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神级复兴系统 第二百七十五章 伟大的巧合

《神级复兴系统》第二百七十五章 伟大的巧合

作者:一撇日不尽 字数:3966 书籍:神级复兴系统

  第二百七十五章伟大的巧合

  可能是因为张艺眸的性格比较醇厚和气,整个剧组的氛围都特别好,而且大家都很自觉,完成好本职工作,而且这个级别的剧组,也不会出现勾心斗角的事情,大家都是老熟人,也没什么主角配角之分。

  来了这么多天,这一百多个人竟然都没有什么矛盾,虽然拍摄期间遇见了一些问题,但是张导也都没发脾气,这点跟王耀去探班冯小钢时候,半天时间要喷人三个小时完全不一样,挺有意思的。

  敦煌的食物用王耀的话来说,就是有一股西域的味道,不同于中原,就算做一个蛋炒饭,都是西域的味道,说不出为什么。

  酒足饭饱回房冲了个澡,换了身衣服看会儿书等时间差不多了王耀准备去找老板娘。

  酒店的老板娘是一位维吾尔族的少妇,名叫帕里黛,是维语仙女的意思,早年在国外留过学,不太喜欢国外的生活,回到家乡建了这个有地方特色的酒店,因为规模适当而且服务好,招揽了打量来敦煌拍摄的剧组们的生意。

  几乎每个剧组来这边都优先考虑她的酒店。

  帕里黛在敦煌除了是有名的美女企业家之外,祖辈在敦煌也是个望族,所以知道很多故事,因为王耀会说维语,所以帕里黛对王耀格外亲切,闲聊的时候聊到著名的莫高窟历史,引起了王耀的兴趣。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瑰宝,到现在人类也没有完全解开她全部的面纱,还在研究和探索中,既然来了不能白来,至少得学点只是回去,浴室王耀拜托老板娘找一些敦煌的老人,最好是文化人,王耀想了解一下敦煌的文化。

  敦煌的文化的瑰丽是毋庸置疑,但是他有多浩大,至少是现在的人类无法探索了,因为这是至少两千年的文化囤积。

  华夏著名的动画片《九色鹿》就是来源于敦煌的一窟的壁画,但是当王耀听到那位吐蕃老者说道这张壁画,如果当年那个道士在本子上多画了一笔,那年的侵略者和骗子们多凿开一块砖,这个故事或许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一旦想到这种可能,王耀就觉得浑身止不住的颤抖,不知时候愤怒还是后怕。

  一个故事能够穿越千年流传到现在,不是又一个奇迹和梦幻吗?

  人们总是习惯了这些故事描绘的美丽,但是似乎忘记了这些故事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也成了故事。

  而那个道士,和那些侵略者的名字,也是王耀要知道的故事,关于敦煌,关于莫高窟,那个道士,那些强盗,那个骗子,还有为华夏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那些前人。

  公园三六六年,正是五胡乱华,中原汉族处于绝境,但是文化融合却最兴旺的时代,一个苦行僧,不愿见人间地狱,想要通往西域求得解脱世人之法,踏上了旅程。

  途径莫高窟,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有感佛旨,宛如万佛浮现,在断壁上凿开了第一个石窟,刻塑了第一尊佛像,并且留下自己的修行典籍,后来法良大禅师也在此建洞修禅,并且取名为‘漠高窟’意思为‘沙漠的至高处’。

  后来文字在翻译的时候,莫和漠通用,也就成了莫高窟。

  也有说在佛教中后传说,修建佛洞者功德无量,莫者,无可能,没有也。

  莫高窟也被解释为,修行中没有比修建佛洞更大的修为了。

  再加上后来十六国时期统治者们都尊佛教,于是莫高窟受到了皇族和贵族的支持,开始大肆兴建,发展迅速。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丝绸之路也成熟,武则天时期的佛洞就有千余座,佛经典籍更是不计其数,安史之乱后修筑佛洞才慢慢随着佛教没落而停滞。

  元代之后更是阻止修筑佛洞,清代之后莫高窟再次被人关注。

  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本来是大兴之兆,但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和外有内患,属于华夏民族瑰宝的藏经洞,遭受到了跟近代华夏一样悲惨的命运。

  莫高窟自古以来,应接过无数人,任何肤色,任何基因,任何种类,任何企图的人类,它是包容的,而那些来访者也都是心怀敬意的,或者是为了朝圣,或者是为了祈福。

  但是其中有两个西方人,比较特殊,一个叫马可波罗,一个叫斯坦因。

  前者将莫高窟和敦煌的瑰丽传到了西方。

  后者,被莫高窟的瑰丽吸引,成为了一个披着文明外衣的强盗。

  光绪二十六年,一个身材短小,相貌平平的道士在莫高窟无意中凿开了一座石窟,从缝隙中射出来的光华,是足以撕裂世界文明的光,可惜,这个叫王圆箓的道士,看不清这道光。

  王圆箓是藏经洞的发现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毁了它的‘罪魁’之一。

  王圆箓处于大清最飘摇的时代,在秦地出出生,因为家乡年年灾乱,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据记载,他干过很多职业,最后流落道敦煌酒泉时拜入一家道观,成为一名道士,后来在敦煌生活的时候,发现了莫高窟的瑰丽,又感叹西方极乐世界,以道士身份,留在莫高窟钻研佛法。

  听起来很荒谬,但是能够肯定的是,他不是一个信徒,对于道教还是佛教,他都不是,他应该只是一个希望在信仰中支撑,继续生活下去的小人物而已。

  他修行不是为了解救众生,而是为了活着,所以在打开藏经洞之后,他意识到这里面的东西的重要性,但是他看不懂,藏经洞里的经文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横跨一千六百年历史,几十个朝代还有无数高僧学者。

  王道士看不懂这些书,但是他知道,这些书值钱,所以他开始向官方申请经费,来为藏经洞重现修建。

  不过到底是为了修建,还是为了经费,就是仁者见仁了。

  但是当时的大清政府国力空耗,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事情,所以王道士的‘梦想破灭了’,但是给了王圆箓一个‘藏经洞守门人的职位’,于是王圆箓成为了藏经洞的主人。

  守着一个宝藏却不知道如何变现,这是一种巨大的折磨,这种折磨直到被一个叫做斯坦因的西方人。

  这时王圆箓已经守着藏经洞七个年月了,这种折磨,就快要把他逼到绝境了,所以当这个教斯坦因的西方人,拿出一块大洋,并且说自己是玄奘传人的时候,王圆箓让斯坦因进了藏经洞。

  但是王道士时候为了什么房斯坦因进去的,无人知晓。

  王道士是个文盲,没有见识,看不到那道撕裂世界文明的光,但是斯坦因可以,他是学者,是专家,是有着狡猾**诈的商人。

  于是斯坦因又花了几个大洋,买走了一车的经卷。王道士手拿着大洋,看着他们搬运经书的时候,不知道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或欢笑,或犹豫?

  斯坦因将敦煌藏经洞的经书带回西方,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媳妇都被轰动了,无数学者涌入敦煌,来探索属于华夏远古的神秘,和历史。

  无巧不成书,王道士打开藏经洞的前几天,是八国联军联合制裁大清政府,惩治义和团签约的日子,也是铸就了后来《辛丑条约》的契机,让大清割地赔款,4.5亿白银的开始。

  《辛丑条约》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可能压倒整个民族自信和信任的稻草。

  而在这根稻草压下来的前夕,出现了两件事,甲骨文出土,藏经阁出世。

  甲骨文代表是华夏在8500年前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个民族在这里生存了最少8500年,未来也依旧是主人。

  藏经阁出世证明着华夏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和伟大,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遗迹,能够出土如此庞大的经文史记,来真实的还原1600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历史面貌。

  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个可能,但是华夏可以,因为华夏从未消失。

  这两样,证明着华夏民族的自信和历史,也预示着,既然祖先可以立足,后人没理由对侵略者卑躬屈膝,我们依旧是主人。

  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先祖庇佑,降下神迹来为华夏民族铸立起最后一道堡垒,叫做历史,文化和传承的堡垒。

  就算是巧合,那也是伟大的巧合。

  但是很可惜,跟甲骨文不同,我们如果想要去对藏经洞里的经书进行研究,可能要去国外了,因为里面的经书,都已经被卖了。

  斯坦因是智慧狡诈的商人学者,他博学多识,却不会汉语,所以他有一个翻译,一个叫做蒋孝琬,他是被英吉利聘请的翻译,也是哄骗王道士的真正推手。

  斯坦因只是知道这些经书的价值,看不懂内容,但是蒋孝琬可以看懂一部分的汉语文献,这些文献对于华夏历史是如何重要,他一定知道,但是他也没有阻止。

  并且协助斯坦因,用30英镑,将几千本经书和佛卷运往西方,仅仅30英镑,就卖了1600年的历史,不知道是时代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悲哀。

  斯坦因在回忆录里详细的记载了他们三个人之间的交易过程,显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

  后来又有西方列强的学者来了,扔给王道士或法郎,或英镑,或美元,或欧元,只是数量可能未必比斯坦因更多吧。

  一车一车的经书被运往西方,王耀仿佛看到了另外一条‘丝绸之路’,只是这条路上遗落的经书,每一册都带着华夏人的血泪。

  根据当地老人的叙述,王道士的行为被当地人知道了,这些底层人民都知道这是贩卖国宝,是卖国,于是自发的对西方侵略者们惊醒了反击,但是锄头和铁锹都是用来种地的,没人能用它打仗,更何况是面对西方侵略者枪炮。

  于是这条‘丝绸之路’上,还有着当时敦煌劳动人民的血泪。

  从莫高窟,这片沙漠的最高点眺望那条丝绸之路,如果鸣沙山下的战士们,不管是匈奴还是大汉的战士们,他们会不会破土而出?因为悲愤?

  据统计,龙国现存敦煌遗书,在籍9803册,英吉利图书馆在籍11297册,法兰西图书馆6072册,前苏联图书馆11050册,东瀛收藏家400余册,全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总共可能会超过几万册,但是已经无法统计了。

  这座藏经洞每一册经卷,都是华夏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或许是浪潮中的一点浪花,但是那也是一部分,缺一分,少一寸,都不完整。

  而面对这条残缺的华夏历史,王耀能做到的,似乎像着敦煌的荒漠,随风飘扬,迷茫无力。

  “你还好吧?”帕里黛碧蓝色的眸子在月光下显得有些幽暗,担心的看着坐在阳台上已经一个小时的王耀。

  “啊?”王耀回过神,从那些老人的居所回来之后,王耀就坐在酒店的天台上发呆,已经两个小时了,身子都被大漠的风沙吹的有些僵硬了。

  “晚上的阴风很重,容易着凉。”帕里黛柔声笑道。

  “您怎么还不睡?”王耀嘴角抖了抖,笑着问道。

  “回来失眠,索性不睡了,做早餐,上来拿肉,没想到看到你了。”帕里黛笑得温柔“你还好吧?”

  “我也失眠。”王耀笑了笑。

  “阿布拉大叔说你是个特别的孩子。”帕里黛笑得“除了长相,确实你跟很特别。”

  “哪里?”王耀眨了眨眼。

  “你看着年龄不大,但是却好像有一种暮气。”帕里黛思索了一下“有点像门口的老树。”

  王耀往下面看了眼,那颗不知道多少年岁的老树确实暮气沉沉,连枝叶也不茂密了“不会吧。”

  “我见过很多跟你差不多年纪的客人,你跟他们都不太一样,反而,你让我想起了我们这儿的一个名人。”帕里黛笑得。

  “是嘛?”王耀一怔“是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学者,常年隐居在莫高窟中,从我没出生的时候,她就在这边很出名了,也是中原来的,但是却被老人称为敦煌女儿。”

  王耀微微挑眉“这还挺奇怪的,一个中原人。”

  “她是专门研究敦煌文化的,你要是有兴趣,可以找方法去拜访一下她,不过行不行得通就不知道了,因为她也神出鬼没的。”帕里黛笑得。

  “是嘛?那怎么找她?”王耀好奇的问道。

  “去市政府,有一个文化部门,应该能问。”帕里黛说道。

  “这么正式?”王耀愣了下。

  “当然了,人家可是我们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帕里黛笑道。

  王耀笑了笑“我知道了,我明天去问问。”

  “那你现在还不准备回去睡觉?明天不拍戏?”帕里黛笑道。

  王耀转头看着幽暗的天边,城内已经有人家亮灯了“我在等天亮。”

  帕里黛愣了下,看着王耀此刻的侧脸,明明是笑着,但是总觉得让人有些胸口发闷,还从未见过有人笑得这么‘惨’。

  “日出确实很美,不过也不是什么难得的事情,沙尘暴比较难得。”帕里黛打趣道。

  “是啊,不是什么难得的事情。”王耀愣了下,微微眯起眼呢喃道。

  PS:感谢谨言谨言的1000,如龙惊天的200.火焰10组的100打赏~

  牙龈上火食欲不振,这是春困的后遗症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