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血唐莲 第二十五节 天恩降唐生得内情 帝王术玄宗置心腹

《血唐莲》第二十五节 天恩降唐生得内情 帝王术玄宗置心腹

作者:曲旌 字数:6734 书籍:血唐莲

  未时未至,长安城中已是尘埃乱窜,闷风卷起。城东兴庆宫,值岗侍卫头顶的乌云始终不散,大朵大朵如山连绵的黑云纠结在一起,阴笼整座城池,阳光勉勉强强穿过几个拳头大小的透明窟窿,却始终照不到宫城砖瓦沉积的雨水。

  雨如碎影,呼啸而至,兴庆殿外,强手如森,殿门紧闭不开已近一个时辰,大殿被城顶乌云遮得一片幽黑,皇帝李隆基与西宁王之子李孟德仍在殿中密谈。

  “姚州失守,西宁王无罪,弃城而逃,是朕的诏令,你父王顽抗守城,罪在抗旨。”

  唐生如五雷轰顶,眼珠仿佛要从眼眶里崩裂出来,泪如血涌,岔气哭嚎道:“陛下,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陛下?”

  李隆基右掌狠狠抓住唐生肩膀,待唐生脖颈青筋渐褪,手腕力道才由紧变松,拍着唐生肩膀:“朕自太子监国,执政二十四载,从不许皇亲久戍边境,满朝之中,惟有你父西宁王例外,唐生,你可知朕为何如此安排?”

  唐生尚不能从悲痛中清醒,垂泪叹道:“臣无能,臣不知。”

  “姚地特殊,不比中原州县。二十年前,朕与你父王有约,兼领姚州,不征兵,不屯饷,不铸钱,只作朝廷中转金银铜铁之用,你父王效仿宰相张柬之政法,轻戍姚南,施以静抚,和通蛮汉,以安边境。”李隆基走回唐生面前,将封存十九年的一纸诏令交给唐生:“十九年来,你父王恪尽职守,不负朕望,据朕所知,姚州失守前旬日,王府之中丁不足千,城中兵马尚不足万,仓中粮饷不足隔季,府库绢帛也是寥寥无几。”

  “陛下……”唐生抽搐跪倒在地,含泪默读着诏令上已泛黄的文字,悲痛之余,更是心惊胆战:“陛下身在长安,竟对我千里之外的姚州了如指掌,这难道就是帝王心术?唉,父王明知守不住,可他为何还要抗命死守……”

  不等唐生多做思考,李隆基已然开口道:“姚南之地,两面受敌,迁民弃城,乃朕之裁决。这二十年间,六诏日益壮大,朝廷分兵东西两路,已无力再派大军剿灭,仲乃朕之亲侄,坐镇姚州,勘察民情,他比朕想得深远。”

  “陛下,这究竟是何意?”唐生困惑不解道。

  “朕说过,姚州失守前,朕曾下诏,令西宁王引民弃城,退至黎州。你父王深知弃城之弊,一旦溃逃,民心丧乱,边境籍民流入他国,这比失了几座城池更可怕,因此,你父王抗旨守城,非但无罪,反而有功啊。”

  说到最后,李隆基愁容稍褪,低头望着唐生,推心置腹道:“朕没有追赠你父王薨后爵位,是不愿在此时激起南境将士复仇,不单如此,朕还要加封六诏首领,与他们重修旧好,借六诏之力,牵制吐蕃,替朕看守大唐南境,朝廷大军便可无所顾虑,在东西两面作战。唐生,如此做法,你可恨朕。”

  “臣,不敢。”唐生皱紧双眉,喃喃低叹:“可如此一来,我父王岂不白白送命,臣不甘心,不甘心呐。”

  李隆基眉宇如剑,胸中沉下口气,字字如山:“吾侄皇嗣长孙,为社稷重,不惜殒命,换我南境十年太平。唐生,你身为太宗皇帝子孙,忠魂烈骨之子,更当引以为傲,为朕,为大唐江山的万世基业,竭尽心力,血肉铸之。”

  说到此处,李隆基仰目望向殿顶,眼中含泪,忆及侄子李仲当年意气风发之时,不由慷慨道:“李孟德,你可愿意?”

  “陛下天恩,皇室荣耀,臣愿万死难报。”唐生哽咽吞声,愣住半天,眼中悔恨渐渐消退,光是皇帝这般信任,就足以叫他赴汤蹈火:“只要陛下信得过臣,臣愿意。”

  “苦其心志,恒亘不悔?”李隆基咄咄逼问。

  唐生喜极而泣,不假思索道:“万死不辞,誓死效忠陛下。”

  “好!好!如此胸襟,英果类我!”李隆基龙颜大悦,卷起龙袍,不顾帝王之尊,屈膝扶起唐生,君臣二人一老一少,热泪相望。

  唐生拭干眼泪,缓缓站直身子,两腿微微战栗,抱拳道:“陛下,臣不明白,姚州必然失守,陛下为何还要降罪剑南节度李清大人?”

  李隆基目光深邃,抿嘴一笑:“吐蕃分兵姚州,安戎城空虚,朕命李清率五万大军,势在必得,可他倒好,畏畏缩缩,贻误战机,朕看他这个节度使也是做到头了。”

  听过方才李隆基的一番见解,唐生对帝王心术已有所领略,只得默默叹道:“陛下利用姚州失陷,出兵川西,攻取安戎,这么说,陛下早就知道吐蕃要攻打姚州?为何不早早下旨,让父王迁民?为了攻下安戎城,陛下索性彻底放弃姚州,以姚州全城军民为饵,诱惑敌军深入,如此做法,我唐生这辈子都做不出来!”

  想到此处,唐生倍感心寒,在朝廷军国大事面前,自己心中的苦楚私念根本无从取舍,脑中不断浮现出西宁王府的昔日之景,只觉心有刀割,胸中淬火。唐生抬起头来,含泪狰狞,刚要开口顶撞,猛然想起陈文若当日在太子祠堂留下的那几句忠告,这才没有触怒龙颜。

  “朋党自挡,圣心无常;忠臣不终,死士不亡。”这十六字忠告,唐生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犹疑之间,又想起自己初遇文若时情形,不禁思量道:“姚州城破当晚,我兄弟二人躲在城北地道中,当时裴弟就曾断言,说朝廷不会派兵援救姚州,陈述理由,竟与今日陛下所说相差无几,裴弟真乃神人,我若有你一半智慧,也不至于……唉。”

  唐生走神片刻,李隆基大步迈回殿上,待唐生缓过神来,李隆基已安坐龙椅,凌驾道:“李孟德接旨。”

  “臣在。”

  “朕赐李孟德昭武校尉,加封河东节度副使兼巡官,旨到即可到任,不得有误,此外,赐李孟德专奏之权,每隔旬日,专奏军情,上参奏本,无需传阅兵部,直接交由监门大将军高力士递交于朕。”

  “节度副使?”唐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叩首道:“陛下,若论资质,唐生顶多是个伍长,若论军功,昭武校尉都做不得,更别说这节度副使,陛下恕罪,臣不敢受命。”

  “君无戏言。”李隆基收起严肃,放下双腿龙袍,起身解释:“吴王镇守中军,你这个节度副使也只是虚职。唐生,你身兼节度副使,可直接参议军政,到了军前,你要多听,多看,将军中一切紧急要务详细呈奏于朕,此外,朕还封你巡官,也是让你在吴王身边学习一番。”

  “陛下这不是叫唐生去做军中密探?”

  “密探?”见唐生把话说得如此直白,李隆基乾坤一笑,随后郎朗道:“朕素来用人不疑,全权付之,吴王乃我三朝功勋,东征西讨,战无不胜,朕赖之深。唐生,你与吴王同属皇室,吴王年长朕十八岁,今年六十有七,还能领兵几年?吴王之后,朕的江山交由谁来守护?你勒马前卒,积累军功,格局所限,充其量偏将之才,难成大器;你若师丛吴王,吴王倾囊相授,二十年后,你必能成为我大唐一方统帅。”

  唐生听得清楚,皇帝这是要将国家重任托付在自己肩上,跪地叩谢道:“万岁天恩,唐生永世不忘,臣明白,臣谨记陛下吩咐,明日即刻动身,前往军中报道。”

  “唐生,不急。”李隆基走到唐生跟前,握住唐生手心,语重心长道:“到长安后,可曾祭过父母?”

  “臣不敢露面,尚未祭祀。”唐生鼻腔一酸,闭眼叹息道。

  “唐生,朕本该许你留在长安守孝三年,然前线紧急,你身负使命,朕许你为西宁王守孝三日,再到兵部领职。还有,再过五日是你邠王叔公六十大寿,朕也特许你,过了寿宴再去河北,你觉得如何?”

  唐生听到一半已是面如泪雨,感激涕零道:“叔公六十大寿,唐生手无寸功,有何脸面去见他老人家。”

  “唐生,你不要急,朕答应你,待你军功所至,回朝之日,朕不仅要追封你父母王爵,更要让你继承爵位,你可不要辜负朕的一番苦心。”

  ……

  待唐生红肿眼圈走出兴庆殿,宫外乌雨已散去了大半,四周侍卫护送唐生出宫,只有高力士一人独自守在殿外。高力士躬着身子,徐徐走入殿内,见李隆基不语,抬起眼皮,悉心问道:“陛下准备何时用膳,老奴这就去准备着。”

  “你这奴才,徒有眼力。”李隆基双手腾起膝上龙袍,后仰起身,舒展双臂,悠哉吐息道:“力士,阿瞒此意如何?”

  高力士听李隆基自唤幼名,见他双眼中闪着狡黠光亮,料想此事李隆基心事已解,上前笑答道:“甚好。唐生殿下久不在朝中,势单力薄,除了邠王守礼,在朝中并无根基,陛下重恩诚待,老奴料定,二十年内,唐生必会死心塌地,效忠陛下,日后若成气候,陛下也可加以左右,以免遭奸佞利用。”

  李隆基哈欠过后,面露疲态,不悦道:“力士啊,你倒是比朕想得明白。”

  高力士额头滑下冷汗,米粒大的汗珠打湿官服,赶忙跪地赔罪:“臣狂妄,请陛下责罚。”

  李隆基倒没多想,习以为常,既没有开口宽恕,脸上也半分无怒意,扬眉昂首走出殿外。高力士迟缓一拍,随后也站起身子,紧随其后。

  来到兴庆殿外,小雨森森,李隆基仰天而望,阴阴沉沉的宫墙与天界缥缈的巨云间,露出一道深渊似的灰暗缝隙,这天地间的裂痕仿佛就是李隆基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梦魇。李隆基想起当年即位皇帝之初,太上皇李旦把控一切军政要务,不肯放权,太平公主联络朝臣,在朝廷与他分庭抗礼,到最后,自己不得不动用政变逼宫,将太上皇逼退下台,将姑姑太平公主送上绝路。这一切过往,如烟聚散,泡沫成影,二十年来,始终历历在目,对于李隆基这位开创盛世的太平天子来说,皇权与皇亲,永远都无法兼固。

  李隆基长叹三声,双手凭空搓碾着拇指指纹,回头对高力士说道:“吴王祎,西宁王仲,身为皇室,皆为忠勇,但终归有所不同。仲静民以抚,无为而戍,十九年来,深得民心,名载一方,朕不忍辜负,因此破格卓拔唐生;祎乃军中柱石,威望高耸,又为朝廷立过赫赫战功,若无人从中挑唆,朕何尝不想善始终焉?力士,你不糊涂,吴王与张说,九龄文臣走得亲近,如今张说已故,吴王九龄若联手太子,文臣武将一齐向朕逼宫,到时候就算是朕,也无可奈何。而今,朕派遣唐生为副节度使,驻军东北,名为副使,实为警示,吴王若知朕的用心,自当有所收敛,授唐生治军兵法,断绝朝中朋党往来。”李隆基绕过高力士,眼光如剑:“若吴王不应,朕也无法两全。”

  高力士伫立在李隆基身后,双目低垂,他太了解这位眼前侍奉了近三十年的真龙天子。这三十年来,李隆基是如何从一个无关储位的庶出郡王,一步一步壮大势力,经无数次政变洗礼,如何不惧强敌,凭一己魄力,彻底改变整个李唐江山的命运,又是如何成为国之储君,最终登上独揽皇权的帝王之位。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高力士更清楚李隆基一路走来的艰难。李隆基登上皇位,二十年过去了,作为帝王身边最为信任的仆人,高力士知道,自己不仅要辅佐李隆基处理朝政,提防政变,更重要的是,他必须适时地安抚帝王千疮百孔的内心,这样才让李隆基以宽仁之心去治理国家。有了这层特殊的羁绊,高力士虽身为宦官,但在朝中权位之重,威望之高,千古罕有,只此一人。

  隐隐之间,高力士被李隆基气魄所慑,他没有说话,只是把腰躬得更低了。

  “力士,唐生可用否啊?”

  “陛下想得周全,依老奴看,并无不妥。唐生受陛下厚恩,肩负重任,其中变数,系在他一人身上,以唐生的脾性,只恐怕应付不来,有些时候,还是要陛下格外恩宠的。”

  “你这奴才倒是中肯。”李隆基宽着衣袖,扬起一臂又道:“满朝的文臣武将,头颅亮得殷勤,各个也都把心思都藏在肚子里,像当年宋暻张嘉贞这样能叫朕放心的臣子已经不多了,太子监国多年,朕也是该替太子他们分担一下了。”

  高力士眉头一颤,李隆基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他自是清楚,赶忙回话道:“太子今非昔比,陛下理应敲打一下,只不过,陛下破格提拔唐生,老奴担心……”

  “担心什么?”李隆基瞬间听懂了高力士的弦外之音,君威凛然道:“难不成唐生还会成为王毛仲第二?”

  李隆基沉默点头,似郁非郁,长舒口气,回身过来,已如常态:“对了,关中各州县春耕如何,门下省可有来报?”

  “回陛下,据户部昨日呈奏,今年关中腊月干旱无雪,春分又遭霜降风灾,百姓的收成恐怕不及往年。”

  李隆基刚刚舒展开来的眉目再次拧皱一团,伸手触着殿檐落珠成线的雨水,摊在手中,匀在脸上,深吁着寒气,陷入深思。

  高力士见李隆基心绪深沉,想起武惠妃昨日嘱咐,上前一步道:“对了陛下,惠妃娘娘派人来报,娘娘在大明宫亲自为陛下备了晚膳,劳请陛下过去尝尝。”

  “爱妃用心了。国库缺粮啊,朕要想久居关中,粮储之事,也要多用些心思了。”

  “臣谨记,明日便与萧嵩,裴光庭二位大人在朝中复议此事。”

  高力士说罢,与李隆基一同望向苍穹尽头,李隆基听过高力士谏言,陷入沉寂静思当中,他抬头仰天,见乌云又起,一阵肉眼可见的阴风带雨,将冰凉雨水全部刮向兴庆宫密不透风的夹墙之内。雨势渐大,完全不似春雨之势,兴庆宫内的石砖上阴阴浮起霜气,李隆基望去,仿佛看见民间乡野间的千万亩的土地秧苗坏死,结冰成霜。

  李隆基摇头走回殿内,高力士抬头望着灰暗无尽的苍天,独自叹道:“天有不测,谁人能料,陛下勤政爱民,可又如何能左右这人世之间的阴晴冷暖?但愿天下百姓都能有个好收成啊。”

  ……

  唐生出了兴庆宫,依高力士嘱咐住在鸿胪寺中。鸿胪寺本是接待各国首领之处,唐生在此下榻,出入行走也方便了许多。

  长安城雨下三日,城中阴冷,雨雾不开,唐生一身素麻前往父母陵墓,滴水不进守孝三日。直到第四日,长安城周边天气方才放晴,唐生未加拖延,只身前往兵部领了官服官牒,收好行李,午时过后,便要赶往东北前线赴职。

  临行前,唐生头顶红缨,身负甲胄,骑马慢行,引众人来到邠王府门前。唐生跳马下来,走神时,肩甲之上不知何时落了几片雪白的梨花瓣。唐生魁梧身姿站在大门前十米开外,凝望着彩绸高悬人潮涌动的邠王府,却迟迟不肯入内。

  唐生手掌松开马缰,踏出一步,抬脚低头,无意之中将方才花瓣碾碎成泥,抬头间,已是眼眶泛红。隔日便是邠王府的六十大寿,望着热闹庆寿的邠王府邸,唐生不禁想起曾经的西宁王府,当初盛景,旧时辉煌,仍在他泪水当中模糊打转。唐生心中酸涩难忍,含恨不舍,悲呛叹道:“我唐生还能重振旗鼓,全仗叔公所救,若不能扬眉吐气,唐生此生绝不入这邠王府中。”

  说罢,唐生摘下头盔,双拳抱紧,跪在王府门前,连磕三个响头:“叔公,唐生不孝,保重。”唐生拔起胸膛,头也不回,奔马疾驰,绝尘而去,待王府下人通禀,李守礼身着便衣,出门来迎时,唐生已出了长安东门。

  唐生随十余骑护卫出了长安,一路北上,水路换行,抵达范阳时,正好是五月初五。此时,陈文若与卓雅尚早已经离开了邕州,已在洪州境内。

  陈文若卓雅二人来到邕州境内,先是在忠承寺内住了旬日,悉数找到裴先生临走时在寺内所埋藏的一千二百斤黄金。文若取出五十斤黄金,将剩余千斤埋回原处,祭了亡妻依墨,买辆马车与卓雅继续向东而行。二人在广州停留半月,里通官府中人,重金买下身份文牒,顺便将剩余黄金兑换成银钱绢帛,以备随身之用。

  到了广州境内,文若卓雅卖掉马车,扮作米商,换乘驿驴,日行三十余里,一路游山玩水,走访当地农户,到了洪州,已近五月,洪州富饶,不下关中,二人在洪州逗留半年,待到北上会稽,乘船来到扬州时,已是开元二十年的三月。

  江南富庶,渔米之乡,文若这一趟走来长了不少见识。五月,至东都洛阳,七月,北上并州,十月,又至河西,直到十一月底,二人已入陇右境内。这一趟行程,除了长安及河北诸州,文若卓雅绕了天下一圈,时隔一年之后即将重返巴州。

  到了开元二十年十二月,文若卓雅行至陇南,走当年邓艾袭蜀的阴平小路,南下川蜀。行至青川境内附近,气温骤降,天上飘降小雪,山路湿滑,卓雅不慎歪伤了脚骨,右腿肿胀难行。文若力薄,背不动她,山路中又走不了马车,二人只能在附近山洞搭建落脚之处,待卓雅伤情痊愈再走。

  卓雅这次意外受伤倒是令文若感到意外,平日卓雅好动,身体力强,就算磕碰挂彩,也是三日恢复五日痊愈,此次受伤文若也不能确定,卓雅是不是为了拖延返乡才故意弄伤自己,好在她伤势不重,文若沿途购了些透骨草、生川乌,磨成粉末,搅拌着烧成浆糊状的防己,敷在卓雅腿处。几日过去,卓雅伤处肿胀褪去,已能够走路自理,文若也就不需再到城镇里找伤医。

  此时此刻,不想回到巴蜀的人不是卓雅,反而是陈文若。

  文若与卓雅浪迹相随,已有一年光景,两人形影不离,相互照应,各自在对方心中的分量不比当日。好不容易从杀妻阴影中走出的文若心里也清楚,卓雅离不开自己,自己也不想让卓雅离去,可这一年过去,卓雅脸上稚气已褪,身体发育渐熟,脑后黑发一寸寸滋长出来,稍作妆扮,已是个含苞待放的大姑娘了,男女授受不亲,如此下去,文若除了娶她为妻,恐怕再不能这么无所顾虑照顾下去。

  再往南走,不出一月路程,文若就能送卓雅返回故里,届时卓雅肯会向父母族里提及婚嫁,卓雅尊贵出身,文若换过文牒身份,不再是四品长史之子,而是一介平民,这门不当户不对,明媒正娶也是妄想。文若知卓雅做事冲动,二人悄悄私奔成婚,像当下这般无拘无束倒也不难,可如今陈文若双亲已不在人世,他不想让卓雅失去爹娘疼爱,如此一来,文若左右为难。

  还有另一件事更让文若难办,关于宇文氏族的迁移。离开巴州时,文若已经允诺宇文孝直的家族托付,对此,文若孑然一身,倒也无畏,可若是身边有了卓雅,文若始终放不下心。要是强行把卓雅送回乡里倒也不难,可一旦卓雅日后前来寻他,文若身为氏族首领,自身难保不说,一旦有失,必然会牵连卓雅,这是文若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文若卓雅在山洞中休息两日,待山顶风雪渐弱,文若白天来到山顶砍柴伐木,堆挖沙泥,打算开春融雪之前,在山腰间搭建一座土房,暂时也好与卓雅停留住下。

  文若四处选址,在山腰处寻得一片三面环山的开阔平地,此处南有大河,河水下游两侧是一片无垠荒地,少说十亩,足可用来耕种;东西北三侧皆是山峦,北处山壁直插云霄,望不见顶,东西两侧山坳较低,白天也可由阳光照下。

  岁入小寒,文若每日寅时起身,来到山腰,烧起火炉,用粗绳捆绑重木建起屋架,待地基夯实牢固,文若将磨具禁锢的泥土烧成矩形砖瓦,冷凝固定,再将大小相等的砖瓦置放在用而成房架上。

  土屋向南,一门一窗,房顶天窗两座,待文若将所有矩形瓦片叠好,最后用泥浆将土屋内壁和瓦顶缝隙胡死,将其中一个天窗筑起砖台烟囱,链接土坯砌成的孔道,与室内火灶相连,以确保土屋烧柴时空气流通。用了十六日,房梁与孔道建成,剩下的四面屋墙对精于修筑城墙的文若来说就是小事一桩了。文若白天下山,赶到镇上,用碎银买些筑墙石料,午间赶着牛车运上山来,夜里伴着风雪,加紧赶工,在新年伊始的前天夜里,终将一座两丈余宽一丈高,酷似执戟铁佣外形的坚实土屋建好。

  土屋建好后,连续几日,文若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只知早起砍柴,夜间烧火,在土屋之内筑起地阶和土炕。刚用过早膳,听着窗外风雪飞舞,文若坐在铺着草绒的地阶上,一边烧火煮水,一边手持书卷默默读着。

  坑窝下面火苗烧得正旺,卓雅在土炕打滚乱翻,脚下烫得舒服,嬉笑道:“哥哥这是跟谁学的本领,睡在上面可真是够暖和呀!”

  “山腰地基牢固,泥土水源充足,寒冬腊月,也不能住总在山里冻着。我从书中看过,北方林森茂密,如靺鞨、室韦、高丽等部,冬日就靠此类火床取暖,此地柴木充足,烧火不是难事,有此条件,为何弃之不用。”

  卓雅翻过身来,趴在土炕上,翘着脚丫问道:“哥哥手里不是还有许多绢帛,我们住在城里多好,为何还要窝在这深山老林里?”

  “省些银钱,留有大用,越是守财,越要拮据。”

  “那哥哥打算在这里住多久?”

  “熬过春天再说,难道妹妹着急返乡?”文若声色阴沉道。

  卓雅急得跳下火炕,蹲到文若跟前,双臂抱膝,歪着脑袋,恨不得喷出口水:“做梦!”

  文若放下书卷,默然望着卓雅,冷冰冰道:“身子暖了就别闲着,去河里多抓些鱼,过冬的口粮不多了。”

  “容易,不过要再等一个时辰,过了午时捕鱼才叫易如反掌。”

  “随你性子。”文若不屑思索,低眼垂眉,掀开书页,用掌心细心擦拭着烧柴落上的尘埃,瞥起眼角旁观道:“屋外风声噪耳,屋内不得安生,书是读不下去了,明日一早,我再下山去购些泥沙,趁着霜雪未至,大风未起,在这土屋之外筑起一道挡风院墙……”

  “好啊,妹妹也觉着吵,那就麻烦哥哥跑腿了。”

  文若忍着不笑,面如寒铁隐隐得意道:“等围墙筑起,我在这土屋外面再盖一间小屋,到时候我也可以在屋中安静读书了。”

  卓雅气得浑身发颤,狠狠瞪了文若一眼,话也不说,甩起文若那件略显瘦小的紧身棉袍,拎起门内摆放的钢叉,扛起捞鱼的木桶,门也不关闯了出去,晾下文若一人在屋中吹着风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