室的装饰,其他则是常见的办公座椅,以及一些空空如也的卷宗文件盒。本月,挂在海军部军械司下面的海军军事技术情报科的批文正式下来了,他被任命为军事技术情报科的上校科长,由陆军转过来的钟前功是五个科员中的一个,另外四个科员和一个司书并未安排。

  陈绍宽林献炘也搞不懂这个技术情报科到底要多少人。不过既然开了新部门,那开办费总是有的,部里给了一千马克,以后的日常经费也如开办费那么可怜,只有五百马克。李孔荣是想在留学生中找一个可靠的学生来做司书,处理文案财务之类的事务,只是一时间不知道去哪里找人。好在这次既然来了柏林,还要等苏珊从慕尼黑回来,这事情就一并办了。

  李孔荣擦桌子的时候,外头的助理武官胡维克领了一个身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进来,陪同他来的还有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胡维克隆重介绍道:“这位就是海军武官李孔荣少校。”

  “是严教授吧?您好,我是李孔荣。”李孔荣一身军装,先是敬礼,然后才和严济慈握手。

  “鄙人就是严济慈。”严济慈三十多岁,满身的书卷气,他的头发是倒着梳的,额头光洁。他笑着和李孔荣握手,然后又介绍身旁的麻花辫姑娘道:“这是我的学生何泽慧。”

  “请进吧。”李孔荣请严济慈和她的学生入内,不过想到办公室还未收拾完,只好讪笑道:“一直在其他地方,今天才回的柏林,房间都没收拾干净……”

  “国内战事紧张,李上校军人楷模,何必拘于这些小节呢。”严济慈七七事变前便到法国参加第二次世界文化合作各国协会联合会议,再就是法国物理学会理事会会议、以及他的导师夏尔·法布里教授12月的退休庆祝会。到了法国惊闻北平事变,只得一边处理事务一边打听国内的消息。他是看了金山卫大捷的报告,又听说柏林海军武官李孔荣正在招募一些科研人员,这才主动找过来到——日本人恨李孔荣恨的咬牙切齿,国人则爱他爱的宛如珍宝。

  三个人坐下,钟前功沏好茶退出去后,严济慈开门见山的道:“我听驻法大使馆说李上校正在找一些科研人员,不在海军是否对声波探测器感兴趣?”

  “声波探测器?”李孔荣没想严济慈一开口就是这个,他道:“是指水中声波探测器吗?”

  “是的。”严济慈见李孔荣一说即通,更加高兴,他道:“我上个月在法国和朗之万教授对水中声波探测器进行了深谈,他个人非常支持我国的抗日事业,现在各国都在发展声波探测器,他愿意帮助我国发展这项技术……”

  没想到严济慈是来献宝的。朗之万正是世界上第一部声呐的发明人,虽然现在的声电转换介质不再是水晶,而是酒石酸钾钠,可朗之万未必不能研发出更好的声呐。但是,更好的声呐有什么用呢?而且声呐技术的突破不是技术本身的突破,而是声电转换介质、处理回声系统的突破,朗之万是物理学家,可他会是材料学家吗?

  李孔荣与科研人员交谈都会笔记的,他在写水中声波探测器时,就在想这个问题。这个项目是上还是不上,上的话那又是一笔钱。而在严济慈的构想中,如果海军对这个项目有兴趣,那么他可以带领北平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朗之万教授的帮助下完成这个研究。至于项目的花费,他认为每年最多不会超过五万国币。其实,严济慈本身就是水晶压电效应的研究者,他只是听闻朗之万教授介绍自己二十年前研发的声波探测器可用于探查潜艇,这才过来希望海军部能资助这个研究,这也算是他报效国家的一种方式。

  “我想请问严教授,如果海军对声波探测器有兴趣,那研究所会在哪里?”李孔荣听他介绍了北平物理研究所,自然知道研究所会搬迁到其他地方,可国内做研究真的合适?

  “应该是在昆明吧。”严济慈自己也在考虑北平物理研究的搬迁事宜,搬到昆明是最方便的,南安海防港上岸后,坐火车可直接到昆明,而重庆,因为长江口、华北一带被日军占据,并不好通行。“清华大学现在已经搬迁到了长沙,如果首都失守,他们也将搬迁到昆明。”

  “昆明不是好地方。”李孔荣放下笔,“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什么误区呢?就是国土沦陷,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尽一份力,所以都要回国抗日,普通人也就罢了,可科技人员不但不应该回国还应该出国。”

  “应该出国?”严济慈哑然失笑,要不是眼前之人曾经一个主意杀了数万日寇,他可能要马上反驳起来。“愿闻李上校高见。”

  “日本人能打赢我们,是因为工业和科技强于我们,既然我们落后在工业和科技上,那科技人员跑到科技落后的国内,而不是去科技先进的欧美,不去学习欧美的先进科技然后送回国,转化成战斗力去打日本人,就是一种错误了。”

  “李上校,国内是科技落后,可正是因为科技落后我们才要回去建设啊!”严济慈反驳道,他微微有些激动,但风度仍在。

  “现在建设已经来不及了。”李孔荣道。“科技必须有工业的基础才能转化为战斗力,国内不但科技落后,工业也落后,除了工程技术人员、军工人员必须回去之外,其他科研人员回去毫无作用,哪里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发挥的条件。而且国内正值战乱,万一出现意外,一个十几年才培养出来的物理学家牺牲了,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一个重大损失。

  回去是抗日,出来也是抗日。国外生活成本是高,可研究基础好,不但方便研究进度也快,一些新出现的东西也易于吸收消化。在国外研究好了之后,也可以在国外设厂生产,不但可用于抗日,还能赚取外汇,日后抗战胜利再迁回国内,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李孔荣说的就是他海外抗日的一个主要思路。以国内的工业基础,即使有技术也没办法实现,而现在大萧条的余波还在欧美各国回荡,到处都是不景气。为何不趁此收购一些快要倒闭的工厂呢?不说自己用,二战开始后军工业迅猛发展,抛售这些资产也能发一笔财。至于武器研究更是如此,完全可以在国外研究、在国外生产,最后在国内使用,这也就是运输麻烦而已,可他也不想造枪造炮,他只想造一些高精尖的武器。

  “可出国也要经费啊。”严济慈也觉得李孔荣说的也不无道理,工程技术人员还好,像他这种研究物理的,除了压电晶体可用于无线电,其他真就没其他什么作用了。

  “经费海军部自然会提供。现在我的困难主要是……,”说道这里李孔荣才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份还未介绍完全,他不得不停下来介绍道:“金山卫之战后,鉴于各国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于是由我提请,海军部长陈绍宽上将许可、抗日最高统帅部批准,海军已经成立了海军军事技术情报科,这虽然是科,可以后会是局。

  它的作用就是吸收研究各国海军最新的武器技术,这些技术一旦转化成果,就会变成武器运回国内打日本人。严教授所说的声波探测器可以立项,成为海军资助的项目之一,但海军还有其他一些项目需要国内派人过来研究。”

  听闻自己所提的项目可以立项,严济慈脸上多了些笑容,他道:“请问李上海还有些什么项目,”他说罢又看了陪同自己来的学生一眼,道:“如果涉及……”

  “都是中国人,我信得过。”李孔荣无奈道——国内的人才必须靠严济慈去找,项目内容不可避免要告诉他,刚才在谈声波探测器的时候这个女生既然能旁听,那她肯定是严济慈信得过的人。“不过,暂时就限于严教授与何同学知道,不相关的第三人就没必要细说了。”

  “这个当然。”严济慈微笑点头,而何泽慧则满脸通红——她本来是带老师来的,不想却涉及到了海军机密,而且还被信任,这让她很是感动。‘都是中国人’,说的多好。

  “海军部现在需要航空发动机人才。”李孔荣第一句就是这个,“当然不是螺旋桨发动机,而是火箭、或者喷气式发动机。按照军事界的估计,现在大量使用的螺旋桨发动机十年之内就被淘汰,以后的飞机将全部使用喷气式发动机。现代军事战争中,飞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谁占领了天空,谁就能控制战场。陆军还有可能躲在工事底下,但海军除了潜艇不可能躲在海底下,所以研究喷气式发动机至关重要,也非常急迫。”(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