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智相 第十八章 一曲新词酒一杯

《智相》第十八章 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别烦 字数:4211 书籍:智相

  中了会元,柳府又是迎接了一拨贺喜之人,持续了将近半个月才慢慢平息下来。柳明这人,天生乐观,自觉中了会元,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数万万考生里,选出的头一名,不出意外的话,进士之名已经锁定。

  柳明知道,作为举人,在这费县已经颇有地位。成为贡士的话,即使到了州府,也不发憷。有功名在身,自然非白衣可比,见官不跪,徭役全免,即使违法也要先革去功名才能下狱。

  这些特权,体现在方方面面,宋代民间的房屋建筑风俗理念认为,居民各家的房屋高度必须相同,不可高出四邻,高出四邻者在风水上获利有害于四邻,古时常因此而引发邻里纠纷。然而,柳明不必担心这些,他是贡士之身,家中的房屋便可以比别人家高出六寸。

  那周围的邻居,不但不为被挡住光线而恼,反而以住在自己家附近为荣。

  突然间,柳明发觉自己,已然成为特权人物,那周围的人,一口一个老爷叫着,让他还有些颇为不习惯。

  午后,西厢房中,柳明喝着杏儿给自己买的碧螺春,望着杯中的碧波绿叶,闻着那袭人的香气,身披温暖的阳光,感到心中一阵满足。

  他握着一把折扇,见窗外一个熟悉窈窕的身影坐在院内的荷花池边。

  柳明缓步走出房外,笑意绵绵:“杏儿,你在画那荷花吗?”

  杏儿脸上浮起笑容,点点头,用那青葱般的手指握起毛笔,蘸满颜料,在画布上修饰着那完成一半的荷花图。

  柳明在旁边负手而立,仔细看着杏儿丹青作画。

  此时,院内春风徐徐,草木披着金光,缓缓舞动,流光溢彩。不时有几个丫鬟,穿梭于廊榭之间,见到这副才子佳人的画面,也不禁看得如痴如醉。

  杏儿此时,又看了一眼柳明,自己的夫君,还是那么风流倜傥,善解人意。她觉得,柳明跟这个时代的男子,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观点。自己喜欢什么,他大多能够赞成与支持,也不会举出那些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个,更是坚决反对她裹小脚。

  杏儿相信,这世间之上,没有一个人,更能比夫君更加疼爱自己的了。

  “明郎,我就这荷花图,题一幅词,寄给青州诗画。”杏儿抬头说道。

  “青州诗画?”柳明眉头一抬,“你说的,是最近在县里流传的手抄本?”

  宋朝上至官家,下至百姓,全民爱舞文弄墨。最近一些年,民间流传着一些新晋士子的诗词画作,通过一批爱好者手抄临摹,在坊间流传。

  到后来,形成了规矩,每月一刊。渐渐的,《青州诗画》这本本地民间刊物,成为了青州士子追捧的对象。更有甚者,凭借几首诗词,成为了州府乃至汴京官员的门生,飞黄腾达起来。

  “明郎,你说说看,我想做首荷花的词,以什么立意为好呢?”杏儿拉着柳明的衣袖。在她看来,自己的夫君才华横溢,是最为出色的读书人。

  柳明盯着那幅荷花图,不禁想到了和杏儿开始初遇的场面,他温和笑道:“杏儿,你还记得我们初次碰面吗?”

  “当然记得,夫君。”杏儿回忆道,“当时,你在水中救我,被我踹到水下三次呢。”

  “是啊,后来,你跟我这个救命恩人招呼也不打,就直接跑了。”柳明笑道。

  “后来不是给你送了个鸡腿嘛。”杏儿嗔道。

  “可是,我想吃肘子啊。”

  两人对视,同时笑了起来。初遇时的甜蜜温馨,让两人心头一暖。

  柳明双眼一亮,诗兴大发,拿来笔墨,铺开生宣,笔走龙蛇,瞬间,便完成了一首词作。

  杏儿见柳明龙飞凤舞之间,连一盏茶的功夫都不到,便能下笔成词,心中感到万分佩服。

  她迫不及待地将那生宣捧起,一睹为快,心想就算是打油诗,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也是不易。

  杏儿浏览了两句话,眼神便亮了起来,露出饕餮渴求的目光,仔细地揣摩研读着。

  “夫君,你这首词,很是应景。用词也是很为典雅精致,不过……怎么有一种婉约词的风范?”杏儿捂嘴轻声笑道,“夫君,你男人的词会写,女人的词也会写吗?”

  柳明刮了刮对方的俏脸颊,亲昵道:“这首词,就是为了配你这副荷花图的,也是以你的口气,回忆当初我们荷花池一见的场景。”

  杏儿爱惜地抚着那生宣上的字迹,说道:“这首词,还真是挺传神地写出了年少荷池泛舟的乐趣呢。”她又甜蜜道,“夫君,我要把我们之前的回忆,都用词赋表现出来,装订成册。”

  “行啊,杏儿。你就先把这首词和这幅画,送到青州诗画一展身手吧。”柳明嘴角绽出一丝笑容。

  “以我之名吗?”杏儿俏脸微红,“这词不是我做的,夫君,你做得真好,我没这个水平。”

  “当然以你之名。”柳明暖语道,“若是没有你的这幅荷花图,我怎么又做得出这首词呢?”

  柳杏儿听了满心欢喜,将这幅画与词,托了下人,送到青山诗画的诗社。杏儿只是图有趣好玩,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几日后的一天,春光明媚,天色晴朗,杏儿听说街里新开了一家茶楼,做的点心味美无比,便拉着柳明陪他。

  由于府中一切太平,离那进京殿试还有些日子,柳明可以过几天休闲日子,便陪陪自己的娘子。

  柳明一身白色士子儒衫,手持一把折扇。杏儿则一身长长的孔雀蓝百格裙,走起路来,莲步轻移,如同花仙飞舞一般,煞是好看。

  街里相熟认识的,见到这两人,都报以友善的微笑。这才子佳人,天造地设成一道风景,旁边的路人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了。

  自从杨立武事件后,何知县进行的一番吏治清肃,鼓励商贸,已经让费县焕然一新,街上熙熙攘攘,多了一倍的人。各类小吃店铺林立,一股香气袭来,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熟肉的气味。

  杏儿拉着柳明,便逐家逐户地吃了起来,什么四色馒头,****灌肺,羊脂韭饼、旋沙团子,一路走一路吃。

  整个一个小吃货!

  “夫君,我们去那松鹤楼吃灌汤包吧,那灌汤包可是好吃得很,每日都是限量供应。”

  柳明肚子已有些饱胀,却无奈被杏儿拉到松鹤楼。

  这松鹤楼原本是一间茶楼,后来做灌汤包出了名。那灌汤包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雏菊,吸引了不少茶客。

  要吃到这灌汤包可不容易,食客必须先来一壶价格不菲的明前龙井,坐在茶楼等位。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够有位子。可是就因为这汤包实在味美,趋之若鹜之人仍然不少。柳明他们到的时候,这松鹤楼已经快座无虚席了,还不少外县赶来的年轻士子。

  柳明也点了一壶茶,拉着杏儿坐在不起眼的角落。他看着这乌央乌央的食客,估计吃上灌汤包的几率不大,便与杏儿约定,若是等上个半时辰还没有就回府。

  杏儿乖巧点点头。

  松鹤楼内人寰拂涌,可是灌汤包却一屉一屉上得极慢,时间长了,很多食客都面露不耐烦的神情。

  “掌柜的,我们都等了半天了,这灌汤包怎么还没好?”明显有士子不耐烦了。

  “我们可都是从青州其他县游学而来,听闻你这汤包好,专门过来捧场的。”

  邻桌士子也都呼应道。

  这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桌的食客也都抱怨起来。

  没过一会儿,店里的小二已经应付不过来了,不得不请出松鹤楼的大掌柜出来压场。

  “各位……各位……”松鹤楼的大掌柜也是一身儒衫,带着一丝文士的书生气,冲在座茶客拱了拱手:“各位,抱歉了,这灌汤包,只剩下一屉了,剩下的没有了。”

  “那怎么行?这根本不够分啊。”

  几桌茶客不满道。

  “那……我给各位上别的茶点,可否?”掌柜地歉意笑了笑。

  “不行,不行!我们来这里,就为了那灌汤包。你不是还有一屉吗?这一屉,给谁啊?”

  几桌的食客,都像饿狼一般,盯着那屉灌汤包,眼睛都要发绿了。

  “这样,这样。既然诸位都是秀才读书人,碰巧鄙人虽然经商,也是粗通文墨。”这松鹤楼掌柜拿起一份薄薄的册子说道,“鄙人斗胆,以文会友。大家畅所欲言,聊聊最近的青州词画有什么佳作。若是符合本人心意,那不但以汤包相赠,还免去茶水钱。”

  这一提议,倒也是符合众人心意,纷纷赞同。

  角落一桌的柳明想起来前几日做的词,他低声问着杏儿:“你那首词和画,什么时候会刊登?”

  杏儿回答道:“那几位青州词画的友人说,正在派人手抄,大概再过几日,就会在世面流传。”

  柳明微微一点头,继续捧起茶盏来品。

  另外一边,则是由松鹤楼掌柜提出的建议,使得茶楼更加喧嚣沸腾起来。青州诗画,基本上青州士子都是耳熟能详,人手一本。

  不少人打开上一期的诗画,评头论足起来。

  一个说道:“掌柜的,这一首《西江月》细腻动情,我十分之欢喜,不知道掌柜意下如何?”

  另一个说道:“我看还是那首《蝶恋花》意境较为美妙。”

  那松鹤楼掌柜,微笑着听着这些士子的评论,点头道:“我还是觉得,那《西江月》最为不错。这位推荐《西江月》的士子,茶资全免,灌汤包献上。“

  那位推荐西江月的士子,脸露欣喜,有些得意——不但吃到了这万人空巷的最后一屉灌汤包,更是在这么多士子面前,自己的诗词品味也得到了赞可。

  那小二刚刚将灌汤包端起来,准备送到士子身边,只见旁边一位黄色巾帽士子冷冷一笑,“这《西江月》,怕也是不怎么样……”

  这黄巾帽士子的冷笑之声,如嗖嗖阴风一般,使得在场士子无不变色。

  那松鹤楼老板也是眉头一皱,心想这是哪里来砸场子的?不过,他经商多年,早就学会了笑迎八方客。他拱手客客气气道:“这位兄台,青州诗画在本州也算是分量较为重的刊物。这首西江月的作词人,乃是去年的举人。兄台若是说它不好,实在是有些偏颇了……”

  这话说得十分公允客观,使得其他在场的士子也都点起头来。

  刹那间,那黄巾帽士子似乎变成了众矢之的。

  “掌柜的,《青州诗画》也是鄙人尊重的刊物抄本。”那黄巾帽说道,“只是,本人有友人在此刊物内做事,因此得到了下一期的内部抄本。我认为,这《西江月》虽然不错,可是比起这首叫如梦月的秀才做的新词,那可是差得太远!”

  听闻此言,杏儿柳眉微抬——这如梦月,便是她的笔名。

  “哦?”那掌柜脸露期盼,“这听说下一期要三日后才有,你有内部抄本?可否一览。”

  “自然,自然。”那黄巾帽士子略带珍惜地从衣袖内,将那内部抄本递给对方。

  “我要举荐的,便是这首词。”他郑重地指了指其中一页。

  角落中的柳明与杏儿,听闻此言,也是非常意外。特别是杏儿,听到大庭广众之下,有人有人举荐夫君为自己写的诗词,又是害羞,又是高兴。

  她看了看柳明,发觉自己的夫君倒是神色平静,似乎什么都是意料之中的模样。

  那松鹤楼掌柜接过内部抄本,口中念念有词,浏览了几句,突然满面红光道:“好词,好词。小二,给我一壶茶,我要坐下细品……”

  “这画,此图,若是没有好茶相伴,真是暴殄天物。”那掌柜自顾自旁若无人地大笑道。

  见松鹤楼掌柜也是看得入迷,众人更是新奇无比,纷纷聚拢在他身边,想要一睹这首词的风采。

  松鹤楼掌柜指指点点道:“诸位,你们看此词,起笔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是自然和谐,将所有读词人自然而然地引到了作词人想表达的意境中。这三四句,则是将意兴更加深入助推了一层。”

  他抚须满意说道:“这三四句,给了我等一个意象。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段,便写出了作者稚童时期的美好时光。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不醉不归。我看啊,待到三天后正式上市,这首词将风靡于整个青州,甚至传到汴京也说不定呢。”

  几位士子争相揽阅,见那掌柜并非虚言,也纷纷交口称赞。

  “这还是个女词人呢……”一位士子说道,“这青州诗画,倒是第一次有女词人的作品。婉约清新,倒是与那柳三变风格相似。”

  “我看这首词会大红,编成小曲也是朗朗上口。”有人提议道。

  “二位,巧了,本人在州府教授琴技,正好琴在身旁,不如现场为各位弹上一曲。”一位瘦削长发琴师说道。

  “相逢不如偶遇。我带着萧笛,正好与兄台配合。”另一位士子满面春风道。

  “诸位,别急,我去请一位歌姬为大家吟唱。”松鹤楼老板更是兴起,从隔壁戏楼找来一位歌女。

  一时间,众人兴致勃发,纷纷坐定,全都竖起耳朵,准备聆听美律。

  柳明这桌,也上了些新茶和果品。杏儿见那首词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心里砰砰直跳。她脸色略带紧张羞涩,偷偷地瞄着邻座的士子——还好这些都是从其他县赶来的士子,没人发现自己这桌就有词作的作者。

  再看自己的夫君,他仍然一脸泰然自若的表情,顺着琴声打着拍子,面露期待。

  那瘦削长发琴师,轻轻拨动琴弦,琴音温婉流转,箫声秀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

  歌姬舞动衣袖,浅吟低唱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歌声悠扬温润,似乎将众人引向了那荷花池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众人脑中出现一副美丽画卷: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晚风习习,花香醉人。

  松鹤楼的诸位茶客听得情浓意深,最后一句,不禁齐口唱出:

  “争渡,争渡,激起一滩欧鹭。”

  (这意境,不来打赏说不过去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