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定秦曲 第一三三章

《定秦曲》第一三三章

作者:苍穹战狼 字数:3610 书籍:定秦曲

  在先秦历史当中,北狄算是中原文化最迟接触的外敌。

  在某个意义上,北狄就是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统称。

  但是若是以这个说法为基础的话,北狄人事实上与中原文化接触的时间,远早于《春秋》的记载时间:

  《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

  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整个春秋时期的狄与戎,都与炎黄集团,有相当深的渊源关系。

  而这个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比较确切的一个推断就是箕子率领商朝遗民,前往朝鲜地区的时段。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朝鲜的建立,与北狄人到底有没有直接接触,这一点暂时没有考究的资料。

  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箕子朝鲜的北面,确实是于北狄体系的民族接壤,箕子朝鲜想要发展下去,必然会与北狄人进行作战或者交流。

  在这个情况下,这很有可能就是中原文化与北狄人有着直接交流的时间。

  ……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传说方面的说法而言,鬼方这个在很多古代“传说”记载的典籍当中,也成为了北狄的一个代称。

  据史料记载,鬼方是****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居匈奴北和康居北。在周时从西北方进攻过华夏。

  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虽然鬼方进行过迁逃,但是这个民族前后给华夏多次重大打击。

  春秋时,称这部分人作赤狄。其后,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

  丁零,《山海经》作钉灵,《史记?匈奴列传》作丁灵,《汉书?苏武传》作丁零,《魏略?西戎传》作丁令。两汉时候,他们南迁蒙古高原,史称狄历、敕勒或铁勒。在高车(高车丁零、东支铁勒)六部中,狄历为其一,且为六部之首。其中有袁纥部,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回纥的汉文译名。另四部为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不过这些与鬼方就相去甚远,不可以认作同一个族群。

  《易经》之《泰》和《归妹》两卦的六五爻辞都曾提到“帝乙归妹”一语,其中的“妹”是指“少女”,“归妹”即嫁女之意。关于这句爻辞的史实背景,古代学者除对“帝乙”的身份有不同看法外,没有作更多的说明。

  后世不少学者根据顾说解释《周易》或进一步说明晚商时期的商周关系和婚姻制度等问题。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高宗讨伐鬼方,经过了三年才取胜。高宗,殷代中兴帝王,名武丁。

  “鬼方”是殷时西北边疆上的国家。

  若是以这一个前提作为基础,那么中原文化与北狄人之间的联系,事实上要远早于周朝时期,而在商朝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在《竹书记年》当中,商朝与鬼方之间有着战争的关系:

  《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

  而后世有一种说法,说楚即鬼方:

  1.《周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三年在古代是多年的意思,可见殷高宗武丁功业之大。《诗经?商颂》中宋国贵族(商人的后代)称赞自己祖先殷高宗武丁时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凡是拿来夸赞的都是最值得说的,至少是个大事,而无论是《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未写高宗伐荆楚,而只写“伐鬼方”,可见《周易》中的“鬼方”和《诗经》中的“荆楚”是同一件事情。

  2.《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荆即楚的别称,可见楚国和鬼方有着莫大的关系。

  3.楚人崇鬼尚巫术,大思想家王夫之曾在他的著作《周易内传》明确指出:“伐鬼方,《诗》所谓‘奋伐荆楚’”也。楚人尚鬼,故曰鬼方。”无论从屈原的《离骚?山鬼》,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的巫山**这些宗教祭祀,都可以看出来楚人尚鬼,这也是尽人皆知的,这是鬼方之所以叫鬼方的原因。

  4.传说祝融(吴回)娶了鬼方氏为妻,祝融是谁?乃楚人的始祖。如果鬼方生活在塞外。身在南方的祝融怎么能千里迢迢娶个北方戎狄鬼方女子为妻,在三四千年前,交通、信息非常落后,这样作无异于南越王娶了匈奴女子为妻,这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这种说法很快就被辩驳:

  《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明确写了商朝先伐荆楚,后伐鬼方,证实了周易中的记载。秦始皇先击百越后击匈奴,难道说百越与匈奴有莫大联系吗?故第一、二点理由均不正确。且商朝也尚鬼,凡事占卜,甲骨文都是用来占卜的,难道商朝也与鬼方有关。其次《竹书纪年》的记载更驳斥了楚即鬼方。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祝融吴回是北方帝王高辛手下火正,生活在北方,娶塞外的鬼方女子很正常。故第四点理由亦不靠谱。

  好吧,对于这种争论,张嘉师只能够表示他不明所以。

  ………………………………………………分割线…………………………………………

  而除了一些看上去太过久远的记载,《春秋》事实上记载了比起晋献公时期要更早,中原文化与北狄人之间的记载。

  只不过这个记载当中,有一点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这个部落的名字叫做山戎。

  山戎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这说明,在唐尧、虞舜的上古时代,就已有山戎一族,居住于中国北方。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记载:春秋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戎族是少数民族的一支,不仅人口数量大,而且居住地区广,并逐渐从西方迁至东方和北方。戎族分支颇多,有大戎、小戎、陆洋之戎、九州之戎、骊戎、犬戎、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又称山戎)无终等名称。山戎,即为戎族的一支,也即是由西方迁往北方居住的戎族。

  事实上,山戎自为一族,在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诸国。山戎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中原,与鄂、齐、燕、晋等中原诸国,屡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诸国也不断攻伐山戎。

  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钦定热河志》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而“冬葱”,即今称之为大葱者。

  而在这个前提下,很有可能山戎与燕国之间,更早的爆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

  但是山戎很明显在周朝西面迁移之后,驱逐了原本的北狄人,成为了新的“北狄”。

  而在公元前663年到公元前660年,齐桓公援助燕国,与无终国结成同盟,进攻孤竹国的战争,就是一场中原文化与北狄人之间的决战: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因燕**队抵挡不住戎兵的猖狂进攻,便向当时的诸侯盟主齐桓公告急求救。齐桓公当仁不让,毅然率兵挺进蓟门关。在齐桓公的号召下,无终国与齐国、燕国组成三国联军,共同讨伐山戎令支国。无终国子派遣骑兵二千参战,三国联军很快击溃戎兵,攻占令支国都城,夺回戎兵抢掠的燕国人口及财物。令支国子率残兵投奔另一山戎国孤竹国。三国联军又兵进孤竹国,几经苦战,将令支、孤竹两国兵马全部歼灭。齐桓公大赏三军,将令支、孤竹两国领地划归燕国。因无终国助战之功,齐桓公将小泉山下戎地割与无终国,扩大了无终国的领地及政治影响。

  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成为诸侯国中新霸主。晋文公通过改革使晋国强大起来,晋国政通人和,兵强马壮,国力迅速上升,国土不断扩展。到晋悼公时,晋国仍是诸侯中势力强大的盟主。

  而戎人国家,由于秦国在关中地区的崛起,不断兼并戎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四戎。”

  戎人在西部难以立足,只得向东转移。晋悼公受司马魏绛的影响,对戎人实行安抚政策。无终国的紧邻燕国,由于当时国力不盛,根本无力南顾。无终国便有了兴国发展的机遇。这时的无终国君嘉父,励精图治,谋略不凡。他任用大夫孟乐等中原人才,内修国政,加强武备。对外,联络其他戎国,结成联盟,相互援助。同时,积极推进与晋国的亲和关系,使无终国影响力大增。

  嘉父于晋悼公三年(前570年)号召戎人诸国,并至无终,歃血定盟。晋悼公应嘉父之邀,命魏绛为和戎之使,来无终国主持晋国与诸戎媾和结盟仪式。十几个戎国国君与晋国使者在无终国歃盟,愿奉晋侯约束,捍卫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安宁,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异民族间媾和的最早佳话。此次结盟后,晋国北部较长时间出现了边境安定、国家太平的空前局面。

  通过一系列的内政、外交、军事行动,无终国终于闯出了狭小的无终山领地,将国土由“小无终”(今河北玉田县一部分)拓展为“大无终”较为广大的领域,成为诸戎国中的首领之国。并建立了无终邑,作为无终国的都城。

  而孤竹国很有可能就是北狄人的一个主体代表:

  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1]。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为孤竹君。孤竹国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

  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冀东文化已高度发达。孤竹先民是礼仪、文明之邦,距今约3600余年。

  孤竹国范围广袤,约含概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以及东北和朝鲜地区。其夏代遗迹无考。商代遗迹、遗物,遍及京津和辽西地区。近年来,唐山市滦南县新发现有关孤竹国重要物证,如带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大量文物。

  而关于孤竹国的灭亡,则是有三种说法:

  一说根据《春秋》和《国语?齐语》所记,春秋时北方山戎(即后世鲜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个当上中原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孤竹国灭。时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

  二说根据《管子》所记:大约在四年之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与孤竹、令支。山戎献金(铜)表示归服,孤竹国和令支国从此消亡。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

  后世学术界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即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其实这次齐桓公斩孤竹国君,孤竹国并没有灭亡。

  《管子》记述的时间公元前660年,此后孤竹乃成为地名,纳入燕国的疆土。孤竹人分别融入山戎或燕人群体。(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