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神级复兴系统 第五百八十一章 评书的作用

《神级复兴系统》第五百八十一章 评书的作用

作者:一撇日不尽 字数:2044 书籍:神级复兴系统

  第五百八十一章评书的作用

  评书是一门纯粹的语言艺术,相比相声来说更加小众,相声的卖点是乐子,评书的卖点是故事,大多数人愿意为乐子停下脚步,因为乐子短平快,而故事则漫长。

  听评书需要人保持人相当大的耐心,前提就是受到故事的吸引,因此想要说好评书,是比相声难上几百倍的事情。

  从本质上讲,评书是口述文学的一种,和书面文学,影视文学,戏剧只是载体不同,只不过由于近代影视画面的出现,吸引了大部分人的视觉刺激,所以让这种口述文化进入了低谷时期。

  但是有利就有弊,评书虽然篇幅长节奏慢,但是有个好处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听,作为一个闲暇解闷的娱乐是十分便利的。

  在旧社会的时候,人们管评书艺人叫做先生,因为评书不单单和其他娱乐活动一样只为了讨好观众,更有教化四方的能力,过去很多人对于文学的启蒙基本来源都是茶馆评书。

  评书是从传统说唱形式衍变而来的,但是后来却青出于蓝,因为说唱形式的唱书虽然新奇,但是平叙故事单调,虽然有乐器配合,但是依旧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评书出现之后,不但将局限性扩大了,连深度也增加了,并且开启了以各个角度的原创或者改变故事时代,创造了一批十分有价值的民间文学。

  评书的重点在于‘评’字,传统评书几乎没有人物对话,都是一第三人称讲故事,叙述过程中夹杂着对人物,故事,时代背景的评价,夹叙夹议。

  而且因为评书先生的文化水平有一些,对于一些典故也是信手拈来,在说书中加入一些典故的小知识,以及历史故事,或者利用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特色,进行一些谐音梗或者歧义梗,都会带来很有趣的包袱效果,让人在听故事的同时增长知识。

  这是评书中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叫做‘闲白儿’。

  评书人被尊为先生还有重要一点,用现在的话就是‘输出价值观’,价值观的塑造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十分重要,统一且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懂事故。

  在过去没有现在这种教育资源的时候,评书这种艺术形式的民间艺术,就承担着这种传递价值观的人物,评书早起的话本都是以传播度光的历史故事演义改变的。

  比如《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为袍带书以名将贤相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反抗昏君、抗击外族侵略和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和家国情怀,输出集体爱国意识。

  后期出现了以侠士为主的短打书,以剑侠与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锄强扶弱、惩恶扬善和济世救人的英勇行为。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快意恩仇的价值。

  剩下一种神怪书,以记叙神异鬼怪的故事传奇为主体内容,比如《西游记》《聊斋》《封神》一类,这类书中没有明显的价值输出,但是神怪类评书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价值,就是开拓认知。

  写神怪的作者多是以鬼神辨人心,借异世界神怪来借古讽今,同时也刺激了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多元性的思考方式,就能让价值观变得更加完善。

  评书兼具这几种最基本的意识形态输出,对于百姓的价值观塑造是有着很强作用的,而且评书比京剧门槛低,老少皆宜。

  但是随着近代传统文化的整体没落,传统价值观也被现代价值观改变,评书内容渐渐不再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让这门出生于民间的艺术陷入了危机,再加上后期种类繁多的现代艺术形式,以及人们普遍认为评书也是‘封建产物’,让评书的地位一再下滑,彻底失去了民众基础。

  金闻声先生那一代,就是见证着评书没落过程的经历者,早年间一个评书先生能够养活一个茶楼,有十个说相声的不敌一个说书之称。

  虽然近代评书没落,但是评书门的先生们却依旧不懈努力的进行创作和用其他方式来复兴评书,比如金闻声先生就把评书形式的西方名著带进大学讲堂,获得了广泛好评。

  还有一位李有源先生,将家乡民歌进行改变,改成了全国人民都熟知的歌曲《东方红》。

  单田芳则是一个将评书市场化的代表,创作的《白眉大侠》开创了符合当代年轻听众的口味,在评书进步上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是近代评书的转型经典之作。

  可惜评书整体式微造成的后辈青黄不接,没有太多的人才涌现,老先生们年纪越来越大,造成了断代现象,想金闻声先生这种为了护评书不断的老艺术家,专心整理文献希望给子孙后代留有珍贵资料的大有人在。

  在大时代的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极其微小,但是尽管再微小,再苦难,这些民间艺术家依旧坚持着对先辈的尊敬和手艺的热爱,希望能够发挥最后的余光余热,为评书留有一条后路。

  他们内心都在期盼着,假如有一天评书再次兴起,至少让后辈们,不要忘记传统的资料和故事还在。

  艺术二字,用民间艺人的解释就是,艺是手艺,术是本事。

  手艺是吃饭的手艺,术是卖钱的本事。

  一个手艺只有能卖出去,才能吃饭,这就是民间的艺术,他们跟那些出生在富贵家庭的艺术不同,他们深知生活的艰苦,所以更加贴近百姓,他们的艺术性或者没有那么专业强烈,但是在人性上却更加高尚。

  巧妇难为无米炊,民间传统艺术的整体没落,造成了这些民间艺人丧失了生存空间,不是手艺不好,也不是没有卖钱的本事,而是被‘间接’排斥。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民间艺人到后期,很少收徒弟,因为他们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知道吃不上饭的痛苦,他们不能‘误人子弟’,在这层人性境界上,民间艺人与艺术家是有差异的。

  所以尽管在金闻声发现王耀这个极具天赋的传人的情况下,依旧选择退让给徐峰,因为他至少得保证,王耀有口饭吃。

  跟着徐峰至少能够有发展,这是一个民间艺术家的操守,即便是担心后继无人,也不会轻易误人青春,宁可自己咬着牙,整理文献留有资料。

  在这点上,他称得上‘为往圣继绝学’。

  不过也有他的脾气在里面,金闻声老先生骨头硬,也有气节,一生可能很少求人,所以尽管在王耀飞黄腾达之时,也没有对王耀有过太大的要求,虽然已经七十高龄了,但是依旧自己付出实际行动为评书发展继续努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