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1621之大变革 67.深谈,合作

《1621之大变革》67.深谈,合作

作者:流年排队 字数:2706 书籍:1621之大变革

  谭良栋没有回成柳林,最后在中阳县的县衙见到了胡振江和卢象升。在谭良栋进县衙时,胡振江正在翻看去年和今年朝廷的邸报。

  “建斗、涛起,找我何事?”谭良栋进了屋后直接坐了下来,问道。

  胡振江递给了谭良栋两份邸报,道:“你看看。”

  谭良栋翻看了一下,第一份上写道:“二年四月,上谕,以袁可立为右佥都御使巡抚登莱赞理军务。”

  第二份上写道:“二年八月,上逾,平反张居正,录方孝孺遗嗣,优恤元勋予祭葬及谥号。”

  谭良栋还是第一次见到邸报,此时的邸报已经类似于后世的报纸,就像谭良栋正在看的,不过这并不是朝廷明文下发的邸报,而是各地商人抄录的邸报上的重要内容,更加简洁明了。

  见谭良栋看完后,卢象升把自己手里的邸报递给谭良栋,道:“再看看这份。”

  还是一如既往的简洁,上面写道:“三年正月,上谕,内侍魏忠贤为秉笔太监,提督东厂。”

  “魏忠贤也出场了。”谭良栋暗道,那么,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此时所谓的阉党势力,也开始遍布朝野了。

  果不其然,卢象升道:“魏阉这竖人,张扬跋扈,阉党可恶!”卢象升此次去太原见刘策,却被东厂的番子挡在巡抚衙门外。魏忠贤得势,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派手下缇骑去“拜访”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领头官员。

  胡振江却不接话,反问谭良栋:“皇上平反张居正,看是有变革之意,为方孝孺显名,表自己行宽仁之道。谭把总,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谭良栋笑着回道:“这些都是朝廷大事,我只是小小一介把总,掺和不了这样的大事。建斗,今年各县仍没有降雨,春耕无法进行,这眼看着又是一个旱灾,巡抚大人那边可有准备赈粮?”

  卢象升没法回答这个问题,这次他去太原,连巡抚衙门的门都没进去,更别说见到刘策。回来后他又翻看了这段时间朝廷的邸报,也没有看到关于赈粮赈灾的决议。

  “国是艰难。”卢象升只能搪塞。

  胡振江看了谭良栋手里的邸报,道:“魏忠贤得势,巡抚大人只怕是自顾不暇!”

  胡家在江南属于大族,家中在朝为官的不少,很多朝中之事胡振江都知晓。刘策的政治立场偏向东林,素来和齐楚浙党不和。天启初年,东林一派大盛,打压得齐楚浙三党分崩离析,魏忠贤得势后,齐楚浙三党的残余分子纷纷聚集在魏忠贤麾下,聚成一党,同东林党对抗。

  刘策偏向东林一派,自然受到魏忠贤的嫉恨,此次派东厂番子到太原,就是寻刘策的麻烦来了。

  卢象升是刘策看重的人,对这也心知肚明。

  谭良栋也熟悉这段东林党和阉党相争的历史,不由道:“朝堂争斗如此剧烈,山陕大旱谁来管?”

  “良栋……”卢象升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回,朝廷当前这样,哪还有余力管这些事情。

  胡振江看着卢象升不语,深吸了口气,开口道:“建斗,你是不是认为当前朝廷北有建虏、南有叛乱,开支甚大,没有救灾之力?”

  卢象升默然,同意了胡振江的说辞。

  “哼!”胡振江冷笑,站起身来,道:“有一番话,我憋在心里很久了,山陕连续数年大旱,现在陕北已经混乱,朝堂诸公难道不明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吗?若这样下去,两省迟早大乱,到时蔓延北方,进而波及全国,到时说什么也晚了!”

  卢象升腾地站起身来,厉声道:“涛起兄,慎言!”

  胡振江不理卢象升,继续道:“朝廷没有救灾之力,我是一点都不赞同这一点。国朝开国至今,亲王郡王、皇室宗亲遍于天下,按照规制,一个亲王一年就要供禄米五万石、钞两万五千贯、锦缎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绢五百匹、纱罗一千匹、冬布一千匹,夏布还要一千匹,其他开支更是不胜繁举。建斗兄,你算过没有,一个亲王耗费国帑就如此之巨,那么多的皇室宗亲,耗费国帑又是多少?”

  谭良栋细细的听着胡振江的话,他没有想到皇室一年的开支如此之巨。

  胡振江离开座位,正对着谭良栋和卢象升二人,继续道:“还有,这些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四分之三而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何其荒唐!”

  “今山陕大旱,本应是损有余补不足,但现实还是损不足奉有余,皇室宗亲、各级官吏脑满肥肠,小民百姓众口嗷嗷,长此下去,祸患不久!”

  谭良栋面无表情,但心里却很是震动,胡振江所言直指此时明王朝真正的弊端,明王朝养士两百年,养出了一个可怕的、自私的、极度贪婪的士绅集团,在朝为官,在乡为绅,把控着一切。这个集团,是明王朝的根基,也是埋葬明王朝的主力。

  胡振江的话说得很诛心,卢象升岂能不明白,甚至他比胡振江要更明白。这次他去太原,走时就有传闻,刘策同意东厂太监入驻解州盐池,掌解州盐政。以太监们的敛财手段,到时必定会刮地三尺,榨干人们的最后一丝骨血。

  这个过程官员们是不会有损失的,甚至说不好各级官吏还会有额外的收入,到时这种种的一切都会压到小民百姓的肩上,以此时山西干旱的现实,人们不造反才怪。

  现在的晋西北能保持着稳定,那是有吕梁营在镇守,但这种镇守很虚,上面是刘策一直在想着五县能上交夏税秋粮,下头谭良栋心思不明。这次同谭良栋一道在大同行动,卢象升很清楚谭良栋决不是什么忠君敬君之人,吕梁营的根基是柳林的矿工和周边的农户,谭良栋是不会跟着刘策的指挥棒走的。

  想到这,卢象升突然发现,什么时候谭良栋和胡振江开始联手,刚刚胡振江的那番话话明显是意有所指,暗暗指责刘策对晋西北的政策是在残民害民。

  卢象升心很累,便道:“前几日连续奔波,我有些累了,先下去了。”

  在卢象升走后,胡振江摇摇头道::“建斗他当了这官,真是有些黑白不分了。”

  “建斗他也是身不由己,不过我倒是没想到,胡振江你居然会说出这番话,直言当前天下之大弊。”谭良栋对着胡振江,似笑非笑道。

  胡振江的表情很严肃,沉声道:“为何我要弃孔孟之道,学法家之思想。这天下日渐沉沦,非要进行一次变革不可。然而前有王半山变法,今有张太岳改革,全都失败,前宋丢掉半壁江山,自此一蹶不振,大好河山终归蒙元鞑虏之手,我大明又能撑多长时间?”

  王半山变法即宋朝神宗皇帝时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张太岳改革是明朝神宗皇帝时张居正实施的一系列变法,二者的结果最后都失败了。王安石变法在支持他的神宗皇帝去世后,被反对他的旧党全部否决,并引起了更大的新旧党争,变法成果毁于一旦。

  张居正变法则在张居正去世后被神宗皇帝亲自否决,并废除了他变法的核心“一条鞭法”,变法成果付诸东流。

  胡振江不愿继续科考,是因为他看透了张居正变法失败的根源,但是他不能说出来,也不敢说出来,他没有李贽那般坚定的心志和非与常人的胆量。

  谭良栋坐正身子,突然道:“涛起,若是有个机会能让你找到自己的变革之路,你会不会去追索?”

  “会,这是我做梦都想知道的!”

  “但是,如果你在追索的路上,发现这条路异常艰难,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遭到人们的唾骂、仇恨,你还会义无反顾的继续下去吗?”

  胡振江犹豫了,有些艰难道:“到时,可能就由不得我了吧。”

  “人间正道是沧桑啊。涛起,你是个明白人,建斗他已经入了官场,只能和光同尘,有些事他看透但不能说破。”

  “我明白啊,但正因为这,我才要在他面前说破。”

  “我也明白,你是为了我和他,但有些时候你的脑袋是决定不了你的屁股的。”

  胡振江叹道:“那就看建斗怎么选了。”

  卢象升很矛盾,胡振江的话字字如刀插在了他的胸口。以山西现在的境况,朝廷若是可以削减代王、晋王两座王府一半的用度,用到赈灾上,就能大大的缓解灾情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朝廷连灾区的赋税都不肯免,就连刘策这样的老成之人也在想着怎么收回五县的夏税秋粮,甚至不惜把压力压在吕梁营。

  还有各级官吏,前年新皇登基,朝廷拨下救灾欠款,但是,等这笔钱到了受灾地,能有四分之一的剩余就不错了,这还是在晋南这样比较富庶的地方。至于晋西北这样的地方,连一文钱都没有!

  想了整整一夜,卢象升,这位历史上明末少有的能臣,最终做出自己的决定。洗手净脸之后,卢象升提起笔,在给刘策的文书里写下第一句话:

  “学生举荐谭良栋为吕梁营千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