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妖妃预备役的年代日常 380 提及和兴趣(一更)

《妖妃预备役的年代日常》380 提及和兴趣(一更)

作者:雾眠 字数:1858 书籍:妖妃预备役的年代日常

  在已有些许西斜的太阳照射之下,奉天门西南角的右顺门的一排瓦檐,将阴影投在东边的地面上。

  换了一身道袍的弘治皇帝,端坐于右顺门的临时摆设的御座上,嘴巴紧闭,双目注视着前方,神情显得有几分肃穆。

  朱厚照站在他左手边仅一步之遥,亦沉着脸。而萧敬一往早朝那般,微躬着身在朱厚照左侧两步之后而立。

  此刻,站于右顺门之前的文臣武官,只不过数十人而已,远远比不上早朝之时。

  虽然也大致像早朝一样站成两列,但众官明显并没有早朝那么拘谨。

  品阶高的文官基本在场,包括内阁的徐溥、刘健、李东阳和谢迁这四位阁臣。

  而六部七卿,则有十二员。而科道言官,虽然品秩不高,却几乎全员到场。

  而前来朝参的武官勋戚,却少之又少,仅得英国公张懋和泰宁侯陈璇等数人,朱厚照的舅舅张鹤龄和张延龄不见踪影。

  相比于大量的文臣武官不朝参,让朱厚照更感意外的是,被他在文华殿两次“赶走”的杨廷和,居然出现在这一群数十人的文臣武官之中。

  一个小小的正六品翰林侍读,也来凑热闹?而且翰林院也只得他一人前来。

  今日的午朝是议御寇安边之事,难道他杨廷和要代表翰林院进言一番?但是,边事与翰林院又有何关系?

  按规例,午朝所议的多为紧急之事,作为掌管奏章进呈的通政使司官才一定要朝参的,其他官员随各自意愿,朝参与否,都不会被登记在册。

  午朝的礼仪也相当宽松,诸如低声交谈、咳嗽之类,就不算违礼,完全没有早朝那般严苛。

  只要不做出僭越之事,就不会有纠察礼仪的鸿胪寺官和御史来找麻烦。

  弘治皇帝登位之初,午朝是在左顺门召开的。

  后因朱厚照出阁读书,他腾出文华殿,搬至武英殿,同时更将召开午朝之地挪到与武英殿相近的右顺门,亦即恢复为太宗文皇帝时的规例。

  国初之时,大明的常朝分为早、晚两朝。但晚朝并非晚上举行,是在申时,亦后世的下午三时至五时。

  宣宗章皇帝时,对“晚朝”作了变更,不仅将召开的时辰提前至午时之末,还改称“午朝”。

  有明一代,能一日两朝的皇帝,除了国初那几位外,还真找不出有多少继位者亦能如此。

  大多数的继位者,连早朝都不召开,更何况午朝?

  最离谱的,就非“家净”两爷孙莫属了,两人不早朝的岁月,加起来将近五十年。

  其实,弘治皇帝加开午朝也是甚为难得的。

  为何会说“难得”?

  在登位之初,弘治皇帝也曾尝试恢复午朝之制,大有勤政之象。

  然而仅两年多,就厌倦不已,时罢时复,在弘治三年便着礼部完全罢了午朝。

  去岁,京师的各部司就以“天显扫星、西南地震、边患再现”等事启奏,恳请弘治皇帝重启午朝,以勤政的姿态回应上天的警兆。

  不过,弘治皇帝不仅摇头拒绝,还让群臣以后也不要再提,所以在群臣的眼中,午朝是毫无恢复的迹象。

  但弘治皇帝竟然于今日主动加开午朝,这自是难得之事。

  按理说,午朝重启,期盼以久的文武群臣应该是喜不自胜,踊跃进言才对。

  但此刻,站于右顺门之前的文臣武官都沉默不语,几乎每个人的脸上均带着一丝哀伤,气氛竟然比早朝之时更为沉闷。

  又过了片刻,弘治皇帝终于开口,打破了右顺门前的沉默:“倪卿家病逝,朕亦痛心不已。然虏贼猖獗,卿等应尽心献策,共议御寇安边之事,议事吧……”

  一名站于御座右侧数步远的通政使司官员,随即嚷了起来:“议事……”

  话音刚落,一文臣已站了出来。

  朱厚照仅瞄了一眼,便已知这文臣是谁。

  站出来之人,姓王,名鏊,字济之,吴县人士。如今的职官为吏部侍郎,亦是朱厚照的讲读官之一。

  王鏊,世称震泽先生。自幼聪颖,悟性甚高,八岁已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入国子监就学。

  王鏊在国子监时,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就对他的才学甚为赏识,常称其为“天下士”。

  成化十年,王鏊在乡试轻取解元,次年的会试更得中会元。翌年春闱,却因制艺有犯讳之嫌,与状元失之交臂,不过仍以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

  弘治四年,因参与编修的宪宗实录顺利完成,王鏊得以升任右春坊、侍讲经筵官。

  自朱厚照出阁读书开始,王鏊除了担任讲读官外,还被弘治皇帝钦点兼任太子谕德一职。

  何为太子谕德?教谕皇太子道德的。

  这数年来,他在朱厚照身边“转悠”的时辰,可要比其他讲读官多得多,朱厚照对他的“唠叨”尤为深刻。

  只见王鏊朝着弘治皇帝躬身行礼,朗声说道:“皇上,臣吏部侍郎王鏊进言……”

  略一顿,他又道:“愚以为,虏贼不足为惧……”

  王鏊此言一出,右顺门前的一众文臣武官纷纷扭头望着他,有部分人甚至还低声言了数句。

  弘治皇帝更是眉头一皱。虏贼毁我边墙而入,已掳掠至平凉府,大量生民死伤,无数粮食被劫,你王鏊竟然还说虏贼不足为惧?

  王鏊似乎很享受这种众目睽睽的感觉,脸上毫不改色,停顿了片刻,又道:“如今幸佞宠臣乱政……”

  站于朱厚照左后侧的萧敬听得眼角一跳,暗道,咱家刚被万岁爷钦点提督东缉事厂,你就“幸佞”前、“宠臣”后的,你在指谁呢?

  萧敬一边想着,一边暗暗打量了一眼王鏊。

  王鏊自然不会知道,就因这一句话,他已被萧敬惦记上了。

  他洪亮的声音依然响起:“以致边镇巡官不能全权处置军务,徒有法令而不能执行。边军士卒缺员严重,平时又缺少操练,可谓兵备荒废。无强兵可守的边镇,防卫等同虚设,这才是让人可畏之事。”

  在弘治皇帝的沉吟之中,王鏊继续高声道:“皇上,近年来,凡失律之边将,皆令其戴罪杀贼,然而官军反而愈加懈怠,士气更是一厥不振,此为何故?”

  “究其因,乃功过赏罚不明也。边镇守将欲出击迎敌,却又畏惧兵败而受重罚,故宁愿守城而不出,皆因其失职之过,远轻于兵败之罪。”

  弘治皇帝依然紧皱眉头,问道:“那王卿家以为应当如何?”

  王鏊低着眉头,应道:“臣愚以为,御寇安边当有十策。”

  “哪十策?”弘治皇帝又问。

  “一是,由朝廷聚集众大臣齐议,制定制胜之谋略;二是,挑选智勇双全之主将,统率各镇卫所士卒;三是,严明法令,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罚分明……”

  听了前三策,朱厚照觉得似曾相识。

  “四是,抚恤死伤士卒之家眷,安抚边地生民,令其感朝廷之恩;五是,大量召募生民壮丁,扩我官军,合力守边;六是,要善用间计,不断探查贼情,预敌于先……”

  “七是,调配各镇官军,相互声援,共同御敌;八是,要出奇制胜,攻虏贼之备。.c0m

  九是,起用致仕尚书秦纮为总制,节制延绥、宁夏、甘肃诸边。召回征虏军,节省粮饷,令都御史史琳坐镇京营,与总制互通消息,共同御寇;

  十是,效仿前代制科荐举,招揽智勇双全的文武之才……”

  听得这里,朱厚照偷偷一笑,王先生你也太省工夫了吧?这十策,分明就是你年初已呈递的奏疏嘛。

  只不过,当时奏疏所提的是八策,呈递后却没有下文,自是被弘治皇帝搁置了。

  如今在议御寇安边的午朝上,你再呈递一次?还增加到十策?

  朱厚照瞄了瞄其他文臣武官,却没看见甚么动静,似乎王鏊说了就是说了。

  “此十策,臣已具于题本之上,伏乞皇上览阅。”王鏊躬身道。

  弘治皇帝颌了颌首。

  王鏊一退,另一人也站了出来,躬身行礼后,高声道:“臣吏部考功司主事杨子器,进御寇三事。”

  吏部考功司之职责为掌管官吏考课和黜陟,一个正六品的主事竟然前来进言御寇安边?

  朱厚照不由得暗暗打量这杨子器一眼,略为思索,便想起名录里所载的信息。

  杨子器,字名父,号柳塘,慈溪人。弘治九年任常熟知县,在任时多行德政,兴修水利,整顿徭役,后因考成称职,得以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

  “朕愿闻其详。”弘治皇帝道。

  杨子器躬着身,继续道:“臣愚以为,御寇以三事为要。

  一事,重振士气。如今虏贼之势愈加嚣张,伏乞皇上敕令保国公朱晖率征虏军,火速至花马池,抚恤受伤身殒之官军及家眷,振奋我边军之士气。

  二事,调遣军众。招募智勇敢斗之壮丁生民,归入边军,勤加操练,扩我边军之威势。再令甘肃、宁夏、延绥三镇之镇巡官,从征虏军之调度,谋定御寇之略。若有拒违者,以军法从事。如此,各镇巡官将不敢束手离心,方能御寇于外。

  三事,捣贼巢穴。如虏侵延绥,则守延绥,宁夏之兵出;若贼犯宁夏,则驻宁夏,延绥之兵出,劫虏之老营,捣贼之巢穴,攻其不备,断其后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