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与南宋同行内 第一百九十一章 贾似道和太学生的故事

《与南宋同行内》第一百九十一章 贾似道和太学生的故事

作者:小样有型 字数:1858 书籍:与南宋同行内

  平章贾似道曾经给临安太学增加太学餐钱,还放宽了科举考试的恩例。

  一个原因确实是现在“临安居,大不易”,太学生们太苦了,让太学生们吃不上饭可不行。

  二个也是有用小利引诱青年才俊的意图,看看吧,老夫给你们弄来了好处,毕业当官后,别忘了跟我混。

  不管是哪种心理,反正是看你怎么理解了。

  但是,这些年轻气盛的太学生们个个都是议政的好手,人人都有治国的各种理念……谁年轻时没有这样过?

  所以想让他们不准妄议朝政和妄议官员,太难了。

  现在,正有两个太学生萧规和叶李带着十几个太学生上书,说贾似道专权,公然出卖国家利益,竟然能被鞑靼人要挟,把襄樊两城的军国重器石炮给撤下来,劈成碎片!

  差点就直接骂贾似道是卖国贼……

  一开始时,没有人理他们,成年人都知道,那个石炮随时可以重新打造出来,现在没有必要与鞑靼强盗集团发生事端。

  但是这两个年轻人又开始上窜下跳,还在街头演讲呢。

  这时候,平章贾似道有些怕了。

  大宋继承了中国自周时就有的太学制,也就是后世的大学。

  大致始自宋神宗时,又正式设立武学和律学,这样,就成了三学制。

  但是在崇尚文治的前提下,武学和律学的地位显然不能与太学比肩。

  也是那个时候,太学生们开始糠秕时政,褒贬政要。

  宋神宗都说过,太学生好雌黄人物,虽执政官亦畏其口。

  大宋的老百姓都认为,太学生们就是无官御史台。

  最著名的太学生运动领袖是陈东,他领导了伏阙上书的太学生运动,虽然是一场自发的运动,事先根本没有严密的组织。

  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太学生由个别人的活动升格为集体性的运动,这确是开了先例。

  陈东原先只是率士数百,伏阙上书,这算是有组织的。

  可当时京城百姓群聚阙廷,不约而来者几数万人,仰天椎心,祈哀请命,莫不欲李纲之相,邦彦之罢。

  而且其后乘时恃众,殴击内侍,盖缘平居细民受虐之深,积怨之久,举数万之众,不烦召而群聚帝阍,若出一家,曾无异意者,这个可真不是陈东一布衣寒士所能驱率,只能算是集体无意识了。

  当时群众的激烈行为失控,陈东止之虽甚力,但是众怒哗不听!

  这个局面是平章贾似道害怕的……而且他也怕影响和推翻了他的公田法。

  还是在公元1213年,真德秀使金,得知蒙古攻金,半途而返,主张断绝对金岁币。

  当政的史弥远自然犹豫不决。但是朝绅、三学力主真议甚多。

  乔行简时任淮南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提举常平,他上书史弥远,主张宜姑与币,使得拒鞑。

  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办法,大宋出些钱钞和物资,坐着看两帮团伙打架!

  但是太学生们开始信口雌黄起来了。

  诸生黄自然、黄洪、周大同、徐士龙等,同伏丽正门,请斩行简,以谢天下!

  结果把一条妙计生生给搅了,但凡金能多挺一段时间,最好是现在还在对打,大宋岂不会更好?

  钱钞算个甚,都是自己印的……结果引来金就食与大宋,大宋也不得不上了鞑靼人的贼船……现在看来乔行简的计谋是多么好啊。

  所以平章贾似道决定好好面对这个太学生们,不可置之不理。

  于是,他把带头的两个太学生叫到自己的书房,开了一个小小的沟通会。

  平章贾似道开头就提出自己厚遇太学生的行为,因为这些都是事实,两个年轻的太学生也认可。

  但是,年轻的太学生萧规说:“足下作相,度己不可以力胜太学生议政,遂才以术笼络。毎每重己恩数,丰其馈给,增拨学田,种种加厚……足下会以为诸生啖其利而畏其威,噤口不敢发一语乎?”

  年轻的太学生叶李说:“足下要君去国之时,有谄媚者上书赞美,极意挽留,今日曰‘师相’,明日曰‘元老’,今日曰‘周公’,明日曰‘魏公’……真以为无一人敢少指其非耶?”

  平章贾似道当时只能苦笑,一一与他们讲明了撤下石炮的原因,还谈了谈大宋的经济形势。

  但是两个年轻的太学生瞪着亮晶晶的眼睛说:“无他,只是足下过于畏惧鞑靼人罢了!何以怕到这个地步!!”

  最后,这个事情由大宋官家出面解决了,他毫不客气命令京尹洪起畏搜集他们的各种罪状,把他们都处以黥刑并发配,大宋不缺你们几个人才!

  大宋现在真不缺人才。

  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在1142年,在临安府重建太学,到现在学生达一千七百多人。

  这时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这些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用来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也称“三舍法”,

  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

  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期间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

  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

  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

  这时的学官与唐代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

  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

  工人则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

  平章贾似道当时就决定运用经济的办法来对付太学生,规定凡是有议论朝政的太学生,一律要加纳斋用钱,不免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