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败修罗 第124章 捕鱼行动!

《不败修罗》第124章 捕鱼行动!

作者:金零 字数:0 书籍:不败修罗

  这次嵩山之约,一开始并没有太多人在意,贺知章等人都是朝堂边缘人物,不是闲居在家就是半退休状态,做什么都不会特别引人注目。

  哪怕李俨这个皇孙向太子李瑛请示此事,太子李瑛也没放在心上。

  倒是李腾空和李林甫表示想去嵩山寻访焦炼师的时候,李林甫这个当爹的多问了几句。得知是小孩子一块出去玩,李林甫便答应下来,只让她带上些得用的人手。

  三娘本人也并没有把这件事得多么隆重,于她而言这就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朋聚会。

  所以在邀请完所有能邀请的人以后,三娘很快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上课、读、习字以及发展自己的各项兴好之中去。

  只是许多事情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寻常至极,后来的人提起来却都觉得那是一场难得的盛事。

  古诗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九月伊始,人们应当开始缝制寒衣了。

  这便是授衣假的来由了,五月休田假,九月休授衣假,体现的是朝廷对农业的重视。事实上朝堂上那么多达官贵人又有几个是真的需要自己下田、需要自己制衣的?

  三娘也是与左邻右里交流多了,才从旁人那儿知晓冬衣用的布织出来后非常硬,须得反复捶打才能用来缝制寒衣,所以光是捣衣这个步骤就耗费不少功夫。

  难怪授衣假会这么长!

  还没到九月,三娘就从岑勋那拿到了李白的作。

  竟是一首《将进酒》!

  《将进酒》也出自汉乐府,后人大多写成饮酒词,李白也不例外。据岑勋转述,李白是一边劝酒一边唱,劝得他和丹丘子派僮仆去县里沽了好几次酒。

  和李白喝酒痛快是痛快,就是比较费钱。

  三娘迫不及待地读完李白这首诗,很快知道到底有多费钱了。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这得多能喝啊!

  当然,劝酒还是次要的,更要紧的是整首诗读起来豪气干云,叫人忍不住跟着击节而叹。

  尤其是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让人读来神清气醒。倘若是怀才不遇、心中愁闷之人,哪个听了不得痛饮三大白?

  三娘一没有愁闷,二不会饮酒,读着也觉这首诗当真妙绝!

  "可惜我没能亲耳听太白先生唱。"三娘颇觉遗憾地说道。要是她能亲眼见证太白先生是怎么唱出这首诗来的,那可得写篇文章好好记下来!

  岑勋道:"你又不能喝酒,说不准你在场的话,太白就不写这诗了。"

  三娘听后觉得岑勋说得也对,便不再嘀咕岑勋不等他们一起去丹丘子家的事。

  想来许多名篇都是恰逢其会才能写出来的,若是时不对、地不对、人不对,兴许根本不会面世。

  三娘兴冲冲拿着《将进酒》去与贺知章他们分享。

  贺知章、张旭他们本来就喝酒,读了这首诗顿时对李白十分感兴。连带汝阳郡王李琎都从李俅那儿知晓了此人,说是到时候要和李俅他们一同前去嵩山拜访李白。

  贺知章有贺知章的朋,汝阳郡王又有汝阳郡王的朋,一通呼朋唤之下,授衣假出行队伍越发壮大起来!

  连已经在虎牢关那边上岗两个月的王昌龄收到信后都欣然来赴会,并且带来了同样曾到边关游历(求职)的朋高适。

  三娘甚至还在王维那儿见到了闻名已久的孟浩然。

  那可是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孟浩然欸!

  从授衣假开始的第一天起,光是记录这些闻名已久的诗坛名人所写的诗文就费了三娘不少墨。

  每一天她几乎都能见到不同的人邀来的朋,要不是她记性足够好,说不准都记不清到底来了多少人!

  她家别业的白墙果然不够用了,岩壁也如她所愿用起来了。

  张旭他们陆续题壁写了诗,其他人过来读过以后也灵感勃发,或多或少都写了几句诗留赠。三娘也如早前说好的那样,把这些题字全都刻在岩壁上,统统变成不怕风吹雨打的石刻!

  有些聚会还被吴道子用画记录下来。

  画自然也赠给了提供聚会场地的郭家。

  三娘每日把收集来的诗文编纂成集,这些诗文有些是宴饮时写的,有些则是同游少室三十峰时写的,她把时间、地点以及同游者都记得一清二楚。

  到授衣假快结束了,三娘也没能见到那位神秘的焦炼师。

  倒是诗文集子攒了好几本。

  连贺知章读了都觉她的记录妙横生,命人抄上一批准备自己珍藏以及赠给相熟的亲朋好。

  这一传十、十传百,李白等人的佳作传播得越发广了,没过多久整个洛阳城的旗亭与酒肆都唱起了歌。

  不少人后知后觉地发现授衣假期间有过这样一场盛会,都觉得扼腕不已:自己怎么就没去参与呢!

  要知道光凭他们自己的名气,哪怕写一千首诗都没人会,可要是搭上王维他们这些已经成名的前辈可就不一样了,说不准会有人顺便欣赏他们的才华啊!

  最后文集连李隆基案头都摆了一套,闲暇时便拿起来翻上几页。

  当然,他不过是拿这些游记和诗文打发时间而已,读人可不可用不能只文辞好不好。

  有的读人才华横溢、落千言,结果让他们去干个县尉都干不好,谁能放心把朝堂大事交托给他们?

  像这个叫李白的,才思敏捷,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可若论经世治国的想法那是一点都不出来。若是要用他,估摸着只能让他当个翰林供奉,让他写写诏或者写些词给梨园弟子们唱。

  这样的翰林供奉多了去了,也不差他一个。

  李隆基并不打算马上用其中哪个人。

  入冬以后,天气越发冷了,百孙院的课在第一场雪落下后便停了。三娘出门的次数也少了,每日在家中与兄弟姐妹一起安心读,不过经常坚持不懈地给朋们写信。

  不管人家回不回,只要她读或者写文章想到了对方,便会给对方写一封信托人捎过去。

  得亏她认识的人多,要不然很难找到能顺路送信的人!

  入了腊月,三娘收到李白的信,李白说他想念妻儿,与孟浩然一起先归家去了。他们这次入京求仕依然无功而返,孟浩然已经心生退意,怕是不会再到两京来了。

  三娘读后有些怅然,依稀有些明白李白唱"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到底是什么心情。

  之所以说"必有用",大抵是因为还没派上用场。

  连他们这样才华横溢的人都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寻常人想要有所成就肯定更不容易。

  三娘给李白回了信,颇为怅然地与家里人一起过了个年。

  年底王维就被张九龄引荐回朝,官拜右拾遗,年后便能上任。也不是什么大官,只是从品而已,不过算是中省的属官,可以直接和中令以及皇帝交流,干得好了很容易升官。

  三娘很为王维高兴,特地冒着小雪跑去祝贺王维顺利回朝。

  王维倒是宠辱不惊,并没有因为再次为官而太欢喜,还趁着空闲教了三娘两首曲。

  三娘这般跳脱的性情,遇上心静无比的王维也变得沉静下来了,跟着练了许久的琴才归家。

  过了年,三娘就从李俅信中听闻了发生在宁王府中的一件事。

  说是王维在宁王府赴宴时写了首诗。

  这首诗还和早前钟绍京与她讲过的卖饼夫妻俩有关。

  宁王也不知出于什么心思,过年宴客把那位卖饼人的妻子喊出来待客,还当着王维等文士的面询问那已经沦为王府姬妾的女子:"你想你那卖饼的丈夫吗?"那女子不敢说话。

  在场不少人都觉得宁王有些过分,却也没人敢开口指责宁王的行为。

  宁王哈哈大笑,让众人赋诗作乐。

  场中一片寂静,王维最先要来纸写下四句诗:"莫以今时宠,宁忘旧日恩。花满目泪,不共楚王言。"

  这诗写的是息夫人的典故,说是楚王把息国国君的夫人给抢进宫,她为楚王生了两个孩子,但面对楚王的时候总是一语不发。楚王明知她国破家亡,却还是要问她"你为什么从不主动和我说话"。

  凝望的行为和这位楚王何其相像!

  他甚至没有给这个卖饼人的妻子像息夫人那样的尊荣,只是把她当成拿来取乐的玩物。

  王维这诗一出,本来想写诗应付一下的人都不敢写了。

  宁王读了这诗也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竟是当场命人把那卖饼人的妻子送回家去与丈夫团聚了。

  三娘细细读完李俅信中所写的内容,又把王维这首《息夫人》重读了两遍。

  她本来有些茫然,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事实在太少了。如今知晓王维凭一首诗让那对夫妻破镜重圆,她忽然又有了振作起来的劲头:就算只能改变一点点,那也是极有意义的。

  也许这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影响她们一辈子的事呢?

  说不定将来某天连她们手中的都有意想不到的用处。

  不知不觉便是几个冬去春来。

  开元二十九年冬,宁王李宪病故,李隆基有感于当初宁王李宪让出太子之位,追封为宁王李宪为"让皇帝"。

  因为五王宅中同甘共苦过的最后一位兄弟都已离世,李隆基感觉自己越发衰老了。恰逢有官员声称挖出了宝物,李隆基以"天赐异宝"为由改元为"天宝",图个年号气象。

  第二年春天便是天宝元年。

  这个春天三娘刚满十四岁,已经是个亭亭玉立的小娘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