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定秦曲 第一八四章

《定秦曲》第一八四章

作者:苍穹战狼 字数:3386 书籍:定秦曲

  由于是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想法,张嘉师在接见相应的人员之后,对这种连发的手**提出了四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第一个,这些手**必须要保持在合适的大小,x

  张嘉师需要的并不是一种使用强**的“龙骑兵”,有这个闲工夫发展这种看着有些华而不实的玩意,张嘉师还不如搞鼓一些轻型的运兵车辆用来运输官兵以及相应的作战物资。也许在速度上,这些运兵车辆远不如“龙骑兵”,但是无论是从这些官兵的整体作战水平的发展基础,亦或是这些官兵在战斗中的持续能力,都与远比起龙骑兵要优秀得多。

  毕竟在物资补给方面,也许“龙骑兵”在随军行动的时候,对于战斗补给的压力不算太大,但是若是让这些龙骑兵单独成军,恐怕用不了两三次跟敌人的战斗,龙骑兵自身所能够携带的物资数量,就会很快的见底。

  所以这一个要求对于与会的人员而言,也算是能够理解的。

  但是剩下的三个要求,这些主要来自墨家的兵器工匠们,则是有些不明所以或者是说他们不认为这样的要求能够轻松做到。

  ……

  第二个要求,则是张嘉师希望这些连发的手**能够在马背上在不需要频繁装填的前提下,能够让骑士们进行五到十发箭镞的发射。

  这一个要求严格来说对于这些工匠而言,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是正如很多工匠在设计生产弓**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传统思维的局限,这些工匠认为,在马背上使用这样的手**进行连续射击,其**臂以及弓弦的复位是很大的问题。

  因为以眼下的科技水平而言,想要让**臂以及弓弦在相应的机关引导下自动复位,不是不可以做到,但是这种复位的力度比起第一次射击状态的力度,是差距甚远的。

  这也就是说,这种自动复位的设计,也许在手**第一次射击的时候,其杀伤力以及精度是最好的,但是之后的射击出去的**镞,肯定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这也就是说,假如这个手**的最好的作战能力是第一发**镞在100米外对皮甲人员有着有效的杀伤,但是之后发射出去的**镞,也许也就是能够杀伤五十米或者是更短距离的敌人。

  张嘉师在听到这样的解释之后,不禁满头黑线的思考得失。

  但是他不认为这些专业人员会在这方面欺骗他,所以他不得不询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而张嘉师得到的解决方案有两个。

  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尽可能的缩减手**的有效性能,而用手**的平均能力作为作战标准。

  这也就是说,这样的手**在短距离内可以说是神器一般的存在,但是在更远的距离……呵呵,就算是射的中目标,杀伤力跟精度什么的,见鬼去吧。

  这个解决方案让张嘉师直接否决掉,用一句张嘉师在心中的吐糟来解释,那就是:我要这种玩意有毛用?

  而第二个解决方案就是,放弃自动连发的设计,然后选择简化或者是使用更多机关技术来减少自动装填速度然后进行射击的时间间隔。

  这个解决方案让张嘉师不禁想到了后世的两个概念,那就是拉栓式以及半自动。

  ……

  拉栓式需要以手动的方式完成送入膛(上膛)与将使用过的弹机退出膛(退膛)动作的,由于每一次上膛都是以手动的方式进行,这一类指单进行单发射击,无法达到半自动或者是全自动射击的要求。

  栓式是近代使用的最多也是最有名的机结构了。虽然它主要使用在非自动支上,但实际上很多半自动和自动也是使用拴式的闭锁原理。

  在历史上,一次大战前后是栓式发展的颠峰时期。在毛瑟和李恩菲尔德的联手之下,栓式几乎彻底统治了那个时代的战场。而即便是在现在,栓式设计也一样是手动上膛的狙击和民用中的主流。

  而历史上的拉栓式的射速极限,是李恩菲尔德。

  1888年英**队采用为.303口径李-梅特福弹匣式,简称mlm。李-恩菲尔德衍生自.303口径弹的lee-metford型,.303口径弹改成无烟后,由恩菲尔德兵工厂管膛线,1895年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简称mle。

  为与后来的“短”区别,mlm和mle统称为“李氏长”。此外,还有供骑兵用的。布尔战争之后,在李氏长的基础上,首创“短”的概念,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简称**le,在1903年投产。直到现代,仍有**le在民用市场用于狩猎和打靶,或作为纪念品被收藏。

  李-恩菲尔德的特点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发明的旋转后拉式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此后,英军的多种恩菲尔德手动均是这个系统的),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机,装填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双排容量10发弹匣装弹(弹匣虽可拆卸,只是为维护或损坏更换方便,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通过机匣顶部抛壳口(装弹口)填装),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机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机行程短、操作方便的优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它迅猛的火力给它的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恩菲尔德兵工厂甚至曾生产了可装20发的弧形固定弹匣用于堑壕战。李-恩菲尔德本来带有刺刀,但因为过于糟糕的设计而通常被舍弃不用。

  李恩菲尔德有一种叫做“疯狂一分钟”的说法,这个说法的起源,就是在一个优秀射手以及弹药装填另外一人操作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分钟发射出三十颗。

  这一个射速对于一些半自动武器而言,都是不遑多让的。

  而在后世,英军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时认为,**le的作战性能比p-14好,但**le不便于大量生产,需要简化设计使它的生产更容易和成本更低。此外,p-14的战斗性能虽然不太理想,但其觇孔瞄具很有效,应该在**le上应用。

  其实在一战开始后不久,恩菲尔德轻武器工厂就已经试验过在**le的机匣上安装觇孔照门。这项试验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间继续进行,其中在1922年和在1926年分别定型出**和no.。在1931年对no.稍加后重新命名为no.,虽然no.已经满足使用要求,但由于设计评审时间过长,以至于一直未能投产,直到二战爆发时,英军才在1939年11月正式把no.采用为新的制式。

  在英格兰,英国皇家兵工厂建造了两间新工厂来生产no.4:一间在法扎克雷,另一间在马尔特。此外,bsa公司在雪莉也建造了一个车间来生产no.。这些工厂都在1941年6月开始生产no.。

  由于英国远征军在敦克尔克撤退时损失了超过30万支no.,虽然no.4比no.1更容易生产,但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满足需要,所以英国政府决定再一次由北美的私营公司承包部分的生产。这次选中的公司是美国的萨维奇轻武器公司和加拿大的轻武器有限公司。萨维奇公司在马萨诸塞州其可毕的史蒂文斯轻武器工厂从1941年7月开始生产no.4,sal公司在安大略省长枝海滨的工厂从1941年9月开始生产no.4。

  ……

  而半自动则是是一种自动装填上膛的。也称为自动装弹。无需像非自动那样打一拉一次栓。半自动弹击发后,利用部分火药气体,后座力进行退弹壳、自动装填上膛,并准备再次射击。但每扣压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

  半自动运用的是h?s?马克沁所发明的导气式自动原理。射击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除了将射出管外,同时还使产生后坐力。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药气体的动力使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和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

  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支半自动是由墨西哥将军蒙德拉贡设计发明的6.5毫米半自动于1907年首先正式装备了墨西哥军队。半自动诞生后,曾在本世纪中期的各**队中普遍装备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美**队的主流装备。60年代后半自动逐渐被淘汰。在21世纪军事用途上多用作狙击。

  在某个意义上,m1加兰德半自动可以说是个中翘楚。

  m1式加兰德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

  约翰?加兰德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也称为伽兰德。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m1加兰德,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加兰德近1000万支。

  m1加兰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半自动,除了m1外,它是美国在二战中产量最大的轻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的实战表明,m1是当时最好的战斗之一。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方新式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被选中。其间,美**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

  经过进一步,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简称为m1,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加兰德”。1937年投产,成为美**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手动后拉式机)。m1加兰德是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

  m1的研制过程非常长,原始的设计是在1921年开始的,在完成了初步设计后,又多花了十几年时间来进行改变各项细节的设计,以迎合美国陆军既顽固却又朝三暮四的设计要求,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修改后才在1936年设计定型和开始大量生产,但投产后再一次进行重大修改,直到1940年才变成现在我们所熟悉的m1伽兰德。

  m1加兰德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政府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的生产承包商。

  1945年8月m1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正式停产。

  m1加兰德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队的主要步兵武器。

  但是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那就是由于受限于m1加兰德的夹设计(一般情况下是八发一个),m1加兰德的极限射速据说为每分钟50发上下,而李恩菲尔德的弹仓则是十发。

  若是m1加兰德的设计为更多的或者是与李恩菲尔德持平,恐怕射速优势会有一定的提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