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定秦曲 第四十章 继承制度的负面历史(中)

《定秦曲》第四十章 继承制度的负面历史(中)

作者:苍穹战狼 字数:3427 书籍:定秦曲

  

  除了玄武门之变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继承制度,烛影斧声这个主要流传在野史当中的说法,应该是仅次于玄武门之变,对于传统继承制度的挑战事迹。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

  烛影斧声在历史上有诸多说法的基础,主要就在于两点,一点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突然重病,第二点是赵光义为何能够绕开宋太祖已经成年的儿子,直接继承帝位。

  赵光义即位皇帝之后,史称宋太宗,而其在即位之前,据《宋史》的描述,是基于“金匮之盟”所能够得到的莫大好处。

  金匮之盟,又称之为“金匮遗诏”。

  “金匮”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此次为赵普所献,并为太宗发现和公开的“金匮之约”正为“独传约”。

  其内容则是即传位于弟赵光义,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也只是“独传约”。此即金匮之盟的由来。

  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尽管亦同样为世人所知,但没有一条材料记载是由赵普献与太宗的,也没有任何官方材料记录和承认过它。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宋史?魏王廷美传》云:“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在司马光《涑水记闻》、王禹偁《建隆遗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对于两种说法都有大致类似的记载。

  而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司马光固然是在《涑水记闻》当中描述了这些说法,但是其在影响力更大的《资治通鉴》当中,却没有相应的说法。

  而正式流传“金匮之盟”的说法的典籍正是《宋史》。

  ……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其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开始,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

  《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只不过从《宋史》的创作时间来看,当其时元朝已经逐渐处于风雨飘摇当中,

  元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蒙古贵族已完全成为封建的大地主,各自占有大量的田土。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在其即位以前,曾献给朝廷七千顷土地,元顺帝时,公主奴伦陪嫁的土地由朝廷转拨给大臣伯颜的也有五千顷。

  献纳和拨给的土地尚如此之多,占田的实际数量当然更多。元朝皇帝为了笼络蒙古王公,一登帝位,就把金银和田土分赐给他们。

  元世祖时,政府赐给大臣田一次不过百顷,以后增至千顷、万顷。以前赐田多在北方,后来更转向江南大部分如苏州等膏腴之区了。蒙古贵族把从农民那里收夺来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条件租给农民,用租佃的方法进行剥削。

  元武宗时,“近幸”为人请田一千二百三十顷,每年收租五十万石,平均每亩要收四石,这样苛重的剥削,必然要陷农民于死地。淮南王的家人也在扬州广占田土,时常派人纵骑至各乡“索债征租,驱迫农民,剽掠麦禾”。

  元文宗时,大臣燕帖木儿请求皇帝把苏州一带的官田包租给他的兄弟和女婿,再由他们转租给农民。汉族地主兼并之风与日俱增。福建崇安县有田税人户共四百五十家,纳粮六千石,其中五十大家即纳粮五千石,占全县纳税户九分之一的地主大户,竟占有六分之五的土地。

  在江南地区,田主除向佃户征租外,还随意向佃户征收丝料,勒派附加粮,甚至迫使佃户代服差徭。有的地主还用飞洒、诡寄等办法躲避差役,赋役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其结果是“大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葢藏”。在北方地区,由于赋役不均,也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在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又有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称“定光佛出世”。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举弥勒小旗”。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五千余人,“背心皆书佛字”。到了至正初,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

  举行起义的农民多是汉人、南人,因此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南人更加仇视。元丞相伯颜等人曾提出了要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下今北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报等。这些禁令的实施,更激发了反抗的火焰。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各种各样的民谣到处传播。

  刘福通以“贫极江南,富跨塞北”为号召。当时有人说:“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又说:“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从这些情况来看,《宋史》采用“金匮之盟”的说法,事实上很有可能是有政治含义在内。

  比如说元朝灭亡宋朝,是天命所归,而元朝正好是长生天所庇护的存在云云。

  而更重要的一点,以元朝的情况来看,其在两百多年之后才正式修订《宋史》,其部分内容可信程度,实在有问题。

  ……

  而“金匮之盟”最大的疑点就在于为何在赵匡义在即位六年之后才公诸于众?

  很有可能这是赵匡义其对自己臣民对于其登基已久,是否还有其他想法的一种试探。

  在明面上,赵匡义得到的似乎是他想要的结果。

  但是在暗地里,烛影斧声的说法却毫不间断。

  ……

  而赵光义原本的继承位置,应该是远逊于在杜太后死前就已经十岁的赵德昭。

  建隆二年(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药进食不离左右。五月初一日,宋太祖因杜氏有病,特下诏赦免杂犯死罪以下囚犯。杜氏病情加重时,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氏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

  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不对,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

  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杜氏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

  而有一点很是有意思的是,赵普在杜太后死前,并不是宰相: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宋太祖从其议,御驾亲征,命赵普和留守京师,赵普请求随军出征。宋太祖笑着说:“你能够胜任战事吗?”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自焚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的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说:“卿只管呈进敕令,朕为卿签署可以吗?”

  赵普说:“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宋太祖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任开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职任。”宋太祖下令签署权赐给赵普。赵普任宰相后,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助赵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的是,杜太后死于公元961年,而赵普在公元964年才被提升为宰相,这种职位上的差距不是一个严格的史官有可能出现的疏漏。

  但是从“金匮之盟”流传的内容而言,赵普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无论是枢密副使还是宰相,都只不过只能够称臣。

  历史上有一个记载同样很有意思,那就是赵德昭在死之前,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金匮之盟”的内容。

  而到底赵德昭是否是因为赵匡义的逼迫而自杀,最终成为了宋真宗登基的最重要前提……

  赵德昭有可能顾虑到自己五个儿子,最终选择的是一条自尽的道路。(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