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神级复兴系统 第六百一十七章 老照片

《神级复兴系统》第六百一十七章 老照片

作者:一撇日不尽 字数:2204 书籍:神级复兴系统

  第六百一十七章老照片

  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华夏的脊梁。

  那些为了今日华夏涅槃付出一生的先烈们,让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能够挺起腰背,敢于直面其他国家,文化,而不是低下头颅,卑躬屈膝。

  如果没有抗美援朝的那些战士的牺牲,华夏的军事和华夏人创造奇迹的精神不会被当时的列强认可,如果没有那些位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先驱者,华夏的文化可能就被隔断在列强的炮火当中,如果不是那些在艰苦条件下研发出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们,如今的龙国在国际上根本不会有任何话语权。

  但是如今大多数人享受着先烈们创造的美好环境,却对这一切没有任何感恩之心,似乎也不了解这些历史,这些先烈的真正意义。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步步,一点一点累积的,不会一步到位,但是在到达目的过程中,是平稳前行还是踉跄而行,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华夏的科研能够在几十年前从一穷二白,没有他国任何技术支援和借鉴的情况下,研发出了两弹一星,但是却在近代有一些后劲不足的感觉,其中应该是有一些问题。

  杨振宁先生似乎对这件事情也有所顾虑,在王耀的追问之下,却一直没有给王耀想要的答案。

  “隔行如隔山,再说有些事情,知道了对你现在也未必有好处。”杨先生对着王耀笑道,转头看向启功先生“元白说对吧。”

  启功先生看了眼王耀,也笑了笑“我这个学生,行事乖张,但是却不是鲁莽之人,如果真的是不能说,那就不必说,要是不那么要紧,都给他说说也没什么,毕竟有些事情,我们不说,后人就很难知道,那些故事,就真的随风而去了。”

  杨先生看了看王耀,轻轻叹了口气“说的也是,有些故事,有些故人,要是我们不说,你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王耀瞳孔一缩,心血来潮,莫名的紧张起来仿佛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一般。

  “你,听过说清大四哲吗?”杨先生问道。

  王耀愣了下,摇摇头“不过我知道陈寅恪先生。”

  “哦?果然是做学问的。”杨先生笑了笑,清睿的眸子变得恍惚,语气也悠沉起来“清大四哲,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承上启下,接受西洋文化引进最重要的四位文化奠基人,文史大师陈寅恪,政理大师梅贻琦,社会心理学大师潘光旦,以及我的恩师,叶企孙。”

  王耀只觉得脑海炸了一下,同时传来系统的声音。

  ‘宿主激活任务,华夏科技复兴,新文化复兴,华夏断点修复。’

  ‘激活终极任务,复兴之路。’

  ‘系统进入休眠期间,用时七十二小时。’

  王耀瞳孔从涣散到慢慢聚拢,脑海中经历了很长时间,但是实际上才一眨眼的功夫,等王耀回过神,刚好看到杨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在说桌的抽屉里翻找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找到一本相册,从表面看就有一种岁月风霜历练的感觉。

  杨先生双手有些颤抖,缓缓打开相册,王耀仿佛嗅到了一股来自旧时代的味道,上面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里面似乎都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

  启功先生也站起什么,凑近,看着那些照片上,似熟悉,似陌生的故人,眼睛有些湿润。

  仿佛历历在目。

  “这个。”杨先生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从中拿出一张有些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条旧马路,一个身材佝偻身穿破棉袄的老乞丐,在一个水果摊前乞讨的照片。

  王耀没有看懂这张照片,但是胸口却像是被千斤巨石压住一般,无比压抑。

  “这就是叶老啊?”启功先生似乎也是第一次见这张照片,轻声呢喃道。

  “这个?”王耀抱着心中最后一丝侥幸,指着水果摊内的老者。

  “是这个。”杨先生指着那个老乞丐。

  王耀身子一僵。

  杨先生是近代华夏历史上最重要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之一,他的老师,那就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批出国留学,将国外先进科学带回国内的人物。

  这等人物,王耀听说过不少,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师,尽管他们有一些晚年生活凄惨,但是也都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

  但是王耀无法理解,一个搞科研的大师,为什么晚年会落得乞讨为生的下场。

  杨先生摸着老照片,给王耀讲着他这位恩师,华夏乐物理学,数学的奠基人。

  这张照片是七几年时候,中关村刚刚还未建立之时,老中关村城区的一张照片,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叶企孙已经被那场十年风波,变得有些精神失常了。

  王耀无法想象,什么样的打击和磨难,能够将一个站在人类智慧最尖端的人物,弄成一个疯子,最后以乞讨为生。

  科学界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邓稼先、朱亚光、赵九章这些如此有重量的人物都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里,有一半是出自他的门下。

  一个亲手建立了华夏科学,成就后期的核弹大国的伟大人物。

  一个前半生显赫有名、掷地有声的人物

  然而却在后半辈子受尽屈辱,沦为街边乞食者。

  叶企孙出生在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叶景沄是举人出身,叶企孙从小聪慧,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来由于西洋学说进入,又学习了各种西洋现代学说。

  叶景沄一个举人,为何没有走上仕途,却成为了一个教书匠?

  开始他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苦读诗书、考取功名,还中了举人。

  但叶企孙父亲生活的年代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是中华民族受尽欺辱的时代,叶景沄清楚地意识到,熟读经书、考取功名已经毫无意义,要华夏富强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救国之路,这条路就是新式的教育。

  蔡元培说过:“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的教育,只有新式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才可以救华夏于水火,创造出“国之利器”。

  因此,叶景沄没有走自己父亲的老路,而是选择了当老师。

  而叶企孙小时候就是在父亲当过校长的敬业书院里读书的,受父辈的影响,教育救国也必定在儿时的叶企孙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三岁叶企孙就考入了当时的清大学堂,是当时清廷成立的第一批留学学堂,是当时民国培养新文化开拓者的人才摇篮,也是华夏文脉的主要培养基地。

  叶企孙是第一批学生,也代表着当时被列强欺辱的华夏希望,当时叶企孙在日记上写着‘想要洗刷民族的耻辱,要祖国强盛,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此去西洋,深知华夏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PS:感谢蓝城南的500打赏~万分感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