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路绝尘 1700.请自找伞

《一路绝尘》1700.请自找伞

作者:炼石 字数:2517 书籍:一路绝尘

  1700.请自找伞

  笔者写过一篇杂文,试图说明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需要补充的是,其中有很多富有禅机的佛教故事都深刻的说明了这一点。

  一座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要云游四方,临行时交给小和尚一滴清亮的水珠、一颗泡发的大豆和一本破旧的经书,说是他的宝贝,要小和尚给他好好保存。小和尚犯了难:因为水珠会蒸发掉,大豆会霉烂,破旧的经书也难以保存,可是他冥思苦想了很久突然顿悟,就把那一滴水珠放入大海,把那一颗发泡的大豆种在地里,把那本破旧的经书重新抄写了一遍。一年之后,老和尚回来的时候,小和尚如约把三件宝贝还给了师父,老和尚满意地笑了。这就叫孺子可教也。

  台湾的林清玄也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法师,一天晚上趁着月色到林中散步回来,正遇见自己所住的茅屋遭到小偷光顾。那个在茅屋里找不到任何值钱财物的小偷遇见法师正感到十分慌乱时,法师对小偷说:“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吧,夜里凉,你就穿着我的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自己的衣服*下来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就不知所措的溜走了。法师看着小偷的背影,不禁感慨地说:“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上午,当法师从赤身打坐,**空境中慢慢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

  这两个故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可以改变一切。前面的那个小和尚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说明他有学习的天赋,能够把老和尚留给他的三件宝贝发扬光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后面的那个法师正是心怀爱心,用自身的所作所为教育了那个小偷,把一轮明月送给了他,从而唤起那个小偷埋在灵魂深处的爱和良知,让他的那颗被邪恶和**迷惑了的心被一轮明月照亮,从此变得皎洁如雪、晶莹如玉,这才是教育的魅力。

  南岳怀让法师有一名叫马祖的弟子在般若寺里整天就知道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法师问他的弟子为什么要打坐,马祖老实的回答说自己想修道成佛。怀让法师就随手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起来。马祖诧异的问他师父磨砖做什么,怀让法师答道:“我想把这块砖磨成一面镜子。“马祖就更加不明白,于是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他的师父就反问他:“磨砖不能成镜,静坐又岂能成佛?“马祖问道:“要怎样做才能成佛呢?“怀让法师告诉他:“学佛就像牛拉车,如果车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佛教徒都能成佛的,除了教育,还有因缘,还有智慧,还有态度。

  有一个佛教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法师撑伞走过,于是就喊法师顺路带他一程。法师回答:“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那人走出檐下,站在雨中,对法师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法师依然表示拒绝,告诉他:“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这就是禅机。

  在佛法中,因缘是天生注定的。要知道人生在世不外乎四种因缘:讨债、还债、报恩、报怨。怀让法师启发马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就是心存虔诚、树立信心、坚忍不拔,也还是不能成就一番自己祈求想得到的成功;而伞与度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无伞,光是期待别人打伞来帮助,那就是一种奢望。怀让法师磨砖,就是告诉马祖,有些事不是凭着意愿就能做到的;法师的言行也告诉我们,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法师的行为看是有些不讲慈悲,其实这就是他的大慈悲。

  一座寺庙的草坪枯黄了一**,小和尚对老和尚建议播撒一些草籽,老和尚回答:“不着急,随时。“播撒草籽的时候,不料一阵风起,有好多草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很着急,老和尚安慰他:“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草籽播撒以后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成天忙着对小鸟连轰带赶,还对老和尚哭着报告说,草籽都被鸟吃了。老和尚回答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一天半夜时分突遇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带着哭腔向老和尚报告:草籽都被雨水冲走了。老和尚告诉他:“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后来,昔日枯黄的地上终于发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些小苗从地里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向老和尚报告草都长出来了,老和尚却依然平静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其实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而就是一种和播种草籽似的极为朴素的生活态度。所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就是这个意思。那个老和尚所说的“随时“、“随性“、“随遇“、“随缘“和“随喜“就是一种极为简单、甚至十分细微的佛法。佛法其实也就是一种活法,它不在佛经上,也不在寺庙里,而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佛法不只是教我们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更教育我们看透贪、嗔、痴的种种惑业,随性而为、随遇而安、随缘而喜,这样才会欣喜地发现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竟是如此**。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回答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了自然高兴,就想.打趣一下佛印,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并未感到不快,只是笑着回答:“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这就是大智慧。

  同样是那个宋代狂人苏轼,一天来到金山寺想拜访佛印,开门的小和尚告诉他说:住持不在。苏东坡开口就问:“那个秃驴到底去哪里了?“小和尚不卑不亢的回答:“就是在那边的山上的东坡吃草呢!“小和尚的妙答令人叫绝,就叫人想起日本动画片里那个闭目盘坐,手指在头*打转,不一会儿难题就会迎刃而解的小和尚一休!

  前面那个佛印所说的“佛“与“牛屎“是自知之明,或者叫做人生定位。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的确活得够用心、够努力,也活得很忙碌,活得很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们就是始终不知道坚持和放弃、拿起和放下都是一种选择;在这个异常浮躁的小时代、在这个红尘万丈的尘世中,越来越多的人为钱、为权、为名、为利、为色而变得庸俗而世故,却忘了尊重自己的本性,所以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要坚守自己的人生定位。

  那个小和尚的那句“就是在那边的山上的东坡吃草“回答得多么巧妙,既反击了苏东坡对自己师父的攻击,又不动声色的表达了自己对师父的崇敬,所以就是大智慧。据说大智慧有四种境界:首先,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把别人当成自己,这就是“慈悲“;而后,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就是“自在“。

  我一直认为,佛法不是宗教,是现在的一些学佛人因为种种目的庸俗的把它变成了宗教;佛法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让我们从贪嗔痴烦恼的无明愚痴、不明诸法的**、真理之中醒悟过来;如果没有无明和愚痴,自然就不会有贪嗔痴这些烦恼;没有贪嗔痴这些烦恼,自然就不会造业;不造业,自然就不会轮回,也就不会有生活的痛苦,就会有大智慧。其实,佛法就是大智慧,若是没有大智慧,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得一分佛法,得一分智慧;打开心量,经过教育,得到觉悟,这就是佛法。活出真性情,领悟大智慧,这才是佛教的真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