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贤王 第55章朝堂争论(三)

《贤王》第55章朝堂争论(三)

作者:飞翔的浪漫 字数:2236 书籍:贤王

  匡衡和御史大夫萧望之是东海郡同乡,曾经拜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属于师兄弟。

  匡衡如今是掌管书籍文典史事的博士、给事中,负责在天子身边提供咨询事物,也就是高级顾问。

  匡衡见到同门老乡萧望之瞧着自己,哪里能不知道该如何说话。

  但是匡衡再看看大殿里文武百官的表情,心里就有些踌躇,心说萧望之啊萧御史,我老匡虽然和你是老乡,但你是御史大人,仅次于丞相邴吉的存在,你不怕得罪人,也不能赶鸭子上架,让我这个无权无势的幕僚对这样大的国事发表意见,你总盯着我,我这里很犯难啊。

  萧望之看到匡衡低头,心里知道匡衡不打算说话,这时,韩延寿却大声说:“启奏陛下,臣,要参奏御史。”

  本来宣室殿里的人都在议论匈奴的事情,可是韩延寿这样一说,大家都莫名其妙,心说这个左冯翊韩延寿思维跳跃的太快了,好好的正说匈奴的事情,他怎么就开始弹劾萧望之。

  韩延寿说要参奏萧望之的一瞬间,刘询的眼睛瞄了一眼御案上的奏折。

  此时虽然记录文字的载物还是竹简,纸张也是有的,只不过造纸术还不完善,纸质发黄,书写起来总有晕染墨迹,而且造价昂贵,就不太被大家常用。

  但是刘询认为纸质便于携带,再说再穷也穷不倒天子,于是大臣们给刘询的折子还是尽量的使用黄纸书写。

  刘询的这个漫不经心的动作,被张敞看了个清楚。

  “你弹劾萧御史什么?”

  韩延寿听皇帝询问,就说:“臣参奏御史在任左冯翊期间,贪赃枉法,舞弊徇私。臣有本可查。”

  萧望之在没有担任御史大夫前做过大鸿胪,也就是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吏,和武帝时苏武的担任的典属国类型相似,而更早的,萧望之却是职从左冯翊,也就是韩延寿如今的官职。

  无风不起浪,现任的左冯翊状告前任官吏,宣室殿中刚才还在嗡嗡议论匈奴之事的官员都闭了嘴。

  刘询说:“巧了,你这个左冯翊状告御史,而长倩这个御史前些日子也给朕递了一份奏谏,说你在担任东郡太守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哦,这个上书上说的是你……贪赃枉法……你们俩都在说对方贪赃枉法?”

  刘询看看萧望之,又看看韩延寿:“那你们到底谁在贪赃枉法,还是说都没有?”

  大殿里此时鸦雀无声,张敞听了刘询的话,心里想,这个韩延寿,难道是听说了萧望之要弹劾他,就赶紧反咬一口,想将萧望之也给拉下水,要倒霉,大家一起完蛋?

  张敞看看萧望之,再瞧瞧韩延寿,心里对韩延寿产生了一种怜悯:你能斗得过萧望之?

  “于定国。”

  廷尉于定国听刘询叫自己,就赶紧也出来。

  “你负责将左冯翊状告萧御史,萧御史又告左冯翊的事情查清楚。”

  “臣遵旨。”

  杨恽本来满不在意的看着萧望之和韩延寿互相攻讦,但是一听刘询不叫职位而直接叫于定国的名字,脸上赶紧肃然,心说天子要发脾气了。

  “刚才议的匈奴,如今有什么结论?”

  杨恽一听刘询问话,就要张口,就看到对面的张敞对自己挤眼。

  杨恽登时醒悟:“嘿!我真是淡吃萝卜咸操心,陛下又没问我结果如何,我这个光禄大夫着什么急。”

  果然,刘询没有等大家回答,下一句却是问:“丞相,你那碗参汤喝了没有?”

  邴吉听刘询问自己,就点头答应,刘询问完了邴吉,又对着张敞说:“张爱卿,你从山阳郡回来了?”

  张敞出列满脸带笑:“陛下,臣回长安有两天了,已经给丞相述了职。”

  刘询听了就微笑:“你这个张子高,你早就到了长安,如今才来见朕,是不是不敬?你有什么理由啊?”

  张敞听了,一本正经的说:“回天子,臣一年多没有见到陛下了,心里自然是想念的很,不过臣知道天子爱民如子,对待臣更是关爱有加,臣敬天子一尺,陛下必然厚待臣一丈,所以,臣就怕陛下一见到臣之后,和臣昼夜相谈,耽误了休息的时间,那样臣不就是罪莫大焉?”

  “臣本来憋了一肚子话要给陛下说的,但是忍了,就等到今天上朝才来参拜我大汉天子。”

  刘询一听哈哈一笑:“哦,原来张爱卿不但没有对朕不敬,反而是为了朕的身体着想,是没有失礼的。”

  “陛下圣明,天子休息好了,身体好了,那比什么都好,所以臣不但没有失礼,而且还有功劳的。陛下要奖赏臣才对。”

  大殿里的官吏一听,心里都说这个张敞简直就是一个马屁精,不过谁敢说天子的身体好了不是天大的好事?

  刘询听了张敞的话,脸上笑笑的:“爱卿一路车马劳顿,休息两天也是好的,想来山阳郡在你的守牧之下,一切也都好吧?”

  “回陛下的话,托天子的福,山阳郡如今不能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可以说是政通人和人人康宁啊。”

  刘询点头站了起来:“如果每一个太守、县令能够做到让冶下政通人和人人安康,我大汉必然国泰民安,富强昌盛了。”

  张敞一听,立刻出来往大殿里一跪,萧望之和于定国、杨恽几个反应快的也赶紧跪在大殿里,对着刘询叩首,大声说:“国泰民安,富强昌盛!大汉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

  宣室殿里顿时呼拉拉的跪倒了一片。

  刘询看着眼前伏倒的这些官吏,走下去将邴吉惨了起来,然后虚扶了一下说:“都起来吧。”

  宣室殿这时静悄悄的,大家都看着刘询,不知道同志下来要做什么。

  刘询将邴吉搀扶起来,看着邴吉的满头白发,说:“丞相,朕在位已经二十多年了,你,也两鬓斑白了。”

  邴吉点头说:“是啊,陛下,一眨眼就二十多年了,臣是老了,依着老臣看,陛下您还生龙活虎,春秋鼎盛。”

  刘询摇头:“老了……朕记得,过几日就是丞相寿诞。”

  邴吉听了心里感动,低头哽咽说:“陛下日理万机,却还如此记挂老臣,老臣……”

  刘询感叹了一下,又重新的回到了宣室殿上,说:“宣诏。”

  内侍听刘询吩咐,大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各地方郡县府衙,兹今日起,本地所有的孤寡老人,由当地县府负责养老送终,此行纳入政绩考核。”

  “诏二:对出于孝心而包庇犯罪的亲人者,不得追究法令责任。”

  “诏三:对于今后察举推荐之官吏,只懂书而无实际管理才能者,概不录取。”

  “诏四:各县府直接与民交接之官吏,加薪一倍,以薪养廉,务必不可敲诈民众。”

  “诏五:自即日起,各地报上来的案卷材料,御史自当严以勘察,有可疑之处,务必追究到底,否然,由廷尉训斥之。”

  【注:关于上书、奏折、折子:战国以前臣下奏谏陈词,都用上书的名称。古代“言笔未分”之时,不分君臣,互相来往都用书,秦虽改书为奏,但因为离古代还不太远,所以仍然有人用书。

  公车上书,汉代吏民指向朝廷书面提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或建议,均由公车令接待。

  公车令,由秦、汉公车司马令演变而来,公车令是九卿之一卫尉的属官,掌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和接待工作掌宫门警卫、接待、传达之事,秩六百石。

  奏折、折子,就是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书信,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

  本文中为了阅读方便,上书、奏谏陈词和奏折混用,读者朋友们不必深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