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41章 丁宝桢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第241章 丁宝桢

作者:家扬 字数:1898 书籍: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幸会幸会。 ”杨小山有些心虚道。

  “贵府的这道宫保鸡丁真是相当好吃,刚才尝了一盘,还觉得意犹未尽。”丁宝桢请杨小山落座道。

  “丁大人喜欢就好,区区一道家宴不足挂齿,不足挂齿。”杨小山谦虚道。

  “说来凑巧,不怕你笑话。咱老丁家也有这道菜,经过我稍稍改良,和你这菜非常类似,只是口味稍微清淡些。”丁宝桢是万万没想到是杨小山抄袭了自己的菜,还以为自己和常府的菜撞车了。

  杨小山也不奇怪,前世人们的口味都重,就是重油重盐重辣,他厚着脸皮道:“哦,是嘛?也许我们老常家和你们老丁家有些渊源也说不定。”

  两人哈哈大笑,都觉得对方相当有趣。

  “实不相瞒。丁某早就想来拜访杨都尉。我和魏恒是好友,这几天不停的听他说起杨都尉你的名字。作为他多年的朋友,很少听到他这么夸别人。丁某也想来讨教,还请常兄赏脸。”丁宝桢拱手道,还亲自给杨小山泡了一杯茶。

  杨小山心中一喜,看来这丁宝桢也是这个时代的“改革派”,心中也怀着救国救民的想法,这倒是可以和他讨论讨论。于是他连忙道:“丁兄客气,大家交流交流,谈不上讨教,有什么事你说吧。”

  “实不相瞒,丁某咸丰三年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编修。后来母亲去世,回家丁忧三年,现在丁忧期满,朝廷让我在户部行走。户部是京官也是肥缺,但我做官并不求银子,而是想为国家做些实事,想外派地方任职,你觉得我的想法对不对?”丁宝桢一开口就抛出了一个很大的个人问题。

  杨小山一听就明白了,这其实是一个理想和现实的问题。就好比前世究竟是在国企体制下工作还是去出去创业这样的情况。

  “丁兄既然问我,小弟就实话实说。在户部只是混资历,想做出一番事业怕是要熬很久,以丁兄翰林院庶吉士的出身,想必是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放到地方最少也是一个知州之职。想做出一番事业,当然是外放为官的好。”杨小山建议道。

  “常兄和我想得一样,我自己也是这个意思,只是父亲认为在京为官比较妥当,没有风险。”丁宝桢点点头,很认可杨小山的说法。

  “小弟并不同意令堂妥当之说,如果是和平年代,京官的确妥当,户部又是肥缺。但如今你也看到了,这户部发行的纸钞连百姓都不要了,贬值严重,怕是要出问题,我看丁兄还是早早离开户部为妙,不然出了问题怕是讨不好了好。”杨小山提醒丁宝桢道。

  “常兄一句提醒梦中人,这几年为了围剿发匪,户部连连发行纸钞,但他们暗箱操作,发行的纸钞远远超过了朝廷的标准,使得现在通货膨胀,物价飞腾。现在都没人愿意用纸钞了,他们就把纸钞当做军饷发给军队,已经闹出几次兵变了。常兄提醒的是,我一个低级小官什么都做不了,只怕引出事端后反而惹祸上身。”丁宝桢点点头,更下定决心要外放地方。

  “这年头兵荒马乱,地方空缺应该比较多,丁兄可有中意的位置?”杨小山喝了口茶,他估计丁宝桢应该有空缺补,不然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实不相瞒,的确有两个空缺,都是知府,一个在四川,一个在湖南。”丁宝桢面露微笑。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杀到南京,朝廷官员大量损耗,他自己是进士出身,又有翰林院的工作经历,早就是吏部看重的候补官员,调去地方直接就是当地的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丁兄中意哪一个?”杨小山试探道。

  “当然是湖南,发匪在湖南一带非常猖獗,如果我能立下军功,升迁之路定会快于往常。”丁宝桢毫不犹豫道,乱世之中,立军功当然是最快升官的捷径。

  杨小山一听吓了一跳,这丁宝桢可是晚清的名臣,他去了湖南还不给太平天国制造极大的麻烦,得赶紧把他忽悠走。“小弟可不这么看,军功虽然是升官捷径,但往往带着更大的风险,君不见多少官员为长毛之事,发配的发配,掉脑袋的掉脑袋。军功来得快,去得也快,打了再多的胜仗,只要败一次,前面赢得的功劳就都输了。丁兄,你觉得我说得对不对?”

  “你的话的确很有道理,但是。。。。。。”丁宝桢知道杨小山说得对,别的不说,那么多被皇帝寄予厚望的钦差,掉脑袋的掉脑袋,免职的免职,没一个好下场。但他非常希望上进,在朝中为官谁都想早些升官。

  “以丁兄的才华又何必去战乱之地冒险,湖南早就被曾国藩的湘军所控制,丁兄去恐怕不但不会建功立业,反而会遭受排挤,又何谈什么建功立业?四川乃天府之国,资源丰富,又没有遭受大的战乱,只要丁兄励精图治,这稳稳当当的功劳足够丁兄再上一层台阶。”杨小山为了让丁宝桢不去湖南是苦口婆心劝道。

  “多谢常兄赐教,丁某受教了。洋人船坚炮利,欺我中华无人,丁某也想在地方上发展咱们自己的工业,让洋人不在小瞧我华夏。但丁某却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怎样才能发展出西方那样先进的工业体系?”丁宝桢说出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但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杨小山看着丁宝桢,他和魏恒一样,都是认识到中国和西方差距的明白人,都想发愤图强,但不知道如何去做。魏恒他重点在文化教育上,而丁宝桢他作为体制内有实权的官员更在乎如何发展工业基础,做出一番政绩。

  “丁兄可以从采矿业入手,铁矿、煤矿、硫磺矿都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这些矿石是绝对不缺销路的,国内用不掉,外国人也收,贸然发展其他工业,就怕产品没有销路,咱们国家的人太穷,只求肚子饱,对其他消费品需求太低了。发展好采矿业,咱们就能进军上游的制铁制钢业,最重要的是采矿业能最短时间囤积资金,为以后其他工业的发展做好资金准备。”杨小山思索了一下,觉得还是先发展采矿业最适合目前的中国,君不见前世那些没有工业的国家就靠卖卖石油,矿石就过得很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