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网络短篇鬼故事精编 585 招魂

《网络短篇鬼故事精编》585 招魂

作者:菩提鱼 字数:2501 书籍:网络短篇鬼故事精编

  这个世界有太多奇怪诡异的事,有的事骇人听闻,有的事诡异无边,有些是迷信,也有些科学目前还解释不了的。

  我下面要将的故事来源于我小时候的亲身经历。

  我出生在一个黑龙江的偏僻小山村,我的父亲是1960年来到黑龙江的,那时候我们国家还非常贫困,老人说那时候正遇到******,粮食减产,中苏交恶,还要勒紧裤腰带还外债,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的原因导致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的老姥爷就是那个时候饿死的,据说我姥爷的妹妹也是那个时候饿死的,我爷爷家还好,因为我大爷很早就到了东北,靠每月寄过来的几块钱勉强度日。

  那个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叫闯关东的,反正好多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不得不拖家带口或者独自苦行来到东北,那时候的人一听谁家有人去了东北,眼珠子就会瞪的溜圆,恨不得自己成了东北人。后来我问过大爷,那个年代饿死的人多了去了,虽然没有达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但是饿死人的家也不在少数。

  我的姥爷听说我爷爷有个儿子去了东北,于是乎媒人说情,我的母亲就这样嫁给了我的父亲。

  次年,我的父亲也去了东北,投靠我的大爷。

  再一年,我的母亲也来到了东北。

  这一待,就是四十年,我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

  我小的时候很听话,但是胆子小,尤其五、六岁的时候总是会被吓着。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我在被窝里,两眼瞪溜圆口中不停的喊着:“我怕。”

  那个时候的村庄与现在不同,我家住在小兴安岭的正中,四周青山环抱,绿水怀柔,空气清新,阳光明媚。现在想起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是没有真正见过蓝天的,天空繁星似锦的样子,我相信他们也只是在书本上听过。

  我住的村庄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和平。”

  正想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家那个地方本没有村庄,住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村庄。

  小兴安岭,大山深处,说美也美,说KB也KB。

  那个时候有句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一点也不夸张,那时候河水之清直比现在的矿泉水,而成分却好的多了,河里的鱼成群结队的游,保证现在养鱼池里都没有那么壮观的场面,我有个干姨夫,我清楚记得他打鱼是用麻袋装的。

  那样的环境,造就了朴实善良的人,只有勤劳点,是饿不死的。

  但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也有可怕之处,不但袍子多,野鸡多,狗熊、野猪也多。

  所以挨家挨户晚上都是院墙高架,门户紧锁的,狗熊(我们都叫黑瞎子)夜半敲人们的实例屡闻不鲜。

  我涨到五六岁的时候,哪里的人逐渐的更多,也出现了不少的猎户。

  猎户的出现,无疑使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安全了许多,人们茶余饭后也敢出来唠唠嗑,套套家常了。

  到东北逃荒的人基本上都是山东的,据说河北的也不少,但是我家那里还是山东的多,都是老乡,谈起家乡来,还两眼泪汪汪的。

  我家的一个邻居姓张,他家有六个孩子,那个时候很多人家孩子多,也不像现在看着这般娇性,张大娘后来又生了一个丫头,但是胎里就带着毛病,是带破腿(一只腿长,一只腿短)。

  张大爷嫌她是女孩,又有毛病,就把他扔在猪圈里。后来另一个邻居看不下去,把那个孩子抱进屋,当面训斥了张大爷。

  这个消息很多人都在谈论,我那时虽然小,却对张大爷充满了深深的恐惧。

  每次走,我都是绕他家大门远远的。

  张大爷的人品有口皆称“孬。”

  我小的时候长生病,而且每次生病必然发烧,这一次又发烧,我不停的哭闹,母亲带我出去打针,由于离大夫家较远,回来的时候都已经天黑了,母亲牵着我的手,回家的路上正遇到张大爷在劈柴禾。

  张大爷伸出手逗我,我本来就害怕他,不由自主的往后躲。

  “在躲我劈死你!”张大爷举起大斧作势吓我。

  本来有些黑的晚上,加上张大爷那副凶恶的面孔,我哇哇大哭。母亲也不愿意了,说了张大爷两句,抱着我回家。

  然后,我晚上就不停的哭,发高烧,喊着害怕。

  父亲连夜请大夫,也无济于事。后来邻居家的大娘说该不会招着什么了把,于是让我父亲假装磨刀,对着天棚,阴暗的角落连骂带吓,母亲在一旁哄我:“儿啊别怕,母亲磨刀,它再吓你,我杀了他!”

  别说,这样折腾了大半夜,我居然好多了。

  天一亮,母亲就遵照邻家大娘的吩咐,去请谢大娘。(那个时候都是称呼叔叔大娘的,邻里的关系好的如亲戚,可不是钢筋水泥大厦的邻居能比。)

  谢大娘据说是有些本事的,她会看些阴阳,还有十二只银针,有些神婆似的本事,但却和跳大神不同。

  谢大娘来到我家,看了看我的手指(还检查什么部位我忘了),说:“这个孩子受到什么惊吓了吧!”

  母亲忙把昨晚的事对些大娘说了一变。

  “这只是其一,应该还有啊。”

  可是母亲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就更想不起来了。

  “让我招魂看看吧。”

  谢大娘管母亲要了三张邮票,越远的越好,同时准备清水,白碗,红筷子。

  这一切准备妥当后,谢大娘将黄纸剪成纸钱(圆形,中间带孔的那种,又叫冥钱。)

  “可供灶王爷么?”谢大娘问。

  那个时候家家都供灶王爷的,我家虽然不初一十五的供奉,可是到现在每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吃饺子都要先给老天爷,再给灶王爷的。

  母亲点点头,谢大娘将白碗放在灶头(锅台,我们家那里那个时候就是不缺柴禾,所以做饭主要用木材生火,故家家都有锅台,就是用砖垒砌的,中间放上圆底的锅,台子当然比锅大许多,流出空地可以摆设碗筷之类的。),舀上半碗凉水,口中念念有词,却是听不清楚,数次欲立筷于水中,数次失败。

  谢大娘冷哼了一声,取灶灰些许,昂首上了三柱香。

  “立!”谢大娘一声轻喝,那红筷子竟然笔直的立于水中。

  “阳有阳路,阴有阴桥,魂迷何处,速来显召!”

  谢大娘满是皱纹的脸上,**无比,将纸钱烧了,取一张邮票平贴在筷子端头,任由其滑下。

  第一张邮票几乎滑到了低端。

  第二张好些,停在三分之一处。

  第三章根本贴不上,一直下滑到碗底。

  谢大娘看看我,又看看我母亲,道:“这孩子三魂已去其二,若再失一魂就活不成了。”

  母亲很是着急,忙问怎么办。

  谢大娘道:“三日后应有雨,到时我再来。”

  三日后果然下了大雨,中午雨歇的时候,谢大娘来了。

  夏日的阵雨来得急去得也急,房檐上还滴着水,太阳却已经露出了云头。

  那时候我家住的是草房,本地叫木刻楞,是用圆木造框,檩子架成,四周糊泥,屋顶盖草。

  刚下完雨,雨滴顺着草檐还滴滴下落,院子都是用养路沙铺的,雨滴滴在沙地上,顺着房檐冲击出了或大或小间断的沙坑,沙坑的小石粒早被雨滴刷得干干净净,就算用嘴含着也绝不会吸到半点灰尘。

  谢大娘将白碗放在沙坑旁,拿起红筷子沾了沾雨水,回头告诉我只要她喊我的名字就要答应。

  然后她又拿起了饭勺,站在门口,做舀东西状,口中大声呼喝:

  “隔山跨海,一勺子崴(方言读wai,三声,就是舀的意思)家来,小晨回来了吗?”

  然后我躲着屋里大声喊:“回来了!”

  如此反复几十次。

  最后我好奇心大起,便出来看,之间谢大娘蹲着不停的将雨水用筷子一滴一滴的夹到碗里。

  半碗水后,当又一滴雨水落入碗中,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一个黄豆粒大小的黑豆不停的在清水中打着转儿。

  “回来一个。”谢大娘口中说着,又不停的夹着雨滴,动作慢而稳,每次落入碗中的都是一滴雨水。

  水快满碗时,终于又夹到了一粒黑豆,两粒在水的表面上不停围绕。

  最后,谢大娘取了一张大黄纸,做成凹状(不知是怎么叠的)将碗水倒入纸中,快速的塞进我的后脖领子里。

  “纸干就可拿出来了。”谢大娘说。

  自此之后,真的没有再犯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