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家客栈通古今 622无题

《我家客栈通古今》622无题

作者:吴千落 字数:1033 书籍:我家客栈通古今

  贺知章见三娘情绪不高,便与她说起今年李隆基准备在洛阳召开制科考试的事。

  制科和科举不一样,制科属于天子直聘考试,没有固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全皇帝当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制科考试的花样非常多,光是开元年间就设置了直言极谏科、文史兼优科、武足安边科、高才沉沦草泽自举科的等等,光这些名头就知道要选什么样的人才。

  今年开的是博学宏词科。

  不仅考试内容和科举不同,连应试者身份也和科举不同,这是在职官员也能应试的考试。

  没当官的可以当官,上了官的可以升官,就是这么快乐!

  三娘对朝廷人才选拔方式的了解仅限于科举,哪里知道还有这样的考试,立刻积极地把开元年间的制科考试都问了个遍。

  今年要开的制科考试名为博学宏词科,事实上这个科目其实已经有点脱离制科考试范畴了。

  许是因为自从开元十九年开博学宏词科选上来几个合心意的人才,李隆基便觉得这个科目与大唐有缘,决定每年都开设博学宏词科随机抽考一批青年才俊。

  这不,今年的博学宏词科考场就设在洛阳,时间初步定在月,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朝中官位低微的官员以及东都这边的漏网人才。

  不少人都跃跃欲试想参与。

  三娘弄明白了这博学宏词科是怎么回事,暗自把它扒拉到自己的备考目标上。

  可是光"博学宏词"四个字就知道很难考,听说一次只能选三五个,顶了天十来个,想考上太难啦!

  博学的意思大概是百家之学都要懂一点?

  愁人哟!

  三娘玩野了的心思都收回来了,迫不及待想要多多地。

  当天下午李俅他们过来找三娘玩耍,却被告知三娘不在家,据说是被贺知章带去了。

  至于上哪儿去,那当然是去秘监。

  贺知章既然被称为"贺监",主要职务就是管理整个大唐的籍相关事宜,是以他虽然没有把家里的藏搬来洛阳,却不缺给三娘遍群的权限。

  大伙都在休假,秘监没什么人在,贺知章捎带个三娘进去倒不是什么大事。

  以前李泌想禁中藏也是轻轻松松便能借。

  李俨他们知晓以后便直奔秘监。

  三娘此时已经被东都秘监内浩如烟海的藏吸引住了,等她完一卷准备换个架找,就瞧见有个四十出头的中年文士坐在那儿拿着卷在读,全然没有注意到她的到来。

  三娘微讶,蹑手蹑脚地想绕过对方,却不小心碰到了架上垂落的竹制签,竹片碰在一起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

  那中年文士这才从中抬起头来。相比起李隆基偏好的选官标准(主要指长得好),他的相貌称不上多么出众,反而长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瞧着像郭子仪一样经受过塞外风霜的洗礼。

  既然已经打扰了对方读,三娘便学着他直接坐到地上,正儿经地向对方道歉:"我不是有意吵到您的。"

  中年文士见她这幺小一个女娃娃在秘监中来去自如,已然猜出她是什么身份。他询问道:"没事,你是要找什么吗?"

  三娘道:“我有许多想。”

  她和中年文士说起自己刚了解到的博学宏词科,不知得多少才称得上是博学,真的好难啊!

  至于宏词,她一时半会都不敢去想。

  只能期望自己能慢慢变得博学起来。

  中年文士听闻她还想选博学宏词科,只觉这小娃娃当真有志气。他说道:"我今年正好想去考,你要是有兴我可以推荐你一些。"

  三娘闻言大感兴,积极地和中年文士互通姓名,这才知晓此人竟是有名的诗人王昌龄。

  三娘整个人都呆住了,惊奇地起身绕着王昌龄走来走去,仿佛瞧见了什么稀世大宝贝。

  王昌龄被她绕得眼前发晕,不有追问道:"怎么了?"

  三娘道:"你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她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知道的王昌龄的诗都背了一遍,非常顺溜地从《出塞》背到《从军行》。

  王昌龄没想到三娘竟还会背自己的诗。

  三娘本身就是个话痨,都没等王昌龄提出自己的疑问,她已经自发地给王昌龄说起她阿耶前些年在镇守安西都护府的事。她因为不知道安西都护府在那儿,就找许多人请教过,所以背了不少描写塞外的诗。

  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叫她印象特别深刻,光是读这么两句诗就觉得玉门关好远好远,何况她阿耶去的还是玉门关外的安西都护府!

  王昌龄与王之涣本就是旧相识,听三娘把自己的诗和王之涣的诗一起背了,只觉还挺奇。他笑着说道:"我也会背你的《晦日诗》。"

  说着他还真给三娘把她那首《晦日诗》给背了出来。

  三娘眼睛睁得更圆了。

  这就是当面听人背诗的感觉吗?

  就,突然觉得自己写得哪哪都不太对。

  尤其是刚讨论完《出塞》《从军行》《凉州词》这种名篇,越发觉得自己写的诗稚气极了。来她离博学宏词科里的"宏词"真的好远!

  三娘当场转开话题:"您这么厉害,这次应试一定能选中!"

  王昌龄笑道:"承你吉言了。"

  他其实还挺喜欢三娘的《晦日诗》,哪怕言辞有些稚嫩,字里行间流露的期盼却十分动人。

  他曾出塞游历数年,写了许多边塞诗,但正如他写的"万里长征人未还"那样,他到了士卒们戍边的痛苦,只恨不能天降猛将结束边关战士、威慑塞外各族。

  这种论调在当今圣上面前是极不讨喜的,圣人想当个名垂千古的明君,追求远超于前人的文治武功,尤其热衷于开疆拓土。

  连带边将们也盼着打仗、盼着建功立业,边关那些将领哪个不是做梦都想像萧嵩那样凭军功当个国公?要不是心里存着这样的期盼,他们哪里愿意到那些苦寒之地去吃苦头!

  至于士卒的煎熬与牺牲,都是大唐盛世下无人在意的尘烟罢了。

  这种风一吹就会彻底消散、了无痕迹的东西,谁又会在意?

  三娘注意到王昌龄眼底的怅然,不由追问道:"您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王昌龄道:"没有,就是觉得要是张相能把屯田之事落实下去,世上倒是能少许多伤心人。"

  大唐已经昌盛百余年,土地兼并早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均田制俨然已经化为泡影。

  如今各地都有许多失地流民,他们要么成了达官贵人的佃户与家奴,要么落草为寇以抢掠为生,不管哪样都会社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前些年李隆基起用"百日宰相"宇文融,相中的就是他绝佳的理财能力,打算让他来帮朝廷解决财政问题,顺便理一理大唐的土地烂账。结果他的任期就知道了,才上岗三个多月就被撵出长安。

  至于这三个多月能不能完成李隆基安排给他的括地任务,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当时把宇文融撵出朝堂的人都已经相继离世,烂账依然是烂账。

  要解决财政问题和流民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张九龄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截留将被征调去边关戍边的流民,在河南等重要粮食生产区域划拉些土地来屯田。

  这比之宇文融直接要求丈量各家土地要温和一些,可终归还是要动到土地问题--你要把这些百姓聚拢起来屯田,地从哪里来?

  百姓要是能有得选择,那肯定是更愿意待在没有边患的地方。若非君命不可违,谁又愿意不远千里、离乡背井去边关安家?

  王昌龄稍微给三娘解释了屯田举措对失地流民的好处。

  张九龄做这么一件事注定会有不小的阻力,权贵想尽可能地多圈点地,边将又想尽可能讨多点兵,两边可谓是一拍即合,你在中间横插一脚算什么事?

  所以这件事吧,很难办。

  要是圣人不给予足够的支持,张九龄也不知能比宇文融多坚持多久。

  王昌龄这次参加博学宏词科就是想尽快转迁,日后能不能帮上张九龄的忙。

  三娘对朝政不甚了解,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些事。她认真说道:"张相若是知道您有这样的想法肯定会很高兴。"

  王昌龄摇着头说道:"我不过是个校郎罢了,张相哪里会知道我。"

  三娘笃定地道:"你的诗写得这般好,他肯定知道你的!"

  王昌龄见她这么坚持,哈哈笑道:"若是连张相都知道我,那我就不愁这次考不过了。"

  一大一小正闲聊着,就听到一阵脚步声由远而近。

  三娘抬头去,一下子瞧见了循着他们的交谈声找过来的李俨兄弟俩。

  他们可是东宫所出的皇孙,秘监这边没人会拦着他,自然是由着他们自由出入。

  三娘起身跑过去问道:"你们怎么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