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定秦曲 第一一九章 云中城之围(4)

《定秦曲》第一一九章 云中城之围(4)

作者:苍穹战狼 字数:3588 书籍:定秦曲

  

  在秦军的编制当中,床弩也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兵种。( .)

  相对于后世王朝的重型弩兵部队更多是使用在守城或者是防御战不同,大秦帝国的床弩部队更多地是在野外作战也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列阵厮杀。若是没有这个前提,床弩想要在野外作战当中发挥出作用的余地很小。

  再者,战国时期的强国对于弩阵的使用已经算是相当成熟,而秦帝国在征战当中,事实上只不过是更好的在这方面进行运作,更大的发挥出弩阵的效用。

  而在这个时候的云中城,秦军弩阵的威力逐渐展现出来。

  ……

  排弩,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将弩镞放置成一排之后,然后发射出去。

  在某个意义上,排弩的容错率相对于单发床弩而言是更好的。但是在射速,射程以及威力方面,却远不如单发床弩。

  在这个前提下,排弩在野外作战当中,除了作为伏击战的一个主要部署发挥出作用之外,即使是在战阵当中,排弩因为射程限制,很少会发挥出决定性作用,而是作为军阵侧面的防御体系进行阵型的防御。

  对于这么一个情况张嘉师自然是比较明白,所以他一直没有大规模生产排弩,除了成本方面的限制之外,排弩能够发挥出作用的场合较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杨翁子的号令下,秦军的床弩手迅速操作床弩,然后在准备妥当之后,一排排密集或者是速度相当快的床弩弩镞飞向了匈奴人的步兵阵型当中。

  单发床弩的弩镞射速比起排弩要快得多,但是一些床弩弩镞并没有命中目标,而是向着匈奴人的阵型前方或者是头顶飞过去。

  在这个情况下,很少床弩手会知道自己的弩镞是否有效的命中敌人,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弩镞飞向匈奴人的阵型之后,哪怕是一个神射手,都不太可能会看到自己的弩镞轨迹。

  但是这不代表这些床弩弩镞在发射出去之后就在做无用功。

  在密集的弩镞射击下,即使是有着一些铠甲的防护,匈奴人甚至是有些人员顶着一块大木盾,然后缓缓推进,但是在弩镞的直接命中下,除非是这些弩镞没有准确命中到敌人,这些匈奴人或多或少都起码负伤了。

  因为有不少匈奴人是连带木盾以及铠甲一起被弩镞贯穿了身体,在这种伤势下,也许直接死去会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而在越来越多的床弩弩镞的射击下,秦军步兵弩手无法对这一支匈奴人的重步兵带来较为有效的杀伤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匈奴人重步兵倒在了通往云中城的攻击道路上。

  不少匈奴人倒在地上呻吟,而他们的生命力在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下,将会很快的流失干净。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在痛苦中逐渐死亡的感觉。

  而一些匈奴人则是倒在地上,毫无声息。他们的一些要害位置明显是被弩镞贯穿或者是插上一根弩镞,这些匈奴人很快的甚至是直接的就死去。

  也许现在倒在地上呻吟的匈奴人,会更羡慕这些迅速死亡的同袍。

  ……

  匈奴人的攻势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收到云中城北面城墙的秦军官兵的有效压制。

  匈奴人甚至是付出非常惨重的伤亡,都无法给秦军官兵带来可观的损失。

  这一点若是这一批进攻的匈奴人知道这么一个情况,恐怕都得气得活过来,然后再死一遍。

  匈奴人的奔射对于城墙上的秦军官兵的杀伤力不算太大,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奔射的箭枝还是会命中一些倒霉的官兵,给这些官兵带来杀伤。

  若是这些箭枝命中的是有足够防护的地方,甚至是无法给秦军官兵带来什么伤害,最多也就是有些皮外伤之类的。

  但是命中脖子甚至是贯穿了头盔,那么这个秦军官兵就得听天由命了。

  张嘉师在随军军医的发展上虽然有着不错的进展,但是对于外科创伤方面,一直都没有什么办法。

  青玉灵书当中并没有青囊书这种已经绝版的玩意,而外科创伤手术更加是近现代才有效发展出来的新型医学,所以在这些方面,张嘉师一直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进行研究甚至是发展。

  …………………………………………分割线………………………………………………

  古代医学并非没有外科,而是在外科手术方面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后世的观点认为,早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就可以发现头颅的手术痕迹。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也就已经从战争、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外科的实践经验。

  现代外科学开创于19世纪末,起先经常由受过培训的理发师代理执行手术——即所谓的“医疗理发师”,因此在今天的许多英联邦国家外科医师被称呼为“先生”而不是“医生”。

  在20世纪初,随着消毒、麻醉、止血、输血等技术的产生和进步,现代外科学得以逐渐深化及完善。现代外科奠基于是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伤口“化脓”是100余年前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问题之一,其时,截肢后的死亡率竟高达40%~50%。

  1846年匈牙利Semmeleis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将手洗净,遂使他所治疗的产妇死亡率自10%降至1%,这是抗菌技术的开端。

  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他所施行的消毒止血肢手术的死亡率自40%降至15%,从而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

  1877年德国例膝关节穿透性损伤伤员,仅进行伤口周围的清洁和消毒后即加以包扎,有12例痊愈并保全了下肢,他认为,不能将所有的伤口都视为感染的,而不让伤口再被沾污更为重要。在这个基础上他采用了蒸气灭菌,并研究了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学中建立了无菌术。

  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就使无菌术臻于完善。手术出血也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872年英国ells介绍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用止血带,他们是解决手术出血的创始者。

  1901年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从此可用输血来补偿手术时的失血。初期采用直接输血法,但操作复杂,输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国Leisohn提出了混加枸橼酸钠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以后又有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简便易行。

  以上的记载可以说是外科手术的发展以及解决问题的时间。

  张嘉师对于这个事情并不是太清楚,但是他很清楚,外科想要真正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得到另外一个与之相关密切的医学学科进行联系,那就是解剖学。

  但是眼下的解剖学事实上就是一个朦胧阶段,尤其是《黄帝内经》这本医书对于解剖方面的描述,在某个意义上言语不详一样:《黄帝内经》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记载,《灵枢》中的《肠胃篇》、《经筋篇》,《素问》中的《骨度篇》、《脉度篇》等,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章。“解剖”两字最先在《灵枢?经水篇》中出现,“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视之”。

  历史上对于解剖学的发展,主要有着以下的几个记载:公元16年,皇帝王莽捕获了一个名叫王孙庆的反对党党徒,史书记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他们在虐杀之余还想到了医用价值,搞清了血管的来龙去脉。这份血腥的解剖学资料,因年代久远而佚失。

  这算是中国古代解剖学的第一份正式记载。

  当然在若是算神话传说方面的记载,则是要早得多:

  司马迁笔下的神医俞跗,就是其中被描述为中国解剖学的“鼻祖”的存在。

  俞跗:一作俞柎,上古医家,相传擅长外科手术,黄帝臣。西汉时期三位文史学家都记述了秦越人所论之上古医生俞跗的事迹。

  韩婴,曾任文帝时博士,约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中,他在《韩诗外传》卷10写道:“中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榒木为脑。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这个明显是瞎掰出来的不科学的描述。)

  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

  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ū)。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

  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挢引、按扤、毒熨,一拨见病之气。”说的是俞跗摸脚治病不用汤药、不用药酒、不用砭石、不用摇动筋骨按摩、不用牵动皮肉推拿、不用热灸敷药,只要找到脚上的特效穴,点拨之间就治好了病。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个……当其时的文字能够形象形容相应的病症?)

  刨除这种算上相对而言只是传说的记载,中国历史上的解剖学的发展,甚至是有着官方的支持。

  公元8年宜州推官吴简解剖广西起义领袖欧希范、蒙干等尸体,一民政部工绘成图谱《欧希范五脏图》。

  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解剖学家杨介根据泗州处死的犯人尸体解剖材料绘成《存真图》。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他致力于人体脏腑的研究达42年,根据尸体观察及临床心得编写了绘有脏腑图谱的《医林改错》一书,于公元1830年刊行于世,其中共有25幅图谱。

  这些研究者在某个意义上完善了中国古代解剖学的发展,而且其得到官方的支持,在某个意义上比起西方的一个倒霉的同袍要好得多。

  这个人就是安德烈?维萨里,西方第一本解剖著作——《构造》的作者。

  而关于维萨里的最著名典故,就是“夜半盗尸人”。(未完待续。)

  本书来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