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定秦曲 第四十三章 游牧民族

《定秦曲》第四十三章 游牧民族

作者:苍穹战狼 字数:3791 书籍:定秦曲

   在装备方面的优势而言,秦军领先匈奴人骑手的不仅仅是弓弩以及铠甲,就连在近战装备武器方面,秦军都有相当的优势。

  因为匈奴人骑手在这个时候,很多都是使用青铜刀剑进行作战。

  这一点并不是说匈奴人的冶炼工艺很差,相反,匈奴人的冶炼工艺这个时期虽然依旧是无法比拟中原的国家,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就算是西域的一些大一点的国家,跟匈奴人在科技水平上面的对比也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这也不是说青铜武器就不是一种好东西。相反,在铁质武器初期发展阶段,相对比较成熟的青铜武器可以说能够爆铁质武器几条街。

  因为这个时期的铁制武器质量真的不怎么样。

  在张嘉师的认识当中,先秦时期的宝剑大部分都是青铜武器,比如说太阿以及干将莫邪等等,就是一把以青铜材质为主的宝剑。

  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国的兵器,是在战国七雄当中最早使用大批铁制武器,然后逐渐过渡为铁器制度的国家。

  这一点跟历史上的书籍来说,有很大的差距。

  历史上认为秦国以及大秦帝国主要还是使用越发成熟的青铜武器作为制式装备,主要还是因为大秦帝国的兵马俑当中,配备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就是青铜武器。

  而且在兵马俑当中,也有着这两种青铜的马车配件: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由此可见,大秦帝国时期的青铜冶炼以及相应器物的制作工艺,确实已经是进入了中原国家的巅峰。

  但是秦国不是一个主要使用青铜武器的国家,原因就在于秦国的领土内,极少有生产青铜所需原材料的矿山。

  虽然说在兵马俑当中出土的青铜武器,很多都似乎是足够的证据,很可惜,这些出土的青铜武器的青铜材质比例,并不是兵器的比例。

  在青铜的冶炼以及相应器具制作当中,早已经有着一套相应的规格:

  《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详细点来说明,这一段规格的翻译就是:

  所谓“金之六齐”,就是区分青铜品种的六种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种用器。所谓“钟、鼎之齐”铜、锡比例为六比一,即铜占85。71%,锡占14。29%。“斧斤之齐”的铜、锡比例为五比一,即铜占83。33%,锡占16。67%。“戈戟之齐”的铜、锡比例为四比一,即铜占80%,锡占20%。“大刃之齐”所需铜、锡比例为三比一,即铜占75%,锡占25%。“削杀矢之齐”铜、锡比例为五比二,即铜占71。43%,锡占28。57%。“鉴燧之齐”铜、锡比例为一比一,即各占50%。

  杨宽先生认为:《考工记》规定各类青铜器的“铜锡合金的比例是很合乎合金的原理的”①。青铜中锡的成分占17%到20%最为坚韧。《考工记》说“斧斤之齐”锡占16。67%,“戈戟之齐”锡占20%,是因为斧、斤、戈、戟都需坚韧。青铜中锡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考工记》中规定“大刃之齐”锡占25%,“削杀矢之齐”锡占28。75%,是因这类武器所需韧性高。青铜中锡占的分量增多,光泽就会从青铜色转为赤黄色、橙黄色、淡黄色。锡占到30-40%,青铜就会变为灰白色。《考工记》规定“钟鼎之齐”锡占14。29%,为了使它能呈现橙黄色较美观,同时也为了能敲出美妙的声音。《考工记》规定“鉴燧之齐”锡占50%,是因为铜镜需要白色光泽。

  而兵马俑当中的相应青铜武器的配方,更加倾向于生活用品的相应比例,这种生活用品的比例,是锡含量更多而青铜含量偏少。在兵器当中,锡含量过高不一定能够再次提升青铜武器的硬度,相反,若是超过了50%,这种青铜的硬度以及柔韧性都会变得较差。

  总不会有人认为青铜镜的硬度比起矛戈刀剑要更硬吧。

  ……

  所以,就算是匈奴人使用青铜武器,也不代表匈奴人的兵器锻造水平非常落后。

  相反,即使在战国中期,秦军面对关东六国的大军,以不成熟的铁质武器碰撞对方的青铜武器,往往是更加吃亏。

  这么一个情况直到战国的中后期才出现了相应的改变提升。

  张嘉师这个时期列装铁制武器,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铁器锻造以及冶炼水平已经相当成熟。

  固然青铜也能够也能够批量生产,但是无可否认的事情是,张嘉师在辽东郡的时候,也是相当缺乏青铜的原材料。

  虽然说这么一点在占据商郡之后有了不少起色,但是对于张嘉师而言,已经进入正轨的铁器装备量产已经是成为辽东军装备体系的主流。这么一点对于张嘉师而言,无疑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太多的选择题。

  所以,铁质武器成为了眼下的大秦帝国的最好选择。

  ……

  张嘉师为自己麾下的骑士部队,在正式确立起单独编制的机动作战部队之前,主要就是弓弩,相应的长兵器以及由铁水灌注生产,经过相应打磨锻造的刀剑。

  毫无疑问的事情是,这种装备事实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毕竟与步兵部队相比,秦军骑士的弓弩是相对较为小型的,这一点有利于在马背上进行相应操作。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因为这些弓弩的威力以及射程比起步兵的强弓劲弩而言,有不少的差距。

  这也就是导致了秦军骑士在与匈奴人的骑手们对射之后,双方都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的原因所在。

  若是骑士们有条件使用步兵的那种强弓劲弩,在射程上就能够更加占据优势。

  但是并不是说这种小型的骑士弓弩没有自己的优势,相比起步兵部队的强攻劲弩而言,秦军的骑兵制式弓弩的射速很快,虽然说牺牲了射程以及威力,但是一个骑术以及射术都相当纯熟的骑士,能够在匈奴人在相应射程外发射出第三支箭镞的同时,他们也能够发射出四支箭镞。

  这种射速的提升效果,看起来并不算太过于明显,但是匈奴人却为这么一个不明显的差距而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在远距离发射出来的第一波箭镞,匈奴人给秦军骑士们带来的杀伤并不算太大,因为射程的问题,匈奴人的箭镞在落在秦军官兵身上,很有可能会被皮札甲的防御甲片抵挡住。

  但是秦军骑士们发射出来的箭镞,却能够相对有效的射入匈奴骑手的身体,给予匈奴骑手相应的杀伤。因为匈奴骑手们身上,很多人都基本上只是身穿皮衣或者是一件薄薄的皮甲。

  但是在第二波以及第三波箭镞落下之后,因为距离的拉近,无论是匈奴人亦或是秦军官兵被射伤甚至是被直接命中要害,重伤或者是死亡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

  匈奴人骑手发射出来的箭镞,距离秦军官兵越近,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够射穿秦军骑士身上披挂的皮札甲,给予秦军骑士相应的伤害。

  当然,在第三波箭镞落下之后,匈奴人的骑手们也发现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劲,那就是秦军的箭镞杀伤了很多还没有将手中箭镞发射出去的匈奴人骑手。

  这一点对于一些久经战阵的匈奴人老兵而言,只有那么一个可能性,那就是这些秦军骑士们发射箭镞的速度更快。

  这一点事实上是正确的,尤其是当第四波箭镞再次杀伤了不少甚至连箭枝都没有搭上弓弦的匈奴人骑手们之后,验证着这么一个情况的真实性。

  当然,还没有等这些匈奴人骑手老兵说出了这个发现,他们就不得不放弃自己所想到的这个事情,因为在相互之间不到二十米的距离,他们就算是想要说话,恐怕下一刻就会跟秦军骑士们交错而过,进行第一次你死我活的混战。

  ………………………………………………分割线…………………………………………

  苏璘以及陈恒两人,虽然并不是在一起指挥着自己麾下骑士部队冲锋,而是选择了分开指挥各自的部队,抵御各自一方的匈奴人突袭部队。

  他们两人在先前的那一次作战当中,已经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刚才那一次的围歼那三千余人的匈奴骑手部队的时候,他们麾下的骑士部队,整体的骑术水平还真的跟这些匈奴人骑手有一定的差距。

  事实上,这也算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毕竟在大秦帝国当中,虽然也不缺乏骑术相对精湛的人,但是在整体的骑术水平而言,要是能够真正的比拟自小从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游牧民族,公认的是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开始崛起的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发源于东欧大草原,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其迁徙地从欧洲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阿拉伯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前7世纪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骑兵驰骋于卡帕多细亚到米底、高加索到叙利亚之间,寻找掠夺物;其后逐渐衰落,分为众多部落,公元四、五世纪民族大迁徙时随匈奴人入侵欧洲之阿兰人即为其中之一部。广义的斯基泰人还应包括滞留在中亚、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地区的一些部落,其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与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极为相同。斯基泰人身材矮壮,蓝眼隆鼻多须,在种族上与萨尔马特人、塞种人和马萨格他人接近,语言、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宗教也大致类似。斯基泰人没有文字。关于斯基泰人的文物出土自乌克兰和南俄地区。

  由此可见,斯基泰人的游牧民族作风,也算是让拥有古代强国实力的几个大国都很头痛。

  毕竟从相应的记载而言,斯基泰人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就威胁着西亚的几个大国。

  这一点与匈奴人的情况有点相似。

  但是斯基泰人与匈奴人有没有相应的关系,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但是有一点比较可靠的说法,那就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帕提亚人有可能就是一支斯基泰人的民族融合之后的后裔。

  作为一个中亚大国,帕提亚帝国的作风有很多都跟游牧民族较为类似。

  而在历史上,帕提亚人与同样作为游牧民族,由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汉朝以及罗马并成为公元元年前后一段历史当中的亚欧四大强国。

  贵霜帝国由大月氏五翕侯贵霜翕侯部落建立。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公元前170年左右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亚(由古希腊人在中亚建立的国家),统治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大月氏部族一分为五,迁往东部山区,设五部翕侯统治,贵霜是其中一部。

  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假如包括当其时逐渐西迁的匈奴人残部主力,中亚地区以及西亚部分地区,可以说再次成为游牧民族的统治区域。

  这一点毫无疑问的说明了游牧民族在军事上的相应强盛基础以及作战效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